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一卷 果部(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實 【氣味】 甘、苦,寒,無毒。

核仁 【氣味】 甘、苦,寒,無毒。

【主治】 主難產,臨產時細嚼數枚,用井華水送服,不久即產。再用四枚去殼,兩手各握兩枚,惡水自下。欲斷產,可常嚼兩枚,用水送服。久服使子宮冷,可致不孕。治傷寒熱病,食數枚,冷水送服。治惡瘡腫毒,內食一枚,冷水送服。外嚼塗於患處,即愈。

枳椇(jǔ)

【釋名】亦稱蜜屈律、木珊瑚、木蜜、木餳、雞距子、雞爪子;木名白石木、金鉤木、交加枝。

【集解】 [頌說]樹高大如白楊,枝柯不直。果子結在枝端,吃來甘美如飴,八九月成熟。出自江南的味甚美,稱為木蜜。能敗酒味,若用枳棋木作房屋的柱,則屋中酒味會變薄。據傳曾有一南方人用此木修舍,誤落一片入酒甕,酒便化為水了。[藏器說]木蜜樹生長在南方,俗稱白石木,枝和葉都很甜。嫩葉可生吃,味如蜜,將老枝破後煎汁成蜜,更甜,可以止渴安神。[時珍說]枳梖樹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柘,夏季開花。枝頭結果,如雞爪形。嫩時青色,霜後黃色,嚼來味甘如蜜。有一根枝的末端結有一二個果子,狀如蔓荊子,裏麵有赤色的扁核,似酸棗仁。飛鳥喜歡在枝上做巢。將果實鹽藏後用荷葉包裹,可以備冬儲。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主頭風、小腹拘急,可止渴除煩,去橫膈燥熱,利大小便,潤五髒,解酒毒,止吐逆,辟寄生蟲。

枳皮〔主治〕主頭風、小腹拘急,可止渴除煩,去橫膈燥熱,利大小便,潤五髒,解酒毒,止吐逆,辟寄生蟲。

【發明】 [震亨說]有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虛乏,便服補氣血之藥,並加葛根以解酒毒,微微出汗後,人反而覺得更加懈怠,燥熱依舊。這是因為他氣血虛經受不住葛根的藥性,應服雞距子方能解毒,於是在煎藥中加入雞距子才治愈。[時珍說]東坡說:揭穎臣患消渴病,每天飲水數鬥,飯量倍增,小便頻數。服消渴藥一年多,病情漸重,自認為必死。請蜀醫張肱診斷後,他笑道:“你差點誤死了。”於是取麝香當藥引子,以酒濡潤,做十餘丸,用枳根煎湯吞服,病愈。問其原因,張肱說:“這種病因脾弱腎敗、土不製水而致。”如今穎臣脾脈極熱而腎氣不衰,是因為過度食果實、飲酒物,積熱在脾而致,所以食多而飲水,水多而小便必頻。麝香能製酒果花木;椇亦可製酒物,屋外有此樹木,屋內釀酒多不佳。因此用以上二物為藥,可解酒果之毒。

果之四 味類

秦椒、蜀椒、崖椒、地椒、胡椒、吳茱萸、食茱萸、鹽麩子、茶(茗)

秦椒

【釋名】亦稱大椒、花椒。

【集解】 [別錄說]生長在泰山、秦嶺和琅琊山上。八、九月采摘。[頌說]陸璣《疏義》說樹像茱萸而有刺,莖葉堅挺而滑澤,味道辛香。蜀人以此做茶,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的人當作茗,都是因為它的葉子煮後香美可口。現在成皋等地的山上有竹葉椒,樹的形狀也像川椒,可以蒸雞肉和豬肉,供人食用。東海的許多島上也有椒樹,枝葉很相似,果實長但不圓,味道像橘皮一樣香。島上的獐和鹿吃了它的葉子,因此它們的味道就像是椒香和橘香混合在一起。[宗奭說]出產於秦地,所以叫秦椒。大部分椒樹的形狀都很相似,但秦椒的葉大,粒大而皺紋淺,川椒則皺紋深。[時珍說]秦椒即花椒,最早出產於秦地,現在各地都能種植,很容易成活。它的葉相對而生,尖而有刺。四月開小花,五月結子,生的青色,熟後紅色,比川椒大,子實中的子顆粒大,呈紅色。秦椒產於陝西天水,以粒子的為佳。

椒紅 【氣味】 辛,溫,有毒。

【主治】 治風邪氣,溫中祛寒氣引起的肢體酸痛,堅齒、發,明目,經常服用還可輕身,使膚色紅潤,延年益壽。治療咽喉腫痛,嘔吐腸阻。散瘀血,治產後腹痛。發汗,利五髒,亦可止咳,治風濕病。治惡風遍身、口齒浮腫搖動、四肢麻痹、月經不調、產後血痢、慢性腹瀉,治腹中冷痛,生毛發,散疤痕。能消腫除濕。

【附方】 1.飲少尿多。秦椒、瓜蒂各二分,研末,每服一匙,水送服。一天服三次。2.手足心腫。椒和鹽末等分,用醋調勻,敷腫處。3.久患口瘡。秦椒去掉閉口的顆粒,水洗後和麵拌煮為粥,空心服,以飯壓下。重者可多服幾次,直至治愈。4.牙齒風痛。用秦椒煎醋含漱。

蜀椒

【釋名】 亦稱巴椒、漢椒、川椒、南椒、點椒。

【集解】 [別錄說]生長在武都山穀和四川東部等地。[頌說]陝、洛一帶的人也大多辟園種植。樹高四五尺,形狀像茱萸稍矮些,有針棘刺,葉子堅挺而滑,烹煮後可食。四月結子,都生長在枝葉間,顆粒像小豆,紫紅色。八月采來用微火烘幹。江、淮等地和北方也有,莖葉都很相似,但不如蜀中的好,且皮厚,黑仁,味烈。[時珍說]蜀椒肉厚皮皺,子黑亮,就像人的瞳孔。所以也稱為椒目。其他的花椒子雖然黑亮,但都比不上蜀椒,比如土椒就沒有什麼光澤。現在人們烹煮食物、蔬菜、雞、魚、豬肉等,不能缺少,去腥除臭,做調料烹食,甚香。隻有煮鰻魚、鱔魚等不能用。

子〔主治〕主寒濕嘔吐,溫中,去骨節皮膚死肌,肢體皮膚麻木疼痛。除六腑的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治汗不出以及消化不良積食引起的痢疾、泄精,風邪引起的小腹硬塊、水腫黃疸。

椒紅 【氣味】 辛,溫,有小毒。[別錄說]吃多了讓人感到氣喘促,傷身。[李鵬飛說]過量食用會使人失明,傷血脈。中毒的人可用涼水麻仁漿來解毒。

【主治】 主寒濕嘔吐,溫中,去骨節皮膚死肌,肢體皮膚麻木疼痛。長期服用頭發不白,輕身益壽。除六腑的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治汗不出以及消化不良積食引起的痢疾、泄精,風邪引起的小腹硬塊、水腫黃疸,殺蟲、魚毒。長期服用可舒經活血,堅齒發,明目,通關節,耐寒暑。治頭風流淚,虛損留結,腰部不適,破瘀血,下腹部水腫。治咳嗽,腹內冷痛。除牙齒痛,破腹內腫塊,治胸悶。治流行感冒,產後宮內瘀血,還能壯陽,治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止嘔吐。益血,利五髒,下乳汁,滅瘢痕,生毛發。散寒除濕,解鬱結,消積食,補腎,通三焦,溫脾胃,殺蛔蟲,止腹瀉。

