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六章 孩子學英語,父母們還應該從哪些技術環節“武裝”自己?(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因為不是一個一刀切的情況,在外語教學中是否要回避母語這個命題,也是經曆了長時間的爭議和變化的。最早期的“語法翻譯法”是把語言零割了以後,逐字逐句地在搞翻譯,這樣做效率十分低下。後麵出現的“直接法”,完全矯枉過正,采用了禁止任何母語出現的做法,事後發現效果也不是太好。我們有一部分中國人的思想現在正處於這個矯枉過正的位置,認為過去英語學不好,都是因為夾雜進了漢語造成的,所以在這個思路之下,要采用排斥母語的做法,追求純英文環境,用外教,甚至出國留學都要回避華人多的地區或是華人子弟多的學校。

現在的第二語言教學裏對於母語的處理比較折中,不主張依賴,但是也不刻意排斥。以美國小學裏新移民孩子的情況為例,學校總是會盡量地配備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雙語教師和行政人員。因為會漢語或是其他小語種的雙語教師很難聘到,所以在華人子弟集中的課堂上,老師還會借助其他具有“雙語”能力的孩子幫助翻譯。至於要母語來幫助什麼,這裏的原則還是語言的交際性。母語用來協助交際,而不是去零割翻譯每一句話,第二語言的學習要放在交際中完成。

爸媽們現在麵對的孩子英語學習中涉及漢語的情況其實更模糊、更複雜一些。

孩子年齡小,有時第二語言的發展和母語的發展交織在一起了,另外,脫離實際生活語境的英語,和日常生活中分分鍾要碰到的漢語之間的關係也比較複雜,所以引起爸媽們注意的,往往是孩子語言中表現出的英語漢語夾雜的現象,有些人擔心如果不回避漢語,會不會造成孩子兩種語言的混亂。關於這個話題,相關的文章和討論已經很多了,兩種語言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會互相促進,這樣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我們這裏關注的焦點依然還是第二語言習得的效率問題。

兩種語言夾雜,其實是有一種語言,或是兩種語言之和的表達能力比較弱的表現,沒有辦法進行更高效率的表達。我們有時會碰到喝過一點洋墨水的人喜歡在漢語裏夾雜英語,不喜歡這樣做法的人說他們炫耀,其實他們更多的時候是語言調動不過來,日子久了就成了改不過來的個人習慣了。這個語言調動不過來,尤其是實物性的概念,如果漢語裏沒有,隻能轉回頭去依賴英語。比如我們家裏經常吃的一類食物,叫“chips and salsa”,很簡單的英語,可是漢語裏沒法對應。

如果是我兒子跟他媽媽說,就會說出“我們吃 chips and salsa”這樣的句子,說者聽者都會更吃力一些,不是一個高效率的交際。這樣的夾雜,真正英語母語的人是聽不懂的。我們前麵說的外教的作用是交際的試金石,在這一點上也就體現出來了,孩子必須得做出有效的表達才能完成跟外教的交際,不能靠夾雜而“蒙混過關”。

目前中國孩子開始學英語的時間太早,這樣孩子麵對的情況,不但有不能得心應手地使用一門語言表達自己的問題,還存在好些概念本身就還沒有建立起來的問題,所以他們英語的表現就可能會更混亂一點。這對於孩子來說問題不大,隨著其中一門語言能力的發展就會解決了,可是難在了大人這邊。大人需要跟他們說一樣英漢夾雜的語言來交流嗎?

這是一個很難界定的事情。我個人的做法是,在我自己的表達裏絕不混雜兩種語言,我可以跟兒子用完整的英語或是完整的漢語來交際,至少我不想在他已經背負著兩門語言的負擔之上,還給他弄些個推波助瀾的夾雜。不過這個事情我們還是可以采用“看淡”的處理原則,交流第一、親情第一,夾雜一點也不可怕,能有效完成交際就好。就算是沒有學過英語的小朋友,跟大人之間也會有一些“秘密語言”,外人是聽不懂的。沒有了交流與溝通,什麼語言發展都談不上。而反過來看,為了完成交際這樣混雜使用語言的終極水平,就是“洋涇浜”語(Pidgen Language)。洋涇浜也並不可怕,我有一位老師還就篤信它是第二語言發展的一條路,在中美洲的島上做過多年的研究,最後還娶了一位當地的太太帶回來。所以隻要交際在有效進行,英語中夾些漢語應該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父母常常碰到的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在讀繪本的時候一句中文、一句英文,或是一遍中文,一遍英文,怕孩子不懂。有些繪本也是這樣編排的,中英對照。

