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一卷 果部(1 / 3)

《西京雜記》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373143768071]}],"20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9,"start_container_index":2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3},"quote_content":"《西京雜記》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373143768071]}],"4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8,"start_container_index":4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quote_content":"《南方草木狀》reference_book_ids":[7213279798745893928]}],"4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8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48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南方草木狀》reference_book_ids":[7213279798745893928]}],"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3,"start_container_index":9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9},"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6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2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2,"start_container_index":62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8},"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6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1,"start_container_index":6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6},"quote_content":"《後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2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4,"start_container_index":2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30},"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2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29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3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9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8,"start_container_index":39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4},"quote_content":"《爾雅》reference_book_ids":[6883377560021896205]}],"5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6,"start_container_index":59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2},"quote_content":"《茶經》reference_book_ids":[7236253131133160509,7261897841277144099,7148737651426741262,7219188783244119101,7257081676759567423,69591227446885448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47,"start_container_index":59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3},"quote_content":"《茶經》reference_book_ids":[7236253131133160509,7261897841277144099,7148737651426741262,7219188783244119101,7257081676759567423,69591227446885448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6,"start_container_index":59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2},"quote_content":"《茶經》reference_book_ids":[7236253131133160509,7261897841277144099,7148737651426741262,7219188783244119101,7257081676759567423,69591227446885448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47,"start_container_index":59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3},"quote_content":"《茶經》reference_book_ids":[7236253131133160509,7261897841277144099,7148737651426741262,7219188783244119101,7257081676759567423,6959122744688544804]}],"1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15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爾雅》reference_book_ids":[688337756002189620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李時珍說:樹木的子實叫果,草的果實叫瓜。成熟後可以吃,曬幹可以做果脯。豐儉可以濟時,疾苦可以備藥。可輔助粒食,以養民生。古人觀察五地之物發現:山林宜種皂物,即柞、栗之屬;河澤宜種膏物,即菱、芡之屬;山丘宜種核物,即梅、李之屬;平地出產野瓜,場園則出產珍奇的瓜果,並根據時令加以收藏,果瓜的產地不同,性味的好壞也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不知物性而縱情嗜食。

果之一 五果類

李、杏、梅、白梅、桃、栗、天師栗、棗、苦棗

【釋名】又叫嘉慶子。[時珍說]梵書稱李為居陵迦。

【集解】 [弘景說]京口出產一種麥李,在麥子吐穗、開花時成熟,果小而肥甜。姑熟有南居李,核像杏子的形狀。[誌說]還有綠李、黃李、紫李、牛李、水李,都甜美好吃。惟獨野李味苦,隻能取其核仁做藥。[時珍說]李,綠葉白花,樹的存活期很長,有近百個品種。李子大的像杯或卵,也有像彈丸和櫻桃的。它的味道有甘、酸、苦、澀多種,而顏色有青、綠、朱、紫、黃、赤、胭脂、青皮、紫灰等。形狀有牛心、馬肝、杏李、水李、離核、合核、無核的區別。產地在武陵、房陵等地。最早有在四月成熟的麥李、禦李。十月、十一月成熟的叫晚李、冬李。還有季春李,冬天開花、春天成熟。北方有一種禦黃李,形大、肉厚、核小、味道甘甜香美。江南建寧有一種均亭李,紫色而且肥大,味甘如蜜。另有擘李,熟時自然裂開。還有糕李,它的肉肥黏如糕。這些都是李子中的珍品。現代的人將李子用鹽曬、糖藏、蜜煎等方法製成幹果,惟有曬幹的白李有益。製作方法:夏天李子色黃時摘下,加鹽揉搓去汁,再和鹽曬,最後剝去核曬幹即成。用它來下酒或供陳設均佳。

實 【氣味】 苦、酸,微溫,無毒。[時珍說]在水中不下沉的李有毒,不能吃。[大明說]李不能經常吃,會使人發熱。[詵說]喝水前吃李會使人發痰瘧。不能與麻雀肉一起吃。和蜜吃,會損五髒。

【主治】 曬幹後吃,去痼熱,調中。去骨節間勞熱。肝有病的人宜於食用。

核仁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主摔跌引起的筋折骨傷,骨痛瘀血。使人麵色好。治女子小腹腫脹,利小腸,下水氣,除浮腫,治麵上黑斑。

根白皮 【氣味】 大寒,無毒。

【主治】 消渴,止腹氣上衝引起的頭昏目眩。治瘡。煎水含漱治牙痛,煎湯飲治赤白痢。烤黃後煎湯,次日再飲,治女人赤白帶下。治小兒高熱,解丹毒。苦李根皮:味鹹,治腳氣,治熱毒、煩躁。

花 【氣味】 苦、香,無毒。

【主治】 做成末洗臉,可使人麵色潤澤,去粉刺黑斑。

葉 【氣味】 甘、酸,性平,無毒。

【主治】 治小兒壯熱,瘧疾引起的驚癇,煎湯洗身,效果良好。

樹膠 【氣味】 苦,性寒,無毒。

【主治】 治目翳,鎮痛消腫。

【附方】 1.女人麵?。將李核仁去皮後研細,以雞蛋白調如飴後在黃昏塗臉上。次日清晨用漿水洗去,再塗胡粉。不過五六日便會有效。2.蠍蠆螫痛。苦李仁嚼爛塗在傷口上。3.小兒丹毒,從雙腿長到陰頭。用李根燒成末,以田中的流水調和後塗。4.咽喉腫痛。用皂莢末吹鼻使人打噴嚏,再以李樹靠近根的皮磨水塗咽喉外部。5.女人麵黑粉刺。用李花、梨花、白葵花、白蓮花、櫻桃花、紅蓮花、川椒各六兩,桃花、木瓜花、丁香、沉香、青木香、鍾乳粉各三兩,蜀水花一兩,黃豆末七合,一同研成細末用瓶裝起來。每日用它洗手洗臉,百日後便潔白如玉。

【釋名】也稱甜梅。

【集解】 [頌說]現在處處都有。杏有很多種:黃而圓的叫金杏,相傳金杏種最早出自濟南郡的分流山,當地的人稱它漢帝杏,說是漢武帝上苑的品種。現靠近汴、洛的地方都種它,也成熟得最早。扁而青黃的叫木杏,味不如金杏酸。[時珍說]各種杏,葉都是圓而尖的,二月開紅花,也有葉多而不結果的,叫千葉杏。甜而沙的叫沙杏,色黃而帶酸味的叫梅杏,青而帶黃的叫柰杏。其中金杏大如梨,黃如橘。《西京雜記》載,蓬萊的杏樹開花,有五種顏色,確為異種。北方的肉杏非常好,紅色,大而扁,有金剛拳之稱。凡是杏熟時,都可以榨出濃汁,放在盤中曬幹,再刮下來和水調著麥麵一起吃,是五果類中最常用的調料。