【發明】 [頌說]服食方,隻服椒紅則補下焦,適當用蜀椒更好,蜀椒通氣,會使其養下焦而不致上衝。[時珍說]椒是純陽物,是手足太陰、右腎命門氣分的藥。它的味辛而麻,氣溫而熱。秉承南方之陽,感受西方之陰,所以才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引起的肢體疼痛,水腫泄痢。入右腎可補火,治陰衰,小便頻數,足軟久痢等病症。有一七十多歲的婦女,腹瀉達五年之久,多方醫治無效。後來給她吃五十顆感應丸,兩天不下大便。又用平胃散加椒紅、茴香、棗肉做成丸,給她服用就好了。每次因為暴食而發病,用此方治腹瀉最為有效。這就是除溫消食,溫脾補腎的驗證。《歲時記》說,元旦時飲椒柏酒能解疫病,是因為椒是玉衡星精,服後令人體耐老;柏是百木之精,是仙藥,能伏鬼邪。吳猛真人“服椒訣”說,椒稟五行之氣而生,皮紅、葉青、花黃、膜白、子黑、氣馨香。它的性下行,能使火熱下達,而不致上熏。在芳草中,各種物品的功效都不及它。椒紅丸雖然能補腎,但不分水火,未免偏於熱。大多藥方,隻對脾胃和命門虛寒,有濕氣和鬱結的人合適。假如肺胃平時就熱的人不應該用它。所以丹溪的妻子朱氏說:椒屬於火性,有下達的功能,服用時間長了,那麼就會從水中生出,因此凡是服用椒的,沒有不受其害的。《上清訣》中說,凡是人吃飯吃得過飽,感覺氣向上衝,心胸悶,腹中有痞塊的人,用水送服生椒一二十顆馬上就好。是利用它能通三焦,引正氣,下惡氣,消積食的特性。有位叫戴原禮的人曾說過:凡是嘔吐的人,吃其他的藥也吃不進去,腹內一定有蛔蟲。蛔蟲聽到有藥的動靜,就開始活動,使藥吐出而蛔蟲卻安然無恙。要是在治嘔吐的藥中加入炒過的川椒十顆,那樣效果就會好。估計是蛔蟲遇了花椒頭就躲了起來。張仲景在治蛔蟲的厥烏梅丸中也用了蜀椒,也是此意。許叔微說,凡是腎氣上逆的人,必須用川椒引,歸經後就好了。

椒目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治水腫脹滿,通小便。治十二種水氣和腎虛、耳聾、耳鳴、尿急、尿頻、氣喘。

葉 【氣味】 辛,熱,無毒。

【主治】 治積食,祛濕氣以及內外腎釣,治霍亂轉筋。把椒葉和艾、蔥碾爛,用醋拌能殺蟲,可洗腳氣及膝蓋上的爛皰。

根 【氣味】 辛,熱,微毒。

【主治】 治腎與膀胱虛冷以及血尿色瘀,煎成湯慢慢飲。色鮮的則不能服用。

【附方】 1.水氣腫滿。用椒目炒搗成膏,每服一匙,酒送服。2.崩中帶下。用椒目炒過、碾細,每服一匙,溫酒送服。3.眼生黑花,年久不治。用炒過的椒目和蒼術各一兩,共研末,加醋、糊做成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醋湯送服。4.元氣傷損,目暗耳聾。用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曬幹搗取椒紅一斤,另用生地黃搗出自然汁,煎至一升,和椒末做成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送服。5.腹內虛冷。用去掉不開口顆粒的生椒四十粒,浸漿水中一宿,空心水送服。久服暖髒腑,黑發明目。6.寒濕腳氣。用川椒二三升,裝於薄布囊中,每天在囊上踏腳,有效。7.瘡腫作痛。用生椒末、釜下土、蕎麥粉,等分研末,用醋條,敷患處。8.手足皸痛。用椒四合,水煮,去渣,浸泡皸痛處,約過半頓飯時間,讓痛處出水幹燥。過一會兒再次浸泡,等痛處出水幹燥後,塗上豬、羊腦髓,有效。9.漆瘡作癢。用川椒煎湯洗。又方:凡經過正在塗漆的地方,嚼川椒塗鼻上,則不生漆瘡。10.風蟲牙痛。用川椒紅末,調水和白麵做成皂莢子大小的丸子,燒熱咬之,幾次即愈。一方:花椒四錢牙皂五十個、醋一碗,煎汁漱口。11.痔漏脫肛。每日空心嚼川椒一錢,涼水送下,三五次即收。12.腎風囊癢。川椒、杏仁研膏,塗掌心,合陰囊而臥,有奇效。

崖椒

【釋名】亦稱野椒。

【集解】 [頌說]施州有一種崖椒,葉子比蜀椒的大,當地人采集來放在食物中食用。[時珍說]這種椒也叫野椒,味道不是很香,籽是灰色的,不黑也不發亮。當地人用崖椒炒雞、鴨來吃。

【氣味】 辛,熱,無毒。

【主治】 治肺氣上喘和咳嗽。野薑和在一起,搗成末,用酒送服。

地椒

【集解】[禹錫說]出產於上黨一帶,樹苗貼近地麵蔓生,莖葉很小,花亦小,紫白色,順著舊枝長出新的枝葉。[時珍說]地椒出產於北方,也就是蔓椒的小樹。地椒樹緊貼著地麵長出葉子,形狀很小,味辛。當地人用它煮羊肉吃,味道香美。

【氣味】 辛,溫,有小毒。

【主治】 治療淋病引起的腫痛,做殺蛀蟲的藥。

地椒

胡椒

【氣味】也稱昧履支。

【集解】 [恭說]出產於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形似鼠李子。用來做調料的,味道很辛辣,與秦椒、蜀椒比起來,口感好些。[慎微說]《酉陽雜俎》記載,胡椒,出產於摩伽阤國,那兒的人稱它昧履支。它的樹苗蔓生,枝很柔軟,葉子長寸半。有的細條與葉子一樣長,每條上都結子,並且是兩兩相對而生。胡椒樹的葉子早晨張開、晚上合攏,並且將胡椒子裹在裏麵。樹形像漢椒,味道辛辣,六月是采摘的季節,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時珍說]胡椒,現在南部很多國家以及交趾、雲南、海南等地都有。依附在樹上攀緣到高處,現架成棚引藤。葉子像扁豆、山藥等。正月開黃白色的花,結子甚多,纏繞在藤蔓上,形狀像梧桐子,沒有核,生的時候是青色,熟後變成紅色,青的更辣。四月熟透,五月采收,曬幹後變小。現在中國飲食中大多都要用到它。

【氣味】 辛,大溫,無毒。

【主治】 主下氣溫中,能去痰,除髒腑冷氣,去胃口的虛冷氣,積食不消化,霍亂氣逆,心腹疼痛,冷氣上衝。能調和五髒,壯腎氣,治冷痢,殺死所有魚、肉、鱉、蕈中的毒。能治冷積陰毒,牙齒腫痛。

【發明】 [震亨說]胡椒有火性,性很燥,吃了胸腹舒暢,喜歡吃它的人很多。但長時期吃對脾、胃、肺損傷很大。[時珍說]胡椒辛熱,純屬陽性物,腸胃寒濕的人適宜吃。火氣大的病人吃了則動火傷氣,深受其害。我從小就很喜歡吃胡椒,每年都得眼病,但從來沒有懷疑是它的原因。後來漸漸認識到了它的弊端,所以下決心要斷絕吃它,隨後眼病也好了。有的才吃一兩粒,立即感覺昏澀,這是以前從來沒有吃過的人。大概也是辛味走氣,熱又助火,胡椒的火氣味道很重的緣故。有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的病人,應當忌食。

