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二卷 木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桐葉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惡蝕瘡著陰。消腫毒,生發。

木皮【主治】 治五痔,殺三蟲。療奔豚氣病。沐發,去頭風,生發滋潤。治惡瘡、小兒丹毒,煎汁塗。

【附方】 1.手足浮腫。桐葉煮汁浸泡,同時飲少許汁。汁中加小豆效果更好。2.癰疽發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將桐葉在醋中蒸過貼患處。退熱止痛。逐漸生肉收口,有特效。3.頭發脫落。用桐葉一把、麻子仁三升,加淘米水煮開五六次,去渣,每日洗頭部,則頭發漸長。4.跌打損傷。桐樹皮去青留白醋炒,搗爛敷塗。5.眼睛發花,眼前似有禽蟲飛走。桐花、酸棗仁、玄明粉、羌活各一兩,共研末,每服二錢,水煎,連渣服下。一天服三次。

梧桐

【集解】[弘景說]梧桐皮白,葉似青桐,而果子肥大可以吃。[頌說]《遁甲書》載,觀梧桐可知日月正閏。它生有十二葉,一邊各六葉。從下數一葉為一月,至上共十二月,有閏十三葉的,多餘的小葉生在哪裏,就是閏幾月。所以說:如果梧桐不生葉,天下就會改變。[宗奭說]梧桐四月開小花,嫩黃色,猶如棗花。枝頭長出絲,落到地上後成為油,沾在衣服上就成了汙漬。五、六月結果,人們摘來可炒著吃,味道像菱和芡,這就是《月令》裏的“清明桐始華”。[時珍說]梧桐處處都有,樹似桐而皮總是青色,其木無節筆直生長,紋理細而木質緊密,葉似桐而光滑有尖。梧桐的花蕊細,墜下如百黴。它的莢長三寸左右,由五片合成,長老後就裂開像箕一樣,種子長在莢上麵,多的五六顆,少的兩三顆。種子的大小如胡椒,皮有皺紋。羅願《爾雅翼》載,梧桐多陰,青皮而木質白,似青桐而種子多。其樹容易生長,烏鴉銜的種子落到地上以後就能發芽生長。但是在晚春長出的葉子,早秋即凋落。《詩》說,梧桐多向陽生長。《齊民要術》載,生長在山石之間的梧桐樹,做成樂器音色更加響亮。

木白皮【主治】 燒存性,研末和乳汁,塗須發變黃赤色,可治腸痔。

葉 【主治】 治發背,將葉烤焦研末,用蜜調敷,幹即換。

子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搗汁塗於頭部,拔去白發根,必然生出黑發來。和雞蛋燒存性,研成末摻,治小兒口瘡。

油桐

【釋名】亦稱虎子桐、荏桐、罌子桐。

【集解】 [藏器說]油桐生於山中,樹似梧桐。[時珍說]岡桐即白桐中之紫花者。油桐枝、幹、花、葉與岡桐相似但小,樹生長也較遲,花微紅。果實大而圓,實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風子。肉白色,味甘而催人吐。也有人稱為紫花桐。人多有種植,榨油,以製家具或造船。

桐子油 【氣味】 甘、微辛、寒,有大毒。

【主治】 疥癬蟲瘡腫毒。敷惡瘡,宣水腫。塗湯火瘡,吐風痰喉痹,諸疾。以子研末,吹喉中取吐。

【附方】 1.癰腫初起。用桐油點燈,放入竹筒內,煙熏患處,出黃水即消。2.血風臁瘡。用胡粉煆過,研細,調桐油做成膏,攤紙上貼患處。3.腳肚癩瘡。用桐油、人乳,等分敷擦,數次即愈。4.酒齇赤鼻。用桐油調黃丹、雄黃塗擦。5.凍瘡裂痛。用桐油一碗、發一綹,熬化。收瓶中,以溫水洗患處令軟,然後擦藥。

楝(liàn)

【釋名】 亦稱苦楝。實名金鈴子。[時珍說]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子似小鈴,熟則黃色,因此得名。

【集解】 [別錄說]楝生於荊山山穀。[恭說]有雌雄兩種:雄者無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雌者有子,根白有微毒。入藥當用雌者。[頌說]楝實以蜀川地為最佳。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紅紫色花,芬香滿庭。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采。根采無時。[時珍說]楝生長很快,三五年即可做椽。子如圓棗,以川中者為佳。

【氣味】 苦,寒,有小毒。

【主治】 溫疾傷寒,大熱煩狂,除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主中大熱狂,失心躁悶,做湯浴,不入湯使。入心及小腸,止上下部腹痛,瀉膀胱。治諸疝蟲痔。

根、木皮〔主治〕蛔蟲,利大腸。苦酒和,塗疥癬甚佳。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

實〔主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除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主中大熱狂,失心躁悶。止上下部腹痛。瀉膀胱。治諸疝蟲痔。

【發明】 [元素說]熱厥暴痛,非此不能除。[時珍說]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為治心腹痛、疝氣要藥。

根、木皮 【氣味】 苦,微寒,微毒。[大明說]雄者根赤有毒,吐瀉殺人,不可誤服。雌者人服食,每一兩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殺毒。

【主治】 蛔蟲,利大腸。苦酒和,塗疥癬甚佳。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

【附方】 1.熱厥心痛(或發或止,身熱足寒,長期不愈)。先灸太溪、昆侖兩穴,引熱下行,然後內服“金鈴散”。用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共研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2.小兒冷疝,氣痛、陰囊浮腫。用金鈴子去核五錢、吳茱萸二錢半,共研末,加酒、糊做成如黍米大的丸子。每服二三十丸,鹽湯送服。3.疝氣腫痛,陰囊偏墜。用楝子肉五兩,分五份:一份用補骨脂二錢炒黃,一份用小茴香三錢、食鹽半錢同炒,一份用萊菔籽一錢同炒,一份用牽牛籽三錢同炒,一份去頭足的斑蝥七枚同炒。炒後,分別揀去食鹽、萊菔、牽牛、班蝥,隻留補骨脂、茴香,與楝子同研末,加酒、麵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服。又方:用楝子經酒潤過,取肉一斤,分四份:一份用小麥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炒熟,去蝥;一份用小麥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一份用小麥一合、巴戟肉一兩同炒熟,去戟;一份用小茴香一合、食鹽一兩同炒熟,去鹽。再加酒炒過的補骨脂一兩、廣木香 (不見火)一兩,一起研末,酒煮麵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空腹鹽湯送服。一天服三次。又方:用楝子四十九個,分七份:一份用小茴香五錢同炒,一份同補骨脂二錢半同炒,一份用黑牽牛二錢半同炒,一份用食鹽二錢同炒,一份用蘿卜子二錢半同炒,一份用巴豆十四個同炒,一份用去頭足的斑蝥十四個同炒。炒後,分別揀去蘿卜子、巴豆、斑蝥三味,另加入青木香五錢,南木香、官桂各二錢半,各藥共研末,酒煮麵糊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飯前鹽湯送服。一天服三次。4.髒毒下血。將苦楝子炒黃並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十至二十丸,米湯送服。5.腹中有蟲。將楝實在苦酒中浸一夜,棉裹好,塞入肛門內。一天換兩次。6.小便如膏,排出困難。用苦楝子、茴香等分,炒研末。每服一錢,溫酒送服。7.小兒疳疾。用苦楝子、川芎,等分研末,加豬膽汁調成丸子,米湯送服。8.消渴有蟲。用苦楝根白皮一把,切細,焙幹,加麝香少許,添水兩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下。打下蟲後,其渴自止。9.小兒蛔蟲。將楝木皮削去蒼皮,加水煮汁,隨小兒年齡適量飲用。又方:將楝木皮研末,米湯送服二錢。又方:用苦楝皮二兩、白蕪荑半兩,共研末,每取一二錢,水煎服。10.小兒諸瘡(惡瘡、禿瘡、蠼螋瘡、浸淫瘡等)。將楝樹皮或枝燒灰敷瘡上。如是幹瘡,則用豬油調灰塗擦。11.蜈蚣或蜂蜇傷。根白皮和楝樹枝葉搗汁擦。

【釋名】 [時珍說]按《周禮》外朝之法,麵三槐,是三公之位。槐者,同懷。以此懷念來人之意。

【集解】 [頌說]處處都有,四、五月開黃花,六、七月結果,可在七月七日采摘嫩果搗汁煎,十月份采摘老果做藥用。[時珍說]槐樹在季春五日時長得很像兔子的眼睛,十日時像鼠的耳朵,十五天後就開始有槐樹的樣子了,三十天後葉子已長成形。初生的嫩葉可以炸熟,用水淘洗後食用,也可以作為飲料代茶,或者采槐子種在畦田中,采摘苗來吃也很好。其花未開時,形狀如米粒,炒過又經水煎後呈黃色,味道很美。槐結的果實成莢,莢中的黑子如連珠狀。

槐花〔主治〕各種痔瘡、心痛目赤、腹瀉、便血,驅腹髒蟲及皮膚風熱。

槐角〔主治〕一切風、筋脈抽掣以及牙關緊閉,或者四肢不收和周身皮膚異常像有蟲爬行。

槐實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主五髒邪熱,止涎唾,補絕傷,火瘡,婦人乳瘕,子藏急痛。久服明目益氣,頭發不白,延年益壽。治五種痔瘡及瘺,在七月七日摘取槐實,搗成汁用銅器裝,每日煎製成米粒大小的丸,放入肛門中,每天換三次藥即可愈。還能墮胎及催生。