實 【氣味】 酸,熱,有小毒。生吃太多則傷筋骨。[頌說]在杏類中像梅的味,酸;像桃的味,甜。[扁鵲說]多吃動舊疾,使人眼盲、須眉脫落。[源說]多吃則生痰熱,精神昏乏。產婦尤其要忌食。

【主治】 曬幹後當果脯吃,止渴,去冷熱毒。它是有益於心的果,有心病的人宜食用。

杏仁 【氣味】 甘(苦),性溫(冷利),有小毒。

【主治】 咳逆上氣如同雷鳴,咽喉腫痛,下氣,產乳金瘡,寒心賁豚。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往來,季節性頭痛,消心下脹痛,殺狗毒,解錫毒。治上腹悶脹不通,發汗,主溫病腳氣、咳嗽上氣喘促。加天門冬煎,潤心肺。和酪做湯,潤聲音。可除肺熱,治上焦風燥,利胸膈氣逆,治便秘。殺蟲,治各種瘡疥,消腫,去頭臉各種風氣引起的水泡樣兒的小疙瘩。

【發明】 [時珍說]麵粉、豆粉碰到杏仁會爛。曾有一個官兵因吃麵粉而積食,醫師用積氣丸、杏仁各等分做成丸,用開水送下,數次即愈。《野人閑話》中記載,翰林學士辛士遜在青城山道院中,數次夢見皇姑對他說,可服杏仁,使你聰明,老而健壯,心力不倦。便問服杏仁的方法:用杏仁一味,每天盥漱完畢,放七枚在口中,良久脫去皮,細嚼後和津液咽下。天天如此,一年後必定精神抖擻,身體輕健。核內有兩個杏仁的有毒。

花 【主治】 主補不足,女子傷中,關節紅腫熱痛及肢體酸痛。

葉 【主治】 急性腫脹,全身浮腫,煮成濃湯熱浸,也可口服少許。

枝 【主治】 治摔傷,取一把加一升水,煮至水減半,加酒三合和勻,分次口服,效果好。

根 【主治】 因吃杏仁太多導致的迷亂將死,將根切碎煎湯服,即解。

杏仁〔主治〕咳逆上氣如同雷鳴,咽喉腫痛,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如奔豚,驚癇,心下煩熱。

【附方】 1.咳嗽寒熱。杏仁半斤,去皮尖,在童便中浸七日,取出,溫水淘洗,研成泥,加童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錢,熟水送下。2.上氣喘急。用杏仁、桃仁各半兩,去皮尖,炒研,加水調生麵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薑湯或蜜湯送下。以微瀉為度。3.喘促浮腫,小便淋瀝。用杏仁一兩,去皮尖,熬後磨細,和米煮粥,空心服二合。4.頭麵風腫。將杏仁搗成膏,調雞蛋黃塗布上,包頭麵。藥幹再塗,反複七八次可愈。5.偏風不遂,失音不語。生吞杏仁七枚,逐日增加至四十九枚,周而複始。食後飲竹瀝,直至病愈。6.喉痹痰嗽。將杏仁去皮、熬黃,取三分,加桂末一分,調成泥裹含咽汁。7.喉熱生瘡。治方同上。8.肺病咯血。杏仁四十個用黃蠟炒黃,研青黛一錢加入,搗爛,包在切開的柿餅中,外裹濕紙,煨熟服用。9.血崩不止。用甜杏仁上的黃皮,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空心熱酒送服。10.痔瘡下血。用杏仁(去皮尖及雙仁)加水三升,研磨,濾汁,煎至五成,同米煮粥吃。11.耳出膿汁。把炒黑的杏仁搗成膏,裹棉中塞耳內。一天換藥三四次。12.鼻中生瘡。杏仁研末,調乳汁敷塗。13.蟲牙。用杏仁燒存性,研爛納蟲孔中,殺蟲祛風,痛止。重者兩次可見效。14.目生胬肉,或癢或痛,漸掩瞳仁。用杏仁去皮二錢半、輕粉半錢,研勻,以棉裹箸頭蘸藥點胬肉上。又方:用生杏仁七枚,去皮細嚼,吐於掌中,趁熱以棉裹箸頭蘸藥點胬肉上,四五次可見效。又方:用杏仁研膏,人乳化開,一天點三次。15.小兒臍爛成風。將杏仁去皮研爛,敷臍。16.停食不化,氣脹滿。用紅杏仁三百粒、巴豆二十粒,同炒變色,去豆不用,研杏為末,橘皮湯調下。17.白癜風。用杏仁連皮尖,每日晨嚼幾粒擦患處令發赤,睡前再如法擦一次。18.諸瘡腫痛。將杏仁去皮,研爛,取膏,加輕粉、麻油調後擦,有奇效。

【釋名】 [時珍說]“梅”字古文作“呆”,像子生在木上之形。梅乃杏類,故反“杏”為“呆”。書家誤為“甘木”,後作“梅”,從“每”。也有人說,梅者媒也,媒合眾味。所以才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之說。

【集解】 [時珍說]梅屬於杏類。樹和葉都有些相似,比其他很多樹先開花。它的果實酸,曬幹成脯,加到羹和肉羹中。範成大《梅譜》載:江梅是野生的,無須栽接,它的花小而香,果子小而硬。消梅,果子圓而鬆脆,汁多無滓,生吃最好,不宜進行煎製。綠萼梅,樹枝和花都是綠色的。重葉梅,花葉重疊,結果多是成雙成對。紅梅,花的顏色像杏。杏梅,顏色淡紅,果實扁而又有斑點,味道和杏差不多。鴛鴦梅,即多葉紅梅,並蒂結果。采半黃的梅子用煙熏製而成的是烏梅,用鹽醃的青梅便成了白梅。也可將梅蜜煎、糖藏,當果品食用。熟了的梅榨汁可曬成梅醬。烏梅、白梅可以入藥,亦可食用。梅醬夏季調水喝,既能解暑渴,又能殺水中的蟲毒。