胡椒

子〔主治〕主下氣溫中,能去痰,除髒腑冷氣,去胃口的虛冷氣,積食不消化,霍亂氣逆,心腹疼痛,冷氣上衝。

【附方】 1.心腹冷痛。胡椒二十粒,淡酒送服。心下大痛者,用椒五十粒、乳香一錢,研勻,男用生薑湯、女用當歸酒送服。2.霍亂吐瀉。用胡椒五十粒、綠豆一百五十粒,共研末,每服一錢,木瓜湯送服。3.反胃吐食。用胡椒在醋中泡過,取出曬幹,反複七次,研末,加酒、糊做成梧桐子般大的丸子。每服三四十丸,醋湯送下。又方:用胡椒七錢半、煨薑一兩,水煎,分兩次服。又方:用胡椒、開水泡過的半夏,等分研末,加薑汁和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薑湯送服。4.赤白下痢。用胡椒、綠豆,各依病人一歲用一粒,共研末,加糊做成梧桐子般大的丸子。赤痢用生薑湯,白痢用米湯送服。5.大小便閉。胡椒二十粒,打碎,加水一碗煎至六成,去渣,加半兩芒硝,煎化後服下。6.兩脅積塊,氣逆喘急,日潰成癰。胡椒二百五十粒,蠍尾四個、生木香二錢半,共研末,加粟米飯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服二十丸,橘皮湯送服。此方叫作“磨積丸”。7.驚風,眼珠內釣。胡椒、木鱉子仁,等分研末,加醋調黑豆末,共搗為如綠豆大的丸子,每服三四十丸,荊芥湯送服。8.傷寒咳逆,日夜不止。將胡椒三十粒打碎、麝香半錢,加酒一杯,煎成半杯,熱服。9.風蟲牙痛。用胡椒、蓽茇,等分研末,加蠟做成麻子大的丸子,每用一丸,塞蛀孔中。又方:用胡椒九粒、綠豆十一粒,布裹捶碎,用絲布裹一粒,放在患處咬定,涎出吐去,即可。10.婦女血崩。用胡椒、紫檀香、茜根、鬱金、小蘖皮,等分研末,加水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阿膠湯送服。11.沙淋、石淋。用胡椒、樸硝,等分研末。每服二錢,開水送服。一天服兩次。此方叫作“二拗散”。

吳茱萸(zhū yú)

【釋名】 [藏器說]茱萸南北都有,入藥以吳地為佳,因此得名。

【集解】 [別錄說]生長於上穀和冤句一帶,在九月九日采摘。[頌說]現在許多地方都有,長江和淮河流域,四川、武漢一帶較多。樹高一丈多,樹皮呈青綠色。樹葉像椿樹葉,但要大些、厚些,紫色。三月開紅紫色的小花,七、八月結出像花椒籽一樣的果實,嫩時顯淡黃色,熟後變成深紫色。《風土記》中寫道,九月九日,人們習慣折茱萸戴在頭上,用來避邪。從前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道。長房告訴他說,九月九日你家有大禍臨頭,你必須馬上趕回去,每人做一個深紅色的袋子,裏麵放上茱萸係在臂上,然後到高高的地方飲菊花酒,這樣災難就會消除。汝南桓景照他所說的做了,九月九日帶領全家登上高山並飲菊花酒。傍晚回家,看到雞、狗、牛、羊都突然死了。長房聽說了這件事後說,這些牲畜代替你們受了難。所以人們後來就習慣到九月九日這一天,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飲菊花酒,就是這個原因。[時珍說]茱萸的樹枝很粗但柔軟,葉子長得長且有皺,它的果實長在樹梢,很多果子結成一簇,果實中沒有核,與花椒不同。《淮南萬畢術》中說,井台上適宜種植茱萸,葉子落在井水中,人飲用了這種水不會生病。在屋裏掛上茱萸籽,可以避鬼怪。《五行誌》說,房屋的東麵和西麵種白楊、茱萸,能延年益壽,避除邪害。

【氣味】 辛,溫,有小毒。[思邈說]閉口的吳茱萸有毒。吳茱萸吃多了會傷神動火、眼昏、長瘡。

【主治】 溫中下氣,能止痛除濕氣,還能治血滯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去逐邪風,可治皮膚和皮下肌肉的病。因受寒熱引起的咳嗽、嘔吐也能治。吳茱萸還能利五髒,去痰止咳,排冷氣,治消化不良、受冷氣後的心腹疼痛、霍亂轉筋、胃受涼、腹痛腹瀉、婦女產後心痛。還能治全身疼痛麻木,腰腳軟弱,通氣,治痔瘡。可殺三蟲,殺惡蟲毒,治齲齒,治傳說中鬼怪引起的長期發燒等症。解婦女產後餘血,排腎氣、腳氣水腫,舒經活絡,起陽健脾,健胃消食。治反酸,還可治氣閉不省人事。治流口水、頭痛、陽毒腹痛以及疝氣。

子〔主治〕溫中下氣,能止痛除濕氣,還能治血滯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逐邪風,可治皮膚和皮下肌肉的病。因受寒熱引起的咳嗽、嘔吐。去痰止咳,排冷氣,治消化不良、受冷氣後引起的心腹疼痛、霍亂轉筋、胃受涼、腹痛腹瀉、婦女產後心痛。

【發明】 [時珍說]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所以它能治的病,能散寒溫中,使濕氣幹燥,鬱濕化解。從前有個中丞叫常子正,不能飲用東西,每當多吃或陰晴季節變化,病十日便發作一次,感到頭疼背寒,吐酸水,多日臥床不起,求醫問藥都不見效。宣和初年,他做了順昌司祿,在太守蔡達道席上,得到了吳仙丹藥方。服用後,病就再也沒有發作。每當感到飲食過飽、腹脹時,服用五十、七十顆即愈。過一會兒,小便中還能聞到有茱萸味兒,飲的酒也隨小便排出。前後吃過的藥很多,而效果都不如這種藥。藥方是:將吳茱萸用熱水泡七次,茯苓等分研末,煉成梧桐子大小的蜜丸。每次用熱水送服五十顆。又方:用茱萸浸酒三宿,再與茯苓末拌在一起曬幹,每次用溫酒送服一百顆。有咽喉口舌生瘡的,用醋調茱萸末,貼在兩足心,一晚上即愈。吳茱萸性雖熱但能引熱下行,這就是它能治病的原因。

【附方】 1.中風。茱萸一升、薑豉三升、清酒五升,合煎開數次,冷後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可。2.全身發癢。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趁溫擦洗,癢即止。3.冬月感寒。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4.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兩次,此方叫作“吳茱萸湯”。5.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6.小腸疝氣。去梗吳茱萸一斤,分三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水,四兩泡童便。一夜後,都取出焙幹,加澤瀉二兩,共研末,以酒和粉調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酒送服。此方叫作“奪命丹”,也叫“星鬥丸”。7.婦女陰寒,久不受孕。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末,加煉蜜做成彈子大的丸子。以綿裹納入陰道中,令子宮開即可受孕。8.胃氣虛冷,口吐酸水。把吳茱萸在開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幹,加炮過的幹薑等分研末。每服一錢,熱湯送服。9.轉筋入腹。炒過的茱萸二兩,加酒兩碗,煎成一碗,分兩次服。得瀉即愈。10.老人多年水泄。用吳茱萸三錢,泡過,取出,加水煎,加少許鹽後服。11.赤白下痢。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研末,加蒸餅做成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服。此方叫作“戊己丸”。又方:用川黃連二兩、湯浸過七次的吳茱萸二兩,同炒香,分別研末,各與粟米飯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收存備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湯送服黃連丸;白痢,以幹薑湯送服茱萸丸;赤白痢,兩丸各用十五粒,米湯送服。此方叫作“變通丸”。又方:用吳茱萸、黃連各二兩,同炒香,各自研末。以百草霜末二兩,加飯同黃連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以白芍藥末二兩,加飯同茱萸也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收存備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烏梅湯送服連霜丸;白痢,以米湯送服茱芍丸;赤白痢,兩種藥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叫作“二色丸”。12.腹中積塊。茱萸一升搗爛,和酒同煮,取出包軟布中熨積塊處,冷則炒熱再熨。塊如移動,熨也移動,直至積塊消除。13.牙齒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即可。14.老小風疹。用茱萸煎酒塗擦。15.癰疽發背。用吳茱萸一升搗末,加苦酒調塗布上貼患處即可。

