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章 哈佛博士想去賣藥 :天下有沒有“最好的”外語教學法?(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抓住了係統“偏誤”、“中介語”這些不同於母語習得的關鍵特點以後,第二語言習得獲得了獨立的學科地位,並且迅速成為了跨學科的應用語言學的核心內容。從廣義的角度說,應用語言學跟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神經生物學密切交叉,從多元的角度揭示了人類習得第二語言的自然過程和規律,而不再像它的近親傳統語言學那樣,專注於語言結構本身或是大腦語言機製的研究。

既然第二語言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而且學習者最終達到的水平不一樣,那麼什麼樣的因素在影響外語的發展速度和最終水平就是研究的核心所在。這些因素包括學習者的年齡、性別、學習動機、社會經濟地位、家庭教育背景、語言學習環境、教學方法及教材使用方法、母語和認知發展水平、學習的時間長度和強度,等等。在大量可變因素存在的情況下,研究和解釋學習者的成功或不成功,進而得到一些人類語言習得規律性的結論,就是第二語言習得,或是廣義的應用語言學研究所追求的目標。

在狹義的角度上,應用語言學等同於“外語教育學”,更專注於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在引入第二語言習得方麵的研究成果以後,因人而異的學習者中心論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得到了進一步明確,伴隨著諸如“偏誤”、“中介語”這些第二語言發展獨有概念的引入,課堂上的語言操練是否能夠改善學習進程、反複糾正學生錯誤是否能幫助他們更快地解決係統偏誤,以及語言考試怎樣反應學習者實際中介語的水平等課題,都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方法論,受到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理論的全麵影響。

既然學科自身的研究已經揭示了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比較複雜,而且每個學習者最終到達的水平差異明顯,第二語言教學界也就慢慢地明確了一個共識,就是沒有必要再去追求某一個“最完美”、“最正確”的教學方法了。外語學習是一個跨學科的立體過程,不能寄希望於某一個方法就能解決一切,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左右,“綜合選擇學習策略”這樣的教學法思路被正式提出來了,就是明確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學習策略,還要根據內因外因的變化來及時調整選擇。在過去大約三十年的時間裏,第二語言的教學研究麵對了人是在社會中學習語言這個現實,綜合考慮了各項影響習得的因素,追求提高語言習得的效率,而不是試圖一勞永逸地解開人類大腦語言機製之謎,獲得“最佳”方法。

自喬姆斯基時代出現以後,美國在人文領域占據了世界的統治地位,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我們的研究和應用方向上也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深深的美國烙印。

其中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二戰”後的美國再也沒有大規模學習外語的需求了,相反,不停接納新移民的局麵,使得各級學校中針對新移民在美國環境中學習英語的需求一直很旺盛。這樣,外語教學法中除了情景交際法在歐洲還在結合著後起的構建主義心理學發展和演變以外,其他所有的故事,就都是英語在母語國家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了。

在美國和與美國在文化教育方麵融合度很高的加拿大,集中針對非英語母語的移民孩子在學校怎麼學英語的問題而展開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裏,對外國文化的敏感不再得到體現。比如,在美國所廣泛采用的內容交際法,就直接瞄著幫助學生融入美國正常的學校生活和學習,作為在美國的英語第二語言的教學效果可能是很明顯的,但是如果應用到其他在自己國家學英語的情況,就出現了相當的距離。一些非英語母語的國家,比如德國和日本,也有一定的相關研究,他們關心的焦點,是在他們自己的國家教育體製下和本國母語環境中學生怎麼學英語的問題,多少可以彌補一些源自美國的研究在自己國家和文化環境裏的缺失。可惜的是,中國在這方麵的研究幾乎空白,我們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至今還被稱作“對外漢語教學”,保留著當初歸屬於外事口的痕跡,就是學科缺失的一個佐證。

因為來自美國的研究沒有太多考慮到其他國家的具體情況,中國自己在這方麵又出現空白,缺乏完善的學科建設和自主科研的積累,暴露出的最大弊端,就是我們不能通過揭示和尊重中國孩子所特有的英語學習規律,來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除了學校教育在大綱層麵上有限的一些係統以外,學生、父母和校外培訓機構都是在困惑中一邊過河一邊摸石頭,不管是誰摸到一塊就會欣喜若狂,大家競相效仿,可並不知這塊石頭會否把人帶進激流險灘或是錯誤方向。本書餘下的篇幅將會具體討論目前中國少兒英語教學裏流行的一些說法和做法,在探討中會時時注意把跟每一個說法、做法相對應的科研成果分析到位,把結合中國社會和文化特點的變異因素考慮透徹,希望借此從科學的角度把中國孩子學習英語的真相展示給天下父母。

因為“第二語言習得”這個表達會貫穿全書,在這裏進一步澄清一下“習得”

