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8.風濕性心髒病(1 / 2)

風濕性心髒病(簡稱風心病)屬於常見的結締組織病,由於風濕熱反複發作累及心髒,導致心髒瓣膜損害而形成:對於風濕熱的發病機理,現代醫學曾有過鏈球菌毒學說、過敏學說、病毒感染學說和毒性上一免疫學假說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確,因而對積極防治風心病帶來一定的困難。

中醫學雖無此病名,根據心悸、氣急、浮腫、咯血等主要臨床表現,類似於中醫“心痹”,亦可歸屬於“驚悸”、“怔忡”或“喘證”等範疇。《黃帝內經》所載:“脈痹不己,複感於邪,內舍於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可見對本病之病因病機、證候、特征已有一定認識。之後,張仲景應用辨證施治的原則,製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劑,如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等。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心瘁證出現的證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幾個階段進行論述,與本病臨床表現頗相類似。宋代陳無擇、清代沈金鼇等醫家分別對本病病理機製及症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內容,值得現代臨床借鑒。

現代中醫對風濕性心髒病的研究,初見於1955年。在50~60年代,用傳統經驗和方法對本病進行臨床驗證觀察,報道雖不多,但其優勢已初見端倪。70年代,曾掀起過用針灸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性心髒病的熱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本病廣泛深人的研究,則是在80年代以後,廣大醫者在繼承古今醫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臨床和實驗驗證,已逐步認識到外邪雖係誘發因素,而心體殘損,心脈瘀阻,陽衰血寒實為其主要病理變化。由於血液流變學改變,造成心髒負荷增加,導致全身各髒器相繼受累而引起一係列臨床危重症。因而活血化瘀,溫通心脈已成為主要治則之一。辨證分型亦開始趨於集中統上。臨床用藥除繼續沿用經驗方外,又出現了不少自擬方劑,使療效不斷提高。同時針灸治療本病的研究較70年代更為客觀、深入。近年來又大力挖掘氣功、食療、民間單方驗方等傳統療法,均已顯示出可喜的療效。

中醫藥治療風濕性心髒病的實驗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視,首先對一些有效的中草藥進行藥理分析,如發現黨參、黃芪能提高動物的DNA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對於陽氣虛型患者,有顯著的療效i在針刺機理研究中觀察到針刺內關穴後,可提高患者血漿cAMP含量,使心肌收縮增強,進一步證明了內關穴為治療風心病的有效穴位。

風濕性心髒病的病因,西方醫學及中醫學均冠以“風濕”之名,可見兩者的認識頗為一致。通過廣大臨床工作者的實踐,對風濕性心髒病的病機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其病因外為風濕之邪侵襲,內為髒腑虛損,病機演變過程可分述如下:

風濕外侵,心體受損稟賦素虛,屢受風寒濕邪侵襲,風濕入絡遷延不愈,痹阻經脈;或因風濕人脈鬱而化熱,心營為之病變,氣血運行不暢,蓋人體氣血之循脈皆賴於髒腑之氣,尤依仗於心氣之鼓動,心髒負擔過重,心體受累而致病。此常見於病變早期或急性活動期。

心脈痹阻,氣血瘀滯風濕性心髒病既成,耗氣傷血,氣虛不能布血,血虛難以蕎心,心氣過耗,以致心髒推動血液功能障礙,血循失常,瘀痹於心,心脈為之痹阻,脈絡不通,故見唇紺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鬱血之症。

心體內虛,累及他髒心病既久,勢必累及肺、脾、腎諸髒。肺貫心脈而司呼吸,心血鬱阻,株連肺髒,移邪於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氣肅降無權,故有咳嗽痰喘,甚則倚息不能平臥。心氣虛影響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氣血生化無源,而致心血愈虛,呈現驚悸、眩暈,食少便溏等心脾兩虛證,脾陽不振,難以運濕;水濕內停,腎陽虛衰,蒸化無權,聚水成飲;水飲泛濫,上則淩心射肺,下則腹滿肢腫。由此心、肺、脾、腎互相牽累,陰陽、氣血俱虛,病變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心力衰竭,陰陽離決。

(1)分型治療

① 風熱襲表

治法:宣肺解表,清熱化痰

處方:連翹9克,銀花9克,秦艽12克,桑枝15克,黃芩12克,桔梗6克,西河柳9克,杏仁10克。

加減:高熱加石膏、梔子;咽痛甚加射幹、山豆根;皮下結節、環行紅斑、血沉快加柴胡、丹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為主加減治療90例,基本治愈72例,好轉7例,無效11例,有效率為87.8%。

常用成方:銀翹散、麻杏石甘湯、二妙散、麻黃加術湯、桂枝白虎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

② 心脾兩虧

治法:健脾寧心,補益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