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一卷 果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醂(lǎn)柿 【修治】 [時珍說],醂即藏柿。除水藏、鹽浸的方法外,還有用灰水將熟柿洗三四遍,再將灰水和柿倒入器具中,十天後即可吃。

【主治】 主澀下焦,健脾胃,消宿血。

柿糕 【修治】 用糯米和幹柿做成粉,蒸來吃。

【主治】 治小兒秋痢,便血。

柿蒂 【主治】 煮水服,治咳逆噦氣。

木皮 【主治】 便血。曬焙後研成末,吃飯時服二錢。燒成灰,和油調敷,治燙火燒傷。

根 【主治】 治血崩、血痢、便血。

【附方】 〔烘柿〕 1.腸風下血。將幹柿燒灰,水送服二錢。2.小便血淋。將幹柿三枚燒存性,研為末,陳米湯送服。3.熱淋澀痛。用幹柿、燈心等分,水煎,每日飲服。4.小兒秋痢。用粳米煮粥,熟時加入幹柿末,再煮開兩三沸,三次吃下。5.反胃吐食。用幹柿三枚,連蒂搗爛,酒送服,效果甚好。不能同時服其他藥物。6.痰嗽帶血。將大柿餅在飯上蒸熟,劈開,每用一枚摻青黛一錢,臨臥時服,薄荷湯送下。7.耳聾鼻塞。將幹柿三枚,細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許煮粥。每日空腹服下。

〔烏柿〕 殺蟲,療刀傷火傷,生肉止痛。服藥口苦及嘔逆者,食少許可緩解症狀。

〔柿蒂〕 呃逆不止。用柿蒂、丁香各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或將兩藥研為末,開水衝服亦可。此方叫作“濟生柿蒂散”。一方:再加人參一錢。一方:再加良薑、甘草等分。一方:再加青皮、陳皮。一方:再加半夏、生薑。

〔柿木皮〕 1.下血。用柿木皮曬、焙,研末,米湯送服二錢。服兩次可止。2.湯火瘡。用柿木皮燒灰,調油敷塗。

安石榴

【釋名】 又叫若榴、丹若、金罌。[時珍說]《博物誌》記載,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得到安石國榴種,並帶回來,故叫安石榴。《酉陽雜俎》中講甜的榴叫天漿。道家書上稱榴為三屍酒,說三屍蟲吃了此果會醉。所以範成大寫詩道:“玉池咽清肥,三彭跡如掃。”

【集解】 [頌說]安石榴本來生於西域,如今處處都有種植。樹不太高,樹枝附幹,出地後便成叢生長。它很容易繁殖成活,折一根樹條埋在土中也會生長。花有黃、紅二色,果有甜、酸兩種。另有一種山石榴,形狀很像安石榴而且小,花不作房,青州、齊地間很多,用蜜浸後當果品,味道很美。[時珍說]榴五月開花,有紅、黃、白三色。單葉的結果,千葉的不結果,結果也沒有子。果實有甜、酸、苦三種。河陰有一種叫三十八的石榴,果剛好有三十八顆子。另外南中有四季榴,四季都開花,秋天結果,果剛一裂開便又再開花。另外還有紅色如火的火石榴,長一二尺高便結果的海石榴,都是異種。《事類合璧》載,榴的大小如杯子,紅色而帶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著,子的形狀像人的牙齒,淡紅色,也有潔白如雪的。潘嶽作賦道:“榴是天下的奇樹,九州的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充饑止渴,解酒止醉。”

安石榴

實〔主治〕治咽喉燥渴,理乳石毒,製三屍蟲。

甘石榴 【氣味】 甜、酸、澀,溫,無毒。

【主治】 治咽喉燥渴,理乳石毒,製三屍蟲。

酸石榴

【氣味】 酸、澀,溫,無毒。

【主治】 治赤白痢、腹痛,同連籽一起搗成汁,頓服一枚。還可止泄痢、崩中帶下。

酸榴皮 【主治】 治筋骨風、腰腳不遂、步行攣急疼痛、澀腸。止下痢和滑精。用汁點目,止淚下。煎服,下蛔蟲。止瀉痢,治便血脫肛、崩中帶下。

酸榴東行根 【主治】 主蛔蟲、寸白蟲。青的可以染發。治口齒病。止澀瀉痢、帶下。功效與皮相同。

花 【主治】 陰幹成末,和鐵丹一起服,一年發黑如漆。鐵丹,能飛的鐵稱為丹,也即鐵粉。千葉石榴花,治心熱吐血。另外,研成末吹入鼻中,止鼻出血,立即見效,也可敷金瘡

出血。

酸石榴

花〔主治〕有黑發功效。治心熱吐血。止鼻出血,也可敷金瘡出血。

石榴皮〔主治〕治筋骨風,腰腳不遂,步行攣急疼痛,澀腸。止下痢和滑精。

【附方】 〔酸石榴〕 1.腸滑久痢。用酸石榴一個,煆煙盡,出火毒一夜,研為末,仍以酸石榴一塊煎湯送下,神效無比。此方稱為“黑神散”。2.久瀉不止。治方同上。3.小便不禁。將酸石榴燒存性,無石榴時,可用枝燒灰代替。每服二錢,用柏白皮切、焙四錢,煎湯一碗,加入榴灰再煎至八成,空心溫服。晚上再服一次。

〔酸榴皮〕 1.赤白痢下。用酸榴皮炙黃為末,加棗肉或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每天服三次,如覺寒滑,可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2.久痢久瀉。用陳酸榴皮,焙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有奇效。3.疔腫惡毒。以針刺腫毒四圍,瘡上蓋石榴皮,四圍貼一圈麵,艾灸患處,以痛為度。灸後在疔上撒榴末,包裹好,隔夜根自出。4.腳肚生瘡(黃水浸淫,癢痛潰爛)。用酸榴皮煎湯,冷定後,每日擦洗,直至病愈。

〔酸榴根〕 1.蛔蟲病。用酸榴根一把,洗銼,加水三升煎取半碗,五更時溫服盡,當下打蟲一大團,蟲患自此根絕。亦可食粥補身體。2.女子經閉。將酸榴根一把炙幹。加水兩大碗濃煎為一碗,空心服。未通再服。3.赤白下痢。治方同上。

【釋名】 [時珍說]橘從矞。五色為慶,二色為矞。矞雲外赤內黃,鬱鬱紛紛之象。橘實外赤內黃,剖開則香霧紛鬱,有似矞雲。因此得名。

【集解】 [頌說]江浙、荊襄、湖嶺等地都有。樹高一二丈,枝上長刺。夏初開白花,六七月結果實,到冬天才能成熟。內瓣甘潤香美,是果中珍品。[時珍說]《事類合璧》載,橘樹高有一丈多,樹枝上有刺。它的葉兩頭尖,綠色而葉麵光滑,一寸大,二寸左右長。四月開很香的小白花。結的果到冬天黃熟,大的如杯,皮殼中有瓣,瓣中有核。宋朝韓彥直《橘譜》三卷寫得很詳細,大意是:柑橘出自蘇州、台州,西至荊州,南部閩、廣、撫州都有出產,但都不如溫州的好。柑有八個品種,橘有十四個品種,大多嫁接而成。隻有種植的味道才尤其好。黃橘扁小且多香霧,是橘中的上品。朱橘小而色紅如火。綠橘紺碧可愛,不用到霜後已色味俱佳,但在隆冬時節采摘才更加新鮮。乳橘形狀像乳柑,皮堅瓤多,酸甜可口,芳香沁鼻。塌橘大而扁,皮綠心紅,瓣大水多,經過春天便甜美異常。包橘皮薄內盈,其脈瓣隔也可數。綿橘小,極軟美可愛,但結的果並不多。沙橘小、甜美。油橘的皮像抹上了一層油,中間堅硬,皮呈黑色,是橘中的下品。早熟的黃橘在秋天過半時已經很紅。凍橘八月開花,冬季結果,春天采摘。穿心橘果大皮光,而且中間的空心可穿。荔枝橘產自橫陽,膚理皺密像荔子一樣。俗傳橘下埋鼠,則果實就會多結一倍。《物類相感誌》說,橘樹得動物的屍體則果實繁多。《周禮》說橘生長在淮北就變成了枳,這是地氣不同造成的。