花〔功效〕令神思清晰。

烏梅〔主治〕主下氣,除熱、安心,治肢體痛,偏枯不靈,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

實 【氣味】 酸,平,無毒。

【發明】 生吃能止渴。經常吃則損齒傷筋、蝕脾胃,使人發膈上痰熱。服黃精的人忌食。吃梅後牙齒酸痛的人,嚼胡桃肉可止痛。

烏梅 【氣味】 酸,溫,幹澀,無毒。

【主治】 主下氣,除熱,安心,治肢體痛,偏枯不靈,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除痹,利筋脈,止下痢,好唾口幹。泡水喝可治傷寒煩熱,止渴調中,去痰,治瘧瘴,止吐瀉,除冷熱引起的下痢。還可治肺癆,消酒毒,安神得睡。與建茶、幹薑一起製成丸服,止休息痢最為有效。斂肺澀腸,止久嗽,反胃噎膈,消腫湧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白梅

【釋名】又叫霜梅、鹽梅。[修治]《書》講:“如果要做湯,隻有鹽梅最好。”做法:將大青梅用鹽水浸泡,白天曬後晚上泡,十天即成。時間一長便會上霜。

【氣味】 酸、鹹,平,無毒。

【主治】 和藥點痣,蝕惡肉。有刺在肉中時,嚼爛敷上即出。治刀箭傷,止血,研爛後敷擦。乳癰腫毒,則杵爛貼敷。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緊閉的人,拿梅肉揩擦牙齦,即開。還治瀉痢煩渴、 霍亂吐下、 下血血崩,功效與烏梅相同。

核仁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主明目,益氣,不饑。除煩熱。治手指腫痛,搗爛和醋浸泡。

花 【氣味】 酸、澀,無毒。

【發明】 梅花湯:半開的花,用熔蠟封住,投入蜜罐中,過一段時間後,取一兩朵加上一匙蜜用沸水快速服下。梅花粥:將飄落的梅花瓣放入米粥中煮著吃。楊誠齋有“蜜點梅花帶露餐”和“脫蕊收將熬粥吃”的詩句,都取梅花粥有助雅致、清神思的功效。

葉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主休息痢和霍亂,則將葉煮成濃湯喝。[藏器說]揉梅葉在清水中,再用此水洗蕉葛衣,衣服經盛複的陽光暴曬也不會腐爛。[時珍說]如夏天的衣料長了黴點,用梅葉煎湯洗,即可。

根 【主治】 肢體酸痛,痛而遊來無定處。剛生下來的小孩,用梅根和桃、李的根煮水洗身,以後便不會得瘡熱。煎湯喝還可治霍亂,止休息痢。

【附方】 1.癰疽瘡腫。將鹽梅燒存性,研末,加輕粉少許,以香油塗搽患處四周。2.喉痹乳蛾。用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醃五天;另用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皂莢三十個,共研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每取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風普厥,牙關不開,用此擦牙,很有效。3.泄痢口渴。用烏梅煎湯代茶飲。4.赤痢腹痛。用陳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5.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用烏梅三兩燒存性,研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每服二十丸,米湯空心送服。6.小便尿血。將烏梅燒存性,研末,加醋、糊做成丸子。每服四十丸,酒送服。7.血崩不止。用烏梅肉七枚,燒存性,研末,米湯送服。一天服兩次。8.大便不通。用烏梅十顆,泡熱水中去核,做成棗子大的丸子,塞肛門內,不久大便即通。9.霍亂吐瀉。用鹽梅煎湯細細飲服。10.久咳不已。用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服。11.傷寒頭痛。用烏梅十四枚,鹽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後須避風。

【釋名】[時珍說]桃性早花,容易種植並且果實多,故字從木、兆。

【集解】 [時珍說]桃的品種有很多,易於栽種,而且栽種不久即結實。桃樹栽種五年後應當用刀割其皮,以流出脂液,則可多活數年。花有紅、紫、白,千葉、單瓣的區別。果實有紅桃、碧桃、緋桃、白桃、烏桃、金桃、銀桃、胭脂桃,都是以顏色命名的;有綿桃、油桃、禦桃、方桃、匾桃、偏核桃、脫核桃、毛桃、李光桃、半斤桃,是以形狀命名的;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是以時令命名的。以上這些都能吃,隻有山中毛桃小而多毛,核黏味差。但它的仁飽滿多脂,可入藥。冬桃,又叫西王母桃,亦稱仙人桃,即昆侖桃,形狀如栝樓,裏外透紅,遇霜才熟。方桃的形狀微方。匾桃出自南番,形狀扁而且肉澀,核的形狀像盒子,但它的仁味道甘美,當地人很珍視它,取名波淡樹,樹很高大。偏核桃出自波斯國,形狀薄而尖,頭偏,半月狀,但它的仁酷似新羅鬆子,可以吃,性熱。元朝禦庫的蟠桃,核大如碗,被認為是神異之品。漢明帝時,常山獻巨核桃,下霜才開花,盛暑時才熟。《玄中經》記載,積石桃,大如鬥斛。九疑山出產一種桃核,半邊可裝一升米。蜀後王有桃核杯,半邊可裝五升水,過一段時間後,桃核中的水便有酒味了。這些都是最大的。古人稱桃為仙果,就是這類桃。生桃切片洗過,曬幹成脯當果吃。桃醋製法:將熟透的桃放入甕中,蓋住口七天,濾去皮和核,再密封十天即成醋。《種樹書》記載,柿樹嫁接桃樹則為金桃,李樹嫁接桃樹則為李桃,梅樹嫁接的桃樹桃肉很脆。桃樹如果生蟲,煮豬頭水澆在樹上即可。

實 【氣味】 辛、酸、甘,熱,微毒。多食令人生熱。[思邈說]吃很多桃後立即洗浴,易使人患寒熱病。[時珍說]多吃生桃會發熱膨脹,發丹石毒,以及長癰癤,有損無益,桃被列為五果中的下品就是據此而來。[瑞說]桃與鱉同食,患心痛。服術的人忌食。

【主治】 做果脯食,可養顏。它是肺喜歡的果食,得肺病的人宜吃。

冬桃 【主治】 解勞熱。

核仁 【氣味】 苦、甘,平,無毒。

【主治】 主瘀血血閉,腹內積塊,殺小蟲,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硬,除卒暴出血,通月經,止心腹痛,治血秘、血結、血燥,通大便,破畜血,殺三蟲。主血滯、肢體遊移性酸痛、肝瘧寒熱、產後血病。

花 【氣味】 苦,平,無毒。

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除屍蟲,去瘡毒。治惡氣,小兒寒熱和突然受外界驚嚇引起的口澀、麵青、喘息、腹痛等症,治傷寒、肢體遊移性酸痛,治頭風,通大小便,止霍亂腹痛。

