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13.隋煬帝楊廣(1 / 3)

煬帝,名楊廣(公元569-618年),隋文帝次子,他殺死文帝及兄長楊勇後繼位。在位14年,被農民大起義的浪潮困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為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縊殺,終年50歲,葬於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15裏的雷塘側。

隋煬帝楊廣,又名楊英,小字阿摩,公元581年封為晉王,在南下滅陳和抵禦北方突厥的過程中,他立有大功,並籠絡了一批人材,一心要取代兄長楊勇的太子地位。楊勇由於生活奢侈,漸漸失去了隋文帝的歡心。楊廣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節儉,偽裝出生活儉樸,不好聲色的樣子。每當文帝到他府中,他就把濃裝豔抹的姬妾鎖進裏屋,王府中隻安排幾個又老又醜的婦人,穿著粗布衣服,在左右侍候,他又故意將樂器的弘弄斷,使樂器上布滿了灰塵。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文帝見了以為楊廣像自己,十分稱心。有一次,楊廣外出狩獵,正逢大雨。侍衛給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絕說道:“兵士們都在大雨中淋著,我一人豈能穿上獨自避雨呢?”文帝聽了以為楊廣還具備仁愛之心,日後能成大事,更加喜愛,與此同時,楊廣又勾結和楊勇不和的越國公楊素,在文帝和獨孤皇後麵前極力中傷楊勇,誣陷楊勇在文帝生病期間,說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聽後逮捕了楊勇,於公元600年廢為庶人,改立楊廣為太子。楊廣篡位的第一步成功。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臥床,楊廣認為登上皇位的時機已到,迫不及待地寫信給楊素,請教怎樣處理將要到來的文帝後事。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給了文帝。文帝讀後大怒,馬上宣召楊廣入宮,要當麵責問他。此時,宣華夫人衣衫不整地跑進來,哭訴楊廣乘她換衣時無恥地調戲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楊廣的蒙騙,拍著床子大罵:“這個畜生如此無禮,怎能擔當治國的大任,皇後誤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圍的爪牙的密報,忙與大臣楊素商量後,帶兵包圍了皇宮,趕散宮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謀殺了文帝。楊廣又派人假傳文帝遺囑,要楊勇自盡,楊勇還沒有做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將楊勇拖出殺死,就這樣,楊廣以弑父殺兄的手段奪取了皇位。史稱煬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大業”。

楊廣一奪到帝位,就顯露出荒淫奢侈,殘虐人民的本性,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浪子、暴君。楊廣即位的第一年,就決定遷都洛陽。他命楊素營建東京宮室,又命宇文愷與封德彝等造顯仁宮。每月役使200萬人營建洛陽。又征集各地的奇材異石,運送洛陽。農民被迫運輸,千裏絡繹不絕,使許多人活活累死在路上。他下令在洛陽西郊建築一座西苑,占地二百多畝,苑內有海,海中修造三個仙島,高一百多尺,島上建築亭台樓閣,十分壯觀。海的北麵有龍鱗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個別院,建築非常華麗,每院由一個妃子主管。整個西苑被點綴得四季如春,秋天,用彩綾剪成花葉,掛滿樹枝。冬天,楊廣所到的宮院,池沼中的冰得趕快鑿掉,用彩綢剪成蓮葉荷花布置在上。苑內還飼養著各種珍禽異獸,供楊廣遊獵、觀賞。晚上,楊廣經常帶著幾千騎馬的宮女,吹奏著樂曲,到西苑遊覽、夜宴。同一年起,楊廣為了遊玩和加強對南方的統治,征調一百多萬民工,曆時六年,修建了一條東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縣),東南到蘇杭,全長四千多裏的大運河。

隋代統一南北以後,陸續開挖了首尾相接的幾段運河。運河上的貨船廣通渠:從京城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長達300餘裏。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愷主持。以渭水為主要水源,除能滿足關中用糧外,還有很大富餘。

通濟渠:從洛陽附近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隋煬帝楊廣即位後,遷都洛陽,為了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製。大業元年(605年),命宇文愷負責營建東京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同時,又令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通濟渠在黃河南岸,分為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麵,以洛水及其支流穀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zhǔ煮〕,引黃河水進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經今開封市及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等縣,再東南,穿過今安徽宿縣、靈壁、泗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盱眙〔xūyī虛移〕縣注入淮水。兩段全長近2000裏。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為有統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可是曆時很短,從三月動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當然,代價是極其高昂的。在鑿渠和造船過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在修建通濟渠的同時,徵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兩渠是按照統一的標準開鑿的,合稱禦河,兩旁種植柳樹,修築禦道,沿途還建離宮40多座。禦河鑿得很深,能夠通行龐大的龍舟。隋煬帝立刻從洛陽登上龍舟,帶著後妃、王公、百官,乘坐幾千艘舳艫〔zhúlú竹爐〕,南巡江都。隋煬帝在江都(今揚州)興建迷摟,廣攬江南佳麗,奢侈糜爛,也因此葬送萬裏江山。

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衛河和蘆溝(永定河)等自然河道開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業四年(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當年完成。全長1900多裏。大業七年(611年),煬帝自江都乘龍舟沿運河北上,帶著船隊和人馬,水陸兼程,最後抵達涿郡。

疏浚江南河: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煬帝下令作進一步疏浚。《資治通鑒》卷一八一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至餘杭,八百餘裏,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夏禹曾大會諸侯於會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東海。隋煬帝好大喜功,也要到會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後兩者合稱禦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但是由於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係,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這條從長安、洛陽向東南通到餘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由於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於船隻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這樣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麵寬30—70米,長約2700多公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區的經濟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為要解決糧食北運的問題。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所以,當時開鑿運河是時代的需要和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煬帝楊廣這個暴君窮奢極欲,愛好遊玩,當成主要原因。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