【發明】 [頌說]摘取嫩槐角做湯代替茶,主治頭風,明目補腦。扁鵲明目使發不落法:十月上巳日,取槐子去皮後,放入新甕中,密封十四日。第一天服一枚,以後每日加一枚,至十日後,又從第一枚開始服用,周而複始,人便可在夜裏讀書,延年益氣。[時珍說]《太清草木方》載,槐是虛星的精華,十月上巳日采子服用,可祛百病,長壽通神。《梁書》說,庾肩吾經常服用槐果子,已七十幾歲了,發鬢仍然是黑的,眼睛能看小字,這是槐子產生的養生效果。

槐花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炒熟後研成末服用可治各種痔瘡,心痛目赤,腹瀉、便血,驅腹髒蟲及皮膚風熱。另外,炒香後經常咀嚼,治療失音以及咽喉腫痛。還可治吐血、鼻出血、血崩。

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采嫩芽吃,治邪氣產生的絕傷及癮疹,牙齒諸風。煎湯治小兒驚癇、壯熱、疥癬及疔腫。

枝 【主治】 洗瘡腫及陰囊下濕疹。八月折斷大枝,等到長出嫩蘖,煮汁釀酒,治療大風痿痹很有效。

【發明】 [頌說]劉禹錫在《傳信方》中,把硤州王及郎中的槐湯灸痔法記載得十分詳細。先用槐枝煎的濃湯洗痔,再以艾灸七壯,直到有知覺為止。傳說王及素有痔疾,上任西川安撫使判官時,騎騾子進入駱穀,突然痔疾發作,形狀似胡瓜,熱氣如火,到了驛站便摔倒在地,身體僵硬。郵吏使用這個方法灸到三五壯時,王及忽然覺得有一道熱氣進入腸中,繼而大瀉,先是血後是糞便,疼痛難忍,但瀉後“胡瓜”便消失了,於是騎上騾子繼續趕路。

木皮、根白皮 【主治】 治中風及皮膚惡瘡,浴男子陰疝腫大,浸洗五痔、惡瘡和婦人陰部癢痛。煮汁漱口可治口腔潰瘍。

槐角 【主治】 治一切風、筋脈抽掣以及牙關緊閉,或者四肢不收和周身皮膚異常像有蟲爬行。

【附方】 〔槐實〕 1.腸風瀉血。用槐角去梗,炒一兩,地榆、當歸酒焙、防風、黃芩、枳殼麩炒各半兩,共研末,加酒、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米湯送服。此方叫作“槐角丸”。2.大腸脫肛。用槐角、槐花等份,炒末,蘸羊血炙熟吃(將豬腎去皮蘸末炙熟吃亦可),以酒送服。3.內痔、外痔。用槐角半兩,搗成汁,曬稠,取地膽為末,同煎成如梧桐子大的丸。每服十丸,水送下。地膽末可用苦參末代替。4.目熱昏暗。用槐角、黃連去須各二兩,共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漿水送服。每天兩次。5.大熱心悶。用槐角燒為末,酒送服一匙。

〔槐葉〕 1.腸風痔疾。用槐葉一斤,蒸熟曬幹,研末,煎飲代茶。久服可明目。2.鼻氣窒塞。水煮槐葉,五升煮成三升,加入蔥、豉調和,煎飲。

〔槐枝〕 1.風熱牙痛。將槐枝燒,烙痛處。2.血崩、白帶。將槐枝燒灰,每服一匙,飯前酒送服。一天服兩次。3.陰瘡濕癢。將槐枝煎水熱洗。

〔槐花〕 1.鼻血不止。用槐花、烏賊骨等分,半生半炒,研末,吹入鼻內。2.吐血不止。將槐花燒存性,加麝香少許,研勻,糯米湯送服三錢。3.咯血、唾血。將槐花炒過、研細,每服三錢,糯米湯送服。服藥後須靜臥一二小時。4.尿血。將槐花炒、鬱金煨各一兩,共研末。每服二錢,淡豉湯送下。5.便血。將槐花、荊芥穗,等分研末,酒送服一匙。又方:用槐花、枳殼等分,炒存性,研末,水送服二錢。6.婦女漏血。用槐花燒存性,研末。每服二三錢,飯前溫酒送服。7.中風失音。炒槐花,三更後仰臥嚼咽。8.癰疽發背(凡中熱毒,頭暈眼花,口幹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部)。用槐花一堆,炒成褐色,泡好酒一碗中,趁熱飲酒,汗出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9.疔瘡腫毒。用槐花(微炒),核桃仁二兩,放入酒一碗中煎開多次後熱服。瘡未成者二三服,瘡已成者一二服,即可見效。10.白帶不止。用槐花炒、牡蠣煆,等分研末。每服三錢,酒送服。

〔木皮、根白皮〕 1.中風身直,眼能轉動。將槐皮(黃白者)切細,加酒或水六升,煮成二升,分次服。2.風蟲牙痛。將槐樹白皮一把,切細,加酪一升煮過,去渣,放少許鹽,含漱。

莢蒾(jiá mí)

【釋名】 又稱羿先。

【集解】 [恭說]莢葉似木槿及榆,作小樹,其子兩兩相對,而色赤味甘。陸璣詩疏雲:檀、榆之類也。所在山穀有之。[藏器說]生北土山林中。皮堪為索。

莢蒾

枝葉 【氣味】 甘、苦,平,無毒。

【主治】 三蟲,下氣消穀。煮汁和米做粥,喂小兒吃。做粥,灌六畜瘡中生蛆,立出。

秦皮

【釋名】又稱石檀、盆桂、苦樹、苦櫪等。

【集解】 [頌說]今陝西州郡及河陽亦有秦皮。其木大都似檀,枝幹皆青綠色。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並無花實,根似槐根。俗稱白桪木。

秦皮〔主治〕風寒濕痹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

皮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癲癇,身熱。可做洗目湯。久服,皮膚光澤,肥大有子。明目,去目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淚不止。做湯,浴小兒身熱。煎水澄清,洗赤目極效。主熱痢下重,下焦虛。同葉煮湯洗蛇咬,並研末敷之。

【發明】 [時珍說] 秦皮,色青氣寒,味苦性澀,乃是厥陰肝、少陽膽經的藥。故治眼病、驚癇,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澀而補也。故老子說:天道貴澀。此藥乃服食及驚癰崩痢所宜,而人隻知其治目一節,幾於廢棄,良為可惋。

【附方】 1.赤眼生翳。秦皮一兩,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日日溫洗。一方加滑石、黃連等分。2.眼暴腫痛。秦皮、黃連各一兩,苦竹葉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後溫服。3.赤眼睛瘡。秦皮一兩,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頃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頭纏綿,仰臥點令滿眼,微痛勿畏,良久瀝去熱汁。日點十度以上,不過兩日瘥也。4.血痢連年。秦皮、鼠尾草、薔薇根等分,以水煎取汁,銅器重釜煎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丸,日二服。稍增,以知為度。亦可煎飲。5.天蛇毒瘡。似癩非癩。天蛇,乃草間花蜘蛛也。人被其蜇,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以秦皮煮汁一鬥,飲之即瘥。

合歡

【釋名】亦稱合昏、夜合、青裳、萌葛、烏賴樹。[頌說]崔豹在《古今注》裏說,想幫助別人擺脫煩惱和怨忿,就把合歡送給他,種植在庭院中,可以使他心情愉快。故嵇康《養生論》載,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集解】 [恭說]此樹葉似皂莢及槐,很小。五月開花呈紅白色,上麵有絲茸。秋天結果成莢,種子極細薄。一般都生長在山穀之中,現在西京富貴人家的山池裏也有種植。[頌說]合歡的枝很柔軟,葉細小而繁密,枝相互交織在一起,每當風吹來時,又自行解開,互不牽綴,但夜晚又合在一起。嫩芽葉煮熟後淘淨,可食。

合歡

皮〔主治〕安五髒,和心誌,令人歡樂無憂。輕身明目,心想事成。煎膏,消癰腫,續筋骨,殺蟲。

花〔主治〕安五髒,和心誌,令人歡樂無憂。輕身明目,心想事成。煎膏,消癰腫,續筋骨,殺蟲。活血,消腫止痛。

木皮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主安五髒,和心誌,令人歡樂無憂,輕身明目,心想事成。煎膏,消癰腫,續筋骨,殺蟲。活血,消腫止痛。

【附方】 1.肺癰唾濁。取合歡皮一掌大,加水三升,煮至一半,分兩次服。2.跌打折骨。合歡皮,把粗皮去掉,炒黑,取四兩,與芥菜子炒一兩,共研末,每服二錢,睡前溫酒送服,另以藥末敷傷處,能助接骨。3.小兒撮口風。用合歡花枝煮成濃汁,滑洗口腔。4.中風攣縮。用合歡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兩,生銼;另取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兩、防風五錢、細曲七升半。先以水五鬥煎五枝,取二鬥五升浸米、豆蒸熟,加曲與防風、羌活,照常法釀。密封二十日後,壓汁飲服,每飲五合,常有酒氣即可,不宜過醉致吐。