花〔主治〕使人麵色潤澤,除水氣,破尿路結石,利大小便,下三蟲,消腫脹,下惡氣。治心腹痛及禿瘡。

核仁〔主治〕主血滯,肢體遊移性酸痛,肺癆病,肝瘧寒熱,產後血病。

莖及白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除腹痛,去胃中熱,治心腹痛,解蠱毒,避疫癘,療黃疸身目如金,殺各種瘡毒。

桃膠 [修治][時珍說]桃樹茂盛時,用刀割其皮,久了膠則溢出。采收下來用桑灰湯浸泡,曬幹後用。如服食,應當按本方煉製,效果最好。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煉製後服,保中不饑,忍風寒,下尿道結石,破血,和血益氣,治下痢,止痛。

【附方】 〔桃葉〕 1.半身不遂。用桃仁二千七百枚,去皮尖及雙仁,放好酒一鬥三升,浸二十一天,取出曬幹,搗細做成丸子。每服二十丸,以原酒送服。2.上氣咳嗽,胸滿氣喘。用桃仁三兩去皮尖。加水一升研汁,和粳米合煮粥食。3.肺結核。將桃仁五十枚研成泥,加水煮取四升取吐。4.崩中漏下。將桃核燒存性,研末,每服一匙,酒送服。每天服三次。5.大便不快,裏急後重。將去皮桃仁三兩,吳茱萸二兩,食鹽一兩,同炒熟,去茱萸、食鹽,單取桃仁幾粒細嚼。6.風蟲牙痛。將桃仁燒出煙火,安放痛齒上咬住,如此五六次即愈。

〔桃梟〕 1.瘧疾。將桃梟十四枚、巴豆七粒,黑豆一兩,研勻,加冷水調成丸子,朱砂為衣。發病日五更服一丸,水送下。服藥兩次即可痊愈。此方叫作“家寶通神丸”。2.盜汗不止。用桃梟一個,霜梅二個,蔥根七個,燈芯二根,陳皮一錢,稻根、大麥芽各一撮,加水二盅煎服。

〔桃花〕 1.大便艱難。桃花研末,水送服一匙即可。2.腰脊作痛。取桃花一鬥一升,水三鬥,曲六升,米六鬥,如常法釀酒。每服一升,每天服三次。3.粉刺。將桃花、丹砂各三兩,共研末。每服一錢,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桃葉〕 1.二便不通。用桃葉搗汁半升服(冬季可用桃皮代替桃葉)。2.鼻內生瘡。將桃葉嫩心搗爛塞鼻內。無葉可用枝代替。3.身麵癬瘡。將桃葉搗汁擦。

〔莖及白皮〕 1.黃疸。取筷子粗細的桃根一小把,切細,煎濃湯,空心一次服完。黃散後,可時時飲清酒一杯,則眼黃易散。忌食熱麵、豬、魚等食物。2.肺熱喘急。用桃皮、芫花各一升,加水四升煮至一升。將布巾絞藥汁溫胸口、四肢等處。3.喉痹塞痛。用桃皮煮汁服。4.熱病口瘡。用桃枝煎濃汁含漱。5.痔痛。用桃根煎湯浸洗。6.水腫尿短。用桃皮三斤,去內外皮,加水二鬥煮至一鬥。以汁一半泡秫米一鬥,加一半泡女曲一升,如常法釀酒。每服一合,每天服三次,以體中有熱見藥效。忌食生冷及一切毒物。7.婦女閉經 (數年不通,麵色萎黃,唇口青白,腹內成塊)。用桃樹根、牛蒡根、馬鞭草根、牛膝各一斤,銼細,以水三鬥煎成一鬥,去渣,更以慢火煎成餳狀收存,每服一匙,熱酒調服。8.牙疼頰腫。用桃白皮、柳白皮、槐白皮各等分煎酒熱漱,冷即吐去。

〔桃膠〕 1.虛熱作渴。將彈丸大小桃膠一塊含口中,止渴。2.石淋作痛。用桃木膠如棗大一塊,夏以冷水三合,冬以開水三合調服。一天服三次,石盡藥停。3.血淋作痛。炒桃膠、木通、石膏各一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飯後服。4.產後下痢,裏急後重。焙幹的桃膠、沉香、炒過的蒲黃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錢,飯前米湯送服。

【釋名】 [時珍說]栗,像花實下垂之狀。梵書稱為篤迦。

【集解】 [頌說]栗處處都有,而兗州、宣州最多。栗樹高二三丈,葉子和櫟樹葉子很像。四月開青黃色的花,長條,似胡桃花。栗果有房蝟,大的如拳頭,房中有三四個子,小的如桃李,房中隻有一二個子。栗熟後房會裂開,子即掉出來。[時珍說]它隻能播種而植,不能移栽。《事類合璧》載,栗樹高二三丈,苞上多刺如蝟毛,每枝有四五個,苞的顏色有青、黃、紅三種。苞中的子或單或雙,或三個或四個。子生時殼黃,熟時殼變紫,殼內有膜裹住,到九月降霜時方熟。隻有自己掉出來的子才能久藏,否則容易腐壞。栗的花呈條狀,像筷子頭那麼大,長四五寸,可做燈芯。栗中大的叫作板栗,中心子扁的叫栗楔,稍小的叫山栗,山栗中圓而頂部尖的叫錐栗。像橡子那樣又圓又小的則是莘栗,小如指頭的叫茅栗。栗最好是曬幹以後收藏。如果收藏新鮮的,最好同潤沙和在一起,這樣即使到了夏初時節仍像新鮮的。劉恂《嶺表錄異》載,廣中不產栗,隻有勤州的山中有石栗,一年才熟,圓如彈子,皮厚而味似胡桃。

實 【氣味】 鹹,溫,無毒。[詵說]吳栗雖大但味差,不如北栗。栗隻要是曬幹後吃,都能下氣補益,不然仍有木氣而失去補益的功效。用火煨去汗,可除木氣味,生吃則發氣。蒸炒熟食也會脹氣。[恭說]用栗製成的粉喂養小兒,會導致小兒不長牙齒。[宗奭說]小兒不宜多吃,生的不容易消化,熟的吃了則脹氣,膈食生蟲,往往致病。

【主治】 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生吃可治腰腳不遂。治筋骨斷碎,腫痛瘀血,生嚼後塗上,立即見效。

