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8章 所有人情世故,有一半是在說話裏(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說話,是人們最重要、最常用的交際手段。一個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必有精湛的說話藝術。縱觀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業者,大多是會說話的傑出典範。所以,隻有學會說話,才能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大多數人都害怕拒絕別人,也害怕被別人拒絕。心地善良的人總是在拒絕與不拒絕之間徘徊,然而有時候不會拒絕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甚至影響自己今後的發展。

在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曆,明明是一件自己很不情願做的事情,但是卻很難拒絕他人,硬生生地把已到嘴邊的“NO”字又吞到肚子裏,事後又懊悔不已,“當初為什麼沒有拒絕”“我一早就該拒絕的”“我怎麼這麼沒用,連真心話都不敢說”……就這樣,你陷入不安和沮喪的負麵情緒中,久久難以自拔。

其實,你不是不敢向對方說“NO”,而是不想得罪人。你深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互利互惠,建立在一定的利益鏈條之上的,拒絕別人的請求,就意味自己下次有事相求時就不便開口了。此外,你不拒絕他人也是想為自己塑造一個好形象,不想讓別人覺得你自私自利。然而,有求必應未必能讓你如願以償,左右逢源。

江波是個很樂於幫助他人的小夥子,在大學時他就擔任班長為同學們服務,因此熱心腸的他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在江波踏入職場的第一天,他就告訴自己,自己的熱心腸一定也會贏得同事們的喜愛。

在公司裏,屬於自己分內的事情,江波努力去做,不屬於分內的事情,隻要有人喊他幫忙,也努力去做。果然,同事們都很喜歡他,並送給他一個“好幫手”的稱號。對此,江波很是高興。可是一段時間後,江波發現:有的同事原本自己可以做的事,也要喊“好幫手”來幫忙;有的同事對他的態度開始變得隨便,似乎指派“好幫手”做事是理所應當的;有的同事請他幫忙後連個“謝”字也懶得說,仿佛讓“好幫手”幫忙是給了他莫大的麵子;有的同事甚至把手頭的工作全部交給“好幫手”,自己去幹私活兒。

江波心裏很不舒服,但每次又不好意思拒絕,結果自己被弄得焦頭爛額,整天忙得腳不沾地,而且自己的工作還常出紕漏。更令江波氣憤的是,如果同事拜托的事情沒做好,同事又會抱怨他,甚至還把責任推卸給他。江波有時很是迷惑,自己的熱心在職場中為什麼落得如此下場,難道自己幫助別人有錯嗎?

江波熱心助人沒有錯,錯在他來者不拒。樂於助人是一種很好的品質,但助人為樂的前提應建立在不影響自己工作的基礎上,否則不僅容易耽誤自己的工作,還可能將別人的事情弄得一團糟,招來怨恨。

對於任何人來說,說“YES”總是要比說“NO”容易得多,然而說“NO”對每個人來說卻很重要。不會說“NO”的人不僅很難有所成就,甚至還有可能掉進他人精心設計的陷阱。

一個隻懂得用“YES”取悅別人的人,隻會讓自己疲憊,隻會讓自己備感壓迫和煩躁,隻會讓自己步步走近險境。不要等到你的能量耗盡時,才懊悔當初沒有說出那個“NO”,而且“NO”也沒有那麼難說出口。以下是一些拒絕的技巧,希望它們對你能有所幫助。

1.保持簡單回應。如果你要拒絕別人,無需拐彎抹角,要堅決而直接地回絕他,但言語上還是要盡量婉轉。你可以說:“感謝你看得起我,但現在不方便。”或“對不起,我不能幫忙”。同時,你還可以用身體語言強調你的拒絕,例如一個抱歉的表情或展示自己正在做的事給他看。

2.給自己一些時間。你要打破“YES”的循環觀念,多給自己一點兒時間進行思考。慎重的考慮,往往會使你更有信心去拒絕。

3.找一個合理的替代方案。當你實在難以拒絕時,不妨幫對方找一個更好的方案,既不得罪於人,又不給自己增添過重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還能將事情圓滿解決。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替代不是讓你將難題簡單地轉嫁給第三人,而是想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4.區分拒絕與排斥。記住你的“NO”是拒絕請求,而不是排斥請求者。通常人們都會明白,你有拒絕的權利,就像是他們有權利尋求幫助一樣。

