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8.風濕性心髒病(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處方:黃芪30克,當歸15克,茯苓20克,生熟地各12克,川芎9克,茯神15克,遠誌6克,大棗15克,陳皮6克,炙甘草5克。

加減:驚悸怔忡甚加龍骨、牡蠣;胃納不佳加炒六曲、雞內金廾大便不實加扁豆、淮山藥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君子湯、歸脾湯、防己黃芪湯、四物蕩、補中益氣湯等。

③ 心肺瘀痹

治法:活血化瘀,寧心益肺。

處方:丹參30克,川芎、赤芍各9克,地龍3克,黨參20克,當歸15克,煆龍牡各30克,枳殼10克,生地3O克,降香9克,炙甘草6克,麥冬12克。

加減:心悸失眠加酸棗仁、柏子仁;浮腫加米仁、車前子;咯血加仙鶴草、藕節炭。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失笑散、補陽還五湯、丹參飲等。

④ 脾腎陽虛(水氣淩心)

治法:溫陽利水,益氣固脫。

處方:熟附子12克,茯苓20克,白術12克,黃芪30克,人參5克,桂枝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2克,丹參20克,生薑3片。

加減:心悸怔忡甚加朱砂、龍齒;喘甚加蛤蚧、蘇子;水腫明顯加澤瀉、豬苓、二醜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真武湯、參附湯、四逆湯、都氣丸、龍牡救逆湯等。

(2)其他療法

① 針灸

休針

取穴:主穴:內關、足三裏、三陰交、心俞;配穴:若心悸嚴重者加神門、膻中;房顫加間使、華佗夾脊胸4~5;呼吸困難加肺俞、列缺;心動過速加厥陰俞;心動過緩加素醪、百會;下肢浮腫加陽陵泉;有風濕活動加風池、大椎。

操作:以提插撚轉中等感應為主,心動過緩或體質較差用弱感應(素繆用括針柄法100~200次),心動過速用較強感應,間歇動留針或靜留針15分鍾(背俞穴不留針),每天或隔天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9例,基本治愈10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4.2%。

耳針

取穴:主穴:心、神門、內分泌、皮質下。配穴:腎上腺、小腸、風濕線、交感。

風濕線位置:位於耳舟中,自鎖骨穴至肘穴間連線,本穴呈線狀。

操作:每次取2~3個主穴,1~2個配穴。開始可以針刺為主,體質強者針雙側,體質差者針單側,並接遍電針儀,以密波刺激,開始刺激強度宜輕,以後逐漸加強,時間為45分鍾左右,隨症情好轉,延長留針時間。當病情趨向穩定,可用磁珠(強度380高斯)貼敷配合針刺,即一耳針刺,取針後在另一耳貼敷磁珠。方法為將磁珠先置於O。7×0.7厘米大小之方塊膠布中,於所選穴位測得敏感點後貼上,並作按壓。值得一提的是,對本組處方中主穴心穴的位置,有不同意見,有認為在耳甲腔最凹處,須作仔細測定。耳針在心衰期間或治療初期可每日1次,待症狀改善後,可改為隔日1次或每周2次。穴位據症情變化而更換,以3個月為一療程,停針7天,再作下一療程。表明耳針是有一定療效的。

表明耳針是有一定療效的。

② 單方驗方

金雞散。

組成:3年以上白雄雞1隻,沉香60克,皂礬120克,黑豆300克,琥珀90克,山楂150克。

用法:殺雞,取新鮮雞血及內髒(不用水衝冼),與其他藥共搗如泥,曬幹碾末,為一料。早晚各服1次,每次6~15克。每料可服約20天。

組成:山藥960克,黑芝麻360克,赤小豆360克,雞內金30克,炒棗仁480克,柏子仁360克。

用法:上藥共碾細末,每天早晚飯前服服之。

③ 食療

酸棗仁粥

組成:酸棗仁30克,粳米50克。

用法:將酸棗仁搗碎,用紗布袋包紮,與粳米同入鍋內,加水500毫升,煮至米爛湯稠停火,然後去紗布袋,加紅糖適量,蓋緊悶5分鍾可服,每晚臨睡前1小時溫熱服食。

蓮子茯苓糕

組成:蓮子500克,茯苓500克,麥冬500克,白糖、桂花各適量。

用法:蓮子、茯苓、麥冬共碾細末,加白糖、桂花拌勻,適量調和,製成糕坯,用武火蒸15~20分鍾即成。每日1次,早餐食用,每次100克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