橘實 【氣味】 甘、酸,溫,無毒。[原說]不可經常吃,否則就會戀膈生痰,滯肺氣。[瑞說]不能與蟹一起吃,那樣會使人患軟癰。

【主治】 甘的潤肺,酸的止消渴,開胃,除胸中膈氣。

黃橘皮 【氣味】 苦、辛,溫,無毒。

青橘皮 【氣味】 苦、辛,溫,無毒。

【主治】 主氣滯,消食,破積結和膈氣,去下焦部諸濕,治左脅肝經積氣。小腹疝痛,消乳腫,疏肝膽,瀉肺氣。

橘核〔主治〕治腰痛、膀胱氣痛、腎冷,將橘核炒研,每次溫酒送服一錢,或用酒煎服。治酒風鼻赤。炒研,每次服一錢,胡桃肉一個,擂爛用酒服,酌情定量。

橘葉〔主治〕治胸膈逆氣,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治乳癰脅痛,可以用來行經。

陳皮〔主治〕主氣滯,消食,破積結和膈氣,去下焦部諸濕,治左脅肝經積氣。小腹疝痛,消乳腫,疏肝膽,瀉肺氣。

橘瓤(ráng)上筋膜 【主治】 治口渴、吐酒。炒熟後煎湯喝,非常有效。

橘核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治腰痛、膀胱氣痛、腎冷,將橘核炒研,每次溫酒送服一錢,或用酒煎服。治酒風鼻赤。炒研,每次服一錢,胡桃肉一個,擂爛用酒服,酌情定量。

橘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治胸膈逆氣,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治乳癰脅痛,可以用來行經。

【附方】 〔橘核〕 1.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為末。每服二錢,鹽酒送服。2.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炒橘核五錢研成末,老酒煎服,或加酒、糊做成丸服。

〔青橘皮〕 1.冷膈氣或酒食後飽滿。把一斤青橘皮分成四分:四兩用鹽湯浸泡,四兩用百沸湯浸泡,四兩用醋浸泡,四兩用酒浸泡。三天後取出,去白切絲,以鹽一兩炒至微焦,研末。每服二錢,用茶末五分,水煎溫服。此方叫作“快膈湯”。2.理脾快氣。青橘皮一斤,曬幹焙過後研成末,加甘草末一兩、檀香末半兩,和勻收放。每用一二錢放一點鹽,開水送服。3.健胃解酒,安神調氣。青皮一斤泡去苦味,去瓤,加鹽五兩,炙甘草六兩,舶茴香四兩,甜水一鬥,共煮,煮時要不停攪拌,不要讓他們沉底。水盡後用慢火把藥焙幹,去掉甘草、茴香,隻取青皮密封存放備用。4.瘧疾寒熱。青皮一兩燒存性,研成末,發病前以溫酒送服一錢,發病時再服一次。5.乳癌(婦女因久積抑鬱,乳房內有核如指頭,不痛不癢,五七年成癰,名乳癌)。用青皮四錢,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慢慢服下。每天服一次,也可以用酒送服。6.唇燥生瘡。用青皮燒過,研成末,調豬油塗擦。

〔黃橘皮〕 1.濕痰停滯,咳唾稠黏。陳橘皮半斤,放砂鍋內,下鹽五錢,化水淹過煮幹;另用粉甘草二兩,去皮蜜炙。兩味都研成末,蒸餅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服百丸,開水送下。此方叫作“潤下丸”。2.脾氣不和,脹滿。用橘皮四兩、白術二兩,都研成末,加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服三十丸,飯前服,木香湯送服。此方叫作“寬中丸”。3.傷寒、手足逆冷及一切雜病,幹嘔。用橘皮四兩、生薑一兩,加水二升,煎取一升,慢慢飲服。此方叫作“橘皮湯”。4.霍亂吐瀉 (不拘男女,隻要有一點胃氣存在,服之再生)。用去白廣陳皮五錢、真藿香五錢,加水兩碗,煎成一碗,時時溫服。5.反胃吐食。真橘皮用日照酉壁土炒香後研成末,每服二錢。以生薑三片,棗肉一枚,加水二盅,煎成一盅溫服。6.痰膈氣脹。用陳皮三錢,水煎熱服。7.突然失聲。用橘皮半兩,水煎慢飲。8.經年氣嗽。將焙幹的橘皮、神曲、生薑等分研末,蒸餅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服三五十丸,飯後、睡前各服一次。9.化食消痰。用橘皮半兩微熬,研成末,水煎後代茶細細飲服。10.大腸秘塞。把酒煮過的陳皮連白焙幹,研成末。每次服二錢,溫酒送服。11.風痰麻木。用橘紅一斤,水五碗,煮爛去渣,再煮至一碗,一次服下。取吐為愈,不吐,可加瓜蒂末。 12.脾寒諸瘧。把去白的橘皮切後在生薑自然汁中浸泡,取出熬煮,再焙幹研成末。每次服三錢,以陳棗十個,加水一碗,煎成半碗,於發病前送下,同時吃棗。13.產後尿閉。將陳皮一兩去白研成末。每服二錢,空心服,溫酒送服。14.乳癰(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痛不可忍者即不痛)。陳橘皮在開水中泡過後去白,然後曬幹,再加麵炒至微黃,研成末,每服二錢,以麝香調酒送下。15.腳指甲嵌肉,不能行走。用濃煎陳皮湯浸泡患處,甲肉自離,將甲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

【釋名】亦稱木奴。

【集解】[時珍說]柑是南方水果,以閩、廣、溫、台、蘇、撫、荊州等地為最盛,川蜀也有但不是很多。其樹與橘的區別是刺少一些。柑皮比橘皮色黃且稍厚,肌理稍粗且味不苦。橘可適當久留,柑易腐爛。柑樹懼冰雪,橘樹略可經受。韓彥直《橘譜》說,乳柑出自溫州各地,以泥山產的為最好,因其味似乳酪而得名。當地人稱它為真柑,似乎其他柑都是假的。柑樹婆娑,葉纖長,花香韻,果圓正,膚理細滑,有六七寸大,皮薄而味珍,脈不粘瓣,食不留渣,一顆裏僅有兩三枚核,也有無核的,剝開時香霧襲人,是柑中的絕品。生枝柑,不圓,色青皮粗,味微酸,留在枝上,可耐久。待味變甜時,便帶葉而折,因而得名。海紅柑,樹小而果極大,有圍達一尺的,色紅皮厚,可久藏,現在的獅頭柑和海紅柑很像。洞庭柑,柑種出自洞庭山,皮細味美,熟得最早。木柑,類似洞庭柑,皮粗糙,瓣大而汁少,所以稱為木柑。甜柑,類似洞庭柑,稍大些,每個柑有八瓣,不等霜打即黃。朱柑,類似洞庭柑,而大些,色嫣紅,味酸,人們不珍視它。饅頭柑,靠近蒂的地方突起如饅頭尖,味道香甜。

