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篇 新時代,打造節能型企業勢在必行(1 / 3)

《邊城》reference_book_ids":[7163199841021987847,70470694749685709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章資源警鍾敲響,節約時代來臨

地大物博VS資源短缺——節約是一項基本國策

兩千多年前,茫茫萬裏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邊緣,沿孔雀河向東通往羅布泊的綠洲上,有一座美麗的城市——樓蘭。城內街巷縱橫,商賈雲集,中西文化在這裏交會。茂密的胡楊林擋住了撲向樓蘭的黃沙,蜿蜒的孔雀河是樓蘭的生命之源,低窪的羅布泊給了樓蘭人得天獨厚的綠色。但是沙漠逼進了,注入羅布泊的七條河流漸漸枯竭,土壤的鹽堿化程度加劇,大片大片的胡楊林死亡,林地綠洲變成了荒漠。因為沒有水不能播種,城中的糧食日漸稀少,人們無法生存。最後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公元332年,樓蘭最後的史書記載:“茲於偉大國王,上天之子夷都伽·伐瑟摩那陛下在位於11年7月,諸名遠離過境。”樓蘭古國就這樣成了一個謎。1600多年後,進入20世紀70年代,羅布泊已經完全幹涸,沙漠還在迅速東移,許多居住在中國西北的人們不得不步樓蘭先人的後塵,舉家遷徙,舉村遷徙,舉城遷徙。

這一切都是因為缺水造成的。據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幹旱缺水的地區涉及20多個省、區、市,在全國600多座建製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嚴重的城市達130多個。

長期以來,中國被冠以“地大物博”的美譽,而實際上,中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資源占有率遠遠低於世界水平。伴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過度消耗,我國早已成為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不僅是水資源,耕地、電力、石油等都正在成為我國建設的難題。

基於嚴峻的國情出發,中央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把節約資源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意味著節約資源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把節約資源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還意味著節約資源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必須把節約資源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體現科學發展觀、政績觀的指標體係,通過一定的強製性措施把節約資源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事實上,我國資源的節約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潛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節約資源方麵所取得的成效比較顯著。據統計,從1980年至2002年,按照不變價格計算,每萬元GDP能耗標準煤從1434噸降到476噸,下降率達668%;電耗從7200度下降到5200度,下降率達227%。但這種進步是建立在過去對資源消耗特別高的基礎之上的,我國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行業單位能耗現在仍然平均高於40%,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低於15%~25%。這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已經取得的經驗證明,如果能夠積極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積極摒棄講排場、擺闊氣、愛麵子、相互攀比等揮霍式消費模式,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並將我國資源利用效率努力提高到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那麼我們在節約資源方麵還有非常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潛力。

正如古人所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資源短缺向來是人類曆史上搶奪殺戮的根本原因。在經濟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的表麵之下,我們更要善於從平靜中或興隆時預見危機,早作應對良策,防患未然。珍惜資源,創建一個節約的國家,已經迫在眉睫。

以色列為什麼能富國

——節約是民族振興的強大支撐

以色列,一個領土麵積僅約2萬平方公裏的國家,水、石油、天然氣資源嚴重匱乏,同時還長期處於與阿拉伯國家抗爭的戰爭環境中。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以色列卻奇跡般地造就了經濟增長的奇跡。與中國相比,一個幾乎是彈丸之地的小國,國民生產總值卻在2005年達到114313百萬美元,居全球第38位。

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商務處商務參讚Oded Arbel先生曾說:“以色列領土麵積不大且缺乏資源,所以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國家要發展最該依靠的就是人的智慧。”依靠人的智慧是以色列在自然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自身的必然選擇。而這種智慧在水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上被以色列人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色列國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7個月無雨,人均水資源僅270立方米,不足中東人均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國人均的1/8。然而,正是在這塊貧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學用水,建成了現代農業No1,令世界驚歎。

農業曾一度是以色列立國之本。1952年,以耗資15億美元,曆時11年建成了145公裏長的“北水南調”輸水管道,20世紀60年代中期又推廣了滴灌科學用水方法,帶動了農業經濟的騰飛。以色列農業人口由60%降為3%,一個農民能養活90人,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8萬美元,躍居世界前12名。

以色列極為珍惜水資源,視水為生命線,節水是涉及以社會各方麵的係統工程。以色列製定了水、水井、水計量、河溪法等保護法規,把水和土地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嚴格計劃使用。在以色列,居民實行有償用水製,用水許可證、配額製。全社會實行水配額製,年初分配70%的配額,其餘30%根據降雨量分配。以色列還注重用經濟手段和市場機製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科學用水。水價根據配額調節,水成本每立方米03美元,城市水價每立方米07美元,農用水價每立方米018~028美元。如超過配額,加價3倍。