5.不必因拒絕他人而感到愧疚。對於拒絕,你無需過分道歉或愧疚,因為這原本就不是你的義務。

6.做回你自己。明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更好地認識自己,從而增強自信,不受他人牽製。

拒絕是一門藝術,拒絕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你和對方都不會陷入尷尬境地。隻要你能運用好這門藝術,即便說“NO”也不會得罪朋友,並且還能為你贏得更多的尊重、更多的朋友。

記住,你不必有求必應,對你不情願做的事情要大聲說“NO”。

一句話,可以說樂一個人,也可以說惱一個人;一句話,可以說成一件事,也可以說敗一件事;一句話,也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許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台灣著名成功學家林道安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有的人會失敗,不是因為他不夠努力,不是因為他不夠聰穎,而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的確,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不會說話的人往往會失去氣勢,失去人氣,進而失去一切有利因素,失去獲得成功的機會。

一句話,可以說樂一個人,也可以說惱一個人;一句話,可以說成一件事,也可以說敗一件事;一句話,也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許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既然說話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把話說好呢?對於這個問題,在兒時父母和老師就曾給過我們一個答案:做老實人說老實話。或許這也是你的說話準則,但你是否思考過,這種說話方式在現實社會中真的適用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老實人,平時愛說大實話,起初人們都很喜歡他耿直的性格,但是時間一長,他的真話就把村裏人都得罪了,於是他被趕出了村子。一貧如洗的他根本找不到棲身之所,最後來到修道院,希望這裏能收容他。修道院院長見到老實人,得知他因說實話而被人驅趕,深表同情,並抓著胸前的十字架說:“主告訴我們要熱愛真理,善待說實話的人。”於是,老實人在修道院安頓了下來。

修道院裏有幾頭不中用的牲口,院長一直想把它們賣掉,但他始終不敢派手下人去市集上賣,怕他們私吞賣牲口的錢。正巧現在來了個實在人,於是院長便叫他牽著兩頭驢、一頭騾子去市集上賣。

老實人隻會說大實話,在買主麵前,他把知道的一切都告訴了對方:“這頭斷了尾巴的驢子很懶,喜歡躺在泥裏打滾兒,有一次,長工想把它從泥裏拽出來,沒想到一使勁兒,不小心把驢的尾巴給拽斷了;這頭驢特別強,它不想走的時候,你抽它都不好使,你看因為抽得太多,毛都禿了;還有這頭騾子,又老又瘸,如果能幹活的話,院長才不會把它賣了呢!”結果可想而知,買主聽到這些話都走了。老實人的實話很快就在市集傳開了,所以根本沒有人肯買這些牲口。

夜幕降臨,老實人牽著牲口回到了修道院。院長很是奇怪,這麼便宜的牲口怎麼能賣不出去呢?老實人一五一十地將白天在市集賣牲口的經過講給了院長聽。院長聽後火冒三丈,嗬斥道:“那些人把你趕出來是對的,我不應該留你在修道院。我雖然喜歡實話,但是我不喜歡那些跟我腰包作對的實話!老實人,你趕快滾吧!此處不再收留你!”就這樣,老實人又一次被趕走了。

其實故事中“老實人”的遭遇並不是偶然的,當今社會很多地方都不適合老實人說老實話的。比如,一個皮膚黝黑且雙腿粗壯的女同事問你自己的新裙子怎麼樣時,你滔滔不絕地給予真實的評價,那麼她定會臉色難看,怒目相對,可能以後再也不想跟你說話了。再比如,你當著上司的麵指出同事的錯誤,其實你隻是好心地提醒,但在同事眼中你的這種行為就是在上司麵前打擊別人、抬高自己。可見,做老實人說老實話,未必就能把話說好,未必就能受人歡迎。所以,有些時候還是讓你的實話爛在肚子裏比較好,畢竟人們都喜歡聽讚美之詞。

這裏有一點還要說明一下,不讓你說老實話,並不是讓你虛偽、讓你說假話、讓你逢人拍馬。一個會說話的人,總是用語精當、善於辭令,且能夠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從而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達到預期的目的,讓自己贏得主動、左右逢源。因此,你不妨給你的老實話換種形式,委婉的表達效果往往更好。下麵就讓你看看售貨員劉靜是怎樣講“老實話”的。

