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0章 人性其實很複雜,交友切忌太單純(1 / 3)

《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155407612274543652,72671088818121636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生活中,有時難免會遇到小人,他們表麵上照顧你,關心你,背地裏卻暗藏心機。如果你被表象所蒙蔽,那麼最終受傷的就是你自己。所以,每個闖蕩社會的年輕人,都應該給自己留個心眼兒,切忌太單純。

人心叵測,總是讓人防不勝防。平日裏那些看上去並無惡意之人,背地裏卻可能機關算盡,時刻等待著單純的你落入他早已挖好的陷阱。

有些人貪慕虛榮,喜歡聽順耳之詞,於是別有用心之人往往就用諂媚之言換取他人的好感和信任,而一旦贏得了對方的信任,與對方做成了“朋友”,那麼他們便會開始為自己的利益謀劃計算。

唐明皇時期,有兩位宰相共輔國政,一位是拘謹正直的李適之,一位是陰險狡詐的李林甫。李適之在朝廷上常常反對李林甫,於是李林甫一直想尋找機會算計陷害李適之。盡管李林甫不喜歡李適之,但在表麵上,他還是禮讓有加,似乎從來沒有什麼衝突和矛盾。

一日,兩人閑談中,李林甫對李適之說:“華山出產金礦,誰都知道,如果開工采掘,可以為國家增加大量的財富,你何不奏聞聖上?”李適之是老實人,亦認為此事可行,於是奏表於唐明皇。不久,唐明皇召見了李林甫,問道:“適之所奏華山有金礦可采,此事你可知道?”李林甫相答:“微臣近來常為陛下的疾病所擔憂,聽聞華山金礦的那一方位實為陛下本命,地下隱伏著三老三氣,如果采掘,將不利於陛下龍體,臣正以此為憂,故不敢將此事奏聞聖上。”唐明皇聽了這話,認為李林甫才是文武百官中對自己最關心的忠義之臣,而對李適之漸漸疏遠。後來李適之被罷免,由李林甫一人當政。

李林甫三言兩語就拔掉了眼中釘、肉中刺,讓自己成為唐明皇的心腹。或許你是為忠臣李適之抱不平,可若不是他輕信李林甫的話,又怎會中計,又怎會落得被罷免的下場呢?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也許這句話在你看來有些狹隘,讓人變得謹小慎微,毫無磊落之氣,但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的人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往往會不擇手段。例如,平日裏看上去並無惡意之人,背地裏卻可能機關算盡,時刻等待著單純的你落入他早已挖好的陷阱。

部門新來了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名叫張凱。部門總監王鑫是個非常愛才的人,於是對張凱另眼相看,張凱也對王鑫百般巴結和討好。時間一長,兩人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王鑫什麼事都不瞞著張凱,甚至連自己和部門主任之間不和的事情也和盤托出。後來,王鑫漸漸感到那位主任與自己的矛盾日益加深,關係越來越僵,甚至時常當麵出語頂撞,兩人幾乎難以共事。

為了息事寧人,上級隻好把兩人調開。王鑫被調到新的部門,雖然職位上有所提升,但無實權。王鑫對此次調動雖有不滿,但他認為責任在於自己沒有處理好同事關係。他在臨走時,向上級推薦了自己的好友張凱,希望領導多多照顧和栽培他,果然張凱不久就受到了重用。

王鑫和那個主任的矛盾主要是因工作而起的,由於兩人不在同一部門工作,摩擦自然少了許多。日子久了,兩人多年的積怨也逐漸消退,並重新溝通起來。在一次交談中,王鑫意外地發現主任當初對自己的態度突然轉變,全是因為張凱在中間傳話搗鬼。張凱把自己批評、抱怨主任的話一五一十地都告訴了主任,甚至還加了很多子虛烏有的內容。王鑫如夢初醒,大呼上當,憤怒地去找張凱。誰知張凱卻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並反咬一口說:“我既沒有造謠,也沒有誹謗,你自己說過的話難道都不記得了嗎?還是你不敢承認呢?”

口蜜腹劍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假裝真誠、假裝親密、假裝朋友。就像故事裏的張凱就以親密朋友的身份在王鑫背後深深地捅了一刀。若不是王鑫偶然發現真相,他仍會與張凱稱兄道弟。

人心叵測,總是讓人防不勝防。無論對方與你關係如何,無論你們是否存在利益關係,別人對你說的話、為你做的事,你都應該用自己的大腦仔細斟酌一下,判斷它的真實性,思考它背後真實的意圖,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假真誠所蒙騙。如果發現他人是別有用心的欺騙,那你也無需與他論爭,更不必怒目相向。有的人天生就是演員,一定會用無辜的表情作為回答。

總之,你要多點兒防人之心,擦亮自己的雙眼,理性判斷,不要輕信於人,從而避免被小人所算計。

相同的人生經曆並不能證明一個人如何。在當今社會中,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這種情感的“共鳴”來實現自己的一己私欲。