【氣味】 甘,大寒,無毒。

【主治】 利腸胃熱毒,解丹石,止暴渴,通利小便。

皮 【氣味】 辛、甘,寒,無毒。

【主治】 主下氣調中。把去白的皮焙幹研末,加鹽做湯喝,可解酒毒及酒渴。

山柑皮 【主治】 治咽喉腫痛,有效。

核 【主治】 做塗臉藥。

葉 【主治】 治耳內流水或膿血,取嫩葉尖七個。加幾滴水,杵汁,滴入耳孔中即愈。

【附方】 婦人難產。柑瓤陰幹,燒存性,研末,溫酒送服二錢。

【釋名】亦稱金球、鵠殼。

【集解】 [時珍說]出自南方,果實似柚而香,葉上有刻缺如同兩段,也有一種氣味臭的。柚是柑類中最大的,黃得早而不易保存;橙是橘類中最大的,熟得晚而耐久。它們都有大小兩種。橙樹的枝很高,葉不太像橘樹葉,有刺。也有的果實大如碗,經霜早熟,色黃皮厚,香氣馥鬱。可以作為酸醬,也可以成為醬齏;蜜煎,可用糖製成橙丁,也可以蜜製成橙膏。聞起來很香,吃起來味道也很鮮美,真是佳果。

【氣味】 酸,寒,無毒。

【主治】 洗去酸汁,切碎和鹽煎後貯食,可止惡心,去胃中浮風惡氣。行風氣,療淋巴結核和甲狀腺腫大,殺魚、蟹毒。

橙皮 【氣味】 苦,辛,溫,無毒。

【主治】 做醬、醋味道香美,還具有散腸胃惡氣、消食下氣、去胃中浮風氣的功效。和鹽貯食,能止惡心,解酒病。加糖做成橙丁,不僅味道甜美,而且還能消痰下氣、利膈寬中、解酒。

核 【主治】 浸濕研後,夜夜塗麵可治麵斑粉刺。

【附方】 1.香橙湯。寬中下氣,消酒。橙皮二斤切片,生薑五兩切焙擂爛,加烤過的甘草末一兩,檀香末半兩,和後做成小餅,用加了鹽的沸湯送服。2.閃挫腰痛。橙核炒研後,用酒送服三錢,即愈。

【釋名】亦稱條、壺柑、臭橙、朱欒。

【集解】 [恭說]皮厚味甜,不像橘子皮薄味辛而且苦。它的肉也像橘,有甜有酸,酸的叫壺柑。現在的人稱橙為柚,其實不是。《呂氏春秋》載,果中佳品有江浦的橘、雲夢的柚。郭璞說,柚產自江南,似橙而果實酸,大小像橘。[時珍說]柚的樹、葉都像橙。它的果有大小兩種:小的像柑像橙;大的像瓜像升,甚至還有直徑超過一尺的,也屬於橙類。現在人們說的朱欒,形狀渾圓,都類似柑和橙,但皮厚而粗,味甘、氣臭,瓣堅硬且酸,不能吃,但它的花卻很香。南方人種它的核,長成後用柑、橘嫁接,據說非常好。總之,橙屬於橘類,所以皮皺厚且香,味苦而辛;柚屬於柑類,所以皮粗厚且臭,味甘而辛。這樣,橙和柚就區分清楚了。

皮〔主治〕主下氣,消食快膈,散憤懣之氣,化痰。

【氣味】 酸,寒,無毒。

【主治】 主消食,解酒毒,治飲酒的人口臭,去腸胃惡氣,療妊婦厭食、口淡。

皮 【氣味】 甘、辛,平,無毒。

【主治】 主下氣,消食快膈,散憤懣之氣,化痰。

葉 【主治】 同蔥白一起搗爛,貼太陽穴,可治頭風痛。

花 【主治】 與麻油一起蒸成香澤的麵脂,可長發潤燥。

枇杷

【釋名】[宗奭說]葉形似琵琶,因此得名。

【集解】 [頌說]襄、漢、吳、蜀、閩、嶺、江西南、湖南北都有。樹高一丈多,枝肥葉長,大如驢耳,葉背麵有黃毛,陰密婆娑可愛,四季都不凋落。隆冬開白花,到三四月結出像球一樣的果,初時大如彈丸,熟時色如黃杏,微有毛,皮肉非常薄,核大如茅栗,黃褐色。[時珍說]楊萬裏詩雲:大葉聳長耳,一枝堪滿盤。荔枝分與核,金橘卻無酸。

枇杷葉〔主治〕主治噯氣不止,下氣,治嘔吐不止、婦人產後口幹。治渴疾、肺氣熱咳及肺風瘡、胸麵上瘡。能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治腳氣。

【氣味】 甘、酸,平,無毒。

【主治】 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髒。多吃發痰熱,傷脾。與烤肉和熱麵一起吃,會使人患熱黃病。

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煮水喝,主治噯氣不止,下氣。嚼葉的汁咽下,治嘔吐不止、婦人產後口幹,還治渴疾、肺氣熱咳及肺風瘡、胸麵上瘡。能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治腳氣。

花 【主治】 治頭風,鼻流清涕。等分的花和辛夷研成末,用酒送服二錢,每天服兩次。

木白皮 【主治】 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效果最好。

【附方】 1.肺熱咳嗽。以枇杷葉、款冬花、木通、杏仁、紫菀、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共研為末,加蜜做成櫻桃般大小的丸。飯後和睡前各含化一丸,效果明顯。2.反胃嘔吐。炙好去了毛的枇杷葉和丁香各一兩,人參二兩,研成末。每服三錢,加水一碗、薑三片煎服。3.鼻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幹後研成末。每次茶服一二錢,一天服兩次。4.酒齇赤鼻。等分的枇杷葉、梔子仁研成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一天服三次。5.痔瘡腫痛。用蜜炙的枇杷葉、用焙幹的烏梅肉共研成末。先用烏梅湯洗,然後用藥末敷上。

枸櫞(yuán)

【釋名】也稱佛手柑、香櫞。

【集解】[藏器說]生於嶺南,屬柑、橘之類。[頌說]現在閩廣、江南都有。它的形狀像小瓜一樣,光澤可愛的皮則像橙,肉很厚,白如蘿卜且鬆虛。味雖然短但芳香卻勝於其他,放在衣櫃中數日香味都不會散去。寄到北方,人們把它看得都很珍貴。[時珍說]枸櫞產於閩廣一帶。樹像朱欒,葉子尖而長,枝間有刺。種在靠近水的地方就能存活。果實形狀像人的手,有指,俗稱佛手柑。有長一尺四五寸的,皮像橙柚,厚皺光澤。果的顏色像瓜,生的時候綠色,熟了是黃色。味道不是特別香甜但清香襲人。南方人將其雕刻成花鳥,或蜜煎做果品吃。放在桌子上可供玩賞。

皮瓤〔主治〕主下氣,除心頭痰水。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根葉與皮主治相同。

皮、瓤 【氣味】 辛、甘,無毒。

【主治】 主下氣,除心頭痰水。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根葉與皮相同。

楊梅

【釋名】也稱朹子。

【集解】 [誌說]生在江南、嶺南山穀。樹像荔枝樹,但葉子細小,葉背麵顏色青。果實的形狀像水楊子,生青熟紅,肉在核上,沒有皮殼。四五月采收。南方人將其醃製成果脯後寄給北方的親朋好友。[時珍說]楊梅的樹葉像龍眼和紫瑞香,冬季也不凋零。二月開花結果,果子的形狀像楮果子。五月成熟,有紅、白、紫三種,紅勝於白,紫又勝於紅,鹽藏、蜜漬、糖收都很好。東方朔《林邑記》載,邑有楊梅,像杯碗那麼大,青時極酸,熟則如蜜。用來釀酒,號稱梅香酎,十分珍貴。讚寧《物類相感誌》說,桑樹上嫁接的楊梅不酸。如果楊梅樹生癩,用甘草釘釘上則無。

楊梅

【氣味】 酸、甘,溫,無毒。

【主治】 鹽藏而食,去痰止嘔吐,消食下酒。止渴,和五髒,能滌腸胃,除心煩意亂惡氣。燒成灰服,斷下痢。常含一枚咽汁,利五髒下氣。

核仁 【主治】 治腳氣。[時珍說]王性之《揮麈錄》載,會稽楊梅為天下冠,童貫苦於腳氣,聽說楊梅仁可以治,郡守王嶷便送了五十石,童貫用後便好了。取仁法:用柿漆拌核暴曬,核會自己裂開。

