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二卷 木部(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莖、葉〔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麵赤酒皰齇鼻,白癩赤癩瘡瘍。治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惡,殺毒。

【氣味】 苦,寒,無毒。[元素說]氣薄而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為陽中之陰。

【主治】 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麵赤酒皰齇鼻,白癩赤癩瘡瘍。治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惡,殺毒。主喑啞,紫癜風。治心煩不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治吐血鼻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複,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附方】 1.流鼻血。用山梔子燒灰吹入鼻中。有效。2.小便不通。用梔子仁十四個、獨頭蒜一個、鹽少許,搗爛貼臍上及陰囊處,一會即通。3.血淋澀痛。用生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送服。4.下瀉鮮血。將梔子仁燒灰,水送服一匙。5.熱毒血痢。用梔子十四枚,去皮,搗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療效顯著。亦可用水煎服。6.臨產下痢。將梔子燒過。研末,空心熱酒送服。7.熱水腫疾。用梔子炒過,研末,米湯送服三錢。8.霍亂轉筋,心腹脹滿,吐瀉不得。用梔子十幾枚,燒過,研末,熟酒送服。9.胃脘火痛。用大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薑汁飲下,痛立止。如此病複發,還要加服玄明粉一錢,方能止痛。10.熱病食複(指熱病之後因飲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舊病複發)。用梔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以出微汗為好。11.小兒狂躁。用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有效。12.赤眼腸秘。用山梔子七個,鑽孔煨熟,加水一升,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黃三錢,溫服即可。13.風痰頭痛。用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得吐即止。14.火焰丹毒。用梔子搗爛和水塗擦。15.眉中練癬。將梔子燒過,研末,調油敷塗。16.傷折腫痛。將梔子、白麵同搗爛,敷塗痛處,甚效。

酸棗

【釋名】也叫山棗。

【集解】 [藏器說]嵩陽子說,現在的酸棗縣就是從屬於滑台的城鎮。樹高幾丈,直徑一二尺,木理極細。木質堅硬而且重,可以製成車軸及匙、箸等。樹皮細而且硬,紋如蛇鱗。其棗圓小而味酸,其核微圓,色赤如丹。棗肉酸滑好吃,山裏人常拿它當果品。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痛濕痹。久服安五髒,輕身延年。可治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泄、虛汗煩渴等症。補中益肝,壯筋骨,助陰氣,能使人肥健。

【附方】 1.膽風沉睡(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多睡)。生酸棗仁一兩、蠟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微焦,為散。每取二錢,加水七分煎至六分,溫服。2.膽虛不眠。用酸棗仁一兩,炒香,搗散。每服二錢,竹葉湯調服。又方:再加人參一兩、辰砂半兩、乳香二錢半,調煉蜜做成丸子服。3.振悸不眠。用酸棗仁二升,茯苓、白術、人參、甘草各二兩,生薑六兩,加水八升,煮成三分,分次服。此方叫作“酸棗仁湯”。4.虛煩不眠。用酸棗仁二升,幹薑、茯苓、芎?各二兩,甘草一兩,先以水一鬥煮棗仁,得汁七升,再放入其餘各藥同煮,得汁三升,分次服下。此方也叫“酸棗仁湯”。5.骨蒸不眠。用酸棗仁一兩,加水二碗研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食。

酸棗

酸棗仁〔主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痛濕痹。久服安五髒,輕身延年。可治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泄、虛汗煩渴等症。補中益肝,壯筋骨,助陰氣,能使人肥健。

白棘(jí)

【釋名】 也叫棘刺、棘針、赤龍爪。花名刺原、馬朐。[時珍說]獨生而高者為棗,列生而低者為棘。

【集解】 [恭說]棘有赤、白兩種。白棘莖白如粉,子、葉與赤棘同。刺當以白者為佳。刺有鉤、直兩種:直者宜入補益,鉤者宜療瘡腫。

白棘 【氣味】 辛,寒,無毒。

【主治】 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陽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