白居易被貶江州,久居偏遠地區缺少知音的他心情鬱悶至極,一次偶遇被商人拋棄的琵琶女,他在得知對方跟自己有著同樣淒慘的遭遇後,心生共鳴,用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將兩個陌生人的心緊緊地拉近。其實,同病相憐並非隻存在於古代,在我們現代生活中,那些曾經有過相似經曆的人,往往也更容易互相靠近,更容易成為朋友。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與人之間一旦擁有過同樣的體驗或秘密,彼此的關係就會增強,彼此的親密感和信賴度也會大幅度地提升,並且雙方所共有的體驗越是相近,越能讓彼此擁有同伴感覺。比如“戰友”一詞對於某個時代或某個特定環境的人而言,就飽含了一種許多人難以體會的特殊感情。有時隻要說一句“我也是從××部隊退伍的”,就可以讓初次見麵的兩個人備感親切和信任,因為它總是能勾起曾經在戰場上或某次搶險中戰友們同在生死線上浴血奮戰的記憶。又比如許多人對“同學”一詞也深有感觸。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同學間的情誼往往是最真誠、最純潔的。在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後,如果初次見麵的兩個人得知彼此是校友、學友,那麼便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親切感,仿佛昔日美好的校園生活正在重現,昔日的浪漫和純真也伴隨而來。不難看出,人們在下意識裏,總會不知不覺地由於懷念過去而認同眼前的人。

然而,相同的人生經曆並不能證明一個人如何。在當今社會中,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人們這種情感的“共鳴”來實現自己的一己私欲。如此看來,在生活中似乎更要提防那些用相同經曆來主動與你套近乎的人。

王銘曾參過軍,退伍後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王銘雖然沒上過大學,但憑著自己的勤奮好學,不久就成了公司裏的業務骨幹。後來他辭掉了工作,自己創辦了一家公司。王銘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和軍隊中那種奮勇拚搏的精神在商場上大展拳腳,沒過幾年就擁有了幾百萬元的固定資產。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沒有那麼順利了。2006年,王銘的一個老客戶要融資租賃,請求王銘提供擔保。王銘在商場打拚多年,深知做事必須嚴謹,因此盡管是老客戶,他還是按照慣例審查該客戶與租賃公司的合同以及該客戶的運營狀況。審查過後,王銘認為此事風險過大,準備婉言回絕對方。可還沒等給對方回信,對方突然派了一名業務主管前來商討此事。

初次見麵,兩個人互相介紹,王銘得知該人姓胡,胡某忽然說:“我覺得你的名字很耳熟,你是不是在××部隊待過?”王銘說了自己曾在某部隊當兵。胡某高興地叫起來:“哎呀,你是一班的,我是二班的,我說怎麼覺得你眼熟呢!”話題一發不可收拾,兩人似乎又回到了當年的部隊。王銘回憶起胡某還是一次搶險活動的先遣隊員,英勇無比。兩人越談越投機,儼然恢複了當戰士時的豪爽。中午王銘宴請胡某,兩人邊吃邊聊。

後來漸漸談起了關於擔保的事情,胡某向王銘解釋了那些有疑問的地方,然後拍著胸脯向王銘保證:“我們公司的信譽絕對沒問題,資金隻是暫時周轉不過來,絕對不會連累你的。”王銘正處在興奮之中,對胡某的話深信不疑,加之喝了點兒酒,迷迷糊糊地就在擔保合同上簽了字。

其實,胡某所在公司早已資不抵債,簽訂這個合同就是為了騙王銘的錢。等王銘反應過來時,他發現胡某所在公司的財產已所剩無幾,根本無法追償。此時的王銘悔恨不已,一個“戰友”毀了自己多年的苦心經營。

“戰友”本是偉大而崇高的字眼兒,尤其是經過同一部隊洗禮的戰友之情更非同一般。可是,胡某竟利用這種戰友之情,為王銘下了套,毀掉了他長久以來的努力與付出。反觀王銘,若不是他輕信於人,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從王銘的教訓中,我們不難總結出:即使是一同經曆過某些事情的人,也未必值得完全信賴。

如果你單純地認為朋友永遠都是朋友,那麼你注定會吃虧。一般來說,人們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往往都是朋友,而在有利益可取的時候,就很少有“朋友”會真正犧牲自己,去為你兩肋插刀了。所以,在特定環境和特定時間裏很容易產生比較純潔的關係,而一旦這種條件消失,那種友誼的真摯性就可能會受到影響。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紮克曾說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前,決不能掏出你的心。”經曆是財富,不同時段的經曆造就不同的財富。即便是走過相同的路,也隻能算是共同擁有一種財富而已,並不代表整個人生的財富完全相同。無論你眼前的人曾經與你有過多少共同經曆,你都要留個心眼兒,畢竟那些共同的過去無法代表現在,也無法代表他的真誠。記住,走過同樣的路,未必就是同路人,冷靜客觀地麵對,不要被“共鳴”所利用。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從一定意義上說,世上沒有人會平白無故地對你好,每個人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