樹皮及根 【主治】 煎水,治牙痛。口服,解砒毒。煎湯,洗惡瘡疥癬。燒成灰調油,塗燒燙傷。

【附方】 1.下痢不止。將楊梅燒後研成末,米湯送服,每次二錢,每天兩次。2.頭痛不止。楊梅研成末,以少許入鼻使打噴嚏,效果甚妙。3.一切損傷。把鹽藏楊梅和核搗成泥,做成小塊放在竹筒裏收藏。凡遇破傷,研成末敷患處,絕妙。

櫻桃

【釋名】也稱鶯桃、含桃、荊桃。[宗奭說]《禮記》中“仲春,天子以含桃薦宗廟”指的即是櫻桃。所以王維詩雲:“才是寢園春薦後,非幹禦苑鳥銜殘。”

【集解】 [頌說]櫻桃處處都有,而以洛中出產的為最好。櫻桃比其他的果實都熟得早,所以古人都很珍愛它。果熟後呈深紅色的叫朱櫻;紫色,皮中有細黃點的叫紫櫻,味道最為甜美;還有正黃色的,叫作蠟櫻;小而紅的叫櫻珠,味道比不上其他的。最大的櫻桃像彈丸那麼大,核小而肉厚,尤其難得。[時珍說]櫻桃樹不太高。初春開白花,繁英如雪。葉圓,有尖和細齒。一根枝上結櫻桃數十顆,三月熟時需守護,否則就會被鳥吃光。櫻桃用鹽藏、蜜煎都可以,或者同蜜搗爛做成糕食。林洪《山家清供》載,櫻桃淋雨後裏麵就會長蟲,人看不見,用水多泡一會兒蟲子就全部出來了,這時才能吃。

【氣味】 甘、澀,熱,無毒。[詵說]多吃會發熱,有暗風的人不能吃,吃後即發病。[李鵬飛說]還會傷筋骨,敗血氣。

【主治】 主調中,益脾氣,養顏,止泄精、水穀痢。

【發明】 [宗奭說]小孩吃得太多,肯定會發熱。此果三月底、四月初成熟,得春發正陽之氣,所以性熱。[震亨說]櫻桃屬火,性大熱而發濕。曾得過熱病和喘咳的人,吃了立即會病,而且有病死的可能。[時珍說]據張子和《儒門事親》載,舞水一富家有兩個孩子,喜歡吃紫櫻,每天吃一二升。半月過後,大的發肺癰,小的發肺瘺,相繼死去。唉,百果是養人而不是害人的。富貴人家放縱他們的嗜欲而致死,難道是天命如此嗎?邵堯夫在詩中寫道:“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真是至理名言。至此,寇、朱二人的話也得以驗證了。王維詩雲“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就是說跟寒物一起吃可解其熱。

葉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治蛇咬傷,將葉搗成汁喝,並敷傷處。

花 【主治】 治麵黑粉滓。

枝 【主治】 治雀斑,將枝同紫萍、牙皂、白梅肉研和,每日用來洗臉。

櫻桃

東行根 【主治】煮水喝,立下寸白蛔蟲。

【釋名】 [時珍說]《禮記》鄭玄注,關中甚多此果。關中,即秦地。榛從秦,即為此意。

【集解】 [時珍說]榛樹矮小如荊棘,叢生。冬末開花如櫟花,成條下垂,二三寸長。二月生葉如初生的櫻桃葉,皺紋多,並且有細齒和尖,其果實做苞,三五相粘,一苞一果。它的果像櫟果,底大頂尖,生時青色,熟時褐色。殼厚而堅硬,肉白而圓,像杏一樣大,也有皮尖。然而很多都是空的,所以諺語說“十榛九空”。按陸璣《詩疏》所述,榛有兩種:一種大小、枝葉、皮樹都像栗,隻是籽小,形狀像橡子,味道像栗,枝莖可以當燭用,《詩》中所說“樹之榛、栗”即是;另一種高一丈多,枝葉像木蓼,籽如胡桃,遼、代、上黨等地盛產,長期貯藏易壞。

仁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主益氣力,實腸胃,使人不饑,健行。

銀杏

【釋名】又叫白果、鴨腳子。[時珍說]最早出產於江南,葉子像鴨掌,所以得名鴨腳。宋朝初期開始做貢品,因它的形狀像小杏,而核是白色的,所以稱為銀杏,現在叫白果。梅堯臣作詩:“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歐陽修詩雲:“絳囊初入貢,銀杏貴中州。”的確如此。

【集解】 [時珍說]銀杏生於江南,樹高二三丈。葉薄縱理,儼如鴨掌形,有刻缺,葉麵綠而背麵淡綠。二月開成簇的青白色花,由於花在夜晚二更開,隨即又凋落,所以人們很難見到。一根枝上結百十來個果,形狀像楝子,經霜才能熟,可搗爛去肉取它的核做果品。其核兩頭尖,有三個棱角的為雄,兩個角的為雌。核仁嫩時呈綠色,久了則會變黃。必須將雌樹雄樹一起種,兩樹相望,這樣才會結果子;雌樹靠水種也可以結果;或者在雌樹上鑿一個洞,放進一塊雄木並砧起來,也能結果。

仁 【氣味】 甘、苦、澀,平,無毒。[瑞說]與鰻魚一起吃會患軟風。

【主治】 生吃引疳解酒,降痰,消毒殺蟲,熟後吃益人,溫肺益氣,定喘咳,縮小便,止白濁。嚼成漿塗鼻臉和手足,治皰、黑斑、皺裂及疥癬等。

【發明】 [時珍說]從前有個饑餓的人,用白果代替飯,吃得很飽,第二天便死去了。《三元延壽書》也載,吃滿一千個白果便會死。小兒尤其不可多吃,多吃會死。

仁〔主治〕生吃引疳解酒,降痰,消毒殺蟲,熟後吃益人,溫肺益氣,定喘咳,縮小便,止白濁。嚼成漿塗鼻臉和手足,治皰、黑斑、皺裂及疥癬等。

葉〔主治〕生吃引疳解酒,降痰,消毒殺蟲,熟後吃益人,溫肺益氣,定喘咳,縮小便,止白濁。

【附方】 1.寒嗽痰喘。將白果七個煨熟,以熟艾做成七個丸子,每個果中放入艾丸一顆,紙包再次煨香,去艾吃下。2.哮喘痰嗽。用白果五個、麻黃二錢半、炙過的甘草二錢,加水一杯半,煎至八成,睡前服。此方叫作“鴨掌散”。又方: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法半夏、款冬花、蜜炙的桑白皮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加水三杯,煎成二杯,分兩次服下,不用薑。3.咳嗽失聲。用白果仁四兩,桑白皮、白茯苓各二兩,炒過的烏豆半升,蜜半斤,一起煮熟,曬幹研末,以乳汁半碗拌濕,九蒸九曬,做成如綠豆大的丸子,每服三五十丸,開水送服。有奇效。4.小便頻數。生白果七枚,煨熟的白果七枚,食之有效。5.小便白濁。用生白果仁十枚,擂水服。一天服一次。病愈為止。6.赤白帶下。用白果、江米、蓮肉各五錢,胡椒一錢半,共研末,以烏骨雞一隻,去腸填藥,瓦器煮爛,空心服。7.腸風下血。把白果煨熟,出火氣後米湯送服。8.蟲牙。每天飯後嚼一兩個生白果,有效。9.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爛,每夜塗擦。10.頭麵癬瘡。生白果仁切斷,頻擦患處,直至

病愈。

胡桃

【釋名】又叫羌桃、核桃。[頌說]原本出自羌胡,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得到核桃種,帶回在秦中種植,後來傳到了東部,故有此名。