實 【主治】 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

葉【主治】 脛臁瘡,搗敷。亦可曬研,以麻油調敷。

【附方】 1.小便尿血。用白棘三升,加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服。2.腎髒虛冷,腹脅刺痛。用焙過的白棘一合、檳榔二錢半,加水一碗,煎至五分,再加好酒半碗,煮開幾次後,分兩次服。3.睫毛倒生。用白棘一百二十個、地龍二條、木賊一百二十節、木鱉子仁兩個,共炒研末,摘去倒毛,每日以藥末吸入鼻內三五次。4.齲齒腐朽。用白棘二百枚(朽落地者),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含漱,或燒棘塗病齒,再敷雄黃末。5.小兒口噤,驚風不乳。用白棘燒研末,水送服一錢。6.小兒丹腫。用水煮白棘根汁洗擦。7.癰疽痔漏。治方同上。

胡頹子

【釋名】也叫蒲頹子、盧都子、雀兒酥、半含春、黃婆奶。

【集解】 [時珍說]樹高六七尺,其枝葉柔軟如蔓。其葉微似棠梨,狹長而有尖,正麵呈青色,背麵是白色,都有如星細點,老了就星起如麩,經冬亦不凋。春天前開的花朵如丁香,蒂極細,倒垂著,正月開白花。結的果實又小又長,如山茱萸,但有八棱,軟而不硬。核內白綿如絲,中有小核仁,小兒可拿它當果子吃。

子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止腹瀉。

根 【氣味】 煎成湯灑在惡瘡上麵。若有吐血不止,煎水來喝。若有喉痹或痛塞,煎酒灌下,都有效。

葉 【主治】 治肺虛短氣,喘咳劇烈的,取葉焙後研末,米湯送服二錢。

【附方】 1.水痢。用胡頹子(即成熟果實)煎水服。2.瘡疥。胡頹子根煎湯洗。3.吐血。胡頹子根煎水服。4.喉痹痛塞。胡頹子根煎酒灌服。5.氣喘咳嗽。胡頹子葉焙過,研末,米湯送服二錢。

蕤(ruí)核

【集解】 [弘景說]現出產於彭城,大小如烏豆,外形圓而稍扁,有紋理形狀似胡桃核。[保升說]今出於雍州,樹木生長,葉細似枸杞且狹長,開白色花,子附生在莖上,紫紅色,大如五味子,莖上有很多細刺。五六月成熟,紫紅色的果子可食。

仁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治心腹邪熱結氣,明目,亦治目赤,痛傷淚出,目腫眥爛。久服輕身益氣,不感到饑餓,強體魄,明耳目,破痰積胸中不易咳出。

蕤核

【附方】 1.眼目昏暗,癢痛隱澀,赤腫羞明,不能遠視,迎風有淚,多見黑花等多種眼疾。用蕤仁去皮,壓去油二兩、腦子二錢半,一起研勻,加生蜜六錢,收存點眼。此方叫作“春雪膏”。又方:用蕤仁去油三錢,甘草、防風各六錢,黃連五錢,先以三味煎取濃汁,次下蕤仁做成膏,每日點眼。此方叫作“百點膏”。2.目翳。用蕤仁去油五分、鹽一分。

金櫻子

【釋名】也叫刺梨子、山石榴、山雞頭子。

【集解】 [頌說]現在南中州郡等地有生長,以江西、劍南、嶺外的為最好。叢生在郊荒地中,類似薔薇,有刺。四月開白色的花,夏秋季結果實,也有刺。呈黃赤色,狀似小石榴,十一月、十二月采摘。江南、蜀中的人熬或煎,製成酒服。[時珍說]此樹山林間有很多,花最白膩,其果實大如指頭,狀如石榴但略長。其核細碎而且有白毛,如營實的核而味澀。

子 【氣味】 酸、澀,平,無毒。

【主治】 治因脾虛導致的泄痢。止小便次數多,固澀精氣,久服可耐寒輕身。

【發明】 [頌說]洪州、昌州,都煮其子做煎,寄贈給別人。服用的人用煎的雞頭實粉製成丹丸服,名說水陸丹,益氣補真很好。[時珍說]無故而服用它,或隻是為了獲取快意就不可服用。若精氣不固的人服用它,則無可非議。

花 【主治】 治各種腹瀉,驅腸蟲。和鐵粉混合搗末,有染須發的作用。

葉 【主治】 治癰腫,嫩葉研爛,加少量鹽塗於患處,留出一頭泄氣的孔。另可止金瘡出血,五月五日采葉後,同桑葉、苧葉等分,陰幹後研末敷,血止傷口愈合,又稱“軍中一撚金”。

