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章 老實人的行為(3 / 3)

另外,老實人比較脆弱。老實人比較自尊,好麵子,由於過分敏感,因此很容易受到傷害,老實人常常覺得別人是在故意與他作對,所有人都對他不友好。老實人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往,在各種場合都受到冷落,不能夠分享到團體的快樂;這時,他們就容易產生其他人有意在孤立自己的想法。此外,老實人做事由於不講究方式方法,原則性太強,往往是好心沒有好報。老實人不願意從自己的方麵尋找原因,而是把原因一股腦兒地歸結為其他人的道德不好,這樣,他們就更容易討厭別人了。此外,老實人往往屬於弱勢群體,而他們又總是希望人與人之間絕對的平等,一旦不能實現,就容易對別人產生失望、怨恨的情緒。老實人所有的這些心理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神經過敏、過於脆弱所致,如果他們的心胸能夠再寬廣一些,他們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帶著敵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讓人討厭,生活中還是到處充滿陽光的。

生活就像一麵鏡子,你對它哭,它就會對你哭,你對它笑,它也會對你笑。老實人容易討厭別人,跟他的是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有很大關係。

人類個體千差萬別,而世界也正是因此而豐富多彩。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稟賦及後天經曆的不同,使得我們每個人的個性都很不一樣。有的人急躁,有的人沉穩;有的人熱情開朗愛熱鬧,有的人冷漠好靜喜獨處;有的人精明強幹工於心計,有的人則質樸厚道大大咧咧;有的人率真明快,有的人則深藏不露,等等。在這些個性當中,我們很難說清楚孰優孰劣,隻能說是各有優缺點。因此,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用一種個性標準來要求所有的人,尊重他人的性格特征是人際交往中最起碼的準則之一。固然,性格類似的人之間可能在情感上更接近、交往中更投機,但這並不能成為排斥性格不同者的一個理由。如果從另一角度來考慮的話,性格不同的人之間如果能和平相處、精誠合作,往往會形成某種互補,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然而,隻是尊重他人的個性還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嚐試著去了解他人的個性,並學會與不同個性的人進行交往。每一種個性都有其獨有的特征,有其喜好和厭惡的地方。針對對方喜惡之不同,施以不同的交際手法乃是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所在。說得更明白、更極端一點,那就是:避其禁忌,投其所好。

老實人對以上道理往往不甚理解,在人際交往中,不願意體諒對方的個性特征,隻是從主觀願望出發,認為自己所喜愛的別人也喜愛,自己所厭惡的別人也厭惡,用一副藥試圖包治天下百病,因此總是與別人發生矛盾和衝突,致使感情不和。例如,開玩笑是一種很輕鬆的聯絡情感的交際手段,但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地亂開玩笑就可能導致不好的後果。對開朗活潑的人可以開玩笑,而對嚴肅呆板的人開玩笑則是自討沒趣並會產生誤解。對同事可以開玩笑,而對上級開一些不得體的玩笑則不亞於自取滅亡。這都說明,麵對多樣性的個性,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也必須采用多樣性的方法和手段。老實人在這方麵的不足,使得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麻煩:作下屬時,不能團結同事,與他人時常發生糾紛,讓領導感到頭痛;即使做了領導,也很難得到下屬衷心的支持,更談不上激發下屬的工作熱情了。許多老實人把自己在事業上的一無所成歸結為人際關係難處,這是很對的,但他們都沒有意識到,事實上他們自己才是其事業上的最大障礙。不善於從自己身上尋找人際不和、事業失敗的原因,是老實人最常犯的錯誤之一。

尊重他人的性格持征是人際交注中最起碼的準則之一。針對對方喜惡之不同,施以不同的文際手法乃是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所在。

老實人往往容易把應酬、客套、寒暄甚至是聊天這些基礎的交往行為看作是虛偽、庸俗和毫無意義的東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動上加以抵製。老實人渴望和追求的,是一種真心對真心的交流,是一種不加掩飾的率真,他們總希望拋開利益的糾葛在塵世間找到一塊心靈的淨土。這種理想是美好的,也是一種很值得追求的境界,但是在現實中卻辦不到。因為這種想法並非植根於現實世界,在缺乏對人的本性、社會的本質以及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了解的基礎上,再美好的理想也隻能是幻想。