皂莢

【釋名】亦稱皂莢、雞棲子、烏犀、懸刀。

【集解】 [時珍說]樹木高大,葉像槐葉,剛長出的嫩芽,可以用來作為蔬菜吃,最佳。

皂莢 【氣味】 辛、鹹,溫,有小毒。

【主治】 通關節,利九竅,散淤積瘡塊,止腹痛。治療風痹引起的活動不便和肌肉壞死,風頭淚出,不思飲食;還可去痰殺蟲,殺精,墮胎。另外把它浸泡在酒中,再煎成膏塗在帛上,能敷貼一切腫痛。在潮濕久雨時,和蒼術一起燒煙,〔可以辟瘟疫和邪濕氣。若單獨燒煙,可以熏久痢脫肛。搜肝風,瀉肝氣。通肺及大腸氣。治咽喉痹塞,痰氣喘咳,風癘癬疥。

【發明】 [時珍說]龐安時《傷寒總病論》講,元祐五年,自春到秋,蘄、黃兩地都流行急性咽喉腫痛,十死八九,黃州潘昌言用黑龍膏方救活了幾十人。這種方可治各種原因引起的咽喉腫痛,具體方法是:用大皂莢四十挺切開,加水三鬥,浸泡一夜後煎至一鬥半,再放入人參末半兩和甘草末一兩,煎至五升,去渣,倒入無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至如餳,然後裝入瓶中封好,埋在地下一夜。每次溫酒化下一匙,或者掃入喉內,以取盡惡涎為宜。隨後含甘草片。孫用和《家傳秘寶方》也載,凡是有人突然中風,昏昏如醉,形體不收,口角流涎,如不及時治療,病情會加重。此症風涎潮於上,胸痹氣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救治。用肥厚沒被蟲咬的皂莢四挺,去黑皮,加白礬一兩,製成末。每次用半錢,病重的一錢,溫水調和後灌服。

皂莢刺〔主治〕通關節,利九竅,散淤積瘡塊,止腹痛。治療風痹引起的活動不便和肌肉壞死,風頭淚出,不思飲食。治咽喉痹塞,痰氣喘咳,風癘癬疥。

子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炒後,舂去赤皮,用水泡軟,再煮熟,糖漬而吃,可疏導五髒熱氣。嚼食,可治痰膈吐酸,還有活血潤腸的作用。

【附方】 〔皂莢〕 1.中風口噤(涎潮湧上)。用皂莢一挺,去皮,以豬油塗,炙成黃色,研末,每服一錢,溫酒調服。體壯者可服二錢,以吐出風涎為度。2.中風口歪。用皂莢五兩,去皮,研末,加陳年老醋調勻,左塗右側,右塗左側。藥幹再塗。3.中暑不省。用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以溫水調一錢灌下。4.喉痹封口。將皂莢生研末,取少許點患處,同時以醋調藥厚塗項下。不久,病處裂破出血即愈。5.咽喉腫痛。用皂莢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過焦,研末。每次少許放入咽,吐涎則痛止,病漸愈。6.風邪疾。用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曬幹四兩,密陀僧一兩,共研末,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以朱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送服。一天服兩次,病稍減,隻服二十丸。此方叫作“抵住丸”。7.咳逆上氣、唾濁,不能睡臥。用皂莢炙,去皮、子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一丸,棗膏湯送服。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一次。8.痰喘咳嗽。用長皂莢三條去皮、子,一莢中裝半夏十粒,一莢中裝巴豆十粒,一莢中裝杏仁十粒。用薑汁製杏仁,麻油製巴豆,蜜製半夏。再一起火炙至黃色,研末。每次用一字,放在手心,於睡前以薑汁調服。有特效。9.牙病喘息,喉中有聲。將肥皂莢兩挺,酥炙取肉,研末,加蜜做成如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以微瀉為度,不瀉再服。一天服一次。10.腹部腫痛。將皂莢去皮、子炙黃研末,加酒一鬥,煮開以後飲服。一天服三次。11.二便不通。皂莢燒過,研末,稀飯送服三錢,立通。又方:將皂莢炙過,去皮、子,研末,加酒、麵糊成丸子。每服五十丸,酒送服。又方:用皂莢燒出煙,放在桶內,人坐桶上受煙熏。12.黃腫氣喘。用皂莢無蛀,去皮、子,醋塗,炙焦研末,取一錢,加巴豆去油、膜七枚,以淡醋研,好墨和成如麻子大的丸子。每服三丸,飯後陳橘皮湯送服。一天服三次,隔一日增藥一丸,以愈為度。13.身麵突腫。將皂莢去皮炙黃。銼取三升,放酒—鬥中浸透後煮沸。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14.腳氣腫中痛。將皂莢、赤小豆,共研末,酒醋調勻貼患處。15.突然頭痛。用皂莢研末,吹入鼻中,令打噴嚏。16.風熱牙痛。用皂莢一挺,去子,裝滿鹽,再加少許白礬,黃泥封固,火煆後研末,每日擦牙。17.風蟲牙痛。將皂莢研末塗齒上,有涎即吐去。18.腸風下血。用長皂莢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末,精羊肉十兩,細切,搗爛,和皂莢末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溫水送服。19.脫肛。用無蛀的皂莢五挺,捶碎,加水揉取汁浸患處,自收上。收後以熱水燙腰肚上下,令皂莢氣行,則不再脫肛。另外還需用皂莢去皮,酥炙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子,米湯送服三十丸。20.腎囊偏痛。用皂莢連皮研末,調水敷塗痛處。21.肛門腫痛。用皂莢炒焦、水粉炒,等分研末,熱醋調勻,攤貼患處,頻頻以水潮潤。又方:用皂莢七片,煨黃,去皮,出火毒後研末。每服五錢,空心溫酒送服。22.婦女催乳。將皂莢去皮,蜜炙,研細,酒送服一錢。23.疔腫惡瘡。用皂莢去皮,酥炙焦,研末,加麝香少許,調勻後塗患處,幾天後瘡根拔出。24.小兒頭瘡。將皂莢燒黑為末,剝去瘡痂敷塗。幾次即愈。25.足上風瘡(甚癢)。皂莢炙熱後烙患處。26.大風諸癩。用長皂莢二十條,炙過,去皮、子,以酒煎稠,濾過。冷後,加入雪糕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酒送服。27.腎風陰癢。用稻草燒皂莢,煙熏十多次,癢即止。

〔子〕 1.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用皂莢子一千二百個,洗淨,以酥少許熬香,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空心以蒺藜子、酸仁湯送服。2.大腸虛秘,時瀉時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為度。3.下痢不止。將皂莢子瓦焙為末,加米糊和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四五十丸,陳茶送服。4.腸風下血。用皂莢子、槐實各一兩,加秈穀糠炒香,去糠,研末,每服一錢,陳粟為湯送服。此方叫作“神效散”。5.裏急後重。用無蛀的皂莢籽(米糠炒過),加枳殼炒過,等分研末,以飯和末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熱湯送服。6.小兒流涎,脾熱有痰。用皂莢子仁半兩、半夏薑湯泡七次一錢二分,共研末,加薑汁調成如麻子大的丸子。每服五丸,溫水送服。7.婦女難產。吞皂莢子二枚。8.風蟲牙痛。將皂莢子研末,棉裹彈子大兩顆,醋煮熱,交替熨患處。每日可熨三五次。

〔皂莢刺〕 1.小便淋閉。用皂莢刺燒存性、補骨脂,等分研末,酒送服適量。2.腸風下血。用皂莢刺灰二兩,胡桃仁、破故紙炒、槐花炒各一兩,共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服。3.傷風下痢(風傷久不愈,下痢膿血一天數十次)。用皂莢刺、枳實麩炒、槐花生用各半兩,共研末,加煉蜜做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米湯送服。每天服二次。4.胎衣不下。將皂莢棘燒成灰,研末,酒送服三錢。5.乳癰。將皂莢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共研末,每服一錢,溫酒送服。6.瘡腫無頭。將皂莢刺燒成灰,研末,酒送服三錢,另嚼葵子三五粒,患處如針刺即見效。7.大風癘瘡。用黃檗末、皂莢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酒服。服藥後,吃粥兩三天及補氣藥數劑。如四肢浮腫,用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和引風之物。8.背瘡不潰。用皂莢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芪焙一兩、甘草半兩,共研末。每服一錢,以酒一碗,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渣趁熱下。

無患子

【釋名】又稱木患子、肥珠子、油珠子、菩提子、鬼見愁。

【集解】 [時珍說]生長在深山中。樹很高大,枝和葉都似椿樹枝、椿樹,但其葉對生。五、六月開白花,結大如彈丸的果實,形似銀杏及苦楝子,生青熟黃,老時有皺紋,黃時肥如油炸的形狀,味辛且硬。它的蒂下有兩個小籽,相互連接托著果實。果實中有一顆非常堅硬的核,呈黑色,似肥皂莢的核,而且正圓如珠。殼中有仁似榛子仁,可以炒著吃。崔豹《古今注》載,世人相傳用此木製成的器具可以驅鬼神,道家的禳解方中也用到它。又可取出子來做念珠,故有無患、鬼愁、菩提等名。現在的人多在十月采摘果實,煮熟後去核,搗和麥麵或豆麵,作為洗澡去汙垢的藥物,與肥皂相似。《山海經》載,如今武當山所出產的一種果子也叫鬼見愁,實際上是樹莢的子,其形正如刀豆子而呈褐色,但卻不是無患子。

子中仁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煨來吃,可辟惡氣,去口臭。

子皮 【氣味】 微苦,平,有小毒。

【主治】 咽喉腫痹,研後納入喉中,立開。

無食子

【釋名】又稱沒石子、麻荼澤。

【集解】 [恭說]生長在西域的沙漠之地,樹像檉,波斯人把它當果子吃。[禹錫說]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無食子出自波斯國,稱為摩澤樹,高六七丈,樹圍八九尺,葉似桃樹葉但略長。三月開白花,花的中心微紅。子呈圓形如彈丸,生青熟黃。其樹一年長無食子,一年長拔屢子,果如手指大小,長三寸,子仁如栗黃可食。[時珍說]《一統誌》載,無食子,出產於大食國各地。樹像樟,果實似中國茅栗。