【集解】 [頌說]現在陝、洛一帶很多。核桃樹很大,葉厚而枝葉茂盛,果實有房,秋冬成熟時采摘。[時珍說]核桃樹高近一丈。初春長葉,長四五寸,像大青葉,兩兩相對,有很重的惡氣。三月開花如栗花,穗呈蒼黃色,果實到秋天則像青桃,熟時用水泡爛皮肉,取果核。劉恂《嶺表錄》載,南方有山核桃,底平像檳榔,皮厚,大而堅硬,多肉而少瓤,它的殼很厚實,需錐才能破開。所以南方雖然有核桃,但品種不佳。現在出自閩廣的核桃,體大殼厚,肉常嵌在瓤隔中,外觀很美,但吃起來欠佳。產自荊襄的核桃,體小殼薄,味甘,果肉細膩,脫瓤充果最佳。

胡桃

核桃〔主治〕使人健壯,潤肌,黑發。利小便,去五痔。敷治頸淋巴結結核潰爛。治療虛寒喘嗽、腰腳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腸風,散腫痛,發痘瘡,治銅毒。

殼〔主治〕燒存性,可入下血、崩中的藥。

核仁 【氣味】 甘,平、溫,無毒。

【主治】 吃了使人健壯,潤肌,黑發。多吃利小便,去五痔。將搗碎的核桃肉和胡粉放入毛孔中,會長出黑毛。核桃燒存性,和鬆脂研,可敷頸淋巴結結核潰爛處。另外,吃核桃可以開胃,通潤血脈,骨肉細膩。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療虛寒喘嗽、腰腳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腸風,散腫痛,發痘瘡,製銅毒。

油核桃 【氣味】 辛,熱,有毒。

【主治】 主殺蟲攻毒,治癰腫、癘風、揚梅、疥癬、白禿等瘡,潤須發。

樹皮 【主治】 止水痢。春季研皮汁洗頭,黑發。將皮煎水,可染粗布。

殼 【主治】 燒存性,可入下血、崩中的藥。

【附方】 1.腎虧溢精。胡桃肉、白茯苓各四兩,附子一枚去皮切片,與薑汁、蛤粉一起焙幹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米湯送服。2.小便頻數。胡桃煨熟,臥時嚼服,溫酒送服。3.石淋痛楚。胡桃肉一升,細米煮漿粥一升,一起服下。4.痰喘咳嗽。睡前嚼服胡桃肉三顆、生薑三片,喝幾口開水,再服胡桃三顆、生薑三片。次日即可痰消咳止。5.老人喘咳,醒臥不得。去皮胡桃肉、去皮尖杏仁、生薑各一兩,研為膏,加煉蜜少許,做成如彈子大的丸。臨睡前嚼服一丸,薑湯送服。6.酸物吃多後齒不著力,細嚼胡桃即解。7.赤痢不止。用胡桃仁、枳殼各七個,無蛀皂莢一個,新瓦上燒存性,研細末,分作八服。睡前服一服,二更一服,五更一服,荊芥茶送服。8.血崩不止。用胡桃肉十五枚,燈上燒存性,研作一服,空心溫酒送服。9.小腸氣痛。用胡桃一枚,燒炭研末,熱酒送服。10.一切癰腫。胡桃十個,煨熟去殼,加槐花一兩,研末搗勻,熱酒調服。11.小兒頭瘡。胡桃和皮,燈上燒存性,碗蓋中出火毒後,加輕粉少許,調生油塗,幾次即可痊愈。12.火燒成瘡。用胡桃仁燒黑研敷。

阿月渾(hún)子

【釋名】也叫胡榛子、無名子。

【集解】 [藏器說]生長在西域各地,跟胡榛子是同一樹種。一年生的叫胡榛子,二年生的叫阿月渾子。徐表《南州記》載,無名樹生長在嶺南山穀,它的果實像榛子,稱作無名子,波斯國稱它為阿月渾子。

仁 【氣味】 辛、澀,溫,無毒。

【主治】 治各種痢,去冷氣,使人健壯,治腰冷陰,腎虛痿弱,房中術常用它。

木皮 【氣味】 辛,大溫,無毒。

【主治】 陰腎萎弱,囊下濕癢,煎汁洗浴,甚佳。

阿月渾子

橡實

【釋名】又叫橡鬥、皂鬥、櫟梂、柞子。

【集解】 [頌說]許多山穀中都有。[宗奭說]木質堅硬卻不能做木材,這是木性所致。做成燒炭,其他樹木則都不如它。[時珍說]櫟有兩種,不結果實的叫棫;結果實的叫栩,其實就是指橡。它的葉像櫧葉,而木紋呈斜鉤狀。四五月開出栗花一樣的花朵,黃色。結的果實像荔枝,核有尖。果實的蒂如鬥,包著半截果實。仁像老蓮肉,山裏人在荒年采它做飯食,或搗浸取粉食,豐年則用來養豬。北方也栽種,樹二三丈高,堅實而沉重,果實上有斑紋。樹大的可以做棟柱,小的做柴。它的嫩葉可以煎水當茶飲。

橡實

【氣味】 苦,微溫,無毒。

【主治】 主下痢,厚腸胃,肥健人。用水淘去澀味,蒸熟吃,荒年可以解饑。

【發明】 [時珍說]橡實樹結的果實就是橡。荒年時人們都以此充饑。過去摯虞進南山,在萬分饑餓的時候撿橡實吃。唐代杜甫客居秦州時,采摘橡、栗以自養。

鬥殼 【氣味】 澀,溫,無毒。

【主治】 止腸風下痢,崩中帶下。亦可用來染棉布和黑發。

木皮、根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治惡瘡。因風犯露引起的浮腫,每天煎水洗,直到膿血排盡為止。亦可止痢,消淋巴結結核。

【附方】 1.水穀下痢。用橡實二兩、炙過的楮葉一兩,共研末,飯前服,每次一錢,烏梅湯調服。2.血痢不止。治方同上,加半兩縮砂仁。3.下痢脫肛。用橡鬥子燒存性,研末,調豬油敷塗。4.石癰堅硬(癰如石,不作膿)。橡子一枚,在青石上磨醋,取汁塗癰,藥幹即換。十多次後癰可消。

槲(hú)實

【釋名】 又名槲樕、樸樕、大葉櫟等。

【集解】 [頌說]槲,處處山林有之。木高丈餘,與櫟相類。亦有鬥,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采。其皮、葉入藥。[時珍說]槲有二種:一種叢生小者名枹,音孚,見《爾雅》。一種高者名大葉櫟。樹、葉俱似栗,長大粗厚,冬月凋落。三、四月開花亦如栗,八九月結實似橡子而稍短小,其蒂亦有鬥。其實僵澀味惡,荒歲人亦食之。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謂樗櫟之材者指此。

槲實

仁 【氣味】 苦、澀,平,無毒。

【主治】 蒸煮做粉,澀腸止痢,功同橡子。

槲若 【修治】 [頌說]若即葉之名也。入藥須微炙令焦。

【氣味】 甘、苦,平,無毒。

【主治】 療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活血,利小便,除麵上齇赤。

【附方】 1.卒然吐血。槲葉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和渣服。2.鼻衄不止。槲葉搗汁一小盞,頓服即止。3.腸風血痔。熱多者尤佳。槲葉微炙研末一錢,槐花炒研末一錢,米飲調服。未止再服。4.冷淋莖痛。槲葉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六分,去渣,食前溫服。5.孩子淋疾。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雞子殼,小便即時下也。6.腋下狐臭。槲若三升切,水煮濃汁,洗畢,即以甘苦瓠殼煙熏之。後用辛夷、細辛、杜衡末,醋浸一夜,敷之。