這個目前中國少兒英語裏的高頻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出國的時候,中文裏還沒有見到過“習得”這個術語,這顯然這是後來從英語“acquisition”翻譯過來的。

現在中國好多人都把“習得”掛在嘴邊,有時還要刻意去和“學得”做區別,好像“習得”就比“學得”或是“學習”要高明一點。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麼辛苦去區分,英文“acquisition”本身是“獲得”的意思,用在兒童學母語的情況是指自然獲得、而不是通過有意識的專門學習來掌握一門語言的口頭語。可是,在第二語言裏這樣的區分沒有太大意義。一方麵,把學習者扔到英語國家街頭去“自然獲得”這個概率極小,現代社會幾乎都是在學校環境裏學習的,而且還離不開書麵語。另一方麵,有關中介語的研究證明了,在自然環境中和在學校環境中學習者表現出來的中介語發展過程和速度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應用語言學界對於“習得”的使用就是一個統稱,可以包括自然的獲得,也可以包括學校的學習,除了要專門強調自然獲得的極少數情況外, “習得”(acquisition)和“學習”

(learning)這兩個術語即便在學術論文中都是互換使用的,不做專門的區分。

跟隨領域裏英文術語的使用習慣,我個人行文裏使用的“習得”也是統稱,跟“學習”一詞互換使用。同時也真心希望看過本書的父母或其他英語學習者,從此不再去刻意區別“習得”或“學習(學得)”這對術語了。這對術語說起來挺時髦,可是做起來根本就無從下手,我們麵對的基本上都是學校背景裏的外語學習,隻要心裏明白現在的外語教學講究以學習者為中心,不要再去認為強行灌輸、機械操練這類效果有限的“學得”是獲取外語的最佳方法就足夠了。認認真真地進行最高投入產出比的外語學習才是正路,想通過“竅門”不勞而“自然獲得”,那僅僅隻能是幻想。

韓博士特約專稿 : “神奇”的英語教學法?

核心提示 :韓禕 , 留美科學博士,現在國內開展一些以英語為核心的青少年教育培訓工作。這篇來自韓博士新浪博客的專稿,記錄了北京一名重點中學初三的學生在課外跟隨韓博士學習以後,在很短的時間裏英語成績從年級的中等躍居前茅的過程。在我和韓博士的交流中,韓博士還特別強調了全麵的教育理念才是關鍵,而不是隻要局限在一次考試得全年級第一,或是中考英語取得好成績上。如果我們集中來看涉及英語教學法的方麵,可以明顯看到韓博士是在進行成功的綜合運用。她的課程在用英語學習曆史和理性思維,這實際上正是最先進的“內容交際法”的使用。進行有實際內容的交際,會比流於表麵、有口無心地模擬型交際有效很多。她有效處理好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包括讓孩子自己選擇課後的閱讀書籍這樣的具體做法,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這是人本主義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關鍵操作。作為對照,文中提到了學校老師在用全英語授課,而孩子聽不懂所以進步有限這個現象,這也正好說明了任何一種方法,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教學法原理或不去了解學生的需求,隻是為了操作去操作,效果就不會很好。因篇幅限製,專稿對原文略作刪減。

韓博士新浪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drhan123這學期我的培訓營裏來了一位初三的女孩子 H。她的父母找到我時,告訴我她將麵臨中考,而英語是她的弱項。我隻問了一個問題 :“孩子的上進心如何?”

家長說沒問題,孩子很上進。她在北京一所著名中學的初中分部上學,除了英語外,各科成績平均排在 550 人中的前 30 名左右,證明了她的上進心和智力水平。

但是她的英語隻排在中等水平。她的中考目標是考上這所中學的高中部,而中等水平的英語將使得她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雖然 H 的上進心使得她馬上能成為我的學生,但 H 的父母也懂得英語學科的落後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H 媽媽問我,H 跟我隻會有一個學期,那麼她的英語真的會大幅提高嗎?中考真的會考出好成績嗎?大家都知道我的課不直接應試。“會的,而且會在應試上有突出表現。”我毫不猶豫地告訴家長。我這可不是隨便拍著胸脯承諾。事實上,我的信心不僅因為這些課程是我個人過去二三十年的結晶(遠遠超越英語學科本身),也來自我過去學生的突出表現。就說大家最在乎的考試成績吧,一般來說,5 ~ 6 周後,期中考試名次會有明顯提高,期末時名次將有大幅提高。在北外附小這個英語有競爭力的學校,學生們的考試名次還能從中上提高到前幾名甚至第一名。一般學校更不該是個問題。因為我的學生經常要在小學五年級通過PET之類的國外統一考試,這個難度比中考要高得多,某些方麵甚至超過現有高考的難度。