金櫻子

金櫻子〔主治〕因脾虛導致的泄痢。止小便次數多,固澀精氣,久服可耐寒輕身。

【附方】 1.活血強身。霜後摘取金櫻子果實,去刺、核,以水淘洗後再搗爛,放入大鍋水中熬煎。不得絕火。煎至水減半時,過濾,繼續熬煎成膏。每服一匙,用暖酒一碗調下。2.補血益精。用金櫻子去刺及子,焙過四兩、縮砂二兩,共研末,加煉蜜和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服。3.久痢不止。用罌粟殼醋炒、金櫻子等分研末,加蜜做成如芡子大的丸子。每服五至七丸,陳皮煎湯化下。4.癰腫。用金櫻子嫩葉搗極爛,加鹽少許塗腫處,留出瘡頭透氣。5.驅寸白蟲(即絛蟲)。用金櫻子根二兩,銼細,加糯米三十粒,注入水二升煎至五合,空心服,不久即可瀉蟲。

山茱萸

【釋名】也叫蜀酸棗、肉棗、雞足、鼠矢。

【集解】 [弘景說]出自近道諸山中大樹。子初熟未幹,赤色,如胡頹子,能食;既幹,皮薄,當合核用。[頌說]今海州、兗州亦有。木高丈餘,葉似榆,開白色花。

實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可輕身。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麵皰,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髒,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強力。治腦骨痛,療耳鳴,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還可止老人尿不盡,治麵上瘡,能發汗,止月水不定。暖腰膝,助水髒,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

山茱萸

實〔主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可輕身。

【附方】 草還丹。山茱萸酒浸肉一斤,破故紙酒浸焙幹半斤、當歸四兩、麝香一錢,同研末,煉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八十一丸,睡前鹽酒送服。

鬱李

【釋名】也叫車下李、爵李、雀梅、常棣。

【集解】 [別錄說]生於高山川穀及丘陵上,五六月采根。[弘景說]山野到處都有。子熟赤色,可食。[宗奭說]鬱李子紅熟可食,微澀,可蜜煎,陝西甚多。

核仁 【氣味】 酸,平,無毒。[元素說]辛、苦,陰中之陽,乃脾經氣分藥。

【主治】 主大腹水腫,麵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腸中結氣,關格不通。通泄五髒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破癖氣,下四肢水。酒服四十九粒,可瀉結氣。破血潤燥。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研和龍腦,點赤眼。

【發明】 [時珍說]鬱李仁甘苦而潤,性主降,能下氣利水。

【附方】 1.小兒驚熱痰實,大小便不通。用大黃酒浸後炒過、鬱李仁去皮,研末各一錢,滑石末一兩,一起搗和成如黍米大的丸子。二歲小兒服三丸,其他兒童根據情況加減,開水送服。2.腫滿氣急,睡臥不得。用鬱李仁一合,搗末,和麵做餅吃,吃下即可通便,氣泄出後即愈。3.心腹脹滿,二便不通,氣急喘息,腳氣浮腫。鬱李仁十二分,搗爛,水磨取汁,薏苡三合,搗如粟大。一同煮粥吃。4.皮膚血汗。用鬱李仁去皮,研細一錢,鵝梨搗汁調服即可。

鬱李

核仁〔主治〕大腹水腫,麵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腸中結氣,關格不通。通泄五髒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

根 【氣味】 酸,涼,無毒。

【主治】 牙齦痛,齲齒。去白蟲。治風蟲牙痛,濃煎含漱。治小兒身熱,做湯浴之。

鼠李

【釋名】又名楮李、鼠梓、山李子、牛李、皂李等。

【集解】 [別錄說]鼠李生於田野之中,采無時。 [時珍說]生於道路邊。其果實附在枝如穗。人采其嫩者,取汁刷染綠色。

子【氣味】 苦,涼,微毒。

【主治】 寒熱瘰鬁瘡。水腫腹脹滿。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九蒸酒漬,服三合,日再服。又搗敷牛馬六畜瘡中生蟲。痘瘡黑陷及疥癬有蟲。

【發明】 [時珍說]牛李治痘瘡黑陷及出不快,或觸穢氣黑陷。古昔無知之者,惟錢乙小兒直訣必勝膏用之。說牛李子即鼠李子,九月後采黑熟者,入砂盆擂爛,生絹捩汁,用銀、石器熬成膏,瓷瓶收貯,常令透風。每服一皂子大,煎桃膠湯化下。如入行二十裏,再進一服,其瘡自然紅活。入麝香少許尤妙。如無生者,以幹者為末,水熬成膏。