一位老太太去商店裏買襪子,售貨員劉靜正忙著接待另一位客人,對老太太也沒太留意。老太太挑好襪子後,就徑直往外走。看到老太太的背影,劉靜才想起來她的襪子錢還沒有付呢。劉靜看老太太還沒有走遠,於是連忙喊住老太太並親切地說道:“阿姨,您先等一下,您瞧……”老太太以為自己的東西落在了櫃台上,就返回來了,這時劉靜手裏拿著一個塑料袋,她一邊晃了晃塑料袋一邊說:“阿姨,真不好意思,您看,這樣拿著襪子多容易沾上灰塵,讓我給您裝起來吧!”劉靜接過老太太的襪子,邊往裏裝邊對老太太說:“這種襪子質量好,還便宜,3元錢一雙,兩雙一共6元錢。”老太太一聽這話,便想起來自己還沒有付錢,不好意思地說:“哎呀,你看我這記性,忘記給錢了,真不好意思。”劉靜笑著說:“阿姨,沒事,我媽媽的年紀跟您差不多,也是常常忘記事情,不必放在心上。”

劉靜用一個小小“迂回術”將老太太請了回來,又自然地將話題引到襪子的價格上,成功地解決了問題。如果她喊住老太太直接說“您沒有付錢”,那麼不僅會令老太太尷尬不已,還會令其生厭,也許以後都不會再來光顧了。

你看,同樣一個意思,經過不同方式的處理,效果就大不相同,所以,老實話有時婉轉地說出來,往往更容易讓人接受。

上帝在造人時做了一個奇異的安排,就是讓人有一張嘴巴、兩隻耳朵,也許上帝是在告誡世人,要多聽少說。

生活中,有的人之所以大受歡迎,不是因為他擁有淵博的學識或迷人的外貌,不是因為他擁有雄厚的資產或複雜的背景,而是因為他擁有善於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紐約時報》就曾經刊登過這樣一句話:“許多人找醫生並不是為了看病,他隻是想找一個傾聽者。”然而隨著日益加快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人們開始變得越來越浮躁不安,越來越失去耐心去聆聽別人的心聲,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往往願意花十分鍾去講,而不願騰出一分鍾去聽。

上帝在造人時做了一個奇異的安排,就是讓人有一張嘴巴、兩隻耳朵,也許上帝是在告誡世人,要多聽少說。然而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說者高高在上,聽者屈居人下。

其實,說是表達的基礎,但過分的言說則容易使自己掉入嘴巴的陷阱,成語“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說的正是此意;而善聽則是一件令人受益匪淺的事。古人對“聽”就曾發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慨。概括地說,聽能夠長見識,增智慧;聽能夠固情感,增友誼;聽還能夠化矛盾,解危機。

對於“聽”的前兩個功效這裏不再多說,因為它們在生活中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下麵,讓我們來看看服裝店老板劉慧是如何利用聽來“降服”批評者、化解矛盾的。

劉慧是一家服裝專賣店的老板。一天,正在內屋休息的她聽到一位女顧客和店員發生了爭執。原來這位女顧客昨天從店裏買了一條裙子,回到家後,她發現裙子的領口處有汙跡,而經過洗滌後裙子卻褪了色,這讓她十分生氣,於是希望店員給她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是她剛把來意說明,店員就打斷她說:“我們已經賣出了上千條這樣的裙子,您還是第一個這樣挑剔的人。”

聽到店員這樣說,這位女顧客立刻被激怒了,然後她激烈地和店員爭論起來。這時另外一個售貨員也加進來,對這位女顧客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所有深色的衣服都要褪一點兒色,以前我們賣的衣服也是這樣的。”女顧客聽完後火氣更大了。於是,她們的爭辯升級為高聲大吵。

這時候,劉慧從內屋走了出來。她先讓店員不要說話,然後把那位顧客請到了內屋,並給她倒了一杯茶,讓她把事情慢慢地敘述一遍。在女顧客講話的時候,劉慧很少說話,隻是認真地傾聽,偶爾會附和一兩句。當那位女顧客把話說完之後,劉慧說:“您想要如何處理這條裙子呢?您有什麼要求,我們都可以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