子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能益血生精,和氣安神,烏須發,可治腸虛冷引起的腹瀉,赤白痢,腸滑。還可治陰瘡陰汗。

【附方】 1.血痢不止。沒石子一兩為末,飯丸小豆大。每食前米飲下五十丸。2.小兒久痢。沒石子二個,熬黃研末,做餛飩食之。宮氣方。產後下痢沒石子一個,燒存性,研末,冷即酒服,熱即用飲下,日二。3.牙齒疼痛。棉裹無食子末一錢咬之,涎出吐去。4.口鼻急疳。沒石子末,吹下部,即瘥。5.大小口瘡。沒石子炮三分,甘草一分,研末摻之。月內小兒生者,少許置乳上吮之,入口即啼,不過三次。6.足指甲肉刺。無食子三枚,肥皂莢一挺,燒存性,為末。醋和敷之,立刻見效。

訶黎勒(hē lí lè)

【釋名】 也叫訶子。

【集解】 [頌說]生長在嶺南一帶,廣州最多。花呈白色。果子的形狀似橄欖,呈青黃色,果皮連著肉,七月、八月成熟,以六棱的為最好。《嶺南異物誌》載,廣州法性寺有四五十株。子很小而味不澀的訶黎勒都有六個棱。每年州裏的貢品,隻用這個寺廟裏的訶黎勒。寺裏有口古井,樹根蘸水,水味不鹹。每當果子成熟時,如有貴客來到,院僧就用它煎湯來筵請客人。方法是:用新摘的訶黎勒五枚,甘草一寸,切破,汲井水同煎,顏色如新茶。現在這個寺被稱為乾明古寺,尚在,還存有六七株舊樹。南海一帶仍留有用此湯招待貴客的習俗。訶黎勒未成熟時隨風飄落在地上的稱為隨風子,曬幹後收起來,以小的為最好,當地人認為它特別珍貴。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治冷氣,下食。破胸膈氣滯,通利津液,化痰下氣,消食開胃,調中,除煩。治心腹脹滿,霍亂,嘔吐,五膈氣等病症。療肺氣不足所致的氣喘以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婦女非經期陰道流血,流產。長期服用還可使頭發由白變黑。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二三枚效果特別好。

【發明】 [時珍說]嵇含《草木狀》載,用此果製成飲料經常飲用,可使白發變黑。[慎微說]《廣異記》裏說,高仙芝在大食國得到了訶黎勒,長三寸,將其擦抹於肚下,便覺腹中疼痛,隨後腹瀉十幾次,懷疑是訶黎勒在作怪。後來大食國長老告訴他,人帶上此物,一切病皆可消除,腹瀉排出的是體內惡物。仙芝於是把它看作珍寶,後來被誅殺,訶黎勒也就遺失了。

葉 【主治】 治氣滯,消食化痰,止渴及泄痢,煎來飲服,功用同訶黎勒。[時珍說]唐代包佶寫有詩歌《病中謝李吏部贈訶黎

勒葉》。

核 【主治】 磨白蜜注入目中,去風赤澀痛。

【附方】 1.下氣消食。用訶子一枚,研末,另以水一升,在瓦器中煎開幾次後下藥,再煎開幾次,加少許鹽飲服。又方:夜含訶子一個,天明時嚼咽。又方:用訶子三枚,包濕紙中煨熟。去核細嚼,牛乳送服。2.久咳。用生訶子一枚,含口內咽汁。咳止後,口味很差,不想吃東西,可煎檳榔湯一碗,立即開胃。3.嘔逆不食。用訶子皮二兩,炒過,研末,加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空腹開水送服。4.小兒風疾閉,語音不暢,氣促喘悶足動搖。用訶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此方叫作“二聖散”。5.氣痢水瀉。用訶子十枚,麵裹煨熟,去核,研末,一次服完,稀飯送服。方中也有加入木香的。又方:用訶子、陳橘皮、厚樸各三兩,搗碎,篩過,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三十丸,開水送服。6.赤白下痢。用訶子十二個,六個生用,六個煨熟,去核焙幹,研末。赤痢用生甘草湯下,白痢用炙甘草湯下。不止,再服。7.男子下疳。用大訶子燒灰,加入麝香少許,先以淘米水洗患處再擦藥,或以甘草、荊芥、黃檗、馬鞭草、蔥白煎湯洗亦可。

櫸(jǔ)

【釋名】也叫櫸柳、鬼柳。

【集解】 [恭說]山中處處有,多長在溪水旁邊。葉似樗而狹長,大的高五六丈,有二三個人合抱那麼粗,果實如榆錢的形狀。鄉下人采其葉做甜茶。

葉 【氣味】 苦,冷,無毒。

【主治】 做為飲料能涼心肺。用鹽搗爛後貼可治火丹及腫爛惡瘡。

木皮 【氣味】 苦,大寒,無毒。

【主治】 夏天煎飲可去燥熱。可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有安胎、止妊婦腹痛的作用。還有療水氣和斷痢的功能。

【附方】 1.通身水腫。用櫸樹皮煮汁每日飲服。2.毒氣攻腹,手足腫痛。用櫸樹皮和槲樹皮煮汁。煎至飴糖狀,另以樺皮煮濃汁調勻飲服。3.雙目發紅。用櫸皮(去粗皮,切)二兩,古錢七個,同放入一升半水中,煎取七合,去渣,趁熱洗眼。

【釋名】也叫小楊、楊柳。

【集解】 [頌說]現在處處都有,俗稱楊柳,其種類不止一種。蒲柳就是水楊,枝條剛勁有韌性,可以做箭杆,多長在河北。杞柳則長在水邊,葉粗而白,木質紋理微赤,可以做車軲轆。現在的人取其細小的枝條,用火烤軟,彎曲製成箱篋。[時珍說]將楊柳縱橫倒順而插都能生長。初春生柔荑,隨後開黃蕊花,到春末葉長成後,花中便結細小的黑子。花蕊落下時產生的絮如白絨,隨風而飛,沾到衣服上能生蟲,飛入池沼中就化為浮萍。古代人在春天常取榆木和柳枝。陶朱公說,種千株柳樹,可供給足夠的柴炭,其嫩芽可以做湯代茶飲。

柳華 【釋名】 也叫柳絮。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止血,治風濕性關節炎及四肢攣急活動不利、膝關節疼痛、風水黃疸及金瘡惡瘡。

葉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治天行熱病,陰虛發熱,下水氣,解丹毒,治腹內血,止痛。煎水洗可治漆瘡及惡疥瘡。煎膏可續接筋骨,長肉止痛。另外,服用它還能治金石發大熱毒,除湯火氣入腹及疔瘡。

枝、根白皮 【主治】 治痰熱淋疾、黃疸白濁。煮酒後用來漱口還可治牙齒痛,做浴湯可治風腫發癢。

【附方】 〔柳華〕 1.吐血咯血。將柳絮焙過,研末,米湯送服一錢。2.刀傷血出。用柳絮包敷即可痊愈。3.大風癘瘡。用楊花四兩,搗成餅,貼壁上,幹後取下,泡淘米水中一時,取出焙幹,研末,取二兩,加白花蛇、烏蛇各一條(去頭尾,酒浸用肉),全蠍、蜈蚣、蟾蜍、雄黃各五錢,苦參、天麻各一兩,共研末,水煎麻黃取汁,與各藥同熬,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溫酒送服。一天服三次,以愈為度。

〔柳葉〕 1.小便白濁。用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2.小兒丹毒。用柳葉一斤,加水一鬥,煮取汁三升,洗患處。一天洗七八次為宜。3.眉毛脫落。用垂柳陰幹,研末,放在鐵器中加薑汁調勻,每夜塗抹眉部。4.無名惡瘡。用柳葉或皮,水煮汁。加少許鹽洗患處。5.漆瘡。用柳葉煎水洗。

〔枝、根白皮〕 1.黃疸初起。用柳枝煮濃汁半升,一次服下。2.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病似反胃噎膈。取新柳枝一大把,熬湯,煮小米做飯。加酒、麵做飯滾成珠子,曬幹,裝袋中懸掛通風處。用時燒滾水隨意下米,待米浮起看無硬心則為熟。一次吃完。稍久,麵和米就會分散開,這樣製成的米,叫作“絡索米”。3.走注氣痛(身上忽有一處如被人打痛,痛處遊走不定,有時覺痛和極冷)。用白酒煮楊柳白皮,趁熱熨痛處。4.風毒腫痛。治方同上。5.項下癭氣。用柳根(水邊露出者)三十斤,加水一斛。煮取一升,泡糯米三鬥,照常法釀酒,每日飲服適量。6.齒齦腫痛。用垂柳枝、白楊皮、槐白皮、桑白皮等分,煎水,熱含冷吐。又方:用柳枝、桑枝、槐枝,煎水熬膏,加薑汁、細辛、川芎末,調勻擦牙。7.風蟲牙痛。用楊柳白皮一小塊含嚼,取汁漬齒根,幾次即可痊愈。又方:用柳枝一握,銼碎,加少許鹽,漿水煎含,甚效。8.耳痛有膿。把柳根切細,搗爛,封貼痛處,藥幹即換。9.漏瘡腫痛。用柳根伸出的紅須每日煎水洗。10.乳痛初起。將柳根皮搗爛,包布中,火上烤熱熨患處。布冷即換。11.反花惡瘡(肉翻出如飯粒,根深膿潰)。用柳枝葉三斤,加水五升煎汁二升,再熬成糖稀狀。每天塗擦三次。12.背起丹毒。用柳木灰加水調塗。13.湯火灼瘡。用柳皮燒灰塗擦。亦可用根白皮煎豬油塗擦。14.痔瘡如瓜,腫痛如火燎。用柳枝煎濃湯洗後,艾灸三五壯,大瀉膿血即可愈。