從美學上講,距離會產生美感;從心理學上講,距離是保證人格完善和心理安全的重要保證之一。雖然說人類社會就是人們出於求得生存和逃避孤獨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但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和自我防衛本能又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可能走得太近。實現心靈之間的通體透徹的徹底交融固然是樁好事,但是卻缺乏實現的可能性。即使是偶爾有一定程度的實現,由於現實各種利害關係的影響,也很可能最終導致傷人又傷己的結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旦過小,就會發生類似擠公共汽車的情形,碰撞與擠壓就不可避免,矛盾和鬥爭也會接踵而來,人類的某些動物性本能和劣根性也會由此暴露無遺。

人與人之間這種必要的距離就決定了社會上大部分的交往都是一種表麵性的接觸,不加掩飾地對待別人或要求別人毫無保留地對待自己,都違背了人類的某些本性,這就使得老實人交際屢屢受挫,連連吃虧。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又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這些樸素的經驗之談事實上就是告訴我們了解一個人的本質的艱難。正因為人心難測,所以才需要有一定的距離,需要某種自我保護。否則就會上當受騙,悔之莫及。古往今來,這方麵的經驗教訓數不勝數。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深度上彼此之間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就反映了人際交往所具有的多層屬性。

通常,人們之間的交往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交往就是表麵化的交往,其表現為一般性的禮貌、客氣等,它雖然具有很多可能為當事人明確知曉也可能沒有被意識到的潛在含義,但在表麵上並不涉及實質性的問題。第二個層次的交往是利益交往,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在一起打交道,這期間既有鬥爭也有妥協,既有爭奪也有合作,這種交往會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它比較現實,直接涉及到了人際交往中的本質核心——利益問題。第三個層次的交往則是精神交往,這種交往是關於道德、原則、信仰、感情方麵的交往,是一種高層次的交往,一般人之間不會輕易進行,並且這種層次也很難達到。根據一些閱曆豐富的年長者的經驗,一個人一生中能逢三兩個知己已屬幸事,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人際交往的這三個層次的劃分,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的,即從相識、了解到相熟、相知。人們通過第一層次的表麵化交往,認識了,彼此有了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就為以後的交往奠定了基礎。這種表麵化的交往做得妥貼到位,就會大大促進後來的利益交往的順利進行。而正是在這種利益交往中,人們才可能真正交到精神上的知己,因為利益最能考驗人,不經過各種風浪與誘惑考驗的友誼是靠不住的。

老實人就不懂得這種層層遞進的關係,拋開表麵交往和利益交往,直接就要進入最高層次,結局可想而知。這就像不要樓的第一層、第二層而要一下子就建成第三層一樣,是不可能實現的。老實人拒絕人與人之間的表麵化交往,把它們看成是虛假的、白費的,結果大大削弱了自己的交際基礎,也喪失了許多千載難逢的良機。

表麵化的交往往往流於形式,也就是說,人們所表現出來的熱情和友好與其內在的真實感受和追求目的之間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但是,這些表現形式卻有其象征性的含義,即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和友好,並努力確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比如,按照一般的社交習慣,與陌生客人第一次認識,要問候、握手,盡量做到禮貌周到。但是事實上你根本不了解對方,也談不上什麼真正的尊敬,你之所以要做出這種姿態,就隻是為了表示友好,同時也試圖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你不這麼做,態度冷淡,舉止傲慢,即使你在內心上是真的尊敬對方,也會引起對方的不快,反過來也會損害自己的社交形象和活動能力。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大量這樣象征性的表麵化行為,並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慣例,在諸如婚喪嫁娶、開會剪彩等領域廣泛地存在著。這些形式並不一定都招人喜歡,也確實給人們帶來過不少的麻煩,但是卻很少有人能突破它,因為說到底,誰也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不尊重人、不尊重傳統習俗、不尊重公認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人們也許並不需要你有尊重的內容,但你卻必須有尊重的形式,否則就會被人孤立和冷落起來,引出許多毫無必要的麻煩。