這樣的提高到底對孩子有什麼特殊要求嗎?沒有,我的要求很簡單。第一,每周跟著我的 4 課時要認真聽講,不要全想別的去了。最好參與討論 ( 這事兒不能強迫)。第二,我留的每周幾小時的快樂閱讀和技能練習一定要完成,周末有空看電影建議看英文電影,如此而已。

學期開始了。一見 H, 她給我的深刻印象就是可愛的性格 — 溫順可是又不失活潑。不過令我沒有預料到的是,H 的課外時間比我想象的還少得可憐。星期一到星期四,她經常做學校的作業到晚上十一點,孩子連八小時睡眠都不能保證。

所以我留的閱讀和練習她基本上隻有周末才可能真正問津,連看電影的時間都沒有。

課間,我私下問 H 為什麼在學校英語成為弱項。她說 :“那種學語言的方式讓我覺得特別……”她做了一個表情,大概是表示學校的方式不太明智(多聰明的孩子!),“再有,我上課聽不懂,因為老師整堂課全說英語。”據 H 的父母講,老師說 H 的英語成績上不去的重要原因是上課不注意聽講……聽不懂還怎麼注意?真有意思。老師不知道孩子聽不懂嗎?

課間,我讓孩子們挑他們自己喜歡的英文原版書帶回家閱讀。H 興高采烈地借了一本封麵上畫著動物的書。顯然她是個 Animal Lover。

第二周課間,我抽空問 H 過去一周感覺如何。她興奮地說 :“我在學校上課一下全聽懂了!而且閱讀答題這個弱項馬上得到了改善。”

我的天!這效果也太“神奇”了些,畢竟隻過了一周。一方麵,我放了心,知道一旦她上課全能聽懂後,最起碼學校考試成績會開始逐步提高。中考的英語難度又沒有多高,中考目標有了保障,家長也就放了心。但是另一方麵,我馬上就想道 :雖然我精心設計的課程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但是畢竟隻過了一周而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鎬刨下去,刨得再深也撬不動那麼多冰啊。

很多環節還來不及見到如此“神奇”的效果。那麼到底是哪一個環節成為開啟H 最關鍵的那把 Magical Key ?我覺得是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

課後,我和孩子的爸爸(瑞爸爸)分享這件事,並問他覺得什麼是這把神奇鑰匙。瑞爸爸和我一樣,當年是北大英語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畢業後到美國讀博並帶本科生。我們在美國十幾年的工作一直都要求相當高的英語水平。在國內,我並不是很容易能找到討論英語教學設計的人,而瑞爸爸是我的寶貴資源。這話聽起來也許有些驕傲,但確實是真話。不僅是英語,其實各科的精英老師數量都遠遠不能滿足受教育群體的需要。

“是心理!”瑞爸爸毫不猶豫地得出同樣的結論。

不知道 H 和她的父母以前有沒有意識到,學校的英語教學方式使她對英語有了抵觸情緒。越抵觸,越感覺沒有希望,越學不進去……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至於閱讀是弱項,學校平常讀的那點兒小短文真不能算閱讀。哪個孩子都不可能靠那點兒閱讀大幅提高英語。

遇到我,H 覺得看到了一線光明……

有些剛剛接觸我博客的讀者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我的課程有“世界曆史”和“理性思維”的主題?因為這是我和瑞爸爸為 H 專門設計的教育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學生雖然每周跟著我的時間有限,但我也要讓他們吃上這份“營養餐”。

“曆史觀”和“理性思維”是成為國際化人才必備的訓練,而且這些方麵的訓練應該從十歲左右的年齡開始。這些在今天的西方教育中都被視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是把一個孩子教育成“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兩個主題中,曆史觀是我們中國古人非常擅長的(我們那時的教育在國際上可是特別先進)。可是現在國內的普遍現象是不重視曆史課,更不要提思考。我們這個課所教授的“理性思維”是西方文化教育精華,所以從古至今在國內都相對比較缺失。

這也是我們中國自明朝以來科技落後於西方先進國家的重要原因。

像 H 這樣的學生,從小在父母指導下學習中國經典,愛閱讀、愛曆史,上我的課,她總是特別認真投入地聽講。英語教學,不該是整天圍繞著那點兒生活英語小短文,對嗎?我們孩子們的智慧實際上比那個層次不知要高多少。但是,如果我們家長和老師不去開啟這個智慧之門,什麼時候這扇門才能找到打開的機會呢?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快到期末了。上周,H 的媽媽開心地告訴我,孩子的英語周測考了幾乎滿分,這是她英語上從未考出過的好成績。我跟孩子一了解,這項周測是專門考閱讀的,正是 H 以前的弱項。這次,H 考了全年級第一名!

我們經常把教師這個職業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父母也一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嘛。像很多家長和老師們一樣,我也在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