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章 少兒英語學習 :不領先,真的會輸在“起跑線”上嗎?(2 / 3)

第三節 孩子從小學外語最大的益處是什麼?

從小學習外語的最大益處竟然不在語言本身,而在孩子智力發展和全麵成長的方麵。如果單從第二語言習得的角度看,過早開始學外語,學習的速度不會加快,學習的困難程度不會減少,反而學習的年頭會被拉長,最終達到的水平是否會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麵也沒有明確的結論。

從前麵兩節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們對於“關鍵期”的考慮更多地集中在神經心理學或是人類學的層麵,是在探討人類大腦中通過進化而固定下來的一種語言機製,主要關注的是嬰幼兒的母語發展情況。真正到了外語教學的層麵,應用語言學關注的核心,是什麼樣的因素在左右第二語言習得的速度和最終結果,年齡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本節和下一節裏,我們就從年齡因素對於外語學習的影響這個角度入手,看看從小學外語的益處與弊端。

在應用語言學方麵,經過了幾十年集中研究社會心理等各方麵因素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以後,科研的核心趨勢在向大腦的語言機製方向回歸,像我過去的係主任一心泡在腦神經實驗室裏就是一例。進入新世紀以來,神經語言學方麵連續發表重磅的科研成果,其中一項研究證明,早期學習外語的孩子腦灰質密度明顯增加,這就是對從小學外語有益於孩子大腦和智力的發展這個命題的科學證據。腦灰質負責人類包括記憶、話語、感官知覺在內的信息處理,灰質密度增加對於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智力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可以幫助他們在今後的所有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其實,有這樣一條益處就已經足以支持孩子得法地早學外語了。

第二到第五條命題則是父母的錯覺大於孩子的收益了,而且錯覺的程度是一條比一條深。關於第二條,“早學能學成一口純正的語音”,固然已經是外語教學界的共識,可惜這一條有科學依據的命題卻不大符合中國的國情。

中國沒有實際的英語口語交際環境,老師和父母的口音本身也不純正,這樣孩子最終出來的必定是中式口音,問問周圍已經出過國的人,或是有孩子出國的家庭,自然就會明白這一點。同時英語又很像漢語的普通話,本身就是一個帶口音的語言,許多人說話都有口音,而口音並不代表一個人的語言水平高低。這一點上最典型的個例就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了,他 13 歲到美國,哈佛畢業,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說的英語德語口音很重,現在從一些影視資料裏還可以清楚地聽到。如果美國社會簡單地用他的口音去否定他的英語水平或是個人能力,他就不可能有機會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了。所以,中國的父母們並沒有必要糾結於孩子有絕對標準口音這一條並不太可能實現的益處。

第三條,“學外語的路很長,早開始才有足夠的時間學成”。外語學成需要很長時間不假,可是學習效果並不和投入的年頭和時間直接成正比。從中國的教育體係裏一路往下看,過了四級、大學畢業、研究生畢業等,一路學、一路考,可是一路下去英語並不一定真正能用。過度地拉長外語學習會導致時間成本的無效浪費。如果按照第一章“七年之癢”的外語目標和線路圖來看,小學中高年級也就是 9 ~ 10 歲開始,到 16 ~ 17 歲能學到托福、雅思達到出國留學水平,時間的長度上就足夠了。

第四條,“在人類大腦學習外語的時間窗口關閉前學成”。這個命題在第一節裏已經討論過,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這個窗口期或是關鍵期無法得到有效證明。

第五條,“小孩子學外語不費勁,比大了容易學”。非常出乎我的預料,調查中選擇這一條的比例排在第二位,遠遠超過了前麵 “窗口期”的一條,看來父母們好多都已經了解了“窗口期”的命題科學含量不高。可是這個建立在錯覺上的“不費勁”的命題,就不太容易辨別了。說孩子不費勁,證據是什麼呢?往往是一些很表麵的現象給人的錯覺,比如孩子語音地道、開口說說唱唱的沒有顧忌等。還有就是大人對他們的期望值低,一些很幼稚甚至不合適的語言現象,大人都能夠接受,不去計較,會說個小貓小狗的大人就特別滿足,這樣似乎顯得孩子學習好像很容易,沒有錯誤。其實要是低齡真能不費勁地學出來的話,父母們也就不用在今後這個班那個班地送了。

第六條,“小孩子學習外語的速度快,能夠盡快學成”。說小孩子學得快,是一個完全的偽命題,所以現在關於英語早教的爭議裏,即使再力推早教的聲音,也不在年齡小就可以學得更快上麵多渲染,因為大家都看到了外語學習的路很漫長。