食茱萸

【釋名】也稱艾子、越椒、辣子。

【集解】 [藏器說]出產於閩中江東一帶。樹像樗一樣高大,莖間有刺。它的子實很辛辣就像花椒一樣,南方醃製成果品保存,有的也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食茱萸,南北方都有。樹木都很高大,有的甚至高一百多尺。枝莖是青黃色,上麵有小白點,葉子像油麻葉,開黃色的花。適宜放入食物的湯類中,能發出辛香味兒。[時珍說]辣子,樹高葉大,黃花綠子,一簇一簇長在樹枝上。味道辛中帶苦。當地人八月采摘,然後搗爛,過濾後取幹淨的汁,放在石灰中攪拌,做成辣米油,放在食物中,吃起來辛香無比。

【氣味】 辛、苦,大熱,無毒。

【主治】 功能與吳茱萸相同,主治心腹受了冷氣後疼痛、中惡,能除咳嗽、嘔吐,能去五髒六腑的冷氣,溫中,效果很好。煮水喝,能去因受冷引起的腹病、消化不良,除腥味。治痢疾,白帶多,暖胃燥濕。

鹽麩(fū)子

【釋名】 亦稱鹽膚子、鹽梅子、天鹽、木鹽、叛奴鹽、酸桶。

【集解】 [藏器說]生於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以及四川的山穀中。樹的形狀像椿樹,七月子結成穗,顆粒像小豆,上麵還有鹽像雪一樣,可以調湯用。嶺南人把子碾末來吃,味道又酸又鹹可止渴,還可防瘴氣。[時珍說]鹽麩子,東南的山原地方很多,樹的形狀如椿樹,葉子是兩兩對生,葉子很長,上麵有鋸齒,上麵青色,背麵白色,有細毛,味酸。正葉的下麵枝節兩邊,有直葉貼在樹幹上,像古時候箭的羽毛。五六月開青黃色成穗的花,一枝上開很多。七月開始結子,像小豆一樣大,樣子是扁的,生時青色,熟後變成微紫色。它的核淡綠色,形狀像人的腎髒。核外包著的一層薄皮上附有一層鹽,小孩子喜歡吃,雲南、四川人采集起來稱它為木鹽。葉子上長有蟲,結成五倍子,八月取下來。《後魏書》說,勿吉國,水氣中含有鹹味,凝結於樹變成鹽,說的就是這種東西。與鹽麩子相類似的還有鹹平樹、鹹草、酸角等。

鹽麩子

【氣味】 酸、鹹,微寒,無毒。

【主治】 主消痰去瘧,治咽喉熱腫,止渴,解酒毒,治黃疸及寒熱咳嗽,生發去頭屑。能生津降火、化痰潤肺、滋潤膀胱、消毒止瀉、收汗,還可治風濕眼病。

根白皮 【主治】 用醋煎濃汁飲下,治各種骨鯁。曾有人被雞骨所鯁,服三碗此方,骨便吐出。

茶(茗)

【集解】 《神農食經》說生長於益州和山陵道旁,冬天不死。[頌說]現在閩、浙、蜀、江、湖、淮南山中皆有,都叫作茶。春天開始生嫩葉,蒸了再用微火烘,除苦水,即可飲用。與古人的吃法不同。陸羽《茶經》說,茶是南方嘉木。高從一尺二尺到數十尺,巴山、川、陝山中還有兩人合抱的砍倒後再采摘。木如瓜蘆,葉像梔子,花像白薔薇,蒂像丁香,根像胡桃。上等的生在爛石中,中等的生在礫土中,下等的生在黃土中。種植的方法像種瓜一樣。三年即可采。陽崖陰林:紫色的好,綠色次之;筍的好,芽次之;葉子卷的好,舒展的次之。在二、三、四月間,茶的筍生長在爛石間,長出四五寸。像蕨開始抽條,淩露采摘。茶之牙者,生長於薄叢,有三、四、五枝,在枝頂采茶,采了蒸後再烘幹,有各種各樣的。真茶性冷,隻有蒙山茶溫而主疾。[宗奭說]陸羽有《茶經》,丁謂有《北苑茶錄》,毛文錫有《茶譜》,蔡宗顏有《茶對》,都很詳細。古人說茶是雀舌、麥顆,說它特別嫩,又有新芽一發,便長一寸多。像針一樣粗的是上品,因為它的根幹及水土營養成分非常豐富。雀舌、麥顆又在其下,過去的人並不知道。[時珍說]茶有野生和種生兩種。種生用子,有指頭大小,圓形、黑色,它的仁放在口中,始感甜而後味苦,閩人用它來榨油吃。二月下種,一坎放百顆才生一株,大概是空殼太多的緣故。茶樹怕水和太陽,適宜生長在坡地蔭處。清明前采最好,穀雨前采次之,以後的都是老茶了。采、蒸、揉、焙,製作都各有方法。據考證,大約是唐人開始崇尚茶,茶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按陶隱居注苦茶雲:酉陽、武昌、廬江、晉陵皆有好茗,飲了對人有宜。除了茶還有木葉、天門冬苗、菝葜葉,飲後對人都會有好處。其餘的飲後冷利。巴東縣有真茶,飲後人不眠。習俗中多煮檀葉及大皂李葉做茶飲,冷利。南方有像茗的瓜蘆木,今人采櫧、櫟、山礬、南燭、烏藥諸葉皆可飲用,假冒茶葉。

兒茶〔主治〕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悅誌。下氣消食。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清頭目,治中風頭昏、多睡不醒,還能治中暑。合醋治泄痢效果好。炒煎飲,治熱毒痢疾。同川芎、蔥白煎飲止頭痛。濃煎,吐風熱痰涎。

葉 【氣味】 苦、甘,微寒,無毒。

【主治】 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悅誌。下氣消食,做飲料,加吳茱萸、蔥、薑都很好。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清頭目,治中風頭昏、多睡不醒,還能治中暑。合醋治泄痢效果好。炒煎飲,治熱毒痢疾。同芎?、蔥白煎飲止頭痛。濃煎,吐風熱痰涎。

【附方】 1.熱毒下痢。將炙過的好茶一斤搗末,濃煎服一二碗。久患痢者,服此亦可。又一方:赤痢用蜜水煎茶服。白痢用連皮的自然薑汁同水煎茶服。一方:茶和醋煎,熱服即可。2.大便下血,裏急後重。細茶半斤碾末,川百藥煎五個燒存性,每服二錢,米湯送服。一天服兩次。3.產後便秘。用蔥涎調茶末服自通,忌服大黃。4.腰痛難轉。煎茶五合,加醋二合,一次服下。5.陰囊生瘡。先用甘草湯洗患處,然後用茶末敷。6.腳丫濕爛。把茶葉嚼爛敷上即可。7.痰喘咳嗽。好茶末一兩、白僵蠶一兩,共研末,泡開水一小碗飲服,睡前再加開水泡服一次。

果之五 瓜類

甜瓜、西瓜、葡萄、獼猴桃、甘蔗、砂糖、石蜜

甜瓜

【釋名】亦稱甘瓜、果瓜。[時珍說] 瓜的種類不同,按其作用可分為兩種:做果品用的是果瓜,如甜瓜、西瓜等;做菜品用的是菜瓜,如胡瓜,越瓜等。

【集解】 [時珍說]甜瓜,北方、中原種植頗多。二三月下種,延蔓而生,葉大數寸,五六月開黃花,六七月成熟。瓜的種類很多,有圓有長,有尖有扁,有棱或無棱,大的可超過一尺,小的將近一寸。顏色有青有綠,或黃斑,或白路。瓜瓤有白有紅,瓜子或黃或紅、或白或黑。王禎《農書》載,瓜的種類很多,不可枚舉。以形狀得名的,如龍肝、虎掌、兔頭、狸首、羊髓、蜜筒等;以色澤得名的,如烏瓜、白團、黃瓜、白瓜、小青、大斑等。然而它們的味道亦不外乎香甜二字。《廣誌》中隻以遼東、敦煌、廬江之瓜為最好。然而瓜州的大瓜、陽城的禦瓜、西蜀的溫瓜、永嘉的寒瓜,還不能論其優劣。甘肅甜瓜,皮、瓤都很甘甜,勝過蜜糖,它的皮曬幹味道依然很美。浙中產一種陰瓜,種於陰涼處,成熟時色黃如金,皮稍厚,貯藏至第二年春天,仍很新鮮。這些都靠種植技術,不必拘泥於土地。甜瓜子曬裂後取仁,可做果食。凡是瓜類最畏麝香,如接觸則減產甚至不收。