花〔主治〕治頸淋巴結結核。

實〔主治〕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治腰腳不遂。治筋骨斷碎,腫痛瘀血。

栗殼〔主治〕煮湯喝,治反胃消渴,止瀉血。

毛球〔主治〕煮湯,洗火丹毒腫。

娑羅子〔主治〕長期食用止風攣。

栗楔 【釋名】 一個苞有三顆栗子,其中扁的一顆叫作栗楔。

【主治】 主筋骨風痛,對活血尤其有效。每天生吃七顆,破胸脅和腹中結塊。生嚼還能拔惡刺,出箭頭,敷頸淋巴結結核腫痛。

【發明】 [思邈說]栗是益腎的果,腎病患者宜吃。[弘景說]相傳有人感到腰腳無力,便到栗樹下吃了個夠,如此數日,便能行走了。這是補腎的結果,應生吃。如果當食物吃,宜先將其蒸曬。[宗奭說]栗有補腎的功能,因為它味鹹,又能滯氣。[時珍說]栗在五果中屬水。水災之年,則栗不熟,是物類相應的原因。有人內寒,腹瀉如注,讓其吃煨過的栗二三十枚後,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由此即可證明。《經驗方》中治腎虛、腰腳無力,用袋裝生栗懸掛起來晾幹,每天吃十多顆,再配以豬腎粥相助,久食必強健。風幹的栗比曬幹的好,火煨油炒的比煮蒸的好。但仍需細嚼,連津液吞咽才有益。如快速吃飽則會傷脾。蘇子由詩:“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這就是吃栗的要訣。《史記》載,秦國鬧饑荒時,應侯請求發五苑的棗、栗。栗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這是有史實根據的。

栗荴 【釋名】 栗內的薄皮。

【氣味】 甘,平、澀,無毒。

【主治】 搗散和蜜塗臉,可去皺紋,使人皮膚光滑。

栗殼 【釋名】 栗的黑殼。

【主治】 煮湯喝,治反胃消渴,止瀉血。

毛球 【釋名】 栗外麵的刺包。

【主治】 煮湯,洗火丹毒腫。

花 【主治】 頸淋巴結結核。

樹皮 【主治】 剝帶刺的皮煎水洗,治丹毒五色無常。

根 【主治】 用酒煎服,治偏腎氣。

【附方】 1.小兒疳瘡。嚼生栗子敷上。蘆刺入肉,方法相同。2.小兒口瘡。煮熟的大栗每天吃,效果很好。3.鼻血不止。宣州大栗七顆刺破,連皮燒存性,出火毒,加少許麝香研勻。每次服二錢,溫水送服。或者將栗子殼炭研末,做粥吃。4.骨鯁在咽。將栗子內的薄皮燒存性,研末,吹入咽喉中,骨鯁即下。5.老人腎虛腰痛。栗子同公狗的腎、蔥、鹽煮食,一月即愈。6.跌打損傷。生嚼栗子塗擦,效果佳。7.膈氣。用煆燒過的栗子黑殼與等份的舂米槌上的糠,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蜜丸。每次空腹服三十丸。8.眼紅疼痛。火氣上升,眼球有血絲,用七個栗子同黑魚煮成羹吃。9.頸淋巴結結核。采栗花同貝母一起製成末,每日用酒送服一錢。

天師栗

【集解】 [時珍說]隻西蜀青城山才有,別處不產。傳說是張真人在此修道時遺留下來的,故而得名。它像栗而味更美,唯獨栗苞不似橡。現今武當山所賣的娑羅子,多數就是此物。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長期食用止風攣。

【釋名】 [時珍說]大為棗,小為棘。棘就是酸棗。

【集解】 [頌說]華北地區都產棗,但青州出產的尤佳。晉州、絳州的棗雖大,但不及青州的肉厚,江南出產的棗堅燥少脂,在園圃中移栽,種類繁多。上好的有水菱棗、禦棗之類,南方人將棗煮後曬幹,使其皮薄而皺,則比其他棗更甜,稱為天蒸棗。[時珍說]密雲所出的棗,很小,但脆潤核細,味道亦十分甜美,都可作為果食。幹棗做法:先清掃地麵,鋪上菰箔之類接住棗。經過日曬夜露後,把爛的扔掉,曬幹後即成。切了再曬幹的叫棗脯。煮熟後榨出的汁叫棗膏。蒸熟的叫膠棗,加糖和蜜拌蒸則更甜,加麻油葉同蒸則色更潤。膠棗搗爛後曬幹則成了棗油。具體做法是:選紅軟的幹棗放入鍋中,加水至剛好淹平,煮沸後撈出,在砂盆中研細,用棉布包住絞取汁,塗在盤上曬幹,其形如油,刮成末後收取。每次用一匙放入湯碗中即成美漿。酸甜味足,用來和米粉,有解饑渴、益脾胃的功效。

生棗 【氣味】 甘、辛,熱,無毒。多食則令人寒熱,腹脹滑腸。瘦人尤其不能吃。

大棗 【釋名】 即曬幹的大棗。

【主治】 主心腹邪氣,安中,平胃氣,養脾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津液少、身體虛弱,大驚,四肢重,和百藥。長期服食能輕身延年。補中益氣,除煩悶,療心下懸,除腸澼。和光粉燒,可治疳痢。和陰陽,調榮衛。

三年陳棗核中仁 【主治】 主腹痛邪氣、惡氣卒疰忤。核,燒研,擦脛瘡效果甚佳。

葉 【氣味】 甘,溫,微毒。

【主治】 覆蓋麻黃,能令發汗。和葛粉,擦痱子瘡,效果佳。

木心 【氣味】 甘、澀,溫,有小毒。

【主治】 治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麵目青黃,淋露骨立。銼取木心一斛,加水淹過三寸,煮至二鬥水時澄清,再煎至五升。每日晨服五合,嘔吐即愈。另外,煎紅水服還能通經脈。

根 【主治】 煎水洗浴,治小兒赤丹從腳背發起。

皮 【主治】 棗樹皮與等量北向的老桑樹皮燒研。每次用一合,以井水煎後,洗目。每月三次,眼昏的人會複明。但須忌葷、酒、房事。

木心〔主治〕治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麵目青黃,淋露骨立。治嘔吐。通經脈。

【附方】 1.調和胃氣。將幹棗去核,緩火烤燥,研末,加少量生薑末,開水送服。2.反胃吐食。用一枚去核的大棗和一個去頭翅的斑蝥一起煨熟,去斑蝥,空腹開水送服。3.患傷寒病後,口幹咽痛、喜唾。用大棗二十枚、烏梅十枚,搗爛,加蜜做成丸,口含咽汁,效果佳。4.婦女悲傷欲哭,精神不正常。用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二兩,合並後每取一兩煎服。此方叫作“大棗湯”。5.大便燥塞。用大棗一枚去核,加輕粉半錢入棗中,煨熟,棗湯送服。6.煩悶不眠。大棗十四枚、蔥白七根,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7.上氣咳嗽。用棗二十枚,去核,以酥四兩,微火煎,倒入棗肉中漬盡酥,取棗收存。常含一枚,微微咽汁。8.肺疽吐血。用紅棗(連核燒存性)、煆過的百藥煎,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服。9.耳聾鼻塞。取大棗去皮核十五枚、去皮蓖麻子三百枚一起搗碎,棉裹塞耳、鼻,一天一次,經一個多月即可聞聲音和辨香臭。先治耳,後治鼻,不可並塞。10.諸瘡久壞。用棗膏三升煎水頻洗。