如果是一句一句地對照,我個人就不太主張了,至少應該放到一個完整故事的層麵,讓孩子來理解。大人還可以依據自己的中文能力,在中文故事的部分多做一些發揮,可以讓孩子把中文故事和英文故事作為兩個互相關聯而又各自獨立的故事去對待和理解。當然,如果英文部分有能力發揮那就更好了。如果是親子之間有一方對於聽懂英語故事這樣的交際沒有信心,要依賴於中文去理解故事的話,就謀殺了英文的交際。不完成交際的英文,除了韻律上的體驗和享受之類比較感性的東西以外,孩子不會有多大收獲。

還有些爸媽是拿漢語去解釋英語的,在我眼裏,這是一個問題做法。如果是在解釋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因為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建立一個概念跟不同語言之間的聯係是會有困難。比如繪本和簡單章節書裏老出現的一個詞“marshmallow”,大人固然可以按照翻譯的意思來解釋,叫“棉花糖”,孩子就會有困惑 :怎麼老看到拿這個東西到火上去烤呢?這是因為這個東西的概念跟漢語的“棉花糖”不完全一樣。如果是建立概念,孩子們更適合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和遊戲中去完成,像“marshmallow”這樣的東西,隻要吃一次或者更精彩一點去烤一次,就什麼都不用多說了。用抽象的語言來解釋和建立概念,還是等到漢語足夠強大了,直接利用母語知識的正遷移去做,才最有效率。如果爸媽用漢語做出的解釋不僅僅是概念,而是涉及針對英語語言的理解,這不就等於最老套的“語法翻譯法”了嗎?效果會十分有限,完全不值得去做。

再有就是有些爸媽拿漢語去檢測孩子的英語理解,或是作為發指令用的語言。

這固然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是並不高明。這些事情用英語去做,其實就是在做有實際意義的交際,就是主流的“內容交際法”的教學原理,是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學習效率的。

總結起來看,學外語,它的前麵就必然會有一個母語存在。外語學習中沒有必要刻意回避母語,把握平衡的原則還是交際。外語中看懂繪本、聽懂故事、跟外教交談等都是交際,應該習慣用外語去完成,這本身就是一個使用外語、在使用中學習外語的過程。母語可以在交際卡殼的時候,在指令、要求、概念等方麵提供一些幫助,以協助交際順利完成。如果用母語來解釋外語或是替代外語交際,就扼殺了外語自身的交際性,會使外語學習的效率變得很低,這是應該回避的。

第七節 背誦是中國孩子有效的學習方法嗎?

背誦不會幫助記住單詞,不能幫助形成正確的語法,對於提高和改善外語表達能力的作用也很有限。這麼一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真正從國外過來的英語早教課程都不設置背誦的內容了。

“背誦”,又是一個少兒英語經久不衰的話題。先看看我自己,我在國內從第一天學外語開始,就是在背。考試,拚的就是短期記憶,背了考,考完了忘。慢慢到了大學裏,涉及的英語內容太多了,臨時背有點對付不過來了,於是考試成績就頂不住了。可是從到了美國留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再也沒有背過了 — 沒人要求,也沒人過問。偶爾碰到要考試的課程,跟老師們商量,都能拿論文去替代考試,隻除了一門討論教學法的課程,必須要參加每周的小考,從而去體驗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和巨大壓力下的考試心態。可是在每周幾千頁專業閱讀作業的磨煉中,幾年後回頭一看,我遠遠超過美國人平均水平的詞彙量,已經在不經意間建立起來了。