白楊

【釋名】也叫獨搖。

【集解】 [宗奭說]陝西很多地方都有生長,某些地方居民修的房頂,多數是用的這種樹木。隻要土地適宜,它的根不論季節和零整,入土就能存活,所以容易種植。風剛吹到,葉的響聲便像大雨聲。如果風微小時,其葉子稀少的地方,就往往會獨自搖動,因其蒂長而葉重寬大,顯得虛張聲勢。[時珍說]白楊樹高大。葉像梨樹葉而肥大有尖,葉麵青色而有光澤,葉背白,有鋸齒。木質細白,性堅直,用來做梁拱始終不會彎曲,與栘楊是一個種類的兩個品種,治病的功效大致相仿。嫩葉也可以用來救饑荒,老葉可以作為製酒的曲料。

木皮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用酒浸泡後服用,可治毒風腳氣腫,四肢活動不便以及痰癖等症。摻雜五木製成湯水,浸泡被損傷的地方。和酒一起煎服,去風痹瘀血、跌打損傷引起的血腫,痛不可忍以及皮膚風癢腫。煎製成藥膏,可以接續斷了的筋骨。煎湯每天喝,可止孕婦腹瀉。煎醋後含漱可止牙痛。煎成漿水加鹽後含漱,可治口瘡。

白楊

枝 【主治】 主消腹痛及嘴唇瘡。

葉【主治】 治齲齒,煎水含漱。

烏木

【釋名】 也叫烏文木。

【集解】 [時珍說]出於海南、雲南、南番。葉似棕櫚,木漆黑,體重堅致,可製箸及器物。《南方草物狀》說,文木樹高七八丈,色正黑,如水牛角。

【氣味】 甘、鹹,平,無毒。

【主治】 解毒,主霍亂吐利,取屑研末,溫酒服。

【釋名】 也叫零榆。

【集解】 [頌說]處處都有。三月生莢,古代的人常采集核仁做成細羹吃,如今已沒有這種吃法了,隻把老的果實做成醬來吃。《爾雅》載,榆的種類有幾十種,葉子都很像,隻是樹皮以及樹木的紋理不同。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煮成蔬菜羹勝過白榆。荒年時有農民取這種皮來磨成粉,把它當糧食吃,對人體無害。[宗奭說]榆皮,是初春先長的莢。嫩時收貯來可作為羹食。古時候人們缺少食物時,多用它來充饑。[時珍說]榆嫩葉經炸、浸、淘過後可以吃。三月采摘榆錢可做成羹,也可以收藏到冬天用來釀酒,煮了曬幹可以做成醬,就是榆仁醬。

白皮 【氣味】 甘,平、滑利,無毒。

【主治】 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長期服用,斷穀,輕身不饑,效果特別好。可療腸胃邪熱氣,消腫,又治小兒頭瘡。通經脈。搗汁,可敷癬瘡。滑胎,利五淋,治咳喘、失眠。生皮搗爛,和三年醋渣,敷急性紅腫炎症或乳腫,每天換六七次,有效。

葉 【主治】 嫩時做羹或炸著吃均可。主消水腫,利小便,下石淋,壓丹石。煎汁,洗酒渣鼻。與酸棗仁等份混合後用蜜糖製成丸,每天服用,可治膽熱虛勞失眠。

莢仁 【氣味】 微辛,平,無毒。

【主治】 做成細羹吃可使人多睡,有催眠作用。和牛肉一起做成羹食,主治婦女白帶增多。

子醬 【主治】 似蕪荑,有助肺、下氣、助消化的功能。還能增進食欲,主治食欲不振、胸痛、腹痛、腹脹,除各種寄生蟲。

【附方】 1.齁喘不止。將榆白皮陰幹,焙幹研末,每天清晨和晚上用末二錢、水五合,煎成膠狀服下。2.虛勞白濁。用榆白皮二升,加水二鬥,煮成五升,分五次服下。3.小便時覺得氣脹而排尿困難。用榆枝、石燕子煎水,每日飲服。4.五淋澀痛。將榆白皮陰幹、焙研,每取二錢,加水五合,煎如膠,一天服兩次。5.口渴多尿。用榆皮二斤,去黑皮,加水一鬥,煮成二升。每服三合,一天服三次。6.身體突然浮腫。將榆皮搗末,同米煮粥吃,以小便能暢為效。7.早產後流血不止。用榆白皮、焙了的當歸各半兩,加生薑水煎服。8.頭、身長瘡。將榆白皮研末,調油塗擦。9.火傷成瘡。嚼榆白皮敷塗。10.背疽。用榆根白皮,切細,清水洗淨,搗爛,調香油敷擦,留出瘡頭透氣。藥幹則以苦茶潤濕,若藥已不黏,需另換新藥。11.膽熱虛勞不眠。用榆葉、酸棗仁等分,加蜜做成丸子,每日服適量。12.酒齇鼻。榆葉煎汁常洗。

蕪荑(wú yí)

【集解】 [頌說]生長在路邊,以太原的為最好。大致與榆類相同而且差別很小,其果實成熟得較早,略比榆錢大,味臭。郭璞《爾雅》注釋道,無姑,即是姑榆。生於山中,葉圓而厚,剝取皮合葉漬,味辛香,這就是指的蕪荑,可采摘果實陰幹後備用。現在的人又多取來製成粉末,作為一種調料,陳年的最佳。人們收藏很多,用鹽漬後,最宜作為食品。[時珍說]蕪荑有大小兩種:小的是榆莢,揉開取仁,醞釀做醬,味極辛,但人們習慣將它同其他物質摻和,不可不擇去雜物。

蕪荑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治五髒中邪氣,散皮膚骨節中運行的毒,化食,除寄生蟲。主積冷氣,腹部結塊脹痛。經常吃這種果子,治各種痔瘡,殺中惡蟲毒,增強抵抗力。治腸風痔瘺,惡瘡疥癬,婦人子宮風虛,小孩疳瀉冷痢,加訶子、豆蔻效果會更好;和豬油可搗塗熱瘡;和蜜能治濕癬;和沙牛酪或馬酪,可治一切瘡。

【附方】 1.脾胃有蟲,食即痛,麵黃無色。用蕪荑仁二兩,和麵炒成黃色,研末。每服二匙,米湯送服。2.殺體內寄生蟲。用生蕪荑、生檳榔各四兩,研末,加蒸餅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開水送服。3.脾胃氣泄。用蕪荑五兩,搗末,加飯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日飯前空心服三十丸,久服可安神保健。4.嬰孩驚風後失聲。用蕪荑、神曲、麥蘖、黃連各一錢,分別炒過,共研末,加豬膽汁調糊做成如黍米大的丸子。每服十丸,木通湯送服。5.蟲牙作痛。將蕪荑仁放蛀齒孔中,很有效。

蘇方木

【釋名】又稱蘇木。[時珍說]海島有蘇方國,其地產此木,故名。

【集解】 [恭說]蘇方木自南海、昆侖來,而交州、愛州亦有之。樹似庵羅,葉若榆葉而無澀,抽條長丈許,花黃,子青熟黑。其木,人用以染絳色。[時珍說]按嵇含《南方草木狀》說:蘇方樹類槐,黃花黑子。煎汁忌鐵器,則色黯。暹羅國人當柴用。

【氣味】 甘、鹹,平,無毒。

【主治】 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五兩,取濃汁服。婦人血氣心腹痛,月經不調,排膿止痛,消癰腫撲損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虛勞血癖氣壅滯,產後惡露不盡,心腹絞痛及經絡不通,男女中風,口噤不語。並宜細研乳頭香末方寸匕,以酒煎蘇方木,調服。霍亂嘔逆,水煎服。破瘡瘍死血,產後敗血。

【附方】 1.產後血運。蘇方木三兩,水五升,煎至二升,分服。2.產後氣喘,麵黑欲死。用蘇木二兩,水兩碗,煮一碗,加人參末一兩服。隨時加減,有神效。3.破傷風病。蘇方木為散三錢,酒服立效。此方名“獨聖散”。4.腳氣腫痛。蘇方木、鷺鷥藤等分,細銼,加澱粉少許,水二鬥,煎一鬥五升,先熏後洗。5.偏墜腫痛。蘇方木二兩,好酒一壺煮熟,頻飲立好。