瓜瓤 【氣味】 甘,寒、滑,有小毒。[思邈說]多食會發黃疸,令人虛弱健忘,解藥力。病後多食則容易反胃。患腳氣後食則病患永不能除。[弘景說]多食瓜會導致腹脹,以食鹽可化解,或入水自漬,可消。[時珍說]張華《博物誌》載,人以冷水漬至膝,每頓可吃瓜數十枚,如漬至頭項,則更多。水浸可消瓜,也是一種物性。瓜最忌麝香和酒類,凡食瓜過多,可飲酒或服麝香,優於食鹽及漬水。

【主治】 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可治口鼻瘡,暑熱天食後不中暑。

【發明】 [宗奭說]甜瓜雖能解暑,但性冷,消耗陽氣,多食會出現腹瀉症狀。體虛者多食則秋後作痢,最難醫治。瓜皮用蜜浸後收藏很好,亦可做羹食用。[時珍說] 瓜性最寒,曬幹後食冷。王冀《洛都賦》載,瓜可消暑去熱充饑。《稽聖賦》說,瓜曬性寒,油煎後則性冷,這是物性不同的緣故。《奇效良方》載,古時有一男子患膿血惡痢,疼痛難忍,以水浸甜瓜後食數枚,即愈。

甜瓜

瓜子仁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能清肺潤腸,止渴和中。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是腸胃脾內壅之要藥。還可止月經過多,研後去油,口服。

蒂 【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 治大水,全身浮腫,下水,殺蟲毒。治胸悶喘氣、咳嗽呃逆。去鼻中息肉,治風熱眩暈頭痛、咽喉腫痛、癲癇、黃疸。得麝香、細辛,可治鼻嗅覺失靈。

瓜蔓 【主治】 女性閉經,瓜蔓、使君子各半兩,甘草六錢,研末,每次用酒送服二錢。

瓜花 【主治】 胸痛咳嗽。

葉 【主治】 人無發,搗汁塗頭頂即生發。治小兒疳和跌打損傷,研末酒服。還可去瘀血,補中。

【附方】 〔瓜子仁〕 1.口臭。甜瓜子搗末,加蜜調為丸子。每天早晨漱口含一丸。貼齒亦可。2.腰腿疼痛。用甜瓜子三兩,酒浸十日,研末。每服三錢,空心酒服。一天服三次。3.小腹腫痛,小便似淋,大便困難,下膿。用甜瓜子一合、炒過的當歸一兩、揉碎的蛇蛻一條,混合後每取四錢,加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飯前服,去油質,加水調服。

〔瓜蒂〕 1.飲食內傷,胸中積寒。熬黃的瓜蒂和赤小豆各二錢半,共研末。每服一錢,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爛,去渣服下。吐後病除。此方叫作“瓜蒂散”。2.太陽中暑(身熱、頭痛、脈微)。瓜蒂十四個,加水一升,煮成五合,一次服下,吐後病除。3.諸風諸癇。瓜蒂炒黃後研末,加酸齏水調服取吐。如為風,再加蠍梢半錢;濕氣腫滿,加赤小豆末一錢;有蟲,加狗油五七滴和雄黃一錢;病重者,再加芫花半錢,可將蟲吐出。4.急黃喘息,心上堅硬,口渴。用瓜蒂二合、赤小豆一合,共研末,以溫漿水五合送服一匙。過一頓飯時間當嘔吐,不吐再服。5.身麵浮腫。用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共研末,吹豆大一團入鼻中,不久有黃水流出。隔日再用藥一次。6.瘧疾寒熱。用瓜蒂二枚,加水半碗,浸一宿後一次服下,取吐即可。7.大便不通。瓜蒂七枚,研末,棉裹塞肛門中即通。8.風熱牙痛。瓜蒂七枚炒過研細,加少許麝香,棉裹咬定,流涎,痛漸止。

西瓜

【釋名】亦稱寒瓜。

【集解】 [瑞說]契丹攻破回紇,始得此種。用牛糞覆蓋種植。結實如鬥大,圓如匏,色如青玉,籽實金色或黑芝麻色。[時珍說]北方種植很廣,現在南方也有,但味道稍差於北方。二月下種,蔓生,花葉均似甜瓜。七八月成熟,有圍長超過一尺的,甚至還有達二尺的。皮上棱線或有或無,顏色或青或綠,瓜瓤或白或紅,紅的味道最佳,種籽或黃或紅,或黑或白,白的味劣。瓜瓤的味有甘、淡、酸三種,將瓜子曬裂取仁,可生食、炒食。皮可蜜煎、醬藏。

瓜瓤 【氣味】 甘,寒,無毒。[時珍說]《延壽書》載,北方人體質強壯,多食西瓜無妨;南方人體質相對孱弱,多食則容易導致腹瀉。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的白虎湯之稱,所以也不宜多食。

【主治】 主消煩止渴,解暑熱,治咽喉腫痛,寬中下氣,利尿,治血痢解酒毒。含瓜汁可治口瘡。

【發明】 [時珍說]西瓜、甜瓜皆屬生冷食物。世俗之人多自認為聰明絕頂,圖其清熱止渴之愉快而多食,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危害。李鵬飛《延壽書》載,有一防州太守陳逢原,為避暑食用過多,至秋後忽覺腰腿痛,活動受限,這就是食瓜過多的害處。洪忠宣《鬆漠紀聞》載,有人患眼疾,以西瓜切片曬幹,日日食,即愈。這是西瓜性冷降火的原因。《相感誌》載,食西瓜後再食其瓜子,即不噫瓜氣。西瓜近酒及糯米,易爛。若貓踏後則易翻沙。西瓜水可消一切人、畜毛發。牛、馬鬃製品接觸後易爛。

皮 【氣味】 甘,涼,無毒。

【主治】 主口、舌、唇內生瘡,燒研噙含。

瓜子仁 【主治】 與甜瓜仁相同。

【附方】 1.口舌生瘡。用西瓜皮燒過,研末,口含。2.閃挫腰痛。用西瓜青皮陰幹,研末,鹽酒調服三錢。

葡萄

【釋名】亦稱蒲桃、草龍珠。

【集解】 [時珍說]葡萄折藤栽種,最易生長。春季萌苞生葉,頗似栝樓葉而有五尖。生須延藤,長數十丈。三月開成穗小花,黃白色仍連著果實,猶如星編珠聚,七八月成熟,有紫色和白色。新疆、甘肅、太原等地的人將葡萄製作成葡萄幹販運到四方。蜀中有綠葡萄,熟時呈綠色。雲南的葡萄大如棗,韻味十足。新疆、甘肅一帶還有瑣瑣葡萄,大如五味子無核。《物類相感誌》載,用甘草釘釘葡萄樹,葡萄樹立死。將麝香放入葡萄樹皮內,則葡萄藤香氣四溢。葡萄藤若穿越棗樹,則果實味道更美。《三元延壽書》載,葡萄架下不能飲酒,以免蟲屎傷人。《史記》載,大宛國用葡萄釀酒,久藏十幾年不壞。張騫出使西域得葡萄種而回,中原從此便開始種植葡萄。

葡萄

【氣味】 甘、澀,平,無毒。

【主治】 主筋骨濕痹,益氣增力強誌,令人強健,耐饑餓風寒,輕身不老延年。食用或研酒飲還能通利小便,催痘瘡快出。

【發明】 [頌說]魏文帝詔群臣說,葡萄甘而不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美多汁,除煩解渴。又可釀酒,勝於曲藥,善醉但易醒。其他諸果,沒有能與之相比的。