再看我的兒子,在國內的幼兒園裏大概有一些背誦的內容,直到後來有些兒歌童謠什麼的還會時不時從他嘴裏冒出來,雖說他不一定能意識到裏麵的英語可以在實際交際中使用。到了美國以後,背誦完全不是美國學校采用的教學方法,一直到了一年級以後,才有了大約每周十幾個單詞的聽寫考試。而就是這十幾個單詞,也是配合著某幾條英語拚讀法(phonics)的規則組織在一起的,不是一個死記的做法。除此之外,就是一年級的老師要求他們背過幾個配合不同節日的小詩,而這裏的背誦處理,更是為了孩子在班上表演的考慮,而不是真要求死記語言內容。

這麼看來,死背未必是語言學習唯一的辦法。

我一直把國內英語學習的苦歸咎於一個巨大的謊言,就是“如果你每天堅持背 10 個單詞,1 年就是 3000 多,10 年就是…… 然後英語就學會了”。還是用我在國內做英語學習講座的例子,每次問到在座的有多少人嚐試過每天去背 10 個單詞這個做法,幾乎每次都是人人舉手。試想,我們就這樣從小開始,每天都背,到了大學不就好幾萬的詞彙量了嗎? 可是,現實一定是背了忘、忘了再背,考完也就忘完了。很多人還因此陷入心理的自責,認為自己不夠努力,沒有恒心、沒有毅力。那怎麼會幾億人都不能堅持、都不能解決英語問題呢?答案很明確了,問題的症結不在學習者個人,而在於這個說法不成立,根本沒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是一個未必有惡意,但卻是不折不扣的謊言!

這個謊言基於條件反射理論,就是那個著名的狗流口水的實驗。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占主導地位時,外語學習也的確被認為是一種行為習慣,要通過反複的外部刺激來達到熟練,形成習慣。我們在介紹外語教學法流派的第二章裏也已經提到,《新概念英語》就是那個時代的一部代表作。這些通過反複操練、糾正錯誤來形成“正確習慣”的做法在中國就更有市場了,恨不得就是過去私塾時代拿著戒尺打手心、逼著小孩子背課文做法的現代版。這樣,背誦《新概念英語》就成了中國英語多年來經久不衰的神話。

既然背沒有用,那麼是不是就可以建議大家不要背了呢?如果是在美國,根本用不著建議,實際的操作就是這樣的,每次在兒子的學校開會,都會有老師為中國人開的課後班逼著孩子背書而著急。在中國,如果說不背,很多人卻會覺得心裏不踏實。就在有一次我上麵提到的那類講座結束以後,一位媽媽拉住我聊了半天,非常感慨自己背了忘、忘了背的外語學習的痛苦過程,然後跟我約好了時間要帶她上初中的孩子來跟我溝通一下,多聽取一些外語學習的建議。在一切安排好了之後,她頗有幾分憂心地跟我說,關於不要背的這個說法,能不能不跟孩子說,怕影響中考。

我估計跟每一個中國人說學英語不要背,大家都會有這樣的忐忑。如果心理上存在著這麼大的一個陰影,對外語學習來說肯定不是一個好事。當年跟胡適同一屆赴美留學的“庚子學童”裏有一位佼佼者,叫趙元任,是個絕對的語言天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曾經當選過美國語言學會會長。他剛到美國上學時,學校的外語是德語,他就為學習方法裏沒有背誦這個環節十分不安而且深感痛苦,最後終於跟學校提出說自己有更好的學習方法,要求自學。什麼好方法呢?背書!在他的回憶錄裏介紹說,關起門來用自己小時候私塾老師教的讀中文書的辦法,搖頭晃腦地帶著家鄉的常州口音去背德語。效果怎麼樣呢?考試全年級第一。

我們不能比著這樣天才的模子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不過趙元任的這個背誦的例子倒是可以回過頭來證明,在第二語言學習裏,沒有絕對最好的方法,也還沒有絕對最不好的方法,真的得看個人的情況。趙元任的執意要背和前麵那個媽媽讓我別跟孩子說不要背這兩件事,折射出了背誦在中國文化裏至高的地位。