苦棗

【釋名】亦稱蹶泄。

【集解】 [土良說]苦棗處處都有。色青而小,味苦不堪,人多不食。

【氣味】 苦,大寒,無毒。

【主治】 傷寒熱伏在髒腑,狂蕩煩滿,大小便閉澀。取肉煮研。和蜜丸服。

果之二 山果類

梨、鹿梨、林檎、棠梨、木瓜、榠楂、山楂、君遷子、柰、柿、安石榴、酸石榴、橘、柑、橙、柚、枇杷、枸櫞、楊梅、櫻桃、榛、銀杏、胡桃、阿月渾子、橡實、槲實

【釋名】亦稱快果、果宗、玉乳、蜜父。

【集解】[頌說]處處都有,但種類差別很大。宣城出產的叫乳梨,皮厚而肉實,味道十分好。有一種叫鵝梨的,南北各地皆有,皮薄而漿多,味稍次卻很香。其餘的有水梨、消梨、紫糜梨、甘棠梨、赤梨、青梨、茅梨、禦兒梨等,確實很多。有一種叫桑梨的,隻能同蜜煮來吃,止口幹,生吃不益,且冷中。還有紫花梨,可療心熱。唐武宗患了此病,百醫不見好。青城山的邢道人便獻上紫花梨,絞汁服後,武宗的病即愈。但年久木枯,不再有此種,現在的人已經品嚐不到了。[時珍說]梨樹高二三丈,葉尖而光膩,且有細齒,二月開六瓣白花。每顆梨核有十餘籽,種下後隻有一兩個籽會發芽長成梨樹,其餘的都長成棠梨。梨的品種很多,隻有棠梨和桑樹嫁接過的梨樹結果既早又佳。梨有青、黃、紅、紫四種顏色。乳梨即雪梨,鵝梨即綿梨,消梨即香水梨,都是果中之上品,可以治病。其他如青皮、早穀、半斤、沙糜等梨都粗澀不堪,隻可蒸煮或切後烘製成脯。有種醋梨,經水煮熟後則味道甜美而且食後不傷人。前人說的好梨大都產在北方,南方隻有宣城的最好。魏文帝的詔書中說,真定禦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煩釋悁。《物類相感誌》載,梨與蘿卜相間收藏,或削梨蒂插在蘿卜上,就可以一年不爛。現在北方人每年在樹上將梨包裹起來,過冬後摘,也妙。

花〔主治〕去麵黑粉滓。

實〔主治〕治熱咳,止渴。治咳熱,中風不語,傷寒發熱,解丹石熱氣、驚邪,利大小便。

實 【氣味】 甘、微酸,寒,無毒。多食令人寒中萎困。患金瘡、婦孺、血虛者,不可食。

【主治】 治熱咳,止渴。切成片貼燙傷部位,可止痛不爛。治客熱,中風不語,傷寒發熱,解丹石熱氣、驚邪,利大小便。除賊風,止心煩熱狂氣喘。做成漿可吐風痰。急性傷風失音,則可用生梨搗成汁頻服。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發明】 [慎微說]孫光憲《北夢瑣言》載,有一朝士找奉禦梁新看病,梁新診斷後說:“風疾已深,請速歸去。”這位朝士又去找馬醫趙鄂看,診斷與梁新相同,隻是叫他多吃些消梨,咀嚼但不咽,也可絞成汁喝。朝士回到家裏十天,隻吃消梨,頓覺身爽。[時珍說]《別錄》談梨,隻說其害,不說其功。古人說到病大多與風寒有關,用藥都是桂、附,卻不知梨有治風熱、解毒、潤肺涼心、消痰祛火的功用。當今人們的病十有六七是痰病、火病。梨的益處很多,但也不宜吃太多。

花 【主治】 去麵黑粉滓。

葉 【主治】 搗汁服,解菌毒。治小兒疝氣。煮汁服,治霍亂吐痢不止。煎服,治風。

【附方】 1.消渴飲水。將梨搗取汁,加蜜水同熬,收瓶中。每次以熱水或冷水調服,直至病愈。2.卒得咳嗽。將好梨去核,搗汁一碗,放入椒四十粒,煎開後去渣,加黑餳一兩,待化勻後,細細含咽。又方:用梨一個,刺五十孔。每孔放椒一粒,裹一層麵在灰火內煨熟,冷後去椒食梨。3.痰喘氣急。將梨挖空,裝入小黑豆填滿,留蓋合上捆好,放糠火中煨熟,搗成餅。每日食適量,甚效。4.赤目胬肉。取好梨一個,搗汁,以棉裹黃連片一錢浸汁,仰臥點汁入眼即可。5.反胃,藥物不下。用大雪梨一個,以丁香十五粒刺入。包濕紙幾層,煨熟吃梨。

鹿梨

【釋名】亦稱鼠梨、山梨、羅。

【集解】 [頌說]江寧府信州有一種小梨叫鹿梨,葉如茶葉,根如小拇指。當地人采八月的梨皮用來治瘡。[時珍說]山梨即野梨,到處都有。梨的大小像杏,可以吃。它的木紋細密,紅紋急,白紋緩。陸璣說:鹿梨,齊郡堯山、魯國、河內皆有,人們也栽種。果實像梨但酸,也有脆而甜的。

實 【氣味】 酸、澀,寒,無毒。

【主治】 煨後吃可治痢疾。

根皮 【主治】 煎汁洗治瘡疥。

林檎(qín)

【釋名】亦稱來禽、文林郎果。[時珍說]此果味甘,能招很多飛禽來林中棲落,所以叫林檎。唐高宗時,李謹得到五色林檎後進獻給皇帝,皇帝大喜,封李謹為文林郎,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又把林檎叫作文林郎果。