語言學界這方麵的科研很多,也比較容易做,隻要做不同年齡組的對比研究就可以了。我在第一章裏討論一個人學成一門外語要多長時間的時候,提到過美國 Collier 教授的對比統計研究。她的研究都是以千位數以上美國在校學生的數據為基礎,結論也不是年齡越小的學生需要的學習時間就越短,卻是 8 ~11 歲的年齡組最快,而 5 ~ 7 歲組平均要比 8 ~ 11 歲組多用 1 ~ 3 年的時間,這個平均 1 ~ 3 年可不是一個很小的差別呀。當然她的研究裏 12 ~ 15 歲組比 5 ~ 7歲組還要再慢一些,這個局部結論又涉及到另一個跟孩子學外語密切相關的話題,就是出國留學。如果選擇初中這個年齡段送孩子出國並不是最明智的選擇,青春期的孩子經曆這麼大的環境變化,包括語言在內各方麵的壓力都太大了。

還有一個潛在的益處在統計表裏沒有列出,這個益處是說早學外語最終達到的水平會高一些。這裏科研上的困難是要一路跟蹤到很多年以後才能說明問題,而這很多年裏,可變因素太多了,不太容易把年齡因素的影響單獨分析出來。當然,更重要的是對於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說,學外語不是為了移民去生活在英語國家,需要追求英語的完全融入,他們甚至於連基辛格博士那樣帶著口音的高水平都沒有必要非得去追求。如果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在實用層麵上的實際使用,就沒有必要把這個看不太清楚、最終也不一定能夠追求得到的完美英語水平,納入低齡學英語的益處來考慮。

當然,我在調查裏也沒有列出諸如“開闊眼界”、“更好地了解世界不同文化”

這一類的益處,這些是學習外語,特別是學成外語的好處,如果年齡大一些也可以學好外語,這些益處就不歸從小早學外語所獨家擁有。

在這篇調查博文發出以後的大半年時間裏,隨著和讀者的互動,我慢慢地又體會到了一條中國孩子早學外語的益處。最有意思的是,這一條我在專業領域裏從來沒有聽到過,跟第二語言習得的語言學規律也沒有什麼關係,但卻跟目前的國情直接相關,具有絕對的中國特色。我們現在在幼兒英語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了許多優秀的英語繪本和其他音像、文字材料,這些繪本和材料都經過多年的沉澱,其語言和內容的精彩,加上繪畫和製作水平的高超,是目前貧瘠的中文幼教材料完全沒法比的,而且這個差距也不是靠有限的翻譯作品可以解決的。早學英語現在成了中國父母育兒的一個核心內容,它給中國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內容、不同角度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一點在下麵一章討論繪本作用時還會繼續展開。

最終的結論很有意思,從小學習外語的最大益處竟然不在語言本身,而在孩子智力發展和全麵成長的方麵。幼兒的外語學習可以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目前中國從西方照搬過來的幼兒英語課堂,可以給孩子和父母提供認識世界和接觸西方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機會,這樣的益處自然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如果能夠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外語,孩子會得到許多“詩外功夫”的收獲,這些“詩外功夫”將來不但會大大加速第二語言的掌握,而且本身就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曾經為死學外語而吃盡了苦頭的父母們,不要去指望奇跡會出現在“低齡”這個因素上。如果單從第二語言習得的角度看,過早開始學外語,學習的速度不會加快,學習的困難程度不會減少,反而學習的年頭會被拉長,最終達到的水平是否會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麵也沒有明確的結論。為了學外語而去死學,不論學習者年齡多小,都同樣不符合第二語言習得的科學規律。

第四節 孩子從小學外語會有弊端嗎?

我在這裏提出一條目前中國孩子從小學外語的重大弊端,叫作“生命成本”太高。

早早地開始外語學習,最終卻不一定能得到一個積極的產出結果,把孩子有限的生命和時間不明智地投入到過早、過度的英語學習之中去,生命成本的代價會很大。

說到孩子從小學外語的弊端,估計大多數人從來都沒有想過,總是感覺多學多好、早學早好,可實際生活中對於孩子外語學習效果不好的困惑,卻又是時常能夠聽到的。仔細找一找,以下幾條算是經常聽到的孩子從小學外語的弊端 :

1. 學外語會影響到(耽誤或幹擾)孩子母語的發展。

2. 給年幼的孩子帶來太大的學習負擔。

3. 小時候學得不準或學得不對會影響到將來的正確掌握,所謂基礎打歪了。

幼兒階段學外語會影響母語的發展這樣的說法時有聽到,現在是有一些聲音倡導孩子應該先學漢語,甚至於還出現了停止外語課“救”漢語的論調。實際上,人類的語言和文化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選擇。但人類的基因裏已經具有了習得環境語言為母語的潛質,不論是什麼人種的新生兒,會自然習得出生地的環境語言為母語。因此,出生在中國的孩子會自然學成漢語,非要說從小學外語影響了孩子的漢語學習就禁不起推敲,所以這樣的提法往往會從很多角度被駁倒,導致了這類的呼籲起不了多大作用。