蘇方木

棕櫚

【釋名】也叫栟櫚。

【集解】 [頌說]多出產於嶺南、西川地區,現在江南一帶也有。高一二丈,無枝條,葉大而圓,猶如車輪,萃於樹梢。根部有皮重疊而裹,每皮一匝為一節,一般二旬采一次,皮又向上長。六七月開黃白花,八九月結果,果實作房如魚子,呈黑色。九十月采樹皮。[藏器曰]可做成繩子,放入水裏千年不爛。以前有人挖墳得到一根繩索,已經生了根。嶺南還有桄榔、檳榔、椰子、冬葉、虎散、多羅等樹木,葉都跟棕櫚相似。[時珍說]棕櫚以川、廣最多,現在江南也有種植,但很難生長。剛長出的葉如白及葉,二三尺高,樹梢有很多大如扇的葉子,向上聳立,四麵散開。樹幹筆直無旁枝,每向上長一層即為一節。樹幹赤黑布滿筋絡,適宜做鍾杵,也可做其他器物。皮上有絲毛,錯縱如織,剝取皮則縷縷解開,可以用來編織衣、帽、褥、椅等等,用途很廣。每年必須剝皮兩三次,否則樹就會死,或者不再生長了。三月於樹端莖中長出幾個花苞,花苞中有排列成行的細子,這是花結的果,形狀如魚腹子,叫作棕魚,也叫棕筍。逐漸長出的花苞會形成呈黃白色的花穗。結實累累,大如豆,生黃熟黑,非常堅硬。有人說:在南方這種樹有兩種,一種有皮絲,可製繩子;一種小而無絲,隻有葉子可做掃帚。它的子叫棕魚,都認為有毒,不可以吃,而廣、蜀的人蜜煮醋浸後用來供佛,寄往遠方,蘇東坡也寫過吃棕筍的詩,是關於怎樣消毒的。

筍及子花【氣味】 苦、澀,平,無毒。

【主治】 治澀腸,止瀉痢、腸風和白帶過多,還可養血。

皮【主治】 止鼻出血、吐血,破腹部結塊,治腸風、赤白痢、白帶過多,燒存性用。主治金瘡疥癬,亦可生肌止血。

【附方】 1.鼻血不止。用棕櫚燒灰,吹入流血的鼻孔內。2.血崩不止。用棕櫚皮燒存性,空腹淡酒送服三錢。3.下血不止。用棕櫚皮半斤、栝樓一個,燒成灰。每服二錢,米湯調服。4.泄痢。將棕櫚皮燒存性,研末,水送服一湯匙。5.小便不通。將棕櫚皮燒存性,水、酒送服二錢即可。

烏桕(jiù)木

【釋名】 [時珍說]烏桕,因烏鴉喜食其子,因此得名。陸龜蒙詩“行歇每依鴉臼影,挑頻時見鼠姑心”中“鴉臼”一作“鴉桕”,也指烏桕。鼠姑即牡丹。

【集解】 [恭說]生於山南平原濕地。高數仞,葉似梨、杏。五月開黃白色細花。子黑色。[藏器說]葉可染皂。子可榨油,燃燈極明。[宗奭說]葉如小杏葉,微薄而綠色稍淡。子八、九月熟,生青熟黑,分三瓣。[時珍說]南方平澤很多。今江西人種植,采子蒸煮,取脂澆燭出售。子上皮脂勝於仁。

烏桕木

根白皮 【氣味】 苦,微溫,有毒。[大明說]性涼,慢火炙幹黃後可用。【主治】暴水,癥塊癰結積聚。治頭風,通大小便。解

蛇毒。

桕油 【氣味】 甘,涼,無毒。【主治】塗頭,白發變黑。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陰下水氣。炒子做湯亦可。可塗一切腫毒瘡疥。

樺木

【釋名】[時珍說]畫工以皮燒煙熏紙,作古畫字,省作樺字。

【集解】 [藏器說]樺木像山桃,皮可為燭。[時珍說]樺木生於遼東及臨洮、河州、西北等地。木色黃,有紅色小斑點,能收肥膩。皮厚而輕虛軟柔,皮匠家用來襯靴裏、製刀靶之類,謂之暖皮。胡人尤其看重。以皮卷蠟,可做燭點。

木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諸黃疸,濃煮汁飲。煮汁冷飲,主傷寒時行熱毒瘡,甚佳。即今豌豆瘡。燒灰合他藥,治肺風毒。治乳癰。

樺木

巴豆

【釋名】也叫巴菽、剛子、老陽子。[時珍說]出於巴豆,因此得名。

【集解】 [別錄說]生於巴郡川穀。八月采,陰幹用,去心、皮。[頌說]今嘉州、眉州、戎州都有。樹高一二丈。葉如櫻桃而厚大,初生,後漸黃赤,至十二月葉漸凋,二月複生,四月舊葉落盡,新葉生齊,花微黃色,發成穗。五六月結實作房,生青,八月熟而黃。一房有三瓣,一瓣一子,共三子,子有殼。

【修治】 [弘景說]巴豆最能有助於瀉痢,新者尤佳,用之去心、皮,熬令黃黑,搗如膏,乃和丸散。[時珍說]巴豆有用仁者,用殼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麩炒者,醋煮者,燒存性者,有研爛以紙包壓去油者。

【氣味】 辛,溫,有毒。[元素說]巴豆屬陰,性熟味苦,氣薄味厚,體重而沉降。[時珍說]巴豆氣熱味辛,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之藥。它不去膜傷胃,不去心作嘔,以沉香水浸後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人反緩,因其藥性相畏之故。

【主治】 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滌五髒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療女子月閉,不利丈夫,除斑蝥蛇虺毒。可煉食,益血脈,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治十種水腫,痿痹,落胎。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主喉痹牙痛,通利關竅。

【發明】 [元素說]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世以巴豆熱藥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腸胃鬱結也。但鬱結開而亡血液,損其真陰。[藏器說]巴豆主癥癖痃氣,痞滿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但勿令白膜破,作兩片(並四邊不得有損缺)吞,以飲壓令下。少頃腹內則熱如火,利出惡物。[時珍說]巴豆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則有撫緩調中之妙。

【附方】 1.一切積滯。用巴豆一兩、蛤粉二兩、黃檗三兩,共研末,調水做成如綠豆大的丸子。每服五丸,水送服。2.宿食不化,大便閉塞。用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同煮三日三夜,研爛,合酒微火煎至能團成丸子,做成如豌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水送下。想嘔吐者服二丸。3.水蠱大腹,皮膚色黑。用巴豆九十枚去皮、心,熬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黃,共搗成如小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水送下,以瀉為度。4.心痛腹脹,大便不通。用巴豆二枚去皮、心後熬黃、杏仁二枚,棉包捶碎,以熱水一合,撚取白汁取下。5.食瘧、積瘧。用巴豆去皮、心二錢,皂莢去皮、子六錢,搗爛和成如綠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冷湯送服。6.積滯泄痢,腹痛裏急。用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個,同燒存性,研成泥,溶蠟和成如綠豆大的丸子。每服二三丸,煎大黃湯送服。隔日一服。 7.氣痢赤白。用巴豆一兩,去皮心,炒過,研末,加熟豬肝和成如綠豆大的丸子。空心米湯送服三四丸。8.瀉血不止。去皮巴豆一個,放入事先開了小孔的雞蛋中,紙包好,煨熟。去豆吃蛋,病即止。體虛的病人分作兩次服。甚效。9.夏月水瀉不止。用巴豆一粒,針頭燒存性,化蠟和成一丸,水送服。10.小兒吐瀉。用巴豆一粒燒存性,化蠟豆大一塊,滴水中,一起搗勻做成如黍米大的丸子。每服五至七丸,蓮子燈心湯送服。11.幹霍亂病(心腹脹痛,吐瀉不出)。用巴豆一枚,去皮心,熱水研服,能吐瀉好見效。12.寒痰氣喘。用青橘皮一片,包巴豆一粒,麻線捆好,燒存性,研末,加薑汁和酒一杯,慢慢飲服。有特效。13.舌上出血。用巴豆一枚、亂發一團(如雞蛋大),燒存性,研末,酒衝服。14.中風口歪。用巴豆七枚,去皮,研爛,左歪塗右手心,右歪塗左手心,再以熱水一杯放在塗藥的手上,不久,口即複原。15.小兒口瘡,不能吃乳。用巴豆一粒,連油研爛,加黃丹少許,剃去小兒囟門頭發,把藥敷貼好,待四邊起小水泡,即用溫水洗去,再用菖蒲湯洗,便不會長成瘡。16.疥瘡搔癢。用巴豆十粒,炮黃,去皮、心,研末,加酥和膩粉少許,把瘡抓破擦上。注意本劑不得近目及腎囊。如必須在這些部位擦藥,須先用黃丹塗過。17.一切惡瘡。將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硫黃、輕粉末,頻塗瘡處。18.癰疽惡肉。將巴豆仁炒焦,研成膏藥點痛處,能解毒;塗瘀肉上,腐處自消。方中加少許乳香亦可,此方叫作“烏金膏”。19.疣痣黑子。用巴豆一錢石灰炒過、砒一錢、炒過的糯米五分,共研末,點患處。

大風子

【釋名】[時珍說]能治大風疾,因此得名。

【集解】 [時珍說]大風子,今海南諸國皆有。實狀如椰子而圓。其中有核數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則黃而油,不堪入藥。

【氣味】 辛,熱,有毒。

【主治】 風癬疥癩,楊梅諸瘡,攻毒殺蟲。

【發明】 [時珍說]大風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不可多服。用之外塗,功不可沒。

【附方】 1.大風瘡裂。將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勻塗瘡上。另外還用大風子殼煎湯洗浴。此方亦可治楊梅惡瘡。2.大風諸癩。用大風子油一兩、苦參末三兩,加少量酒,和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服。同時用苦參湯洗浴。3.手背皴裂。用大風子搗爛塗擦。