【附方】 1.諸瘡寒熱毒痹,及六畜蟲瘡。鼠李生搗敷之。2.牙齒腫痛。牛李煮汁,空腹飲一盞,仍頻含漱。

皮 【氣味】 苦,微寒,無毒。

鼠李

【主治】 身皮熱毒。風痹。諸瘡寒熱。口疳齲齒,及疳蟲蝕人脊骨者,煮濃汁灌之,神良。

【發明】 [頌說]劉禹錫傳信方:治大人口中疳瘡、發背,萬不失一。用山李子根一名牛李子、薔薇根野外者,各細切五升,水五大鬥,煎半日,汁濃,即於銀、銅器中盛之,重湯煎至一二升,待稠,瓷瓶收貯。每少少含咽,必瘥。忌醬、醋、油膩、熱麵及肉。如發背,以帛塗貼之,神效。

女貞

【釋名】也叫貞木、冬青、蠟樹。[時珍說]此木淩冬青翠,有貞守之操,因此得名。

【集解】 [弘景說]諸處皆有。葉茂盛,淩冬不凋,皮青肉白,與秦皮為表裏。樹以冬生可愛,仙方亦服食。[時珍說]女貞、冬青、枸骨,三樹也。女貞即今俗呼蠟樹者,冬青即今俗呼凍青樹者,枸骨即今俗呼貓兒刺者。東人因女貞茂盛,亦呼冬青,與冬青同名異物,蓋一類二種。二種皆因子自生,最易長。其葉厚且柔長,綠色,麵青背淡。女貞葉長者四五寸,子黑色;凍青葉微團,子紅色,為異。其花皆繁,子並累累滿樹,木肌皆白膩。

實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補中,安五髒,養精神,除百病。久服使人肥健輕身不老。強陰,健腰膝,明目。

葉【氣味】 微苦,平,無毒。

【主治】 除風散血,消腫定痛,還可治頭目昏痛。諸惡瘡腫,胻瘡潰爛久者,以水趁熱貼,頻換,米醋煮亦可。口舌生瘡,舌腫脹出,搗汁含浸吐涎。

女貞

實〔主治〕補中,安五髒,養精神,除百病。強陰,健腰膝,明目。

女貞子〔主治〕補中,安五髒,養精神,除百病。久服使人肥健輕身不老。強陰,健腰膝,明目。

【附方】 1.補腎滋陰。取女貞子,去梗葉,浸酒中一日夜,擦去皮,曬幹,研末,待早蓮草出時,采數石,搗汁熬濃,和末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夜服百丸,酒送下。十多天之後,體力增加,不再起夜。2.風熱赤眼。用女貞子不限量,搗汁熬膏,淨瓶收存,埋地中七日後取出,點眼。3.口舌生瘡,舌腫脹出。取女貞葉搗汁含浸吐涎。4.一切眼疾。將女貞葉搗爛,加樸硝調勻貼於眼部。

衛矛

【釋名】也稱鬼箭、神箭。[時珍說]幹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衛之狀。因此得名。

【集解】 [別錄說]生於霍山山穀。八月采,陰幹。[普說]葉如桃,箭如羽,正月、二月、七月采,陰幹。[時珍說]鬼箭生山石間,小株成叢。春生嫩條,條上四麵有羽似箭羽。青葉似野茶,對生,味酸澀。三四月開黃綠色碎花。結實大如冬青子。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中惡腹痛,殺白蟲,消皮膚風毒腫,令陰中解。療婦人血氣,效果佳。破陳血,能落胎,主百邪鬼魅。通月經,破癥結,止血崩帶下,殺腹髒蟲及產後血咬腹痛。

【附方】 1.產後敗血,臍腹堅脹,惡露不快。用當歸炒、衛矛去中心木、紅藍花各一兩。每服三錢,以酒一大碗煎至七成,飯前溫服。2.瘧疾。用衛矛、鯪鯉甲燒灰各二錢半,共研末。每取二三分,病發時入鼻中。又方:用衛矛末一分、砒霜一錢、五靈脂一兩,共研末。病發時冷水衝服一錢。

