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章 中國孩子,你並不靠英語吃“國際飯”(1 / 3)

《最後一課》reference_book_ids":[7157300646536809502,6885615010546977800,725740803605292958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現在小孩子學英語很普遍,全家上下為英語投入的時間和金錢也很可觀。不過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的英語隻看到了眼前的一時一式,沒有一個長遠的目標,這樣會給英語學習帶來不必要的投入或是承擔不必要的精神壓力。本書開篇的第一章,先設定了國內孩子在高中階段托福、雅思考試能夠達到進入國外大學學習水平這個中國孩子學英語的終極目標,描述了從零起點起經過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五個階段達到這個目標的線路圖,並指出了孩子在國內的英語學習時間不應拉得過長,大約七年左右就應該盡快往實際使用的方向靠攏了。視野再放寬一些,中國孩子再怎麼學英語,也學不成美國孩子,將來能吃“國際飯”的競爭力不是來自英語,而是來自對中國的了解,以及通過母語功底建立起來的世界觀、知識麵、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一切使之成為有價值人才的基本因素。

第一節 孩子學外語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孩子學外語的最終目標應該是 :在高中或大學的年齡段,在托福、雅思等專門針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而設計的水平考試中,成績達到國外大學裏國際學生的入學要求。

在中國轟轟烈烈的外語早教大潮中,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問題被忽略了,那就是孩子學外語的最終目標到底是什麼。

會有一批父母對這個問題感到奇怪的,孩子還小,先學著嘛,又不吃虧,想那麼遠幹什麼呢。另有一批父母喜歡說一句更有代表性的話,叫作“不是學不學的問題,而是怎麼學的問題”,這句話聽起來挺雷厲風行的,好像很有執行力。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很盲目。前一種是弱勢的盲從,就是看著別人都學心裏不踏實,也先跟著學了再說 ;後一種則是看似強勢的盲目,有點霸王硬上弓的味道。把這兩種盲目的做法剖析開來看,都出現了一個關鍵的邏輯障礙,就是如果外語學習的目的不明確,那麼應該使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就不好判斷,進而應該什麼時候開始、需要投入多大精力來學習這些具體判斷也就不好做出。如果這些基本判斷不明朗,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的情況,就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那就要苦了孩子了。

考慮到這個論壇最活躍的群體是相對低齡兒童的父母,像出國呀、工作呀這些事情還比較遙遠,所以得票有可能偏少。剩下比較明顯的幾類目標就是“流利使用英語”、“學校考試”、“出國準備”和“沒有目標”了。

統計結果裏最有趣的現象是得票最多的選項——“英語成為孩子的第二母語,可以流利使用”(44%)和得票最少的選項——“進入外語學院英語專業”(1%)之間形成的鮮明反差。看起來一般父母都認定了自己的孩子不去走英語專業的道路,估計道理很簡單,把英語作為專業,學習過程太艱苦、太漫長,不是件很值得做的事。

在和論壇的爸媽們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如果把最受追捧的命題“英語成為孩子的第二母語,可以流利使用”進一步拆開來看,分成“成為第二母語”和“可以流利使用”兩條,大概兩條都會有不少人去選擇的。現在大家對於外語學習的認識越來越深,可能好多人不會再去追求這個本身就很含糊的“第二母語”的目標了。可是流利使用,怎樣才算流利呢?好多建議說,可以自由閱讀原版書呀、看原版電影不要字幕呀、跟外國人自由交流呀,等等。可別小看了這些要求,進入英語專業那個選擇大家都躲,可是就算是英語專業辛苦畢業出來,也未必能夠達到這些要求。

其實第二語言的水平永遠也達不到母語的程度,學習者永遠要表現出係統性的“偏誤”,這一點在下一章裏還會具體講到。如果翻看一下本書的後記《美國頂尖大學的語言學博士是怎樣煉成的?》,從我自己脫胎換骨的英語學習經曆來看,我的英語水平可以分類在“接近母語”(near native)這個水平,但是我一直還有一個正式文章寫出後需要母語人士校對的心病,在一個次要一點的層麵上,還存在不易察覺的口音,是永遠不能成為或超越母語的。

如果把英語學習目標設定為一個實際上無法實現的目標,結果會怎麼樣?就會盲目地學習。因為要“達到母語水平”是一個遙遠的目標,於是這個一時看不清、摸不到的目標就容易被分解成跟英語國家同齡孩子去比較的具體目標。這個“比較”又在很大程度上帶上了中國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拚命去學人家的教材,而且是拚命地多學、早學。我看到不知多少中國學齡前孩子學習過的英語教材和繪本讀物,要遠遠超過我自己在美國上小學的兒子。在學習這些教材和讀物的同時,我們還要試圖在聽、說、讀、寫各項語言技能上跟美國等英語國家的同齡孩子去比較,甚至於在更低齡的階段要去創造“人工”英語環境,去和自然母語環境裏的孩子比拚接觸英語的時間和數量。這樣的拚命突擊和提前學習,在剛剛起步階段或許還能有點接近母語孩子的表現,可是稍微冷靜下來看一下,把年齡層次放遠一點,到了四年級美國孩子完成了“學習閱讀”的過程、開始利用閱讀這個武器突飛猛進學習了以後,我們的孩子就沒有得比了。到了中學階段想出國留學的孩子,不管原先在英語上投入了多少,又怎樣通過上培訓班、請家教、外教和去國際學校學習等各種方法去創造學習環境,一條明擺著的現實還是在那裏,就是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依然是他們最大的難關。