【集解】 [誌說]現在處處都有,樹像柰,都是二月開粉紅色花,果子也像柰卻較圓,六七月成熟。[頌說]也有甜、酸兩種:甜的早熟,而且味道脆美;酸的晚熟,必須熟透後才能吃。[時珍說]林檎即小而圓的柰。其中味酸的是楸子。其他還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都是用其具有的色和味來命名的。還有的顏色像紫柰,到冬季才結果。林檎熟後,曬幹研末點湯服甚美,稱作林檎粉。如果林檎樹長毛毛蟲了,在樹下埋蠶蛾或用洗魚的水澆樹即止。

【氣味】 酸、甘,溫,無毒。[誌說]經常吃會發熱和生瘡癤,閉百脈。

【主治】 主下氣消痰,治霍亂腹痛。患消渴的人宜吃。療水穀痢、泄精、小兒閃癖。

東行根 【主治】 治白蟲、蛔蟲,消渴好睡。

【附方】 1.水痢不止。用半熟林檎十枚,加水二升,煎成一升,連同林檎一起吃下。2.小兒下痢。林檎、枸杞子同搗汁,任意飲服。3.小兒閃癖(頭發豎立,發黃,全身瘦弱)。用幹林檎脯研末,和醋塗患處。

棠梨

【釋名】亦稱甘棠。[時珍說]《爾雅》中記載,杜就是甘棠。紅的叫杜,白的叫棠。又說,雌的是杜,雄的是棠。也說,澀的是杜,甜的是棠。

【集解】 [時珍說]棠梨是一種野梨,山林處處皆有。樹像梨樹但略小,葉子像蒼術葉,有圓的和三叉的,葉邊都有鋸齒,葉子顏色灰白。二月開白花,結的果像小楝子那麼大,霜後可食。棠梨樹與梨嫁接最好。有甜、酸,紅、白兩種。陸璣《詩疏》載,白棠即甘棠,子大多甜而滑。赤棠,子澀而酸,木的紋理也是紅的,可做造弓箭的材料。《救荒本草》載,它的葉味微苦,嫩時烘熟,用水淘淨後,可加油和鹽調食,或蒸曬後當茶。它的花也可烘熟吃,或曬幹後磨成麵做燒餅。

棠梨

實〔主治〕燒吃止滑痢。

【氣味】 酸、甘、澀,寒,無毒。

【主治】 燒吃止滑痢。

枝葉 【主治】 治霍亂吐瀉不止、轉筋腹痛。將一把枝葉同二兩木瓜煎汁,細呷。

木瓜

【釋名】亦稱楙。

【集解】 [頌說]木瓜處處都有,以宣城出產的為最佳。樹木的形狀像柰。春末開深紅色的花。果實大的如瓜,小的似拳,皮黃色似著脂粉。宣人栽種尤其謹慎,以致遍滿山穀。

實 【氣味】 酸,溫,無毒。

【主治】 治肌膚麻木、關節腫痛、腳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治腳氣劇癢難忍,嫩木瓜一個,去子煎服。另外做成飲料喝,還可止嘔逆,心膈痰唾,消食,治水痢後口渴不止。治水腫冷熱痢,心腹痛。助穀氣,調營衛。去濕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脹善噫,心下氣脹不舒。

【發明】 [宗奭說]木瓜有木的本性,酸入肝,所以益養筋與血。腰腎有病、腳膝無力,都缺不了它。人們將鉛霜或胡粉塗在木瓜上,木瓜便不會酸且無渣。[時珍說]羅天益《寶鑒》載,太保劉仲海每天吃三五個蜜煎的木瓜,同伴數人都患了淋疾,便請教天益。天益說,這是吃酸引起的,停食即可。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所營,傷在五味。不隻是酸,任何東西吃的時候都必須適可而止。俗話說梨有百損而有一益,木瓜有百益而有一損。《詩》說,投我以木瓜,取其有益也。

木瓜核 【主治】 主霍亂煩躁氣急,每次嚼七粒,溫水咽服。

枝、葉、皮、根 【氣味】 酸、澀,溫,無毒。

【主治】 根、葉煮水洗腳以防止腳軟跌倒。木材做桶洗腳,對人有益。

花 【主治】 治麵黑粉刺。

木瓜

【附方】 1.項強筋急,不可轉側。木瓜兩個,取蓋去瓤,沒藥二兩,乳香二錢半,蓋嚴、捆好、蒸爛,然後搗成膏。每用三錢,以生地黃汁半碗、酒二碗暖化溫服。2.腳筋攣痛。木瓜數枚,加酒水各半煮爛,搗成膏趁熱貼於痛處,外用棉花包好。一天換藥三五次。3.霍亂轉筋。用木瓜一兩、酒一升,煮服。不飲酒者煮湯服。另外還用煎湯熱敷足部。4.肝腎脾三經氣虛(表現為腫滿、頑痹、憎寒壯熱、嘔吐、自汗霍亂吐瀉)。取大木瓜四個,切蓋挖空。一個填入黃芪、續斷末各半兩,一個填入蒼術、橘皮末各半兩,一個填入烏藥、黃鬆節末各半兩,一個填入威靈仙、苦葶藶末各半兩。各瓜以原蓋蓋好,浸酒中,然後取出蒸,曬幹。三浸、三蒸、三曬,最後搗末,以榆皮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5.腎虛脹痛。用木瓜三十枚,去皮、核,挖空,以甘菊花末、青鹽末各一斤填滿,蒸熟,搗成膏,再加入新艾茸二斤,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米湯送服。一天服兩次。

榠(míng)楂

【釋名】 亦稱瘙楂、木李、木梨。

【集解】 [頌說]是木瓜中大而黃且無重蒂的一類。楂子是木瓜中短小而味酸澀的那類。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主解酒去痰。生吃可平惡心,止心中酸水。煨吃可止痢。浸油後梳頭可治白發、紅發。煮水喝,治霍亂轉筋。

山楂

【釋名】亦稱赤爪子、鼠楂、猴楂、朹子、羊梂、山裏果。[時珍說]味道像楂子,所以也叫楂。世人習慣寫成“查”字,這是錯的。“查”讀槎,是指水中浮木,跟楂沒有關係。

【集解】 [時珍說]山楂樹高數尺,葉有五尖,丫間有刺。三月開有五瓣小白花。果實有紅、黃兩種,大的如小花紅果,小的如指頭,九月方熟,小孩會采來賣。閩人將熟山楂去掉皮和核,和糖、蜜一起搗,做成楂糕,做果物。它的核像牽牛子,黑色,很硬。有一種大的,山裏人叫作羊朹子。樹高丈餘,花葉都相同,但果實稍大而顏色黃綠,皮澀肉虛,味道很怪異。初成時味道酸澀,經霜後才能吃。