根、藤、葉 【主治】 煮汁飲,止嘔吐和腹瀉後惡心。孕婦胎動頻繁不適,飲後即安。治腰腿痛,煎湯淋洗。飲汁,利小便,通小腸,消腫脹。

【附方】 1.熱淋澀痛。取葡萄搗汁,生藕搗汁,生地黃搗汁,各五合,再加白沙蜜五合,和勻,每次溫服一碗。2.胎上衝心。用葡萄湯飲服,即可。3.水腫。用葡萄嫩心十四個、去頭尾螻蛄七個,同研爛,露七日,曬幹後研末。每服半錢,淡酒調服。暑天服此方,效果更佳。

獼猴桃

【釋名】亦稱獼猴梨、藤梨、陽桃、木子。

【集解】 [誌說]生長在山穀中。藤攀樹而生,葉圓有毛。果實像雞蛋,經霜後甘莢可食,皮可用來做造紙原料。獼猴愛吃故得名。[宗奭說]今陝西永興的軍南山有很多,枝條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果實十月熟,淡綠色。

【氣味】 酸、甘,寒,無毒。[藏器說]長年食用太多會令人髒腑寒氣太重而導致腹瀉。

【主治】 能止暴渴,解煩熱,壓丹石,主泌尿係統疾病、結石、排尿不暢。可調中下氣,治骨關節疾病及癱瘓。

藤中汁 【主治】 和生薑汁服後,治反胃。

枝,葉 【主治】 主殺蟲。煮汁喂狗,殺寄生蟲。

甘蔗

【集解】 [時珍說]蔗種植在地裏,叢生。莖似竹而內充實,長六七尺,粗數寸,根下節密,向上漸疏。八九月收莖,可留到春天做果品用。王灼《糖霜譜》載,蔗有四種顏色:杜蔗(即竹蔗),綠嫩薄皮,味極醇厚,專用作霜;西蔗;蠟蔗可做砂糖;紅蔗則隻能生吃,不能榨糖。

甘蔗

【氣味】 甘、澀,平,無毒。[詵說]甘蔗與酒同食,生痰。[瑞說] 多食發虛熱,導致鼻出血。《相感誌》載,甘蔗與榧子同食,蔗渣會變軟。

【主治】 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酒毒。還能治嘔吐反胃,寬胸膈。

【發明】 [時珍說]蔗是脾之果。蔗漿甘寒,能瀉火熱。如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自古以來人們知道蔗漿能消渴解酒。前人隻知酒與蔗共食可生痰,難道不知它還有解酒除熱的功效嗎?又說砂糖能解酒醉,殊不知既已經煎煉,便能助酒為熱,與生甘蔗漿的本性正好相反。晁氏《客話》說,甘草遇火則熱,麻油遇火則冷,甘蔗煎糖則熱,煮水成湯則冷。諸如此類物性的改變,醫家不可不知。

【附方】 1.發熱口幹、小便赤澀。將甘蔗去皮,嚼汁咽下。飲漿也行。2.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和勻,每日細飲。3.幹嘔不息。有蔗汁溫服半升,每日三次。加薑汁尤佳。4.虛熱咳嗽,口幹涕唾。用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食。每日兩次。極潤心肺。

砂糖

【集解】 [恭說]出產於四川。西戎、江東也出產。用竹篾擰成的繩索捆甘蔗,將甘蔗汁煎成糖,紫色。[瑞說]稀的是蔗糖,幹的是砂糖,球狀的是球糖,餅狀的是糖餅。砂糖的中間凝結成像石頭的塊,弄破它又像砂。瑩白透明的是糖霜。[時珍說]這是紫砂糖,其造法出自西域。唐太宗派人去西域將這種造法帶回大唐。讓蔗糖汁流入樟木槽,取出來煎成糖。清的就是蔗餳,凝結成砂的是砂糖,用漆甕造成的,像石頭、像霜、像冰的是石蜜、糖霜和冰糖。紫糖也可以煎化,印成鳥獸果物的形狀,放到宴席上待客。現在一些商人,在砂糖中摻雜米餳等物,不能不知。

【氣味】 甘,寒,無毒。[詵說]多食會使人心痛,生蟲,消肌肉,損牙齒並導致牙齦腫痛。和鯉魚一起食用,會消化不良、生蛔蟲;與葵同吃,生流澼;與筍同吃則不易消化,身重不能行。

【主治】 治心腹熱脹,口幹渴。潤心肺和大小腸熱,解酒毒。臘月間用瓶封好,窖在坑中,得了風熱毒氣的病人,絞汁服用效果甚佳。砂糖有和中、助脾、緩肝氣的作用。

【發明】 [宗奭說]蔗汁清淡,所以煎煉起來很費事,以至顏色呈紫黑色。現在的醫家治療暴熱,多用它做先導,兼喂駝馬,可以解熱。小兒多食是損齒生蟲的原因,是因為土製水,而蟲屬土,遇甘便生的緣故。[震亨說]糖生胃火,是因為濕土生熱,所以糖能損齒生蟲,和棗吃使齒生病是一個道理,不是土製水的原因。[時珍說]砂糖性溫,不同於蔗漿,所以不宜多食。和魚、筍等同吃,對人體無益。現在的人往往用它來做調料,隻是取它適口的一麵,卻不知會受其害。但是砂糖能和脾緩肝,所以治脾胃及瀉肝的藥可用它為先導。

【附方】 1.下痢禁口。用砂糖半斤、烏梅一個,加水兩碗,煎至一碗,隨時飲。2.痘不落痂。用砂糖調水服,一天服兩次。3.腹中滿脹。用酒煮砂糖飲食。4.上氣喘嗽。進食即吐。用砂糖、薑汁等分,放一起慢火煎開數次,每服半匙。5.食韭口臭。砂糖可解。

石蜜

【釋名】白砂糖。[時珍說]《涼州異物誌》載,石蜜並不是石頭之類的東西,隻是借石頭之名。其實是將甘蔗汁煎後曬製而成,因它凝結成一團像石頭,卻很輕,所以叫石蜜。

【集解】 [誌約說]出自益州和西戎,煎煉砂糖做成的,可做餅塊,呈黃白色。[時珍說]石蜜就是白砂糖。凝結成餅像石頭的是石蜜,輕白像霜的是糖霜,堅白像冰的是冰糖,都是同一物品,隻不過有精與粗的區別而已。把白糖煎化,用模子印成人物或獅、象等形狀的是待客之糖。《後漢書》中所說的猊糖就是這種糖。用石蜜和各種果仁以及橘皮、橙皮、縮砂、薄荷之類的東西做成餅塊的是糖纏。用石蜜和牛奶、酥酪做成餅塊的是乳糖。這都是一種東西的不同做法。王灼《糖霜譜》上說,古人隻飲蔗漿,後來將蔗漿煎成蔗餳,又將蔗餳曬成石蜜。唐初用蔗做酒,而糖霜則出自大曆年間。種植甘蔗的地方,隻有福建、四明、番禺、廣漢、遂寧才有冰糖,其他地方的冰糖大多顆粒碎、顏色淺、味道淡。隻有竹蔗綠嫩味濃,用來做糖霜最好,西蔗就差一點。即使同一甕糖霜,其中的品色也各有不同。其中堆疊得像假山的是上等品;團枝形狀的要次一點;甕鑒形狀的要更次一點;小顆塊的再次一點;沙腳是最下等的。紫色和水晶色的是上等品,深琥珀色的是二等品,淺黃色的是三等品,淺白色的則是下等品。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治心腹熱脹、口幹渴、目中熱膜、明目。和棗肉、巨勝末做成藥丸含在口中,可潤肺氣,助五髒,生津液。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發明】 [震亨說]石蜜甘甜,喜入脾,多吃後病害易產生於脾。西北地勢高又幹燥,食用它有益於人體;東北地勢低多潮濕,食用它都生病,這是氣候不同的緣故。[時珍說]石蜜、糖霜、冰糖與紫砂糖相比性稍平和,功用相同。長期食用就會有助熱、損齒生蟲等害處。