木皮 俗名赤龍皮。

【氣味】 苦、澀,無毒。

【主治】 煎服,除蟲及漏,甚效。煎湯,洗惡瘡良。能吐瘰鬁,澀五髒。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附方】 1.赤龍皮湯。治諸敗爛瘡、乳瘡。用槲皮切三升,水一鬥,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之。洗畢乃敷諸膏。2.附骨疽瘡。槲皮燒研,米飲每服方寸匕。3.下部生瘡。槲皮、櫸皮煮汁,熬如飴糖,以導下部。4.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兒。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鬥,煎取五升,去渣煎膏,和酒服。

果之三 夷果類

荔枝、龍眼、橄欖、五斂子、榧實、海鬆子、檳榔、大腹子、椰子、桄榔子、波羅蜜、無花果、馬檳榔、枳椇

荔枝

【釋名】又叫離枝、丹荔。[時珍說]詩人白居易曾描述說,此果若離開枝幹,一日則色變,二日則香變,三日則味變,四五日後色、香、味都無存,故名離枝。

【集解】 [頌說]荔枝生長在福建及四川、廣東等地。以福建的荔枝品質為最佳,重慶涪陵等地次之,嶺南為其下。荔枝樹高二三丈,屬桂木、冬青之類,綠葉四季常青榮茂不凋。其木質堅韌,其花青白。常並蒂結實,形狀如初生的鬆球。殼有皺紋如網羅,由青色漸變為紅色。果肉色白如玉,味甜汁多。五、六月枝果見紅成熟時即可食,多食亦不傷人,如食得過多飲蜜漿一杯即解。據傳荔枝源於漢代,最初僅在嶺南,後來長在蜀中。如今荔枝以福建四郡所產的最為珍奇,果肉肥厚,甘香瑩白,非廣蜀所產的荔枝可比。唐朝時福建進貢的白曝荔枝、蜜煎荔枝,皆為珍果。白曝荔枝以嘉實所產的為佳。荔枝經過暴曬便可保留較長時間,便於商販銷往各地,味道猶存。其餘百果,均不及此。[時珍說]荔枝之果,其樹木生長多年,鮮果肉白,經曬幹後呈紅色。經過日曬火烘、鹵浸蜜煎,就可以運到遠方。成朵的荔果曬幹稱為荔錦。蔡襄《荔枝譜》述,廣、蜀所出荔枝,早熟而肉薄,味酸甜,還不及閩的中、下等果。福建除四郡有荔枝外,以福州為最多,延亙原野,有時一家有萬株。興化的最為奇特,漳、泉的次之。興化的上品荔果直徑可達一寸,香氣清遠,色紫殼薄,瓤厚膜紅,核如丁香子,剝開如水晶,食來如絳雪。荔枝味甘甜,若果皮厚呈黃色,果核顯紅色,並吃時有渣、澀之感,雖無酸味,但也為下品。荔枝最忌麝香,若接觸到,則花果盡落。莆田荔枝名品均為自然長成,雖然可將核拿來栽種,但亦失去了本來的麵目,形狀百出,不可強求。荔枝成熟而人未采摘時,則百蟲不敢接近。人開始采摘後,烏鳥、蝙蝠等蟲無不爭先恐後殘傷荔枝。故采荔枝時人要眾多,在中午一起采摘為宜。

核〔主治〕可治小腸氣痛、胃痛和婦女血氣刺痛。方法是將一枚核煨存性,研末,以酒調服。

【氣味】 甘,平,無毒。[時珍說]荔枝氣味純陽,新鮮荔枝吃得太多會出現牙齦腫痛、口痛或鼻出血的症狀。所以牙齒有病及上火病人忌食。

【主治】 止渴,益人顏色,提神健腦。可治頭暈、心胸煩躁不安,背膊不適,淋巴結結核,膿腫和疔瘡,發小兒痘瘡。

核 【氣味】 甘、澀,溫,無毒。

【主治】 可治小腸氣痛、胃痛和婦女血氣刺痛。方法是將一枚核煨存性,研末,以酒調服。

殼 【主治】 治小兒瘡痘出不快,煎湯飲服。又可解荔枝熱,浸水飲服。

花、皮、根 【主治】 喉痹腫痛,用水煮汁,細細含咽。

【附方】 〔實〕 1.痘瘡不發。用荔枝肉浸酒飲,吃肉飲汁。忌生冷。2.風牙疼痛。用荔枝連殼燒存性,研末擦牙即止。3.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研末,開水調服。

〔核〕 1.脾痛不止。用荔枝核研末,每服二錢,醋送服。2.疝氣?腫。炒黑的荔枝核、炒過的大茴香,等分研末。每服一錢,溫酒送服。又方:用荔枝核四十九個、帶白的陳皮九錢、硫黃四錢,共研末,加鹽水調麵糊做成綠豆大的丸子。遇痛時空心酒服九丸。不過三服見效。此方叫作“玉環來笑丹”。3.睾丸腫痛。用荔枝核、青橘皮、茴等分,各炒過,研細,酒送服二錢,一天服三次。

龍眼

【釋名】也稱龍目、圓眼、益智、亞荔枝、荔枝奴、燕卵、蜜脾、鮫淚、川彈子。

【集解】[頌說]今閩、廣、蜀地出荔枝之處皆有。樹高二三丈,像荔枝而枝葉微小,冬季不凋枯。春末夏初開細白花。果實七月成熟,殼呈青黃色,有鱗甲紋。外形圓,大如彈丸。肉薄於荔枝,白而有漿,甘甜如蜜。龍眼樹結果實很多,每枝二三十顆,如葡萄做穗狀。

實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主五髒邪氣,治厭食及食欲不振,驅腸中寄生蟲及血吸蟲。長期食用可強體魄,延年益壽,安神健腦長智慧,健脾開胃,補體虛。新鮮龍眼用沸湯淘過食,不會傷脾。

【發明】 [時珍說]食品以荔枝為貴,而強身健腦則以龍眼為佳。因為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平和。可治思慮過度傷及心脾。

核 【主治】 治腋臭。六枚龍眼核同胡椒十四枚研末,出汗時擦患處即可。

【附方】 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虛煩不眠,健忘怔忡,自汗驚悸。用龍眼肉、炒過的酸棗仁、黃芪炙、焙幹的白術、茯神各一兩,木香半兩、炙甘草二錢半,切細。各藥配齊後,每服五錢,加薑三片、棗一枚、水二盅煎成一盅,溫服。此方叫作“歸脾湯”。

龍荔 【集解】 [時珍說]生長於嶺南。形狀像小荔枝,而肉味如龍眼,其樹木、枝葉都像以上二果,故名龍荔。二月開小白花,與荔枝同時成熟,不可生吃,隻能蒸食。

【氣味】 甘,熱,有小毒。

【主治】 生食可令人產生抽搐症狀或幻影。

橄欖

【釋名】亦稱青果、忠果、諫果。[時珍說]初食味道苦澀,久後方感甘甜。王元之作詩將它比喻為忠言逆耳,因而取名諫果。

【集解】 [誌說]生長在嶺南。樹木高,端直可愛。子實狀如生訶子,無棱瓣,八九月采摘。還有一種波斯橄欖,生長在邕州,顏色類似嶺南橄欖,但核有兩瓣,蜜漬後可食。[珣說]《南州異物誌》載,閩、廣各地及沿海島嶼間都有生長。樹高一丈多,葉似櫸柳。二月開花,八月結果,狀如長棗,兩頭尖,青色。核也兩頭尖而有棱,核內有三個孔,孔中有仁,能吃。[頌說]《嶺表錄異》載,橄欖樹枝皆高聳。果子深秋方熟,南方人喜歡生食,味雖苦澀但芳香勝過雞舌。野橄欖,結果實繁盛而樹枝高大峻峭,人不能攀摘,欲取果子時,隻需刻根下方寸左右,放鹽入內,一夜過後果子皆自行落下,而樹木毫無損傷。它的枝節間有脂液如桃膠,南方人采集後和樹皮、葉煎汁熬如黑飴,稱為欖糖。可用來補船的縫隙,牢如膠漆,著水後易幹。[時珍說]橄欖樹高,在果子將熟時,用木釘釘樹,再放少許鹽入樹皮內,果實一旦成熟便自落。橄欖果生食甚佳,用蜜漬、鹽藏後可販運到遠方。橄欖樹枝如黑膠的,燒烤時氣味清烈,稱為欖香。