我一再提到目前中國的英語考試考的就是短期記憶,在這一章的第一節又提到,考試的壓力能夠有效解決學習的內在欲望問題。或許從中國學校考試這個角度說,背誦有點作用。

如果小到還沒有學校考試的孩子呢?我們做爸媽的帶著這麼小的孩子學英語,當然都是希望他們能夠學會一點語言啦。既然背誦不符合第二語言習得的心理學基礎,對於學會外語沒有什麼幫助,去背它幹什麼?如果有人說可以培養孩子的記憶力、表演才能這些外語語言以外的東西,那麼除了少數涉及英文童謠故事這樣的一些背誦內容以外,為什麼不去背中文呢?還是再強調一下母語和第二語言的不同,在中文裏,“熟讀唐詩三百首”以後,孩子是在借助書麵語的嚴謹和優雅去“優化”自己的口頭和書麵表達,所謂人的學問和教養就都在這裏表現出來了。而在外語中,學習者的口頭語係統並沒有建立,去背書並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建立和完善這個係統。比如說,背了再多的英文,到了要不要加冠詞“the”,或是到了虛擬語氣裏怎麼用“would”這些需要很多年頭才能解決的偏誤麵前,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該錯還是會錯的。

再說到我們背誦裏最重頭的內容——背單詞。我們學外語,大概十之八九的精力消耗在背單詞上了。一個詞有形、音、義三個層麵,我們背單詞,又把十之八九的精力消耗在記拚寫,也就是記字形上了,從根本上忽視了詞義才是交際裏最重要的因素。這一個一個字母記拚寫的做法,大概跟漢字不直接表音、得要一筆一畫地去記這個特點有關係。但是我們在處理準象形的二維漢字時,從字形直接到意義的處理比重可能更大一些,甚至於掌管圖形的右腦也可能參與了一部分工作,這樣漢字的書寫或許比英文拚寫容易記住一些。可惜,中國通過西學東漸建立現代科學和教育體係時,無法借鑒到關於漢字研究的東西,在這個方麵我們沒有什麼科研成果可以去依據。而英語是拚音文字,從二維的圖形角度借不上力,就得懂得拚音文字是可以直接念出聲音的,我們應該盡快把單詞念出來、進入交際,在交際中掌握意思,而不是去死摳拚寫。真要有了那麼一天,中國人學英語不再去死背單詞的拚寫了,負擔至少可以減去一大半!

外語的學習,必須在不斷的實際交際中去試,語言點才會慢慢地掌握。背誦不會幫助記住單詞,不能幫助形成正確的語法,對於提高和改善外語表達能力的作用也很有限。這麼一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真正從國外過來的英語早教課程都不設置背誦的內容了。

櫻桃老師特約專稿 :學前孩子的英語學習為什麼會停滯?

核心提示 :櫻桃老師,英國格林尼治大學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學士、教育學碩士,著有《對話的秘密 : 影響孩子內心,讓孩子自動改變》《親子英語,玩出來》等兒童教養和英語學習專著。本篇專稿是櫻桃老師在網上針對孩子英語學習停滯這個父母十分關心的問題,所做的綜合答疑。作為一名英國持證小學教師,櫻桃老師的文章處處表現出源自英國教育大綱的係統和嚴謹,不過更吸引人的地方,是她能從心理學、幼兒教育學的角度看待孩子英語學習的問題,比如提醒孩子英語學習的停滯或許來自學習習慣的斷層,或是在告誡父母們不應該給孩子布置嚴謹周密的學習計劃並讓他們去嚴格執行,還在建議父母們應該多跟孩子在遊戲中自然接觸英語,等等。教育是一個綜合的係統工程,櫻桃老師這篇專稿同樣涉及到了本章中所討論到的不少兒童英語學習的技術問題,但是跟我所選取的純粹針對第二語言習得的視角又有所不同,跟本章內容可謂相得益彰。專稿為櫻桃老師新浪原文,未作更改。

櫻桃老師新浪博客地址如下:http://blog.sina.com.cn/ritasavannah

昨天的問卷小調查照樣得到眾多家長的回應,在此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我將大家的問題和困惑大致整理了一下,家長們還可以繼續留言探討,在接下來 1月 10 日(周五)晚上 19:45 開始的滬江網語音公開課中,我將與大家一起探討。