老實人把表麵化交往統統斥為虛偽,這的確指出了問題的一部分本質,但卻忽略了其積極的意義。無數事實證明,時時注意表達對他人的尊重,是廣受歡迎的秘訣之一。

基礎交往是一種最初級的,也是基礎性的交往形式,它是更深層次交往的一種鋪墊和準備,隻有具備了成熟的、健康的表麵交往,雙方才可能進一步談利益、講感情。而如果深層交往的意圖沒有實現,大家仍可以退一步,運用基礎的交往來維係一種一般水平的人際關係。這正是所謂的“買賣不成仁義在”,我們還有機會使彼此的交往維持下去甚至更進一步。一個人如果連基礎的交往也不能得體地維持,那就等於落在了正常的人際交往標準線以下,這時,即使沒有搞成公開的對立,起碼關係也比較僵硬,那麼這個人在人際交往上就肯定存在障礙了。老實人多數都存在著這種問題,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能達標的狀況使他們的人生充滿了缺憾和痛苦。

在缺忠對人的本性、社會的本質以及社會發展客觀規津的了解的基礎上,再美好的理想也隻能是幻想。

上麵的論斷,基於一個最現實的原因:市場經濟將把一切推向市場。

把傳統意義上的產品推向市場,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還有些東西,比如人的智慧、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以及知識,甚至包括人本身等等,也應該全麵推向市場。對於這一點,中國人還有個接受的過程——不過,在這裏不必多談,因為這是現實,接受不接受,我們都得麵對,而時間會幫助我們適應一切。

而更為急切的問題是,麵對市場經濟,每個人都必須建立自己的生存網絡。

因為市場就是交換,離開社會關係,我們與誰交換,並獲取自己的生存所需?

網絡有很多含義,過去有人用來指代關係網,而從現代的意義上,它指的是信息網絡和計算機網絡。而本書所說的網絡,我們稱之為生存網絡。這樣既簡潔明了,又便於我們理解網絡的含義:生存。

我們應該勇敢地承認這樣一種現實:我們工作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生存,隻不過每個人對生存的理解都有些不同罷了。那麼,把生存問題作為我們研究的主題,這應該是進步,而不是把社會世俗化。

人對生存物質條件的追求,主要是通過勞動來交換。而在現實社會中,在勞動基礎上如果輔之以生存網絡,勞動就將獲得倍加或者更多的成果,生存質量也將隨之而大幅度提高。想要實現這個目標,“能合作的人和能辦事的人”、“有關事業的消沙留’、“計算機秘書”,就成了現代人創業的三個要素。所以,這三個網絡缺一不可,我們把它們統稱為生存網絡。

但是,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農民意識和新中國曾經實行的“包辦生存”的體製,使我們缺少建立生存網絡的觀念,同時也使我們缺少這樣的能力。這就使“建立生存網絡”成了商品社會向我們提出的第一個挑戰,也是第一個考驗。

怎麼辦?學做新人,更新自己的生存觀念,抓緊時間,認真細致、勇敢勤奮地去建立自己的生存網絡。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有什麼辦法?

我堅信,一旦我們把生存網絡建立起來,我們就會感到它的必要,獲得它優厚的饋贈,並體會到其中的快樂。我們因此再也不會對建立生存網絡而心存狐疑,同時會認識到,從事這項工作,原來是我們從來沒有體驗過的一種非常積極的生存態度。

我們工作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生存,隻不過每個人對生存的理解都有些不同罷了。

哀歎是社交上可以接受的抱怨形式。人人都做這件事,隻是程度不同而已,老實人則是唉聲歎氣的專家。老實人哀歎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這是習慣,人人都如此。第二,老實人覺得“不吐不快”,他們有太多的怨氣積鬱在心中。他們把哀歎的熟悉感跟鬆一口氣聯想在一起。

不幸的是,哀歎是個壞的習慣,它讓老實人偏離他想要的成功。我們的行動追隨著我們的思想,這也包括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對話。負麵談話、抱怨和哀歎都是負麵的表達。

