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章 老實人的現狀(3 / 3)

周圍一片漆黑,而時間又過的很快,太陽尚未升起我們就已經浪費掉所有生命中的寶石。生命是一個大的寶庫,許多人都沒有好好利用它,隻是白白地將它浪費掉,等到發現了生命的重要性時,已經將時光消磨殆盡。生命的奧秘、快樂、解放、天堂——一切都丟盡了,而一個人的一生就這樣過去了。

不要在平庸的生活中,把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寶石全部丟掉,至少要為自己留下一塊,這一塊應該是希望。

平庸是一個老邁的詞彙,這個世界不該存在平庸的老實人,因為我們是如此幸運,時刻都有超越平庸的時間與機會。

使一個人平庸的原因是他的心態,這就像在一場田徑比賽中,沒有人認為最後一名是平庸的,因為他在奔跑,他的血液沸騰著,他的目光是堅定的,我們幾乎很少看到比賽中的最後一名滿臉羞愧,他們同樣用尊嚴與熱情跑過終點。而一個連上場跑一跑的勇氣都沒有的人,一個消極麵對生活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平庸者,其悲哀是他將永遠是這個世界的看客,而自己一無所有。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終生都奔跑在從現實趕往夢想的路上,他們皓首窮經終不得誌,但奔跑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偉大。做人的姿態和生命的魅力就是在這奔跑之中。享受生命,就是在超越平庸,享受平凡。

李平在機關上班,一天,他就調動工作一事征求朋友的意見。原來的工作單位是國家的一個部級單位,他的專業是法律,現在的職務是正處長。近期以來,他們單位在進行一係列的改革,他的工作業務一下子減少許多,他變得日益清閑起來。這時,有兩家他們原來的下屬企業都向他發出了邀請,有意讓他去主持一個部門的工作。

李平很猶豫:一是自己現在是處級,在現在的單位老實地幹下去,退休前混個局級應該說沒有多大問題,如果到一個新單位會怎麼樣?二是這麼多年在機關,到企業後能否適應?三是如果動的話,應該去哪一家企業?

朋友告訴他:“既然現在無事可做,在此處再待下去就是養老。從機關到企業是有個適應的過程,現在才30多歲就沒有勇氣去做了,那麼以後更不會有這樣的勇氣。”朋友接著說:“做什麼都有風險,可是我們30多歲,正是為人的黃金時期,這時候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風險。具體去哪家,你比我了解情況,你自己做決定。”這件事情的結局是,李平沒有聽進朋友的意見,仍然待在原來的單位。

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無論幹什麼都會有風險,但是,如果什麼都不幹,安於平庸混日子,那才是最大的風險。平庸無奇的生活,使人的精神處於麻木與半麻木的狀態,猶如待在沒有星星與月亮的黑夜,沒有風沒有鳥,甚至連一點聲音也沒有,除了死寂還是死寂。

如果我們的生活總是四平八穩,千篇一律,這樣生活一百年和生活一天有什麼分別?如果今天總是重複著昨天的故事,每天完全一樣的生活著,一百歲的老壽星和夭折的嬰兒又有何區別?我們希望長壽,希望過好日子,希望不久的將來有全新的格局出現。隻有打破習慣陳規,勇於冒險,生命才有意義。

有一位黃先生為了他的書法家夢想,毅然走出了令人羨慕的省委大院,投身到書法圈中。他先是主持省老年書畫研究會的日常工作,因其出色的書法組織工作,又被調到省書協。之後,又被選為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工作中,黃先生為了提高全省書法的整體水平,使之盡早走出低穀,他積極謹慎地發展會員,邀請省內外名家前來講課。

每天下班之後,黃先生還是與書法為伴。吃完晚飯後,便鑽進屬於他的書房,通過墨跡與古人神交,偶有心得便乘興揮毫,經常是一發而不可收,直至夜深人靜,結果滿屋作品,幾無立足之地。此時,他才放下毛筆,雙手抱胸,逐一眯眼審視,逐一淘汰,覺得毛病比較突出的,便毫不猶豫地將其撕掉,再揉成一團扔到垃圾簍裏,到最後所剩無幾,最得意的便留下,留待以後辦個展或者送展、送人,由此可見他治藝之嚴謹和執著。近年來,黃先生的頭發都變白了,但看到自己培養的書法作者在全國的幾項大賽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較之過去碌碌無為活得更有意思,他開心地笑了。他慶幸自己拒絕了平庸,選擇了平凡,走向了優秀。