從同樣的邏輯角度來看,許多讓孩子拚命早學外語的父母們,同樣是沒有處理好語言和語言之間的關係問題,而是因為種種原因賦予了英語遠遠高於漢語的社會價值取向,似乎會了英語就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這同樣是沒有考慮到孩子語言發展的自身特性,第二語言最終能夠達到的水平是千差萬別的,外語學習既幹擾不了母語的發展,也不可能達到母語的水平。

如果從純粹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問題,早學外語會不會對母語有影響呢?研究記錄到的影響或幹擾有,但都是局部的、暫時的,不會在最終的語言係統方麵造成任何硬傷。比如“雙母語”的孩子開口說話要慢一些,其強勢語言發展也要比同齡人慢一些。再比如,這些孩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表現出大腦在兩種語言之間轉換的現象,說話反應速度要略慢一些,我自己兒子的這一點就很明顯。這些局部的表現不會對孩子的第一或第二語言係統造成多大的影響,比如在中國閩粵一帶方言比較複雜的地區,孩子從小長大會說幾種話的情況就很普遍、很自然。

按照神經語言學方麵最新公布的一些科研成果來看,不同的語言係統在大腦中存在的位置並不完全一致,多語言的存在會對大腦的語言能力,甚至整體的認知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具體到有不少父母提到的漢語拚音跟英語的混淆,也是階段性的局部現象。

許多采用拚音文字的西方國家,也存在多種官方語言的情況,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並沒有見到孩子長大後把英語和法語字母混淆起來的。孩子一下子接觸到漢語拚音和英文字母這兩套拉丁書寫係統,有一點短暫的困惑不奇怪,特別是如果孩子的年齡還偏小,對這些符號的抽象處理能力就會更弱一點。其實如果不要太心急,鞏固住一套再學第二套,就會發現二者之間實際上是可以互相借力的,學第二套時要容易很多。

說到前麵列出的第二條弊端,“給年幼的孩子帶來太大的學習壓力”,這似乎不是語言學的命題,過早、過度學習也不僅僅隻存在於幼兒英語學習中,是現代中國普遍存在的一個不健康現象,不在我們要專門討論的範圍之內。

第三條弊端說怕把基礎打歪了是一個十分荒唐的命題。這個論調一般來自一些英語教學機構和少數完美主義的父母,可以武斷一點推斷,持這樣觀點的人自己本身不是外語的過來人,不知道整個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是怎麼回事。語言的第一特征是交際性,學外語要能交際,要能看得懂書、聽得懂話,要能表達自己。

如果一味比著電子詞典、語法書上的“標準”去給孩子“打基礎”,就剝離了語言的交際性,這樣的語言學習就是中國幾代人學英語,卻始終都處於一個堂吉訶德式的“屢敗屢戰”狀態的根源。

我在這裏提出一條目前中國孩子從小學外語的重大弊端,叫作“生命成本”

太高。金融投資裏麵有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的考慮,股票下跌賠錢的情況姑且不說了,如果大盤上漲而投資人的股票不漲,雖然沒有直接賠錢,卻也是白白地消耗了時間和資金,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投資。前一節裏我們已經指出,從小學外語“學習的速度不會加快,學習的困難程度不會減少,反而學習的年頭會被拉長,最終達到的水平是否會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麵也沒有明確的結論”。這樣,早早地開始外語學習,最終卻不一定能得到一個積極的產出結果,把孩子有限的生命和時間不明智地投入到過早、過度的英語學習之中去,生命成本的代價會很大。

雖然說外語幼教打開了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提供了接觸西方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機會,可是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少兒英語學習益處本身,就是一個痛苦和無奈的命題。我們舶來的那些幼兒英語項目,絕大多數是在教英語母語孩子讀書認字和認識世界的,所有那些教學方法和材料,其實本應該對應於我們的母語教學。孩子不在語文上打好基礎,不能形成有效的閱讀能力,知識麵、理解力和分析批判能力從哪裏來?我們的母語教育在這方麵已經很薄弱了,再讓孩子早早地分出精力去學習未必見效的第二語言,在時間上再度對母語學習形成“擠出效應”,這是不是在浪費孩子的生命成本呢?