果之六 水果類

蓮藕、芰實、芡實、烏芋、慈姑

蓮藕

【釋名】根名藕,實名蓮。莖、葉名荷。也叫菡萏、芙蕖。

【集解】 [時珍說]湖泊塘池皆能生長,用蓮子撒種的生長遲,以藕芽栽種的易生長。清明後抽莖生葉,六七月開花,花有紅、白、粉紅三種顏色。花心有黃須,蕊長寸餘。須內即為蓮實。花褪後,蓮房成蓮子。六七月嫩時采摘,生食脆美。至秋季房枯子黑,堅硬如石,稱為石蓮子。八九月收獲,削去黑殼,稱為蓮肉。冬季至春挖掘藕食,藕白有孔有絲,大的如肱臂,長六七尺,有五六節。一般野生及開紅花的,蓮多藕劣;種植及開白花的,蓮少藕佳。荷花白的香,紅的豔,荷葉多的則不結蓮實。另有合歡、夜舒荷、睡蓮、金蓮、碧蓮、繡蓮等都是異種。

蓮實 【釋名】 亦稱藕實、 菂、石蓮子、水芝、澤芝。

【氣味】 甘、澀,平,無毒。

【主治】 補中養神,除百病。常服可輕身耐老,延年益壽。可補益十二經脈血氣,平體內陽熱過盛、火旺。益心腎,補虛損,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利耳目,並除寒濕,止脾泄久痢,治女子非經期出血過多等症。生食過多動氣。搗碎和米煮粥飯食,令人強健。

【發明】 [時珍說]蓮生於汙泥中而不被泥染,居於水中而不被水淹沒。根、莖、花、實,清潔幹淨,兼得群美。從嫩的藕芽而節節生莖,生葉,生花,生藕;由荷花而生蕊,生蓮,生子,生薏。蓮子開始時是黃色,逐漸由黃而青,青而綠,綠而黑,中間有白肉,內藏青心。石蓮堅硬,可久存。薏藏生機,可長成藕,藕複萌芽,輾轉生生,繁衍不息。根據這個,醫家取蓮子服食,可除百病。因為蓮味甘、氣溫而性嗇,稟清芬之氣,得稻穀之味,所以是益脾之果。脾為黃宮,所以能交接水、火,會合金、木。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則津液相成,精神自生,故目明而耐老長壽。古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用清心蓮子湯;補心腎,益精血,用瑞蓮丸,就是依據這個。

藕 【氣味】 甘,平,無毒。[時珍說]《物類相感誌》載,藕以鹽水浸食不損口,同油炸糯米做果食則無渣。煮時忌用鐵器。

【主治】 主熱渴,散瘀血,生肌。久食令人心歡。可止怒止泄,消食解酒毒,及病後幹渴。搗汁服,可解胸悶心煩,開胃,治腹瀉,排產後瘀血。搗膏,掩金瘡及骨折。止暴痛。蒸食可滋補五髒,實下焦,開胃口。與蜜同食不生寄生蟲,也耐饑餓。藕汁可解蟹毒。將藕搗成粉服食,輕身延年。

蓮藕

蓮子〔主治〕可補益十二經脈血氣,平體內陽熱過盛、火旺。益心腎,補虛損,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利耳目。

蓮子肉〔主治〕可補益十二經脈血氣,平體內陽熱過盛、火旺。益心腎,補虛損,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利耳目。

藕節炭〔主治〕治吐血不止及口鼻出血,消瘀血及產後血悶,解熱毒。和地黃研汁,加入熱酒飲服,可止咯血、血淋、溺血、吐血、下血、血痢、血崩。

蓮須〔主治〕主清心通腎,固精氣,補血止血,潤發養顏。

【發明】 [時珍說]白花藕大而孔扁的,生食味甘,煮食不佳;紅花藕及野藕,生食味澀,蒸煮則味美。藕為靈根,生於汙泥而不染,潔白自若,質柔而穿堅,居下而有節。孔竅玲瓏,絲絲內隱。生於嫩芽,而後長為莖、葉、花、實,又複生芽,以續生生之脈。四時皆可食。

藕節 【氣味】 澀,平,無毒。

【主治】 搗汁飲服,治吐血不止及口鼻出血,消瘀血及產後血悶,解熱毒。和地黃研汁,加入熱酒飲服,可止咯血、血淋、溺血、吐血、下血、血痢、血崩。

【發明】 [時珍說]一男子患了血淋病,疼痛難忍欲死。用藕汁調發灰,每服二錢,每日三次,血止痛除。《養屙漫筆》載,宋孝宗患痢疾,眾醫醫治無效。高宗偶然看見一個小藥房,便召那民醫治病。民醫問得病史後,診斷是食湖蟹所致的塞痢,於是將新鮮藕節搗爛,熱酒調服,數次即愈。高宗大喜,就賜給那民醫搗藥金杵臼,後人稱為金杵臼嚴防禦家。說明藕既能消瘀血,又能解蟹毒。

蓮薏 即蓮子中青心。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貧血,產後渴。生蓮薏研末,米湯飲服二錢。還可治腹瀉,清心去熱。食蓮子不能去心,否則令人作吐。

蓮蕊須 【氣味】 甘、澀,溫,無毒。

【主治】 主清心通腎,固精氣,補血止血,潤發養顏。

蓮花 【氣味】 苦、甘,溫,無毒。

【主治】 主鎮心安神,養顏輕身。

蓮房 【氣味】 苦、澀,溫,無毒。

【主治】 以酒煮服,破瘀血,治血脹腹痛,產後胎盤不下。水煮服可解菌毒,止各種出血病症。

蓮房〔主治〕以酒煮服,破瘀血,治血脹腹痛,產後胎盤不下。水煮服可解菌毒,止各種出血病症。

荷葉〔主治〕止渴,落胞破血,治產後煩躁口幹。

荷葉〔主治〕 止渴,落胞破血,治產後煩躁口幹。

荷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止渴,落胞破血,治產後煩躁口幹。

【附方】 〔蓮實〕 1.小便頻數。用蓮實半升,酒浸二宿,取出放入洗淨的豬胃中,縫好煮熟,曬幹,研末,加醋、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飯前溫酒送服。2.白濁遺精。用石蓮子、龍骨、益智仁,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空心米湯送服。又方:用蓮子、白茯苓,等分研末,開水調服。3.久痢噤口。將炒過的石蓮肉研末,每服二錢,陳米湯調服。加服香連丸尤佳。4.脾泄腸滑。方同上。5.幹嘔不止。用蓮子六枚,炒成赤黃色,研末,熟水半碗衝服。6.產後咳逆,嘔吐,心忡目昏。用蓮子一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五錢,共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服。7.雙目紅痛。將蓮子去皮,研末,取一碗,加粳米半斤,常煮粥吃。8.反胃吐食。石蓮肉研末,加少量肉豆蔻粉,米湯調服。

〔藕〕 1.時氣煩渴。將生藕汁一碗、生蜜一合,和勻服。2.吐瀉。將生藕搗汁服。3.上焦痰熱。將藕汁、梨汁各半碗,和勻後服。4.小便熱淋。將生藕汁、生地黃汁、葡萄汁,各等份。每服半碗,加蜜溫服。5.跌傷瘀血。幹藕根研末,每服一匙,酒送服。一天服兩次。6.腳凍發裂。把藕蒸熟,搗爛後塗患處。

〔藕節〕 1.鼻血不止。將藕節搗汁飲服。2.突然吐血。用藕節、荷蒂各七個,以蜜少許搗爛,加水二杯煎至八成,去渣溫服。3.大便下血。藕節曬幹研末,每服二錢,人參、白蜜煎湯調服。一天服兩次。4.遺精白濁。用藕節、蓮花須、蓮子肉、芡實肉、山藥、白茯苓、白茯神各二兩,共研末;另用金櫻子二斤,捶碎,加水一鬥熬至八成,去渣,再熬成膏,把膏藥和藥末調勻,再調一點麵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叫“金鎖玉關丸”。每服七十丸,米湯送服。