下次你參加社交聚會時,請仔細聆聽屋內此起彼落的哀歎聲。看看人們是如何分享他們的苦腦,如何沉迷於他們的問題當中。回家以後,再靜靜坐幾分鍾,思考一下剛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試著在心中總結一下所有的哀歎與一切的抱怨。前後問問自己:這一切究竟有什麼好處?這能夠解決多少問題、創造多少機會、表達多少喜悅、帶來多少創意?答案是零,一點也沒用。它一點好處也沒有。事實上它還會更糟。一般人花在哀歎上的精力多得驚人!聽聽周圍的談話——工作上的、午餐上的、家裏的。到處都是,選擇不同流合汙的人少之又少。不過,下定決心這麼做的人卻比其他人多了莫大的好處。

考慮一下浪費在哀歎上的心力和情緒有多少。很多。這份精力可以用在創造點子或沉思上。這份精力可以用來解決一個問題,實行一個點子,行銷一項產品。這份精力是你致富的來源。它是你的,而且不費一分一毫。當你下定決心,停止哀歎,你就釋放了這份精力。轉瞬間新的意念開始浮現,刺激的新點子浮到表麵上來。

不要搞錯,打破這項陋習十分困難。它需要時間,但是絕對值得。打破的唯一辦法就是留意你是否又陷入哀歎之中,或者又要開始怨天尤人了。溫柔地提醒自己,同流合汙雖然十分誘人,你還有更多的事要做,有更遠大的夢想要追求。當你避免了怨天尤人的傾向以後,你會立刻得到確定的報償。

哀歎是個壞的習慣,它讓老實人偏離他想要的成功。

一般說來,人們所做的幾乎每一件事都有著比較明確的動機。但是,人的動機往往是深藏於內心的,我們隻能通過其外在表現來進行分析和判斷。而現實的複雜性又告訴我們,人的外在表現與其動機之間並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係,也並不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目的。事實上,許多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意通過製造各種似是而非、欲取還與的假象來迷惑對方,以求在眾人不備的情況下最徹底、最迅速地獲得勝利。貫穿於中國古代計謀中的一條無一例外的原則就是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用假象來迷惑和欺騙敵人。表象與動機之間經常性的不一致性,為我們處理各種人際問題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也為我們運用智慧在競爭中獲勝提供了用武之地,它提示我們:要努力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對方的真實動機和活動規律,以便適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作出正確的對策反應。

而老實人由於對於人的了解較少,或者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對於現實法則的存在及其必要性認識不足,往往看不到其動機與行為之間的差別,被別人表麵上的行為所迷惑,不能洞察其真實意圖,因而往往出現策略性的失誤。

對待同一件事,隨著形勢的不同,根據對方心態的微妙變化和行動的真實用意,采取正好相反的應對策略,這是具有高超智慧的人才能付諸行動的。

老實人應該多觀察生活,多進行一些社會實踐,不斷提高自我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並不斷增強自我在處世方麵的靈活性。如果你能把這種實踐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必然會使自己的處世能力和生存狀態有一個巨大的改進。

表象與動機之間經常性的不一致性,為我們處理各種人際問題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也為我們運用智慧在競爭中獲勝提供了用武之地。

老實人以一種教條化的方式堅持和貫徹道德標準,對人生的技巧和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態度。他們往往不能認識到這樣的事實:適當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老實人堅持原則,認為道德是至高無上、不可違背的,這在一般意義上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道德的目標和長遠的利益並不會自動實現,它需要我們付出代價、經曆曲折才能夠企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學會保存自己、學會融入現實,學會以一種策略的方式來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運用一係列的手段和技巧才有可能達到我們的目的。而這些手段和技巧,往往要不可避免地與道德標準相背離,老實人也正是因此而對技巧和手段持一種激烈的否定態度。

我們認為,這是老實人的一個認識誤區。他們其實是在以一種機械的、教條的方式來堅持道德標準,他們不懂得以一種辯證的曆史的眼光來對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進一步講,他們對下列這兩個問題沒有很清楚、很明確的認識。如果能比較好地理解了這兩個問題,勢必會使老實人在心理上產生某種質的更新。

在老實人看來,世界非黑即白,是截然對立的,他們往往不能看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手段和技巧,雖然從一定時間和一定角度來看有悖於道德準則,但卻是實現道德目標所不可少的條件。

這個道理聽起來有些怪,不道德的手段怎麼可能產生道德的結果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戰爭”這個人類現象:大家都知道,戰爭殘害生命、毀滅家園,給社會的生產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損害,避免戰爭,維護和平是所有善良的人們的共同要求。但是,當邪惡勢力肆虐,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和平的手段又無法取得成效時,我們隻能采取戰爭這一惡的手段來維護和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你能否認戰爭有時具有合理的價值嗎?