中國有句老話叫“技多不壓身”,許多父母就是本著這個原則,把孩子推進了各類的早教班。可是現在的時代節奏太快,已經不再是想學什麼“手藝”都有時間精力去學的年代了,一定要考慮和權衡生命成本。如果孩子學個圍棋、鋼琴什麼的,做父母的或許還有一份現實的清醒,沒指望孩子能幾萬裏挑一成為職業棋手,或是成為馬友友級別的大師。可是到了外語學習上,人們似乎就失去了這份清醒,就指望孩子能“完全”學出來,還要純正不帶口音。我們身邊或許會有神童,可是對於千千萬萬的普通孩子來說,從小學習外語在外語水平自身上不會有什麼特別明顯的收獲。再結合我們在第一章提到的中國孩子靠母語吃“國際飯”

的命題,那麼在孩子最需要發展母語能力的幼年時期,過多地把時間和精力從母語發展分流到沒有明顯學習效果的外語學習方麵去,付出的生命成本實在太大、太不值得了。

所謂從小學外語的弊端,竟然也和其益處一樣,沒有落在外語語言本身。說到底,就是目前的中國把外語學習過度“妖魔化”了。

第五節 應該怎樣應對不同年齡段的外語起步

三歲之前的寶寶完全沒有必要刻意去學沒有語言環境的外語,不會有太高的效率,也不是一個明智和上算的選擇。在學前階段,孩子本身沒有太大的必要學外語,但是在中國目前“全民英語”的大環境裏,學英語又是回避不掉的,所以需要父母們處理好英語學習跟孩子全麵成長之間的關係。到了學齡後,要在充分尊重孩子選擇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對於英語世界的好奇,一方麵不要再惦記著回去補低幼的東西了,另一方麵要特別注意聽說讀寫並進、互相促進的原則。

在把年齡作為影響第二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放在外語學習的大畫麵裏分析過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針對三歲前、學齡前和上學後這幾個不同的具體年齡段,英語起步應該抓住哪些關鍵點。

針對三歲以下的寶寶,我們不妨先往後撤一步,在不涉及外語因素的考慮下,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一下 0 ~ 3 歲寶寶母語發展的客觀過程。

一、0 ~ 5 個月,哭和喉嚨裏發聲。因為寶寶還不能有效控製唇和舌,所以就直接發出了一些喉音,在英語裏叫作“coo”,更多用來說鴿子發出的咕咕聲,和周圍語境裏語言的聲音相差也比較大。

二、5 ~ 7 個月,寶寶開始發出輔音,一些類似單音節詞的發音開始出現,這是語言學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三、7 ~ 9 個月,寶寶開始出現類似單音節詞的一些“咿咿呀呀”。這個階段不妨看作寶寶能夠真正用語言交流之前最後的彩排,他們是否可以有效控製“第一個”詞的發音、是否可以準確聯係這個詞的意義還不好判斷。結合前麵提到的庫爾博士的研究來看,這時的嬰兒開始了聽力的辨音統計,對母語聲音的分辨能力開始迅速發展。

四、9 ~ 12 個月,寶寶還不能完全控製發音,會去刻意模仿成人的發音,會出現一些自創的詞彙並伴隨自創聲音。對比庫爾博士的研究來看,這時寶寶大腦裏的“文化濾網”已經開始形成,他們會逐步變得隻對母語的聲音敏感。

五、一周歲,有意義的第一個詞應該明確出現,能聽懂、會說,在發音和意義上都已經有效固定了。這又是一個重要的語言學裏程碑。

六、一歲半,會說很多不成句的話,類似成人的對話,隻是這些說出的東西成人聽不懂。

七、兩周歲,聽力理解能力迅速進步,能夠把兩三個詞彙串聯起來使用,形成一個“迷你”句子,這是能用語言明確表達需求的一個標誌,是語言學上重要的裏程碑。

八、兩歲半,詞彙量迅速增長,不再說沒有意義的聲音了,所有說出的話都有交際意圖,語言表現出“電報句”的兒童語法特征。

九、三周歲,詞彙量迅速擴展,按英語裏的研究能夠達到一千左右,語法大約達到成人口語語法水平。這時孩子說出的話陌生人也能聽懂 80% 以上,這又是一個重大的裏程碑。

上麵概括的 0 ~ 3 歲寶寶語言發展的幾個重要裏程碑是跨語言、跨國籍和跨人種的,在各個語言中出現的順序和時間基本一致,可以說是人類物種適者生存的一種進化結果。這個階段如果加入人為的、非自然語境裏的外語學習,隻要這樣的學習跟孩子通過語言來表達自我、獲得生存的本能需求之間沒有太大的關係,就不會有太高的效率,所以也不會是一個明智和上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