我們要想變得優秀,就需要像黃先生那樣有極高的品質——相信自己,不甘平庸。高品質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保持高昂的信心,誠心誠意地努力,投入心血智慧以及技能後所得到的結果。它代表的是眾多選擇當中的明智選擇。因此,你做出選擇之後,就會傾注全力達到這樣的標準。

拒絕平庸,要求老實人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要求有刻苦敬業、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以及精力。每個老實人都應該超越自己,拒絕平庸。

沒有人否認精明強幹的人都會藐視陳規舊俗,也沒有人否認天才都有一定的叛逆性,但任何事都不能做得太過分。做人太老實,就容易走極端。一個易衝動、愛走極端的人,不僅不會取得成功,還會把已經取得的成功葬送掉。所以,做人永遠都不要走極端,要行中庸之道。

300多年前,英國溫澤市將政府大廳的設計工作交給了萊伊恩。萊伊恩依據自己多年的實踐,巧妙地設計了隻用一根柱子支撐的大廳天花板。一年以後,市政府官員進行工程驗收,要求萊伊恩再多加幾根柱子。他們的理由是一根柱子難以承受那麼大的重量。

萊伊恩自信隻要一根堅固的柱子就足以保證大廳安全,他的話惹怒了市政府的官員,險些被送上法庭。

萊伊恩十分苦惱,如果堅持自己的主張,市政府官員肯定會另外找人修改設計,如果不堅持,又有悖於自己做人的準則。矛盾了很長一段時間,萊伊恩終於想出了一條折中的辦法:他在大廳裏增加了四根柱子,不過這些柱子並未與天花板接觸,隻不過是裝樣子。

300多年間,萊伊恩的這個秘密始終沒有被人發現,直到前兩年,溫澤市政府準備修繕大廳的天花板,才發現了這個“弄虛作假”的設計。消息一經傳出,世界各國的建築專家和遊客雲集,當地政府對此也不加掩飾,並特意將大廳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對外開放。

在劉邦和項羽二人的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人耿直,講滴血盟誓的大丈夫義氣,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讓人讚賞和羨慕,但他輝煌時驕橫、霸道,失勢時悲觀、絕望,最終飲恨烏江。假如他能聽父老鄉親一言,過烏江,不逞一時之勇,不圖一時之快,有可能曆史就要重寫。

人不能過於偏激高傲,偏激高傲的人往往缺少頭腦,容易感情用事、衝動,造成終身憾事。

這年頭,老實一詞很難說是褒義還是貶義了。說你這個人太老實,往往罵你是個大笨蛋,因為事都是你幹的,可最後好處全都是人家的,所以常言道:老實人吃虧,老實人無用。但是若說你這個人太精明,那無異於罵你是個大壞蛋了。因為事都是人家幹的,可最後的好處,卻全都是你的了。

這年頭,沒人想當笨蛋,也沒人想當壞蛋,因而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太老實,也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太精明。聰明人懂得行中庸之道。

有人可能會認為,提倡“中庸之道”不合時宜,因為這一思想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處世圓滑、態度曖昧、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受到人們的大加韃伐和批判。其實,從“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並不是“奸猾”、置仁義於不顧、為保全自己明哲保身,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謂中庸呢?孔子認為“中庸”即為“中和”。孔子說:“‘中’是有喜怒哀樂之情而未表現出來;‘和’是感情表達時合乎節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則。如果人們能達到中和的境界,那麼,天地間的一切就會各得其所,萬物也就順其自然而生了。”

凡事,取乎中,是應對時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傾也不右斜的。非中則不能正,非正則不能穩,非穩則不能久。人生處世的要點,就在於“執中致和”。

傳說,遠古時期的舜帝就是一個善於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僅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又能加以審視,揚其善,隱其惡,取其中,而施行於民,使天下化而治之。

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處於無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過於專製,過於偏激,過於依恃。表麵看似愚拙,內心裏卻實在,這是一種智慧,一種明亮。

孔子對“中庸”的評價甚高,他認為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超過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君子和小人在這方麵的表現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為君子能時時居於中,不過亦無不及;而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之道,是因為小人對什麼都太在乎或肆無忌憚,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誰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隻有那些有修養的君子才能夠堅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導向容易使人們急功近利,追求表麵的、外在的東西。而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又容易使人們簡單地理解矛盾的兩個方麵。對滿足、成功、富貴、權力等,總是期望達到頂峰。人人在我腳下才好。而對空虛、失敗、貧窮、低下等,則唯恐降臨在自己身上。