在做好節約的同時,以色列還注重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多年來,以色列一直重視研發水技術,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裏安20世紀50年代提出口號“讓沙漠開花”。工程師西姆切·布拉斯響應號召,創立Netafim公司,開發出著名的滴灌技術。

以色列一家私營公司還研發出紫外線淨水技術,即利用紫外線輻射“抑製”水中細菌再生和傳染,達到淨化水質效果。目前,以色列已實現循環利用75%的廢水,主要用於農業灌溉。

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也領先全球,世界上最先進的海水淡化廠大多集中在以色列。可以說,世界上最先進的水源處理、保存和灌溉技術都來自於以色列。

珍惜資源,用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這種意識長期以來植根在以色列人的頭腦之中。不僅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在國家建設的方方麵麵,在高新科技領域,以色列人的智慧處處無不在體現。

進入21世紀,以色列經濟已經由從前主要以農業、輕工業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構成的傳統經濟轉變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沒有用太多時間,以色列就締造了新興高科技公司密度僅次於美國矽穀的神話——即時通訊(IM)技術、基於因特網協議的語音傳輸(VoIP)、英特爾的迅馳處理器和奔騰4處理器都是誕生於以色列。目前,以色列電信、高科技以及農業科技等產業在國際上都極具競爭力。

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為什麼能這麼強大呢?這與以色列人長期以來對資源的珍惜利用是分不開的。提高資源使用率,降低資源消耗,無疑為整個國家的後續經濟發展都帶來了機遇。這就是節約的力量。在能源危機日益凸顯的21世紀,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正處於上升階段的新興發展中國家,能源都已經成為亟須麵對的問題。在尋找新的替代能源的同時,節約資源,提高資源使用率是十分迫切的。要發展,就必須節約;要興國,更必須節約。

奧巴馬勒令政府節約78億

——美國刮起了“節約風”

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於2009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國第56屆總統後,發布了他的能源政策。其中要點包括:未來10年內向鼓勵私人部門建立未來清潔能源領域戰略性投資1500億美元,由此幫助提供5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10年內,節約石油的總數超過美國目前從中東和委內瑞拉進口石油的總和——這意味著美國從此不再進口石油;投放100萬輛混合動力汽車上路,這些汽車用1加侖汽油就能夠跑150英裏,並保證這些汽車在美國當地生產;確保到2012年,發電量的10%來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這個比例將達到25%;實施廣泛的“總量管製與排放交易”,到2050年減少80%的溫室氣體排放。

事實上,奧巴馬自參選之日起,就表現出對能源的極大關注。他對能源的重視讓人們再次正視發達國家能源危機的事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的發展,石油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各主要工業國家完成了能源從以煤為主到以石油為主的過渡,從而使石油成為繼薪柴和煤炭之後的第三代能源。石油成了工業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目前,西歐、日本和美國是世界上三個最大的石油消費區,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80%,但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僅占世界總量的22%。而歐佩克國家的石油消費量不到10%,儲量卻占世界石油探明總量的2/3以上。

拿美國來說,石油資源的短缺一直是美國政府竭力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由前任總統布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目的就直指石油。但在消耗了大量的軍費後,戰爭並沒有解決美國國內石油短缺的嚴峻局勢。由於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傳統化石能源枯竭,而同時新的能源生產供應體係又未能建立,美國等西方國家正在交通運輸、工業、金融業等方麵麵臨桎梏。能源危機迫使各國不得不在戰略上作出巨大調整,繼布什的擴張政策遭遇尷尬局麵之後,新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把目光轉向國內新替代能源的開發,同時政府先做表率,大興節約之風。

奧巴馬在就職之後不久的第一次內閣會議上,提出要求聯邦政府部門在90日內節省1億美元開支,雖然這個數字僅占2009年美國政府4萬億美元開支預算的00025%,卻讓人們看到奧巴馬政府厲行節約的決心。

奧巴馬的這項新措施要求政府部門首長要從日常營運中列出可以節省的開支,然後在90日內向總統彙報。雖然這1億美元實際上隻相當於桶內一滴水。但奧巴馬表示這是一個開端,將會取得聚沙成塔的效果:這裏省1億、那裏省1億,各個城市一起施行,就可累積成一筆可觀的款項。而最重要的是,由此引發人們節約的意識,重視資源一點一滴的使用。