有家長認為,造成孩子英語停滯的原因是孩子閱讀習慣或專注力(年齡特點)不夠,不是英語問題,有些材料超出孩子水平過多,孩子沒成就感,有畏難情緒,以及家長沒有好好預習或者孩子沒有好好複習,重複不夠,無法形成積累,或者重複的方式不合理、形式單調。

有家長覺得造成英語停滯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家長不能跟著孩子一起進步,開始的啟蒙簡單,大多數家長都能應付,當孩子年齡增大的時候,家長可能就沒有辦法輔導更多了。再有不能適時地逐漸增加閱讀資料或者視聽資料的難度,不能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擴展詞彙量,及階梯式地提供後續難度適中的閱讀書籍,隻停留在反複重複已會的內容,致使幼兒英語停滯不前,或者說進步不明顯,以至於到了瓶頸期。

還有一個做翻譯的家長很有感觸地覺得,出現這個停滯的現象是因為孩子平時沒有使用英語交流的環境,並提出要順其自然地引導孩子說英語,並且多多地給孩子提供用英語交流、可以使用英語的環境和氛圍。

還有家長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我們把英語太當學科在學習了。

…………

根據大家提出的問題,我明顯感覺到家長在帶領孩子學習自然拚音的過程中,因為缺乏係統的學習方法,今天打魚明天曬網,今天一個方法,明天另一個方法,搞得孩子暈頭轉向。其中更重要的一點,是在係統學習自然拚音之前沒有打好基礎,一蹴而就,導致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混亂不堪。說實話這不怪家長,很多家長甚至老師對自然拚音也是一知半解,我覺得家長為此已經付出很多了,你們的努力令人感動!

我還發現家長在幫助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直以老師自居,給孩子布置了嚴謹周密的學習計劃,讓孩子根據計劃嚴格執行。孩子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困難,家長希望孩子堅持下去,不放棄,由於方法不對,讓孩子很受傷,孩子就慢慢地就通過放棄學習來反抗。

我以前的文章中曾經寫過,這裏再強調一下 :千萬不要讓孩子為了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也就是有網友留言說的“把英語太當學科在學習”,而是讓孩子在與父母的良好親子互動過程中學習英語,並且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們一定要意識到,孩子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碰到問題無法繼續下去,除了學習方法及資源出現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出現斷層,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配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優質的學習資源,才能讓孩子學得更輕鬆,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因此,作為學齡前孩子的英語啟蒙,係統而科學的方法以及家長的配合是最關鍵的,這裏的配合不是說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準備多少原版材料,製定多麼周密嚴謹的教學計劃,而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利用遊戲的方法,讓孩子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當家長在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英語作為一個附屬品不經意地滲入到孩子的腦海,效果卻更驚人,更明顯!

有感於此,我和滬江網的編輯多次溝通,決定利用滬江網的網絡課堂,我將通過在英國接觸和實踐的係統英語教學方法、英國老師怎麼和孩子玩遊戲,而將英語不經意地滲透到孩子腦中的方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傳授給大家。希望家長能夠多花點時間和孩子玩這些遊戲,即使英語不怎麼好的家長,也可以用這些遊戲來激發並保持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當你們的親子關係融洽了,不用說英語,對任何科目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越早開始係統的聽力訓練效果越佳,對於我們國內的孩子來說,應該如何借鑒國外的做法,為孩子做英語啟蒙呢?中國有句古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英國教育部出版的 Letters and Sounds 的第一階段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應該更適合中國孩子的英語啟蒙!但我們不提倡國內大多數英語培訓機構的做法,過早地對孩子進行正規的訓練,比如自然拚音、語法。孩子連最基本的語感都沒有,何談語法?對於那些沒有進行這樣聽力訓練的學齡孩子來說,家長也千萬不要灰心,任何時候開始學習都不晚,英國教育部 Letters and Sounds 的文件特別指明,沒有基礎的孩子,同樣可以學自然拚音,但千萬別忘了同樣要做足聽力的訓練,雙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