這樣,他們處高位不覺得滿足,處低位反而一蹶不振。這兩個極端都不會使人安寧和快樂,並且,對位高者而言,他們難以守成,很快會轉入低下;對位低者而言,他們欲速則不達,結果是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一切都處在不安與失意之中。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並加以踐行的“中庸”智慧。

現實生活中老實人多堅持原則,但容易走極端,把原則抬高到一個不適當的位置,結果造成許多不良的後果。究其根本原因乃在於並沒有真正理解這些原則的本質內涵。啟蒙老實人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使他們從以原則為綱轉向以結果為本。

許多老實人,特別是那些性格比較耿直者,往往給人一種不近情理的感覺。他們冷麵無情又一片公心;他們頑固不化又能以身作則。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說,我們的確需要一部分這樣的人堅守住某些信念的堡壘,但是同樣出於這一角度,我們更希望他們能以更加靈活和務實的態度把這些原則變成使眾人受益的現實。

顯而易見,老實人片麵堅持原則的做法會導致一些不良的後果。從社會來講,它事實上阻礙了創新和嚐試,因為任何新生事物總是以異於傳統的麵目出現的,不能學會寬容和政變,就很可能會成為一種妨礙進步的力量。從個人角度來講,片麵堅持原則使自己應該做成的事沒有做成,自身利益反而受到損害,整個事業也因人際關係僵化而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空有大誌而無從實現,最終想堅持原則亦不得,更不要說影響社會了。

老實人為何對原則看得這般重要而近乎神聖?歸根結底乃在於缺乏對原則本質的真正理解,其堅持原則的行為在很多情況下隻是一種情緒化的盲動。

原則不是絕對的。無疑,堅持原則、遵守規則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秩序,但如果對原則絕對化,那麼這個社會就會變成一潭死水,不再有熱情、衝動和生命力;可以說,一個社會需要某種程度的非原則的、反原則的行為,這些行為的存在有利於我們社會的完善和進步。這就好比生物界裏狼群的存在會使鹿群更加健康強壯一樣。有些時候,我們為了一個更高的原則很可能就要短暫地犧牲一些其他的原則,這不可避免。

老實人由於不懂社會運行的兩套法則,不知道社會運行既有其原則性的一麵又有其非原則性的一麵,更不明白非原則性的東西有時會更能促成某種理想的實現,他們隻是一味地排斥現實法則,一味地抱住死原則不放,結果給自己帶來了許多悲劇性的後果。比如,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但對誰都善良豈不是自討苦吃,農夫和蛇的故事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

原則不是絕對的,還因為它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地點、對象的變化,原則就會隨之發生變化。

從時間角度來看,現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在幾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從地點角度來看,“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故事就告訴我們,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地域將會產生大不相同的結果。

從對象角度來看,同樣是“愛”,對父母就意味著孝敬,而對孩子就很可能成為引導其健康成長的要素。

老實人不理解這一點,他們堅持的原則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不分對象,不看具體情況,硬要把活生生的現實套入到同一個框子裏,做事怎麼能夠成功?又怎麼會不引發與他人的矛盾呢?

原則不是絕對的,還在於原則自己並不能證明自己,原則是好是壞必須要用實踐去檢驗,要看結果怎樣,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那這個原則有可能就是假原則、壞原則、有缺陷的原則、別有用心的原則。

一些老實人所認定正確的原則是傳統教化的結果,是別人告訴他的而不是他自己經驗的總結。在這種情況下,老實人的“老實”很可能就會成為一些人達到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而老實人不關心效果的習慣更加重了其對原則的模糊認識;反過來,不辨真偽地、抽象地、教條地堅持原則又會使老實人一次次地碰壁、吃虧。

那麼,出路何在呢?