橄欖

仁〔主治〕唇邊燥痛,研爛敷患處。

核〔主治〕治各種魚骨鯁喉及食魚過多,消化不良,亦治小兒痘瘡後生痣。

【氣味】 酸、澀、甘,溫,無毒。[震亨說]橄欖味澀而甜,醉酒時宜食。然而性熱,多食導致上腹脹悶。[時珍說]橄欖經鹽漬後即不苦澀,與栗子同食味更香。《延壽書》載,凡食橄欖必去兩頭,因其性熱。過白露後摘食諸病不生。

【主治】 生食、煮飲,都可解酒醉及河魨魚毒。嚼汁咽下,治魚骨鯁喉及一切魚、鱉毒。還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治咽喉痛。

【發明】 [誌說]人誤食河魨魚肝或子,必中毒致死,隻有橄欖及其樹木煮汁才能解。用它的樹木做槳,魚碰著後都會浮出。[時珍說]《名醫錄》載,吳江有一富人,食鱖魚被鯁。魚骨在胸中不上不下,疼痛無比,半月後奄奄一息。忽遇漁人張九,告知取橄欖服食,當時沒有橄欖,便將橄欖核研末,取急流水調服,骨遂下而愈。如今人們煮河魨和團魚,都放橄欖,因知橄欖能解一切魚、鱉之毒。

仁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唇邊燥痛,研爛敷患處。

核 【氣味】 甘、澀,溫,無毒。

【主治】 磨汁服,治各種魚骨鯁喉及食魚過多,消化不良,亦治小兒痘瘡後生痣,燒後研末敷。

【附方】 1.中河魨毒。取橄欖及木煮水服即可。2.唇裂生瘡。將橄欖炒,研末,調豬油塗擦。3.牙齒膿血。用橄欖燒研,放麝香少許塗患處。 4.唇吻燥痛。取橄欖仁研爛敷。5.腸風下血。用橄欖核燈上燒存性,研末,每二錢,陳米湯調服。6.陰囊?腫。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等份,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空心茴香湯調服。7.耳足凍瘡。用橄欖核燒研,調油敷塗。

五斂(liǎn)子

【釋名】亦稱五棱子、陽桃。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嶺南及閩中,閩人稱作陽桃。果子如拳頭,顏色青黃潤綠,形狀怪異,皮上有像雕刻而成的五棱。皮肉脆軟,初食時味酸而回味甘甜。每年五月、十月成熟兩次。一樹可結果數十鬥。果肉多汁,味酸甜,宜與其他水果摻食。

【氣味】 酸、甘、澀,平,無毒。

【主治】 主治風熱,生津止渴。

榧(fěi)實

【釋名】 也叫赤果、玉榧、玉山果。

【集解】 [時珍說]生長在深山中。它的樹枝似桐而樹葉似杉,有雌雄之分,雄的開花,雌的結果。冬季開黃圓花,果實如棗般大小。果核長如橄欖核,有尖和不尖之分,無棱而殼薄,黃色。核仁可生食,也可焙收。一樹可結果數十斛。

【氣味】 甘、澀,平,無毒。[時珍說]《物類相感誌》載,榧煮素羹,味甚甜美。榧子同甘蔗食時,其渣自軟。用豬油炒榧子,黑皮自脫。

【主治】 主治各種痔瘡及寄生蟲。有助消化,益筋骨,行榮衛,明目輕身。多食可滑腸。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發明】 [震亨說]榧子是養肺的果。火炒而食,香酥甘美。但多食則容易引火入肺傷及大腸。[原說]榧子能殺腸中各種寄生蟲,小兒黃瘦有蟲積的,宜食。

花 【氣味】 味苦。治水氣,去腸蟲,使麵色好,但不可久服。

【附方】 1.殺體內寄生蟲。榧子一百枚,去皮後炒熟吃。胃弱的人用量減半。2.令發不落。榧子三個、胡桃兩個、側柏葉一兩,搗爛浸雪水中,梳頭發。3.突然吐血。先吃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開水送服三錢。每天服三次。

海鬆子

【釋名】 亦稱新羅鬆子。

【集解】 [時珍說]海鬆子產於遼東、雲南及中原,遼東及雲南的海鬆子五葉一叢,球內結子,大如巴豆而有三個棱,一頭尖。久存也有油,肉非常香美。中原鬆子大如柏子,隻可入藥,不能食。

海鬆子

【氣味】 甘,小溫,無毒。

【主治】 治骨關節風濕、頭眩,潤五髒,祛風濕,充饑,逐風痹寒氣,補體虛,滋潤皮膚。久服輕身,延年益壽。另有潤肺功能,治燥結咳嗽。

【發明】 [時珍說]服食以遼寧、雲南所產的海鬆子為最佳,中原鬆子隻可入藥。另據《列仙傳》載,偓佺好食鬆子,體毛長數寸,行走如奔馬。又有犢子少在黑山食鬆子、茯苓,壽至幾百歲之說。另外,赤鬆子好食鬆仁、天門冬、石脂,齒落更生,發落更出。

【附方】 1.肺燥咳嗽。鬆子仁一兩、胡桃仁二兩,共研為膏,和熟蜜半兩收存。每服二錢,飯後開水衝服。2.小兒寒嗽或作喘。鬆子仁五個,炒過的百部、麻黃各三分,去皮尖的杏仁四十個,加少量水煮開,化白砂糖調藥做成芡子大的丸子。每飯後含化十丸,效果顯著。3.大便虛秘。鬆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末,溶蠟做梧桐子般大小的丸。每服五十丸,黃芪湯送服。

檳榔

【釋名】亦稱賓門、仁頻、洗瘴丹。[時珍說]賓與郎都是貴客之稱。《南方草木狀》載,接待貴賓,必先呈上此果。若不設,便會互相嫌恨。大概“檳榔”之名就來源於此。

【集解】 [時珍說]檳榔樹初長時如筍竿積硬,引莖直上。莖幹頗似椰子桄榔而有節,旁無分枝,條從心生。頂端有葉如甘蕉,風吹時很像羽扇掃天。三月時葉中一房突起,自行裂開並出穗共數百顆,大如桃李。穗下累生刺以護果實。五月成熟,剝去皮,煮其肉而曬幹。嶺南人將檳榔做果食,說是南方地濕,不吃它不能祛癢癘。生食檳榔味苦澀,如與扶留藤和蚶子灰一同咀嚼,則柔滑甘美。喻益期說,檳榔樹高九丈,樹幹大的有二圍,葉長於頂端,房結葉下。花開房中,子結房外。擢穗似黍,綴實似穀。樹皮如桐而厚,有節似竹。屈曲時如彩虹,伸直如縋繩。上不傾,下不斜。勻勻亭亭,千百如一。在其林中散步則神清目朗,六根清淨,庇其樹蔭則涼風習習,令人氣定神閑。檳榔樹不耐霜,故不宜在北方種植,多長在南方,尤以海南為甚,遼然萬裏。

【修治】 [時珍說]檳榔生食必同扶留藤、蚶子灰合嚼。俗稱“檳榔為命賴扶留”。就是說檳榔傷真氣,不可多食。

檳榔子 【氣味】 苦、辛、澀,溫,無毒。

【主治】 主消穀逐水,殺腸道寄生蟲、寸白蟲、伏屍;除濕氣,通關節,利九竅,除煩,破腹內結塊;還可治腳氣、胸痛、水腫、痢疾、大小便不通、腹脹腹痛、痰氣喘急,療惡性瘧疾,抵禦瘴癘。