冬青

【釋名】 原附女貞下,今分出。也叫凍青。[藏器說]因冬月葉仍翠青,故名冬青。江東人稱作凍青。

【集解】[藏器說]木質白,有紋理像齒笏,其葉能染製紅色。李邕說,冬青出自五台山,如椿子,紅似鬱李,味微酸而性熱。與此有點不同,應當是兩種冬青。[時珍說]凍青,即另一種女貞子,山中常有生長。但是以葉微團而子紅的為凍青,葉長而子黑的則是女貞子。《救荒本草》記載,凍青樹高丈許,樹似枸骨子樹而且極茂盛。葉子像櫨子樹葉,但要小些,也似椿葉微窄而且頂頭頗圓,不尖。五月開細白花,結如豆子大小的子,紅色。將其嫩葉炸熟,用水浸去除苦味,淘洗後,用五味調料調和可食。

冬青

子、木皮〔主治〕浸酒後吃可祛風虛,補益肌膚。

冬青子、木皮 【氣味】 甘、苦,涼,無毒。

【主治】 浸酒後吃可去風虛,補益肌膚。

葉【主治】 燒成灰加入麵膏中,可祛瘢痕,有奇效。

山礬

【釋名】又名芸香、椗花、柘花、瑒花、春桂、七裏香。[時珍說] 此物山野叢生甚多,而花繁香馥,故名。

【集解】 [時珍說]生於江、淮、湖、蜀野中,大者株高丈許。其葉似梔子,葉生不對節,光澤堅強,略有齒,淩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黃蕊甚芬香。結子大如椒,青黑色,熟則黃色,可食。其葉味澀,人取以染黃及收豆腐,或雜入茗中。秋間葉上微白如粉汙,辟蠹殊驗。許慎說:芸,似苜蓿。

葉 【氣味】 酸,澀、微甘,無毒。

【主治】 久痢,止渴,殺蚤、蠹。用三十片,同老薑三片,水蒸熱,洗爛弦風眼。

梫(qīn)木

【集解】 [藏器說]木生江東林禾言筤間。樹如石榴,葉細,高丈餘。四月開花,白如雪。[時珍說]與此木今無識者,其狀頗近山礬,恐古今稱謂不同,姑附其後。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破產後血,煮汁服之。其葉煎汁洗瘡癬,搗研封蛇傷。

南燭

【釋名】也叫男續、南天燭、南燭草木、染菽、猴菽草、草木之王、惟那木、牛筋、烏飯草、墨飯草、楊桐。

【集解】 [藏器說]長在高山上,經冬不凋。[頌說]高三五尺,葉子似苦楝葉但略小。冬天長出穗狀的紅果子。人家多種植在庭院中,俗稱南天燭。任何時候都可采枝葉使用。其子如茱萸,九月成熟,酸美可口。葉不相對,似茗但既厚又圓。[時珍說]南燭,吳楚山中頗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三月開花,結的果實呈簇狀如樸樹果子,生時青色,九月成熟時則呈紫色,內有細子,其味酸甜,小兒喜食。《古今詩話》裏說,臨水生長的南燭葉特別茂盛,寒冷時可采其葉食,漬水染飯,色青而有光澤,能資助陽氣。

枝、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止泄提神,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延年,令人不饑,可使白發變黑,消除老態。

子【氣味】 酸、甘,平,無毒。

【主治】 有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養顏的功能。

五加

【釋名】亦稱五佳、五花、文章草、木骨、白刺、追風使、金鹽、豺漆、豺節。

【集解】 [弘景說]靠近道路的地方都有生長。[頌說]春天生苗,莖、葉皆綠色,叢生。紅色的莖似藤葛,高三五尺,上有黑刺。生五枚葉子成簇狀的為最好,而以四葉和三葉的最多,是次等。每一葉下生有一刺。三四月開白花,結青色果子,到六月逐漸變成黑色。根像荊根,皮呈黃黑色,肉呈白色,骨質硬。[時珍說]五加皮,春天於舊枝上抽條,山人采來當蔬菜吃,正如長在北方沙地上的枸杞一樣,都是木類,南方堅地的如同草類。唐時隻取峽州的五加皮充當貢品。