首先,應該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在堅持大原則的情況下,在具體問題上可靈活掌握,在某些情況下,還要敢於突破原則。講究靈活性,就是要掌握方式方法,要學會用多種手段去達成同一目標。

其次,應注意關心結果。在行事之前多考慮一下效果如何。畢竟我們做事是為了成功,隻有成功了,我們才有可能增強自己的實力,才談得上進一步地堅持原則。

明代才子馮夢龍在《廣笑府》“尚氣篇”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剛直,生活中從來不對人低頭,也不讓人,且不後退半步。一日,家中來了客人,父親命兒子去集貿市場買肉。兒子拿著錢在屠夫處買了幾斤上好的肉,用繩子串著轉身回家,來到城門時,迎麵碰上一個人,雙方都寸步不讓,也堅決不避開,於是,麵對麵地挺立在那兒,相持了很久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還在等肉下鍋待客,做父親的不由得焦急起來,便出門去尋找買肉未歸的兒子。剛到城門處,看見兒子還僵立在那兒,半點也沒有讓人的意思。父親心下大喜:這真是我的好兒子,性格剛直如此;見對麵那人又大怒:你算老幾,竟敢在我父子麵前如此放肆。他躥步上前,大聲說道:“好兒子,你先將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飯,讓我站在這兒與他比一比,看誰撐得過誰?”

話音剛落,父親與兒子交換了一個位置,兒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親則站在那個人的對麵,如怒目金剛般挺立不動。惹得眾多的圍觀者大笑不止。

一般而言,性格剛直的老實人在處世中不易吃虧,受人欽佩;但太剛直了則會走向反麵。這種人往往固執己見,嚴守自我的做人準則,不退讓,不變通,就容易成為眾人的笑柄。

所謂物極必反。遇事若能先低頭,然後以退為進,可能會有更大的收獲。

你可以像那對性格剛直的父子一樣“執著”,也可以選擇自己退讓,懂得“退一步”的藝術。有的時候,一念之差就會帶來天壤之別的結局。處世的智慧就在於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去做無謂的堅持。

流言止於智者,蜚語不入賢耳。人海茫茫,相識本是緣分,相處更當為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受到不公的禮遇、誹謗的攻擊,此時,我們一定要盡量克製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平心靜氣麵對一切外在的毀譽得失,此乃做人的大境界。

唐代的兩位智者寒山與拾得(他們實際上是一種開啟人心靈的解脫智慧的象征)的對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我們很有啟發: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那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結局就可想而知了,而我們也一定可以想象得出寒山勝利的微笑——盡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者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好處。

20世紀60年代早期,有位名叫愛德華茲的人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此人資曆高,又精明能幹,博學多識,看起來很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

但是,在選舉的中期,有一個很小的謠言散布開來:三四年前,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中,愛德華茲和一位年輕女教師有那麼一段曖昧的行為。這實在是一個彌天大謊,愛德華茲對此感到非常憤怒,並盡力想要為自己辯解。

由於按耐不住對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在以後的每一次集會中,他都要站出來極力澄清事實,證明自己的清白。其實,大部分的選民根本沒聽到過這件事,但是,現在人們卻越來越相信有那麼一回事了,真是越抹越黑。公眾中有人反問:“如果你真是無辜的,為什麼要百般為自己狡辯呢?”

如此火上加油,愛德華茲的情緒變得更壞,也更加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下為自己表白,譴責謠言的傳播。然而,此舉更使人們對謠言信以為真。最悲哀的是,連他的太太也開始相信謠言了,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被破壞殆盡。最後愛德華茲競選失敗了,變得一蹶不振。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相識本來是緣分,相處更當為善。不要因為小事就和別人生氣,糾纏於口舌之爭。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無禮貌的攻擊。這時,你就要盡量克製自己,做到不計較別人的毀譽。

黃炎培先生曾經現身說法:“人家的毀譽,不必計較。我小時因為窮,為別人鄙視,屢向人家求婚而被拒絕。直到第六家我已故的王夫人家,先嶽父王筱雲先生賞識我的文章和楷書,才玉成我的婚事。不久在科舉場中,我露了頭角,賀者盈門,都說早就看出此兒不凡。及後參加革命,遭逮捕,險被殺頭,立時聲譽驟落,大家又看不起此兒了。適避難歸來,稍利事業,乃又受稱譽。吾乃大悟:做人做事要時刻力求上進。猶如逆水遊魚,至為艱苦。”

一個人的“名聲”往往容易毀於“人言”,常言說的“人言可畏”就是這個道理。黃炎培先生主張用“不必計較”來對待毀壞人名聲的“人言”,提示人們不必把個人的名聲看得過重。

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言”總是“腿短”的,不會長久站住腳。毀人名聲的人也許得逞於一時,但不久定會敗露。一個人的品行是有目共睹的,它最有說服力。