山楂

實〔主治〕止水痢。治瘡癢。洗漆瘡,多愈。治腰痛。能消積食,補脾,治小腸疝氣,發小兒瘡疹。治婦人產後枕痛,惡露不盡。

核〔主治〕吞下,化食磨積,治睾丸腫硬、墜脹麻木和婦女小腹腫大。

實 【氣味】 酸,冷,無毒。[時珍說]生吃使人煩躁易饑,損齒,齒齲的人尤其不宜吃。

【主治】 煮水吃可止水痢。洗頭浴身,治瘡癢。煮汁洗漆瘡,多愈。治腰痛有效。能消食積,補脾,治小腸疝氣,發小兒瘡疹。健胃,通結氣。還可治婦人產後枕痛,惡露不盡,可煎水加砂糖服,立即見效。化飲食,消腹內癥結,治痰飲心下肌體不舒、吞酸、滯血痛脹,化血塊氣塊,活血。

【發明】 [時珍說]凡是脾弱導致消化不良、胸腹脹悶的人,在飯後嚼二三枚山楂,效果絕佳。但不可多食,否則物極必反。《物類相感誌》載,煮老雞、硬肉時,如加幾顆山楂則易煮爛。它消內積的功效,即可以此類推。李時珍的鄰家有一小兒,因積食而黃腫,腹脹如鼓。偶然到羊朹樹下將羊朹吃了個飽。回去後大吐痰水,病也好了。羊朹與山楂是同類,其功效也相同,博識的人不可不知。

核 【主治】 吞下,化食磨積,治睾丸腫硬、墜脹麻木和婦女小腹腫大。

赤瓜木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治水痢和頭風身癢。

根 【主治】 消積,治反胃。

莖葉 【主治】 煮水洗漆瘡。

【附方】 1.食肉不消。用山楂肉四兩,水煮食,並飲汁。2.偏墜疝氣。用山楂肉、炒過的茴香各一兩,共研末,加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一百丸,空心白開水送服。3.老人腰痛及腿痛。用山楂、鹿茸,等分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百丸,一天服兩次。4.腸風下血。用山楂研末,艾湯調下,效果甚佳。5.痘疹出不快。用幹山楂研末,開水送服。疹即出。又方:用山楂五個,酒煎,加水溫服。

君遷子

【釋名】又叫牛奶柿、丁香柿、紅藍棗。

【集解】 [藏器說]生長在海南。樹有一丈多高。果子中有汁液,像乳汁一樣甜美。《吳都賦》中“平仲君遷”指的就是君遷子。[時珍說]君遷即?棗,其樹像柿且葉長。但結的果小而長,形狀像牛的奶頭,幹熟時則變成紫黑色。一種稍圓如手指頭大的,叫作丁香柿,味特別好。《廣誌》載,楔棗,即小柿子。肉嫩而厚實核少,可以當貢品。

【氣味】 甘、澀,平,無毒。

【主治】 止消渴,去煩熱,令人膚色潤澤、身體輕健。

柰(nài)

【釋名】 亦稱頻婆、蘋果。[時珍說]現在北方人也這麼叫。

【集解】 [時珍說]柰與花紅是同類異種。樹、果都像花紅而稍大,西部最多,可栽種也可嫁接。有白、紅、青三種顏色。白的叫素柰,紅的叫丹柰,青的叫綠柰,皆在夏天成熟。涼州有冬柰,冬季成熟,呈碧色。《孔氏六帖》說,涼州白柰,大如兔頭。《西京雜記》說,上林苑有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液如漆,沾在衣服上就洗不掉,也叫脂衣柰。這些都是異種,西部多產柰,家家都將其曬成脯,數十百斛積蓄起來,叫作頻婆糧。[弘景說]江南也有,但北方最多。

實 【氣味】 甘,寒,有小毒。常吃令人肺脹,有病的人更是如此。

【主治】 主補各髒腑氣不足,和脾。搗汁服可治暴食引起的飽脹和氣壅不通。益心氣,耐饑,生津止渴。

【釋名】亦稱柹。

【集解】 [頌說]南北都有,其種類也很多。紅柿到處都有,黃柿產於汴、洛等州。朱柿長在華山,像紅柿一樣圓小、皮薄,味更甜。椑柿青色,可以生吃。各種柿都味美而且有益於人。還有一種小柿,俗稱牛奶柿。相傳柿有七絕:一長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蛀,五霜葉可玩,六嘉賓,七落葉肥滑,可以書寫。[時珍說]柿,樹高葉大,圓而有光澤。四月開黃白色的小花。結的果實為青綠色,八、九月才成熟。生柿收藏後自行變紅的,叫烘柿;曬幹的叫白柿;用火熏幹的叫烏柿;水泡儲藏的叫醂柿。柿有核呈扁狀,像木鱉子仁而堅硬。柿根很牢固,叫作柿盤。

烘柿 【釋名】 [時珍說]不是指用火烘,是將青綠的柿放在器具中讓它自然變紅、變熟,像火烘出來的一樣,而且澀味盡去,味甜如蜜。

【氣味】 甘,寒,澀,無毒。[弘景說]生柿性冷。不能同蟹一起吃,否則會使人腹痛泄痢。[時珍說]有一人吃了蟹後又吃了很多紅柿,結果整夜大吐,以致吐血,不省人事。一位道士講:隻有木香可解。於是將木香磨水灌下,就漸漸醒過來了。

【主治】 主通耳鼻氣,治腸胃不足,解酒毒,壓胃間熱,止口幹。

白柿、柿霜 [修治][時珍說]白柿,即幹柿長霜。去皮撚扁,日曬夜露至幹,放入甕中,等到生白霜時取出。現在人們叫柿餅,也稱柿脯,又叫柿花。它的霜叫作柿霜。

【氣味】 甘,平,澀,無毒。

【主治】 補虛勞不足,消腹中瘀血,開胃澀腸,健脾胃氣。能化痰止渴,治吐血,潤心肺,治療慢性肺疾引起的心熱咳嗽,潤聲喉,殺蟲,溫補。經常吃還可祛麵斑。治反胃咯血,肛門閉急並便血,痔漏出血。柿霜清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平嗽,治咽喉口舌瘡痛。

烏柿 【釋名】火熏幹的柿。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主殺蟲,治療金瘡和燒傷感染,可長肉止痛。治狗齧瘡,止下痢。服藥口苦和嘔吐的人,吃少許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