如果說過去傳統的英語學習目標是不顧死活地拚命學習、一路對付無盡的考試,現在再加上“達到母語水平”或是“可以流利使用”這樣基本上不可實現的目標,完了還是去拚命學習、提前學習,最後的結果會是驚人相似的。這正是為什麼不少年下來中國的英語早教搞得這麼熱鬧,可是英語應該怎麼學依然是一個最熱門話題的根本原因。

那麼孩子學外語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什麼呢?我個人給出的定義是 :在高中或大學的年齡段,在托福、雅思等專門針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而設計的水平考試中,成績達到國外大學裏國際學生的入學要求。

第二節 建立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灘頭陣地

把中國孩子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定在高中以後托福、雅思的相應成績這個位置上,就如同登陸作戰建立一個縱深的灘頭陣地一樣,為的是進可攻、退可守,能夠站得住腳。

把中國孩子學外語的終極目標定義為“在高中或大學的年齡段,在托福、雅思等專門針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而設計的水平考試中,成績達到國外大學裏國際學生的入學要求”,並不是說每個學習者都要瞄著去留學,或是一定要去考托福、雅思,而是在用托福和雅思考試所界定的英語國家大學入學水平作為外語水平的評判依據。既然外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路的水平怎麼樣,就需要有一個評判的依據。

本來,學生在上學,跟著學校的考試一路走下來這個評判也就能完成了。偏偏很遺憾,在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裏,最大的死穴是高考中考這樣的關鍵考試裏英語考試的設計。這些國內英語考試的立足點是為了把分數拉開好遴選學生,加上國內相關科研的缺失,考試設計完全沒有把第二語言習得的係統規律納入考慮,而是把英語作為了知識,然後去跟母語使用中的標準用法去比對。許多考試的內容本來就是中國學生很多年頭都無法有效習得的語言點,這樣的考試能夠考到的隻是短期記憶,所有的學習者不過就是在考了忘、忘了考的怪圈裏循環而已。不說這樣的考試對於學生的英語進步沒有多大益處,其本身也無法為評估學生的語言水平提出有效依據。就算現在高考改革開始破冰,由於國內針對第二語言習得的科研幾乎就是空白,新出現的考試形式在真實評估學生外語水平方麵,也不可能有多少改進。

評估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我們應用語言學學科裏做研究時最嚴格的做法,是把學習者說的外語錄音,逐句謄寫下來,對著裏麵的語言點一個一個去做統計。

比如單數第三人稱後麵的動詞要不要加“s”這個點,依據上下文判斷,哪裏是應該加的,然後去看學習者加了沒有。這裏還會出現一個非常好玩的現象,就是非母語的人除了忘了加以外,還會在不應該加的地方亂加,術語叫“過度總結”

(overgeneralization),大家不妨想想自己的外語,這是個很普遍的現象。把加了“s”

的、該加沒加的、過度加的都統計出來以後,就能得到一個正確使用率,學科裏一般的標準是正確率達到了 80%,這個語言點就算掌握了。

可是這樣的做法,純科研可以,麵對廣大的學生去用肯定不可行,那還得靠考試。不過有這樣過硬的科研做基礎,一些關鍵的問題,比如第二語言大概的發展過程、到了什麼水平學習者會掌握哪些內容、哪些關鍵的語言點需要注意等就都明朗了。真正到位的考試設計,要從統計學和考試學的係統工程角度,把這些第二語言發展的特點納入考慮。我們在這裏橫向借助的托福、雅思考試在這個方麵無疑是做得最到位的。

托福、雅思專門針對非英語母語的學生設計,是沿著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發展的客觀過程這條主線,在判斷一個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而判斷這名學生的英語水平是否具有到英語國家學習、生活的能力。如果判斷水平沒有達到入學能力時,在學生是處在哪個級別、還需要進行多少英語學習,或是說要在語言學校過渡多久才能轉為正常入學等方麵也有明確的參考價值。如果托福、雅思判斷一個學習者的英語夠進大學了,這時的英語就可以真正“使用”了。所以,這裏借力於托福、雅思考試判斷的關鍵,是要從學術角度(而不是簡單的移民生活角度)判斷一名中國學生的英語是不是能夠真正使用了。還要特別提醒一點,托福、雅思所判斷的隻是非英語母語學生的“外語”水平,而不是 SAT、GRE 這些針對英語母語學生的考試所判斷的“語文”水平。

實際上,我所提出的這個英語學習目標裏還有另外一層很重要的構成,就是“在高中或大學的年齡段”這個提法。它不像“考試”的提法那麼搶眼球,但是在這裏卻是同樣重要的。也就是說,中國孩子外語學習的目標要包括語言水平和年齡兩重考慮。

我們一般說,一個美國人的平均英語詞彙量在 2 萬到 3 萬之間,這份表的藍線就是英語母語人詞彙量的大約平均值。圖表的橫坐標是年齡,縱坐標是詞彙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孩子詞彙量發展得最迅速的時期,是在 13 ~ 18歲這個年齡段,到了 18 歲左右突破 2 萬這個英語詞彙量的瓶頸,以後的發展速度放緩,到中年期停滯。漢語裏我沒有看到過這樣詳細的調查或研究,但是有一條推論不難做出,就是孩子在青春期這一階段,求知欲、接受能力都很強,母語的閱讀、寫作和整體的抽象認知能力都進入了最迅猛的發展時期。因此對一個人來說,語文也好、外語也好,要學到真正能用,把時間點定在青春期之前,可以說是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