道德標準是一種抽象的東西,要想實現它,必須首先要將之落實為一係列具體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些具體的目標,又必須紮根於客觀的現實當中。而現實是不完美的,我們要做成某些事情,就必須要學會容忍這種不完美;而且還要學會適應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運作法則,因為如果我們不能融入現實,那麼也就無從談起改造現實,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下麵這個例子很好的說明了隨機應變的技巧對我們是多麼地有用。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粟裕帶領的一支小分隊遭遇敵人的大部隊,粟裕看實力相差懸殊,便帶著小分隊迅速轉移。

敵人拚命朝粟裕轉移的方向追去,由於南方山區的地形所限,粟裕及其小分隊被敵人追到一條山溝裏,兩麵是大山阻隔,前麵是敵人一個據點擋住了去路。可以說,粟裕已經處於無可奈何的絕境。

怎麼辦?戰士們看著粟裕。

粟裕看著戰士們穿的灰色軍裝,他頓時計上心頭。原來那個時候,粟裕的士兵同敵人穿的都是一樣的灰軍裝,不同的隻是紅軍帽子上有個“紅五星”。粟裕急中生智,他命令大家:將袖管、褲管卷起,把帽子攥在手裏(把“紅五星”隱藏住),當扇子扇風,哼著不三不四的小調,往前麵敵人的據點走去。

這支隊伍來到了敵人據點前,敵哨兵咋咋呼呼地問:“哪一部分的?”

“永嘉保安司令部三營八連。”粟裕示意士兵停住腳步,自己上前流利地回答。

“你們的司令叫什麼名字?”哨兵還是有點不放心。

“許蟠六,許司令。你是不是要打電話問一問?”粟裕顯得有點不耐煩地回答道。

敵哨兵沒有發現什麼破綻,又看到這位“小長官”開始“發火”,怕吃眼前虧,便放他們過去了。

粟裕命令大家以最快的速度通過據點,趕快從後門出去。當敵人發現有詐從後麵追來時,粟裕帶領小分隊已經通過了敵人據點,脫離了危險區。

粟裕巧妙地改變了部隊的裝束,迷惑了敵人,終於虎口脫險。如果他不能隨機應變,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所以適時地使用技巧是保存實力,維護更高利益的必需。

理想是美好的,但要把這種“美好”轉化為現實,在現實中生根、開花、結果,就必須要首先遵守社會的運作法則,理解並掌握其基本的生存手段和處世技巧。老實人往往從道德上的合理性而不是實際中的有效性出發來評判這些手段和技巧,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態度,自然不會在事業上有什麼成就。結果,他們所經常談論的群體規範,不過成了“空中樓閣”,“水中明月”。一分實幹抵得上十萬句的清談,一個有用的技巧要比十個無用的原則更有價值,老實人用道德捆住了自己的手腳,使自己變成了對現實無能為力的人。他們往往是最想對社會作出貢獻,而事實上又常常是貢獻甚微的一群人,這是很可悲的。奉勸老實人一句,社會最需要的是“實幹家”而不是“清談家”或“道德家”。

道德的目標和長遠的利益並不會自動實現,它需要我們付出代價、經曆曲折才能夠企及。

成功一定要冒險,但冒險不一定成功。冒險一定要冒對的風險。何謂對的風險,就是長期平均而言,具有高報酬的風險。老實人的問題不是缺乏冒險精神,他們在必要時候也會鼓起勇氣來。關鍵是老實人容易冒不該冒的險。他們不知道冒什麼樣的險才能投資致富。長期平均而言,股票、房地產是具有高期望報酬的投資標的,因此要冒正確的風險,便是將資金投資在高報酬的投資標的上,並勇於承擔其所伴隨的高風險。