〔蓮薏〕 1.勞心吐血。用蓮薏七個、糯米二十一粒,共研末,酒送服。2.小便遺精。用蓮薏一撮,研末,加辰砂一分。每服一錢,開水送服。一天服兩次。

〔蓮蕊須〕 1.清心通腎,益血止血,亦治久近痔漏。用蓮蕊須、黑牽牛頭末各一兩半,當歸五錢,共研末,每服二錢,空心酒送服。忌食熱物。幾天見效。

〔蓮花〕 1.墜跌嘔血。幹荷花研末,每次用酒衝服一匙,有奇效。2.天泡濕瘡。貼荷花。

〔蓮房〕 1.月經不止。將陳蓮房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熱酒送服。此方叫作“瑞蓮散”。2.血崩不止。將蓮房、荊芥穗,各燒存性,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服。3.漏胎下血。將蓮房燒存性,研末,加麵糊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百丸,開水或酒送服。一天服兩次。4.小便血淋。將蓮房燒存性。研末,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半,米湯調服。一天服兩次。

〔荷葉〕 1.浮腫。用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湯調服。一天服三次。2.各種癰腫。用葉蒂不限量,煎湯淋洗患處。洗後擦幹。3.跌打損傷,惡血攻心。將幹荷葉五片燒存性,研末,水調服。4.產後惡血不盡或胎衣不下。荷葉炒香研末,每服一匙,開水調服。5.妊娠胎動。幹葉蒂炙研末,淘糯米水一碗調服。6.吐血不止。用嫩荷葉七個,搗汁服。又一方:幹荷葉、生蒲黃,等分研末。每服三錢,桑白皮煎湯調服。又方:將經霜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水送服二錢。7.吐血、鼻血。用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等分搗爛,做成如雞蛋大的丸子。每取一丸,加水三碗,煮成一碗,去渣服。此方叫作“四生丸”。8.崩中下血。用燒過研細的荷葉半兩,蒲黃、黃芩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次空心酒服三錢。9.赤白痢。荷葉燒過,研細,每服二錢。紅痢用蜜水,白痢用砂糖水送服。10.脫肛不收。貼水荷葉焙幹、研細,酒送服二錢。11.牙齒疼痛。用荷葉蒂七個,加濃醋一碗,煎成半碗,去渣後熬成膏,時時擦牙,有效。12.漆瘡發癢。用幹荷葉煎湯洗。13.偏頭風。用升麻、蒼術各一兩,荷葉一張,加水兩碗,煎成一碗,飯後溫服。或將荷葉一張燒後研末,以升麻、蒼術煎汁調服。14.陰腫痛癢。用荷葉、浮萍、蛇床各等分,每日煎水洗。15.刀斧傷瘡。將荷葉燒為末塗擦患處。

芰(jì)實

【釋名】 亦稱菱、水栗、沙角。[時珍說]其葉支散,故從支。二角為菱,三角、四角為芰。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湖泊中。菱落在泥中,最易生長。有野菱、家菱之分,均在三月生蔓延引。葉浮於水上,扁而有尖,光滑如鏡,葉下有莖。五、六月開小白花,背日而生,晝合夜放,隨月亮的圓缺而轉移。它的果實有四種:無角、兩角、三角、四角。野菱生長在湖中,它的葉及果實都小,角很尖銳。顏色嫩時泛青,老時變黑。嫩時剝開食甘莢,老則蒸煮食較好。鄉村人家剁碎煮飯或煮粥、做糕,都可代替糧食。家菱種於池塘,葉及果實都較大,角脆軟,也有兩角彎卷如弓形的,顏色有青、紅、紫三種。嫩時剝食,皮脆肉莢,是日常佳果。老則殼黑而硬,墜入塘底,叫作烏菱。冬季取來後風幹為果,生、熟食均可。如夏季用糞水澆葉,則果實異常肥美。《酉陽雜俎》載,蘇州的折腰菱,多生兩角。荊州的郢城菱,有三角而無刺。漢武帝時,昆明池有浮根菱,葉在水下,菱則在水上。據說玄都有雞翔菱,碧色,形狀如雞翅,仙人鳧伯子常吃此菱。

芰實

【氣味】 甘,寒,無毒。[時珍說]菱花開時常背著陽光,芡花開時向著陽光,故菱性寒而芡性暖。

【主治】 主安中補五髒,充饑輕身。可解暑熱、丹毒、傷寒積熱,能止消渴,解酒毒。搗爛澄粉食用,補中延年。

芡(qiàn)實

【釋名】 亦稱雞頭、雁喙、鴻頭、雞雍、雁頭、卯菱、水流黃。

【集解】 [頌說]生長在水澤中,處處都有。它的葉俗稱雞頭盤,花下結果。莖嫩時,稱役菜。采子去皮,搗仁為粉,蒸煮做餅,可以代替糧食。[時珍說]芡莖三月生葉貼在水麵上,比荷葉大,有皺紋如轂,葉麵呈青色,背麵則呈紫色,莖、葉都有刺。莖長達一丈餘,中間也有孔有絲,嫩時剝皮可食。五、六月開紫花,花開時麵向陽光結苞,苞上有青刺。花在苞頂,也如雞喙。剝開後有軟肉裹子,殼內有白米,形狀如魚目。七、八月成熟可收獲備食。

【氣味】 甘、澀,平,無毒。

【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腰背膝痛。補中益氣,提神強誌,令人耳聰目明。久服令人輕身不饑。還能健胃助氣及補腎,治小便頻繁、遺精、膿性白帶。

雞頭菜 【氣味】 鹹、甘,平,無毒。

【主治】 主煩渴,除虛熱,生熟都適宜。

根 【主治】 治小腹結氣痛,則煮食根。

芡實

【附方】 1.小便頻數及遺精。用秋石、蓮子、白茯苓、芡實各二兩,共研末。加蒸棗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送服。此方叫作“四精丸”。2.白濁。用芡實粉、白茯苓粉,化黃蠟和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百丸,鹽湯送服。此方叫作“分清丸”。

烏芋

【釋名】亦稱鳧茨、荸薺、黑三棱、芍、地栗。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淺水田中,其苗三四月出土,一莖直上,無枝葉,狀似龍須。根白嫩,秋後結果,大如山楂、栗子,而臍叢毛,累累向下伸入泥中。野生的色黑而小,食時多滓。種植的色紫而大,食時多汁。芋的臍性能毀銅,在銅器中貯芋臍,極易腐壞。

【氣味】 甘,微寒,無毒。

【主治】 主消渴,祛體內痹熱,溫中益氣。健胃消食,治呃逆,消積食,此果宜飯後食。還可治便血、血崩等血症。研末食,明耳目,消黃疸,令腸胃不饑。

慈姑

【釋名】亦稱借姑、水萍、白地栗。苗名剪刀草、箭搭草、燕尾草。[時珍說]一根生十二子,如慈姑的許多乳子,因此得名。

【集解】 [頌說]生於江湖及近水河溝的沙磧中,葉如剪刀,顏色深青綠。每叢有十餘莖,莖上分枝,開四瓣小白花,蕊呈深黃色。根大的如杏,小的如栗,色白而瑩滑。冬春采摘。煮熟後味道甘甜,常人以充果餌。[時珍說]慈姑生長在淺水中,人工種植亦可,三月生苗,青莖中空,莖上有棱,葉如燕尾,霜後枯萎,根硬結,冬末春初掘來做果食。但必須在灰湯內煮熟,去皮食用,才不至麻澀戟人咽喉。嫩莖可食。

根 【氣味】 苦、甘,微寒,無毒。

【主治】 百毒、產後血瘀、攻心欲死、難產。

葉 【主治】 多種瘡腫、小兒丹毒,搗爛塗於患處即可。又可治蛇、蟲咬傷,搗爛擦患處。

慈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