【發明】 [時珍說]羅大經《鶴林玉露》載,嶺南人以檳榔代茶禦瘴癘,它的功能有四:一是醒能使之醉,食後不久即頭暈頰紅,似飲酒。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即是;二是醉能使之醒,酒後嚼檳榔,能寬痰下氣,消解醉意。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即是;三是饑能使之飽,空腹食用則感到氣盛如飽;四是飽能使之饑,飽後食之食物則很快消化。吳興章傑《瘴說》載,嶺南有一風俗,多吃檳榔,每日十餘枚。因為瘴癘都因飲食過度、氣痞積結所致,而檳榔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平時習慣良好,可預防他日疾患之憂。

檳榔

檳榔子〔主治〕消穀逐水,殺腸道寄生蟲;除煩,破腹內結塊;還可治腳氣、胸痛、水腫、痢疾、大小便不通、腹脹腹痛等。

炒檳榔〔主治〕消穀逐水,殺腸道寄生蟲;除煩,破腹內結塊;還可治腳氣、胸痛、水腫、痢疾、大小便不通、腹脹腹痛等。

檳榔幹〔主治〕消穀逐水,殺腸道寄生蟲;除煩,破腹內結塊;還可治腳氣、胸痛、水腫、痢疾、大小便不通、腹脹腹痛等。

【附方】 1.痰涎為害。用檳榔為末,每服一錢,開水送服。2.口吐酸水。檳榔四兩、橘皮一兩,共研末,每服一匙,空心生蜜湯調服。3.傷寒胸悶。檳榔、枳實,等分研末,每服二錢,黃連煎湯送服。4.心脾作痛。檳榔、高良薑各一錢半,陳米百粒,水煎服。5.腰痛。檳榔研末,酒送服一錢。6.腳氣。檳榔十二枚,研末,分兩次服,以薑汁溫酒調服。7.便秘。檳榔研末,蜜湯調服二錢。8.小便淋痛。用麵煨檳榔、赤芍藥各半兩研末,每取三錢,水煎好,空心服。一天服兩次。9.腸寄生蟲。檳榔十多枚,研末,先以水二升半煮檳榔皮至一升,調末一匙,空心服。經一天即有蟲排出,如未排盡,可再次服藥。又一方:檳榔半兩,炮過,研末,每服二錢,以蔥、蜜煎湯調服。10.口吻生瘡。檳榔燒過,研末,加輕粉敷擦。11.耳出膿。用檳榔末吹耳內。

大腹子

【釋名】亦稱大腹檳榔、豬檳榔。

【集解】 [時珍說]生長在嶺南、滇南,即檳榔中腹大形扁而味澀的一種。當地人習慣用扶留藤、蚶子殼灰拌和服食,以辟除瘴癘。

【氣味】 辛、澀,溫,無毒。

【主治】 與檳榔的功用相同。

皮 【氣味】 辛,微溫,無毒。

【主治】 治熱氣攻心腹、大腸蠱毒。通大小腸,健脾開胃,止霍亂,降逆氣,還可消皮膚水腫,治腳氣,瘧疾痞滿不舒及胎孕惡阻脹悶等。

椰子

【釋名】亦稱越王頭、胥餘。[時珍說]稽含《南方草木狀》載,相傳林邑王與越王有怨,便派刺客趁其醉,取下頭懸掛在樹上,後來就化為了椰子,核上如有兩眼,裏麵的漿如酒,因此俗稱越王頭。

【集解】[頌說]椰子生長在嶺南各州,樹木像桄榔無枝條,高一丈多,葉在頂端如束蒲;果實大如瓠,垂於枝間,像掛上去的一樣。果實外有粗皮,棕色。皮內有堅殼,圓而微長。殼內有膚,厚有半寸左右,白如豬皮,味如胡桃。膚內裹有像乳汁一樣的漿四五合,飲來清涼可口,芳香宜人,殼還可做器皿。肉可糖煎寄往遠方,做果品甚佳。

椰子

瓤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主益氣,治風。食後充饑。令人麵色滋潤。

汁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主消渴,去風熱,治吐血水腫。

【發明】 [震亨說]椰子生長在海南熱帶地區,當地人依賴椰汁消解夏熱毒渴。

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能止血。療鼻出血、吐瀉霍亂,還可煮汁飲服。治心絞痛,燒存性,研末,以新汲水送服一盞。

殼 【主治】 可以做盛酒的器具,若酒中有毒則酒沸起或殼裂。又可治楊梅瘡及筋骨痛,燒存性,臨用時炒熱,以滾酒泡服二三錢,蓋被取汗,疼痛即止。

桄榔(guǎng láng)子

【釋名】亦稱姑榔木、麵木、董棕、鐵木。

【集解】 [頌說]嶺南及兩廣地區都有。民家的庭院裏也有種植。樹木似棕櫚而堅硬,砍掉皮可以從樹中取麵,多的可達數十鬥,食後不饑。其皮非常柔,堅韌可以做井繩。結的果實如青珠,每條不下百顆,一樹近百條,團團懸掛似傘。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主破瘀血。

桄榔麵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做餅烤食,味肥美,令人不饑,補益體虛乏力,腰酸。久服還可輕身辟穀。

波羅蜜

【釋名】[時珍說]波羅蜜,梵語,因果味甘,故用此名。

【集解】 [時珍說]生長在嶺南、滇南等地。樹高五六丈,形似冬青而更加黑潤。葉極光淨,冬夏均不凋枯。樹身長至鬥大時才結果,不用開花果實出自枝間,多的有十幾枚,少的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厚皮裹著,像栗球,有軟刺。五六月成熟時每顆重達五六斤。剝去外層皮殼,裏麵的肉重疊如橘瓣,吃來甘甜如蜜,香氣四溢。一果有數百核,核大如棗。核仁如粟黃,煮炒食更佳。

【氣味】 甘、香、微酸,平,無毒。

【主治】 止渴解煩,醒酒益氣,令人悅澤。

核中仁 【主治】 補中益氣,令人不饑,身體輕健。

無花果

【釋名】亦稱映日果、優曇缽、阿駔。

【集解】 [時珍說]生長在揚州及雲南,今吳、楚、閩、越等地也有,有人折枝插栽而成。枝葉如枇杷葉,三月長葉如花構葉。五月間不開花而結果實,果實出自枝間,狀似木饅頭,裏麵虛鬆柔軟,采來後用鹽漬,壓扁,曬幹後當果品食。成熟時果實呈紫色,果肉軟爛,味甜如柿子,無核。《方輿誌》載,廣西的優曇缽不需開花便結果,狀如枇杷。《酉陽雜俎》載,阿駔出自波斯,拂林人將此樹稱為底珍樹。高丈餘,枝葉繁茂,有分丫如蓖麻,無花而實,色紅類似椑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這兩種指的都是無花果。

無花果

實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開胃,止泄利。治各種痔、咽喉痛。

葉 【氣味】 甘、微辛,平,有小毒。

【主治】 治痔瘡腫痛,煎湯頻熏洗患處。

[附錄] 文光果 出自景州。狀如無花果,味如栗子,五月成熟。

天仙果 出自四川。樹高八九尺,葉似荔枝略小,無花結果,果子似櫻桃,累累綴於枝間。六七月成熟,味極甜美。宋祁《方物讚》載,無花果有很多分枝,無花結果,閑時咀嚼,味甜似蜜。

古度子 出自兩廣各州。樹葉如栗,無花結果,枝間生子,大如石榴及山楂,色紅,味酸,煮後可做粽食。若數日不煮,則化作飛蟻。

馬檳榔

【釋名】亦稱馬金囊、馬金南、紫檳榔。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滇南的金齒、沅江等少數民族地區,蔓生。結果大如葡萄,紫色味甘。果內有核,頗似大風子而殼薄。核內有仁,也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