有一種遊戲,參加者必須出100元,遊戲的結果是:有99.9%的機率你會損失100元,有0.1%的機率你可以獲得95000元。那麼,你會不會參加這種遊戲呢?經過調查,65%以上的人會選擇玩這種高風險的遊戲。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遊戲風險固然很高,但就算輸了,頂多損失100元;若贏了,就可得到95000元的高報酬。這項遊戲,其期望報酬率為負值,就算你贏一次,但是長期玩下來,你必輸無疑,這是典型的不值得冒的風險。

你若有機會造訪美國的大西洋城等地的賭城,或者是著名的澳門賭城,你將會發現裝潢豪華的賭廳竟然看不見窗戶,也沒有時針。為什麼呢?這就是賭場要利用大數法則贏你的錢。沒有鍾也沒有窗戶的目的,是想讓你分不清晝夜,玩到忘記了時間。因為你玩得愈久,玩得愈多次,輸錢的慨率就愈大。玩的次數增多,會使期望值逐漸現身,賭之所以必輸,原因就是賭博的期望值為負值。少數幾次看不出來,但經過愈長的時間後,期望值逐漸呈現出來,因此賭久了,必輸無疑。這就是為什麼“十賭九輸”、“久賭必輸”,這與大數法則的原理不謀而合。所謂的大數法則,是指遊戲的次數愈多,報酬率愈接近該遊戲的期望值。賭博也許可以成為一種娛樂方式,但絕對贏不了錢,因為它平均期望報酬率比銀行存款還低。的確,賭博的最高可能報酬非常驚人,但是它的平均期望報酬都是負值,冒這種風險,不但無法致富,反而有害。

沒有高報酬的風險千萬不要冒,例如彩票、賭博等,這都是高風險、低報酬的活動。你可以抱著娛樂的心態去從事以上的遊戲,但千萬不要妄想這些遊戲能夠為你帶來財富。這些投機活動並非真正高報酬的投資工具,但絕對是高風險的活動,這種風險不值得去冒。

成功一定要冒險,但冒險不一定成功。冒險一定要冒對的風險。

傳統社會裏主要講做人,就是要看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因此,傳統社會的人,很少有做事的願望和激情,同時也就很少成功。

現代社會裏主要講做事,就是要看一個人為社會、為家庭做出了什麼貢獻。所以,現代社會的人,總是忙忙碌碌,到處尋找機會,時刻夢想成功。

人生的重點從做人轉變為做事,是一個了不起的轉變。它首先意味著純道德時代的解體,同時意味著創造生活成了全社會最關心的命題。

人們關心什麼,什麼東西就會成長得更快。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將離我們夢想的幸福越來越近,並最終實現它。

但是,現代社會不是不講做人,隻是做人的標準與以往有所不同罷了。

現代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主要看這個人做事的能力。比如,你創造了多少財富,獲得了多少榮譽,擁有多少科技發明和市場開發成果,你給多少人創造了方便和幸福……

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做人的精彩來源於做事的精彩,而不是僅僅囿於道德評價。

道德評價曾經發揮過很大的曆史作用,但在其作為人生主題的時代裏,也曾殘酷地扼殺過許多創造者,並容易把庸人奉為社會楷模。

而今天做人的標準,會盡量避免這些失誤。

一個搞垮單位的人能是一個優秀的人嗎?

一個養活不了家庭的人能是一個優秀的人嗎?

一個不能維持自身生存的人能是一個優秀的人嗎?

道德評價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無法用好或壞來評價這些人。

通過做事來評價人,似乎功利色彩太濃,但其內涵是一種負責任的精神。

做事的目的總是企望獲得,而獲得的目的又是為自己以及與自己有關的人創造生存條件,難道不是這樣嗎?

所以,追求功利的行為主要來自責任的驅使。

一個講責任的社會有什麼不好?

用責任心的大小來作為評價人的標準又有什麼錯誤?

現代社會賦予所有的人一份責任:改善自身生存並為他人造福的責任。也就是說,使所有的人在做事中體會做人的感覺,這就是時勢造人。

遺憾的是很多人還未能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往往讓陳舊的道德觀影響自己做事的效果。

因此,讓我們再次響亮地呐喊:現代社會做人的精彩主要來源於做事的精彩!

現代社會賦予所有的人一份責任:改善自身生存並為他人造福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