橉(lìn)木

【釋名】又稱橝木。

【集解】 [藏器說]橉木是江南深山中的大樹。樹有數種,取葉厚大白花者入藥,自餘灰入染家用。

橉木

木灰 【氣味】 甘,溫,小毒。

【主治】 卒心腹癥瘕,堅滿痃癖。淋汁八升,釀米一鬥,待酒熟,每溫飲半合,漸增至一二盞,即愈。

豬腰子

【集解】[時珍說]生於柳州,蔓生結莢,內子大若豬腎,狀酷似,長三四寸,色紫,肉堅。

【氣味】 甘、微辛,無毒。

【主治】 一切瘡毒。研細,酒服一二錢,並塗。

石瓜

【集解】 [時珍說]石瓜生於四川峨眉山中及芒部地方。樹幹高直,樹端挺葉,肥滑如冬青,狀似桑。開淺黃色花。結實如綴,長而不圓,殼裂則子見,狀似瓜,堅硬如石,煮液黃色。

【氣味】 苦,平,微毒。

【主治】 心痛。煎汁,洗風痹。

相思子

【釋名】 也叫紅豆。[時珍說]《古今詩話》載,相思子圓而紅。古時有人戍邊而亡,其妻思念他,在此樹下哭死,因此得名。

【集解】 [時珍說] 相思子生於嶺南。高丈餘,白色。葉似槐,花似皂莢,莢似扁豆。子如小豆,半截紅半截黑,被人用來鑲嵌首飾。

【氣味】 苦,平,有小毒,吐人。

【主治】 通九竅,去心腹邪氣,止熱悶頭痛,風痰瘴瘧,殺腹髒及皮膚內一切蟲,去蠱毒。取二七枚研服,即當吐出。

【附方】 1.瘴瘧寒熱。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2.解中蠱毒。用未鑽相思子十四枚,杵末。溫水半盞,和服。欲吐抑之勿吐,少頃當大吐。輕者服七枚。有奇效。

相思子

木之三 灌木類

桑、奴柘、柘、楮、枳、枸橘、梔子、酸棗、白棘、胡頹子、蕤核、金櫻子、山茱萸、鬱李、鼠李、女貞、衛矛、冬青、山礬、梫木、南燭、五加、枸杞(地骨皮) 、楊櫨、石南、牡荊、蔓荊、欒荊、紫荊、木槿、扶桑、木芙蓉、山茶、蠟梅、黃楊木、伏牛花、密蒙花、木綿、柞木、賣子木、木天蓼、接骨木、檧木、木麻、大空

【釋名】子名葚。[時珍說]桑字象形。

【集解】 [時珍說]桑有好多種:白桑,葉大似掌而厚;雞桑,葉和花較薄;子桑,先長椹而後生葉;山桑,葉尖而長。用種子栽種的,不如壓條分栽的。桑若產生黃衣,稱作金桑,是樹木將要幹枯的表現。

桑根白皮【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治傷中,五勞六極,消瘦,脈細弱,可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腹脹,利水道,敷金瘡。治肺氣喘滿,虛勞客熱和頭痛,內補不足。煮汁飲利五髒。加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調中下氣,化痰止渴,開胃下食,殺腸道寄生蟲,止霍亂吐瀉。研汁可治小兒天吊驚癇及敷鵝口瘡,效果佳。

皮中自汁 【主治】 治小兒口瘡白,拭擦幹淨後塗上即愈。另外塗金刃所傷燥痛,一會兒血止,用白皮裹傷口更好。塗蛇、蜈蚣、蜘蛛蜇傷有效。取樹枝燒湯,治大風瘡疥,生眉、發。

桑葚 【主治】 單獨吃可消渴,利五髒關節,通血氣。曬幹製成末,做成蜜丸每天服,使人不感到饑餓,還可以鎮魂安神,令人聰明,頭發不白,延年益壽。搗汁飲可解酒毒。釀成酒服,利水氣消腫。

【發明】 [時珍說]桑葚有烏、白兩種。楊氏《產乳》載,不能給孩子吃桑葚,使小兒心寒。陸璣《詩疏》裏說,鳩吃桑葚,過多會醉傷。《四民月令》裏說,四月適宜飲桑葚酒,能解百種風熱。其做法是:桑葚汁三鬥,重湯煮到一鬥半,放入白蜜二合,酥油一兩,生薑一合適當煮後,用瓶裝起來。每次服一合,和酒一起飲。也可以用桑汁熬燒酒收藏起來,經過幾年後,其味道和藥力會更好。史載魏武帝的軍隊缺乏食物,得到幹桑葚以充饑。金末大災荒時,人們都吃桑葚,得以存活的人不計其數。由於濕桑葚可以救災度荒,平時應及時采摘收藏。

桑白皮〔主治〕傷中五勞六極,消瘦,脈細弱,可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等。

枝〔主治〕寒熱出汗。汁能解蜈蚣毒。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止霍亂腹痛吐下。治金瘡以及小兒口腔潰瘍。

葉 【氣味】 苦、甘,寒,有小毒。

【主治】 主除寒熱出汗。汁能解蜈蚣毒。煎濃汁服,可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止霍亂腹痛吐下,也可以用幹葉來煮。炙熱後煎飲,能代茶止渴。煎飲可以利五髒,通關節,下氣。而嫩葉煎酒服,能治一切風。蒸熟搗爛治風痛出汗及撲損瘀血。揉爛可塗蛇蟲咬傷。研成汁治金瘡以及小兒口腔潰瘍。

【附方】 〔桑根白皮〕 1.咳嗽吐血。用新鮮桑根白皮一斤,浸淘米水中三夜,刮去黃皮,銼細,加糯米四兩,焙幹研末。每服一錢,米湯送服。2.消渴尿多。用入地三尺的桑根,剝取白皮,炙至黃黑,銼碎,以水煮濃汁,隨意飲,亦可加一點米同煮,忌用鹽。3.產後下血。桑白皮,炙過,煮水飲服。4.月經後帶紅不斷。鋸桑根取屑一撮,酒衝服。一天服三次。5.跌傷。用桑根白皮五斤,研末,取一升,煎成膏,敷傷處,痛即止。6.刀傷成瘡。用新桑白皮燒灰,與馬糞調勻塗瘡上,換藥數次即愈。7.發枯不潤。用桑根白皮、柏葉各一斤,煎汁洗頭,有奇效。8.小兒流涎(脾熱,胸膈有痰)。用新桑根白皮搗取自然汁飲服。9.小兒丹毒。用桑根白皮煮汁洗浴,或研末,調羊膏塗擦。10.石癰(堅硬,不作膿)。用桑白皮陰幹為末,溶膠和酒調塗,以癰軟為度。

〔桑葚〕 1.水腫脹滿。用桑心皮切細,加水二鬥,煮至一鬥,放入桑葚,再煮取五升,和糯米飯五升釀酒飲服。此方叫作“桑葚酒”。2.結核。用黑熟的桑葚二鬥,取汁,熬成膏。每服一匙。白湯調服。一日服三次,此方叫作“文武膏”。

〔桑葉〕 1.青盲洗法。取青桑葉焙幹研細,煎汁趁熱洗目,堅持必見效。有患此病二十年者,照此洗浴,雙目複明。2.風眼多淚。取冬季不落的桑葉,每日煎湯溫洗。3.眼紅澀痛。桑葉研末,卷入紙中燒煙熏鼻,有效。4.頭發不長。用桑葉、麻葉煮淘米水洗頭。七次後,發即長。5.吐血不止。用晚桑葉焙幹,研末,涼茶送服三錢,血止後,宜服補肝、肺的藥物。6.肺毒風瘡。將好桑葉洗淨。蒸熟一宿,曬幹,研末,水調服二錢。7.癰口不收。用經霜黃桑葉,研末敷塗。8.湯火傷瘡。將經霜桑葉燒存性,研末,油調敷塗。數日可愈。9.手足麻木,不知痛癢。用霜降後桑葉煎湯頻洗即可。

〔桑柴灰〕 1.目赤腫痛。用桑灰一兩、黃連半兩,共研末。每用一錢,泡湯澄清後洗眼。2.身麵水腫,坐臥不得。用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饑時即食豆,不喝豆湯。3.白癜風。用桑柴灰二鬥,蒸於甑內,取鍋中熱湯洗患處。幾次即可愈。4.頭風白屑。用桑灰淋汁洗頭即可。5.麻風。用桑柴灰熱湯淋取汁洗頭,再用大豆磨漿洗,用綠豆粉泡熟水洗。三日一洗頭,一日一洗臉,不過十次即見效。

奴柘(zhè)

【集解】 [藏器說]生江南山野。似柘,節有刺,冬不凋。[時珍說]此樹似柘而小,有刺。葉亦如柞葉而小,可飼蠶。

刺【氣味】 苦,小溫,無毒。

【主治】 老婦血瘕,男子痃癖悶痞。取刺和三棱草、馬鞭草煎如稠糖。病在心,飯後服;在臍,空心服。當下惡物。

【集解】 [時珍說]處處山上有。喜叢生。幹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葉飼蠶,取絲做琴瑟,清響勝常。

木白皮 東行根白皮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婦人崩中血結,瘧疾,煮汁釀酒服,主治風虛耳聾,補勞損虛羸,腰腎冷,夢與人交合泄精者。

【附方】 1.洗目令明。柘木煎湯,按日溫洗,自寅時起至亥時止。2.小兒鵝口、重舌。柘根銼五斤,水五升,煮二升,去滓,煎取五合,頻塗即可。

楮(chǔ)