隨著金融危機肆虐,發達國家開始大興節約之風。把節約深入到工作生活的具體內容中來。而在能源工業方麵,發達國家的節能工作從1973年中東戰爭引起的石油危機就開始了。大致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安全推動”階段,著眼於防止能源供應中斷導致的經濟衰退和社會恐慌;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環保推動”或“可持續發展推動”階段,著眼於通過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減少溫室氣體及汙染物排放,確保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進入21世紀後,能源緊缺問題日益緊迫,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被提升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有些國家甚至將節能視為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目前,新興的節能產業在全世界範圍內已初步形成,出現了眾多專業的節能企業。新能源的推廣應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新產業外延不斷拓展,幾乎滲透到國民經濟所有領域。美國現在已經擁有專業節能企業2100多家,僅紐約的營業額就達855億美元;加拿大的節能服務市場規模達到200多億加元;日本節能服務公司已經從1997年的5家發展為2006年的70家,全世界範圍內正在醞釀一場規模浩大的“綠色革命”。

生態危機遠比金融危機可怕

——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負債國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讓很多人對經濟寒流感同身受,工廠關閉,企業裁員,就業和薪資受挫。然而,金融危機經過一段時間就可緩解,然而,在經濟繁榮背後,環境惡化引起的生態危機,帶來的深遠災害遠遠超過金融危機的影響。

下麵是一個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案例。

一個3000多人的小城鎮,10多年來,由於毗鄰的錳礦開采和加工企業將廢水直接排入河中,每年隻能在農曆的“正月初一”和“七月十四”兩天喝到幹淨的河水。因為正月初一是過年,七月十四是民間的“鬼節”,隻有這兩天錳礦廠不開工。

這是發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下雷鎮的一個案例。下雷鎮位於大新縣的西部,與百色市靖西縣湖潤鎮接壤,邏河自靖西縣湖潤鎮流經下雷鎮,在湖潤境內約數公裏,在下雷鎮境內近三十公裏,於是當地人也稱之為下雷河。

如今的河水基本呈黃色,遠看像一條黃龍,近看黃中帶黑。檢測結果表明:下雷河與靖西交界斷麵總錳含量為348毫克/升,總錳含量超出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338倍;水中懸浮物為112毫克/升,超標27倍。

下雷鎮布東屯處於下雷河的下遊,有村民100多人。下雷河上遊段的水質都非常好,但是由於當地錳加工企業及洗礦點直排洗礦廢水,導致下遊水體含錳量超標。這些洗礦點經常在晚上排水,早上7點經常會看到從上遊流下來的泡沫和黑水。

布東屯碼村民喝的是從3公裏外的山頭引過來的泉水。20世紀80年代河水還能喝,90年代以後就沒法喝了。現在連遊泳都沒人敢下河,在河裏洗手也隻能是越洗越黑。

而下雷鎮還有近十個村屯像布東屯一樣飲水困難,近千名村民10年來一直處於“住在河邊無水喝”的尷尬境地。

經濟的發展快慢也許隻關乎人們的生活問題,而生態危機帶來的卻是對人類聲明的威脅。伴隨著經濟發展中的快速消耗,中國現已成為一個生態負債國。在今天的中國,過度工業化的沿海,正遭遇很大的生態危機。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承接的國際轉移主要是輕紡工業、電子業。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到新階段,中國工業也進入到重工業、精細化工、高端裝備製造業這一階段。隻有在這些重化工業方麵成為強國,中國才能從根本上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目前中國很多生產電子、紡織、輕工產品的工作母機要靠進口,而要想在這些輕工業方麵得到持續發展,就要加強重工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當前中國正麵臨承接許多國際重工業的轉移。

中國多年的外貿出口創造了大量的外彙,但這是犧牲了中國的環境和資源換來的。那麼,在中國未來承接國際重工業的過程中,如何在發展重工業的過程中保護資源與環境是一個不可逃避的問題。

對於環境生態的問題,中國入世談判專家龍永圖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什麼產業注定是汙染的產業,生態環境的惡化隻是來源於中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依然十分淡薄。

一些企業為了減少成本,沒有采取必要的環境保護的措施,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最終企業也因此被迫關閉。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隻注重經濟效益,對企業汙染行為不聞不問,甚至主動充當“保護傘”。這一切都是因為“汙染換發展”、“先汙染後治理”等觀念仍然根深蒂固。“綠色GDP”的生態發展觀未能樹立,是造成汙染頻繁,資源浪費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在目前科技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如果有很強的節約、環保的觀念,健全的保護體製再結合過硬的技術,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會注定是汙染環境的產業。相反,一些所謂的綠色產業,如果在管理和運作上不加強節約和環保的意識,也會造成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