許多老實人對於道聽途說的傳聞及無關緊要的事實,不停地鑽牛角尖,因而導致失敗及悲劇。理性的思考能夠判斷別人所表達的意見是否有價值,如果全盤接收某些自以為是的偏見、成見,或是想當然的猜測之詞,是非常危險的。

聽到“據說”這樣的開場白,理性的人會充耳不聞,因為他知道接下來都是一些沒有意義的話。對自己負責任的人,一定要根據可靠的事實,才會發表意見或提出問題,而不會人雲亦雲。

查斯特做過這樣一個試驗。20人圍成一個圈,隨機指定其中一人為頭一個,由他隨便想一句話,低聲告訴給左邊的人,此人再向下傳,依次類推。等這句話再傳回頭一個人的耳中時,與他原先說出的那句話早已大相徑庭了。

查斯特想了又想,終於認識到,二手傳播不可信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無法斷定當事人是怎樣說的,這一點非常重要,語氣神態不同,意思也不同。

比如: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別人這麼說)。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我的確沒這麼說)。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我是這麼想的)。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別人偷了)。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她對這錢做了些什麼)。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別人的錢)。

她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別的什麼)。

曆史上許多成就卓越的著名人物都被閑言碎語攻擊過。美國的國父喬治·華盛頓曾經被人罵作“偽君子”、“大騙子”和“隻比謀殺犯好一點”。

《獨立宣言》的撰寫人托馬斯·傑斐遜曾被人罵道:“如果他成為總統,那麼我們就會看見我們的妻子和女兒,成為合法賣淫的犧牲者;我們會大受羞辱,受到嚴重的傷害;我們的自尊和德行都會消失殆盡,使人神共憤。”

這些人非但沒有被批評、辱罵所嚇倒,反而保持更加樂觀和自信的態度,取得了影響深遠的成就。

白隱禪師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他的附近住著一對夫婦,家有一女,未曾出嫁卻懷了孩子,父母苦苦逼問,女兒竟指認白隱禪師是孩子的父親。

女孩的父母怒發衝冠,搶上門去找白隱。白隱聽完了最後一句辱罵,才開口說了一句話:“是這樣嗎?”嬰兒出生後自然立即送給了白隱大師。

大師雖然惡名在外,卻並不介意,隻是精心照顧孩子的成長。

幾年之後,真相終於大白天下,原來孩子的親生父親是一個市井之徒。那一對侮辱大師的夫婦無地自容,上門向大師賠禮道歉,並要求“物”歸原主。白隱禪師在交回孩子時仍然隻是輕輕地說了一句話:“就是這樣嗎?”

人的一生誰都難免要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評甚至辱罵。不論是卑鄙的、惡毒的、還是殘酷的,作為老實人的你不要因為對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評或難聽的辱罵,而變得像對方一樣失去理智。

獲勝的唯一戰術,就是保持冷靜的沉默,不和別人發生正麵衝突,就連多餘的解釋也沒有必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相互爭吵辱罵,既不會給甲方帶來快樂,也不會給乙方帶來勝利,隻會給雙方帶來更大的煩惱,更大的怨恨,更大的傷害。

退一步講,在對罵中沒有占上風的一方,當眾出醜,帶來的隻是對自己魯莽行為的悔恨。占了上風的一方,雖然把對方罵得體無完膚,又能怎麼樣?隻能加深對立情緒,加深對方的怨恨,在旁觀者的眼裏也不過是一隻好鬥的公雞罷了。

哲人說得好,“棍棒、石頭或許會擊傷我的肌骨,但語言無法傷害我。”聒噪不如沉默,息謗得於無言。

老實人不可能處處都一帆風順,不可能時時對每個人都笑臉相迎。老實人難免會受到他人的誤解,甚至嘲笑或者輕蔑。這時,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就會造成人際關係的不和諧,使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所以,當遇到意外的情景時,就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輕易發怒隻會造成反效果。

人人都想躲避是非,但是如果對人對事總是小肚雞腸,那就是在招惹是非了。不要總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動氣,那樣真的很不值得。以下是處理流言蜚語的最好方法:

不說是非——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再多的謠言、是非,隻要我不說,是非自然消失。

不傳是非——我不但不說流言蜚語,而且麵對流言蜚語,更是要做到不傳播,以免是非渲染、擴大。

不理是非——對於世間的是是非非,你越理它,它就越添亂。所以處理流言飛語的另一個辦法是不理它。

不聽是非——任憑再多的流言蜚語,我都不聽,裝作不知道,別人又有什麼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