【集解】[別錄說]原長在少室山,今處處都有。八九月可采摘果實。[恭說]楮有兩種,一種皮有斑花紋,稱為斑穀,現在人們用皮來做帽子;一種皮白無花紋,枝葉大而類似。葉子像葡萄葉,呈瓣狀而有子的為最好。楮初夏長出大如彈丸的果實,呈青綠色,到六、七月逐漸變為深紅色後就成熟了。八九月采摘,用水浸泡後去皮、瓤,取出中間的子。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穀田久廢必生構。葉有瓣的為楮,沒有瓣的是構。陸氏《詩疏》載,江南人績其皮可織布。搗爛後可造紙,幾丈長,光澤很好。還可將它的嫩芽當鹹菜吃。現在楮紙用得最多,而楮布則不多看見了。[時珍說]楮、穀同種,不必分別,隻分雌雄即可。雄的皮有斑紋而葉沒有椏杈,三月開花長穗,如柳花狀,不結果,其花可采來吃;雌的皮白而葉有椏杈,開碎花,結的果實如楊梅,半熟時用水洗去子,蜜煎成果吃。兩種樹都容易生長,葉上多澀毛。南方人剝皮搗煮造紙,也可緝練為布,柔軟而易朽爛。裴淵《廣州記》載,南方取穀皮熟捶後織成粗布,再用來製氈,很溫暖。其木腐後生出的菌耳,味道很好。

楮實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治陰痿水腫,益氣生肌明目。常服使人耐饑餓,輕身不老。還有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健腰膝、益顏色的功能。

【發明】 [頌說]仙方中隻服其果實。果實正紅時,收子陰幹篩末,用水服二錢匕,經常服有益身體。《抱樸子》裏說:服用赤色的楮木果實,老人可變成少年,令人目明耳聰。道士梁須七十高齡,服用後身體更加強壯,到一百四十歲時還能行走如飛勝於馬。

葉 【氣味】 甘,涼,無毒。

【主治】 治小兒身熱,不長肌肉。可做浴湯。又主惡瘡,生肉,治刺風引起的全身發癢。治鼻出血數升而不止,搗汁三升,再三服用,稍後即止。葉嫩的時候可食,去四肢風痹,腹瀉便血。炒研和麵做餛飩,主水痢,利小便,去風濕腫脹白濁,治疝氣和癬瘡。

樹白皮 【主治】 逐水利小便,治水腫氣滿、咽喉腫痛。煮汁釀酒飲,治水腫入腹,短氣咳嗽。做成散末服,治下血血崩。

皮間白汁 【主治】 治癬,敷蛇、蟲、蜂、蠍、犬咬傷。此外,它還叫五金膠漆,能合朱砂成團,現在的人用來粘貼金箔。古代粘貼經書的方法是:用楮樹汁和飛麵調成糊來粘紙,永遠不會脫落,勝過膠漆。

【附方】 〔楮實〕1.水氣蠱脹。用楮實一鬥、水二鬥,熬成膏;另以茯苓三兩、白丁香一兩半,共研末,將膏和末調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從少到多,服到小便清利、腹脹減輕為度,後服“治中湯”續治。忌食甘苦峻補藥物及發物,此方叫作“楮實子丸”。2.肝熱生翳。將楮實子研細,飯後以蜜湯送服一錢。一天服兩次。3.喉痹喉風。采楮實陰幹,每取一個研末,水送服。病重者可服兩個。4.目昏難視。用楮實、荊芥穗各五百枚,共研末,加煉蜜做成如彈子大的丸子。每嚼服一丸,飯後服,薄荷湯送服,一天服三次。

〔楮葉〕 1.老少瘴痢,日夜百餘次。用幹楮葉三兩,熬後搗末。每服一匙,烏梅湯送服。一天服兩次。2.脫肛。將楮葉陰幹研末,每服二錢,米湯調服。3.小便白濁。將楮葉研末,加蒸餅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開水送下。4.全身水腫。用楮枝葉熬葉成膏,每服一匙,空心服。一天服三次。5.虛肥麵腫(但腳不腫)。用楮葉八兩,加水一鬥,煮至六升,去渣,用汁煮米粥,常食勿絕。6.中風不語。用楮枝葉銼細,酒煮沫出。隨時飲服適量。7.吐血、鼻血。用楮葉搗汁一二升,隨時溫飲適量。8.目翳。用楮葉曬幹,研末,加麝香少許。每取黍米大一團點眼內,翳自脫落。9.疝氣。將楮葉、雄黃,等分研末,加酒、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鹽酒送服。10.癬瘡濕癢。將楮葉搗爛敷塗。11.痔瘺腫痛。將楮葉半斤搗爛敷塗。12.蛇咬傷。將楮葉、麻葉一起搗爛,取汁漬傷處。

〔樹白皮〕 1.腸風下血。用秋季楮皮陰幹研末,酒送服三錢,或加入麝香少許。一天服兩次。2.血痢、血崩。用楮樹皮、荊芥,等分研末,冷醋調服一錢。血崩,煎服。3.浮腫。用楮白皮、豬苓、木通各二錢,桑白皮三錢,陳皮、橘皮各一錢,生薑三片,加水二盅煎服。一天服一劑。4.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脹滿)。用楮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三升,白術四兩、黑大豆五升,加水一鬥,煮成四升,再加清酒二升,煮成三升。每服一匙,一天兩次。5.目中翳膜。將楮白皮曬幹,燒灰,研末。每次點少許,一天點三五次即可。

枳(zhī)

【釋名】子名枳實、枳殼。

【集解】 [誌說]原長在商州川穀。[頌說]現在洛西、江湖州郡等地皆有,以商州的為最好。樹木像橘但稍小,高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天開白花,秋天長成果實,在九十月采摘的為枳殼。現在的人用湯泡去苦味後,蜜漬糖拌,當作果品。

枳實 【氣味】 苦,寒,無毒。[元素說]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

之陽。

【主治】 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長肌肉,利五髒,止痢,益氣輕身。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消脹滿,止溏泄,明目。解傷寒結胸,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消食,散敗血,破積堅,去胃中濕熱。

果〔主治〕除寒熱結,長肌肉,利五髒,止痢,益氣輕身。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消脹滿,明目。

枳殼 【氣味】 苦、酸,微寒,無毒。

【主治】 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腸風痔疾,心腹結氣,兩脅脹虛。健脾開胃,調五髒,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痃癖五膈氣及肺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明目。

【附方】 〔枳實〕 1.卒胸痹痛。枳實搗末。湯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夜一次。2.產後腹痛。枳實麩炒、芍藥酒炒各二錢,水一盞煎服。亦可研末服。3.奔豚氣痛。枳實炙後研末。飲下方寸匕,日三次、夜一次。4.婦人陰腫、堅痛。枳實半斤碎炒,綿裹熨。5.大便不通。枳實、皂莢等分,研末,製飯丸,米湯送服。6.腸風下血。枳實半斤麩炒,黃芪半斤,研末。米飲非時服二錢匕。7.小兒頭瘡。枳實燒成灰,豬脂調塗。

〔枳殼〕 1.傷寒呃噫。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研末。每白湯服一錢。2.老幼腹脹,血氣凝滯。用此寬腸順氣,叫四炒丸。商州枳殼(厚而綠背者,去穰)四兩,分四份,一份與蒼術一兩同炒,一份與蘿卜子一兩同炒,一份與幹漆一兩同炒,一份與茴香一兩同炒黃。去四味,隻取枳殼研末。以四味煎汁煮麵糊和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飯後米飲下五十丸。3.消積順氣。枳殼三斤去穰,每個入巴豆仁一個,合定紮煮,慢火水煮一日。湯減再加熱湯,勿用冷水。待時足汁盡,去巴豆,切片曬幹研末,醋煮麵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四十丸。4.順氣止痢。枳殼炒二兩四錢,甘草六錢,研末。每沸湯服二錢。5.腸風下血。用枳殼燒黑存性五錢,羊脛炭為末三錢,和令勻,五更空心米飲服。6.痔瘡腫痛。用枳殼煨熟熨之,七枚立定。又一:枳殼末入瓶中,水煎百沸,先熏後洗。7.懷胎腹痛。枳殼三兩麩炒,黃芩—兩,研粗末。每月旺錢,水—盞半,煎一盞服。若脹滿身重,可加白術一兩。8.小兒驚風。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研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入酒三五點下,日三服。9.牙齒疼痛。枳殼浸酒含漱。10.風疹作癢。枳殼三兩,麩炒研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11.利氣明目。枳殼麩炒一兩為末,點湯代茶飲。

枸橘

【釋名】也叫臭橘。

【集解】 [時珍說]枸橘處處都有。樹、葉與橘相同,但幹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蕊不香。果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人家多收種為藩籬,或收小實,偽充枳實及青橘皮出售。

葉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下痢膿血後重,治喉瘺,消腫導毒。

橘核 【主治】 腸風下血不止。與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錢,皂莢子煎湯調服。

樹皮 【主治】 中風強直,不得屈伸。細切一升,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溫服半升即可。

梔子

【釋名】也叫木丹、越桃、鮮支、卮子。[時珍說]卮,酒器也。卮子像它,因此得名。

【集解】 [頌說]今南方及西蜀州郡都有。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開白花,皆六出,芬香異常。夏秋結實如訶子,生青熟黃,中仁深紅。[時珍說]卮子葉如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入夏開大如酒杯的花,白瓣黃蕊。隨即結實。皮薄,子細,有須,霜後收。蜀中有紅卮子,花爛紅色,實染物呈赭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