沒有汙染的行業,沒有汙染的產業,隻有汙染的技術,隻有汙染的觀念。建立節約和環保的觀念,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說至關重要。隻有對資源真正的重視起來,珍惜起來,擁有強烈保護環境,節約成本的意識,才會產生一整套完整的環保政策和技術,才會在發展循環經濟上加大投入,否則中國的生態危機隻會惡化,最終將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

從“猛發財”到“穩發財”

——中國應吃好資源這碗飯

清水江是湖南、貴州、重慶3省市交界處“錳三角”地區的母親河,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就位於清水江畔的茶峒古鎮。但曾經一度,清水江被當地百姓稱為“毒河”,河裏魚蝦絕跡,沿河兩岸居民怪病百出,群眾飲用水困難,糧食減產。

湖南、貴州和重慶的交界地區,錳資源儲量豐富,是我國最大的錳礦石和電解錳生產基地,電解錳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0%~50%。“發錳財,猛發財”曾經是湘、黔、渝交界“錳三角”地區人們的口頭禪。天然的資源優勢確實讓這裏的人得到了巨大的好處,許多人富了起來。但是錳資源的濫采卻引發了這裏的水資源危機。村民們沒有水灌溉農田,汙染的水質嚴重地影響了村民的身體健康。2005年,“錳三角”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誌的高度關注。經過三年多的整治,沈從文筆下的清水江,終於恢複了清澈。

2004年,清水江邊的茶峒鎮就改名為邊城鎮,整修了碼頭和“翠翠島”,計劃借沈從文和《邊城》的影響力開發旅遊項目。可當時正是錳汙染最嚴重的時期,項目無法展開。經過大力的整治後,清水江恢複了原貌,遊客也多了起來,2008年,邊城鎮的旅遊總收入達到3200多萬元。

經過整治後,“錳三角”依然“發錳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貴州省鬆桃苗族自治縣、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各縣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錳業。但不同的是,經過3年多的環境整治,人們認識到如何吃好資源這碗飯,隻看重眼前利益的“猛發財”帶來的是長遠利益的損失,而“穩發財”才是真正的生財之道。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實我們吃的都是資源這碗飯。發展是硬道理,但是不計資源環境代價的硬發展隻會導致後患無窮。在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動力的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如果粗放開發,無序開發,最後必然是資源受到更大的損失。2008年第39個世界地球日後不久,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07年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06年我國新探明3個億噸級大油田、5個300億立方米大氣田,新發現金屬礦產地73處,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51%,耕地麵積減少速度明顯趨緩。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同時,資料也顯示,因資源過度開發、使用不當造成的環境破壞也在日益加深。去年全國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25364起,直接經濟損失248億元。全國2/3城市地下水水質普遍下降,300多個城市由於地下水汙染造成供水緊張,嚴重缺水的城市達110個……

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它是人類及子孫後代唯一的家園,如果人類不加限製地使用資源,貪圖一時利益、“政績”毀壞環境,浪費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就要受到威脅。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珍惜資源、節約資源,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但是,節約資源並不是一個“人人受益,無人受損”的過程;相反,在節約資源的過程中,充斥著利益的博弈。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本應徹底關閉的小化工、小造紙、小皮革企業與一些目光短淺的地方政府官員同謀,致使資源得不到有效的節約。因此,我們必須樹立起“節約資源、人人有責”的深刻意識,才能扭轉不利的局麵,才能安心地吃好資源這碗飯,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章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節能保障發展

“低投入、高產出”——節能是經濟轉型的戰略決策

改革開放30多年間,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一直是依賴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在為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增長之外,其實也帶來了資源的嚴重消耗和環境的嚴重破壞。並且這也使中國經濟過多地依賴外部環境。2006年以來,隨著外部經濟的放緩,加之國內日益顯示出的資源匱乏的嚴重性,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緊迫性也隨之凸顯。

為了提高我國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城市群經濟的發展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必須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必須從過去那種“高投入、高能耗、高汙染、低產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汙染、高產出”轉變。這是當前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背後的發展戰略決策。隨著2008年8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的頒布,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全麵進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階段。

隨著經濟轉型帶來的改變,我國產業麵臨全麵的升級,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從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逐步過渡到產業鏈的中高端,因此隨之而來的,是企業也要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的發展轉型。

作為國家首批節能環保國債支持企業,鄭州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從事鋁精深壓延加工的專業性股份製企業。在多年的發展探索中,鄭州鋁業走出了一條節約、環保、低投入、高產出、高科技,符合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