根皮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治心腹疝氣,腹痛,補中益氣,治行走不穩或小兒三歲還不能走路;還可治療疽瘡陰蝕,男子陰部潮濕不適,小便餘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疼痛及兩腳疼。補中益精,壯筋骨,增強意誌。久服使人輕身耐老,驅逐體內各種惡風及惡血,四肢不遂,風邪傷人,軟腳腎腰,主治多年瘀血積在皮肌,痹濕內不足及明目下氣。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釀酒飲也治風痹,四肢攣急。製成粉末浸酒飲可治眼部疾病。

【發明】 [弘景說]煮根莖釀酒飲對人有益。道家用它製灰煮石,與地榆都有秘法。[慎微說]張子聲、楊建始、王叔牙、於世彥等,都因服此酒而房室不絕,長壽達三百歲,亦可作為散代湯茶。王君說:五加皮是五車星的精靈。水有五湖,人有五德,位有五方,物有五車。故青精入莖,則有東方之液;白氣入節,則有西方之津;赤氣入華,則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則有北方之飴;黃煙入皮,則有戊己之靈。五神主導著生命,互相依存。服了能使人成仙的果子,可返老還童。[時珍說]五加皮治風濕痿痹,壯筋骨,其功效非常深。仙人所述顯有情理,雖然言辭多溢,亦常理也。用於造酒的方法:將五加根皮洗幹淨,去骨、莖、葉,也可以用水煎汁,和曲釀米酒。釀成後常常飲用。也可以煮酒飲。如加遠誌可使功效更好。又一方:加木瓜煮酒服。談野翁《試驗方》裏說,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子裝好,放入二鬥無灰好酒中,用大壇封閉,放於大鍋中。用文武火煮,壇上放米一合,以米熟為宜。取出火毒,把渣曬幹製丸。每天早晨用藥酒送服五十丸,睡前再服。能去風、壯筋骨、順氣化痰、添補精髓。浸酒,每天飲幾杯,各種浸酒的藥,唯有五加皮與酒相合,最有益,並且味道鮮美。葉當蔬菜吃,可祛皮膚風濕症。

【附方】 1.風濕痿痹。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裝袋內,放入好酒二鬥中,以壇封固,安大鍋內水煮,壇上放米一合,米熟把壇取出。等火毒出過,取藥渣曬幹,做成丸,每日清晨服五十丸,藥酒送服,睡前再服一次。此方能祛風濕、壯筋骨、順氣化痰、添精補髓,功效甚佳。2.虛勞不足。用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鬥,加水一石五鬥,煮成七鬥。其中,以四鬥浸曲一鬥,以三鬥拌飯,按常法釀酒,熟後常取飲服。3.腳氣腫濕,骨節、皮膚疼痛。將五加皮四兩,浸酒中,遠誌去心四兩,亦浸酒中。幾日後,取藥曬幹研末,加酒、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送服。此方叫作“五加皮丸”。4.小兒行遲(三歲小兒還不會走路)。用五加皮五錢,牛膝、木瓜各二錢半,共研末。每服五分,米湯加幾滴酒調服。

枸杞(地骨皮)

【釋名】 亦稱枸棘、天精、苦杞、甜菜、地骨、地節、地仙、卻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

【集解】 [頌說]現在處處都有生長,春天生苗葉,如石榴葉,而且軟薄可食。其莖幹高三五尺,叢生狀。六七月開小花,紅紫色,隨後便結紅色的果實,形狀微長似棗核。其根名地骨。[時珍說]古代產於常山的枸杞、地骨為上品,其他丘陵崖岸的皆可用。後世以陝西的為最好,而且又以甘州產的為絕品。其子圓如櫻桃,曬幹後果小而核少,幹時紅潤甘美,其味如葡萄,可以當果品吃,與其他地方不同。《種樹書》裏說,收子及掘出根來種在肥沃的土壤中,等苗長出,剪來作為蔬菜吃很好。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主五髒內邪氣,熱中消渴,風痹及風濕症。久服可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另可下胸脅氣,治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滋陰,通大小腸。補精氣各種不足,養顏色,肌膚變白,明目安神,使人長壽。

苗【氣味】 苦,寒。

【主治】 除煩益誌,補五勞七傷。壯心氣。去皮膚骨關節風,消除熱毒,散瘡腫。和羊肉一起做羹吃,有益身體,除風明目。代茶飲,可止渴消熱煩,壯陽解毒。但與乳酪相惡。汁注入目中,去上焦心肺客熱。

地骨皮 【氣味】 苦,寒。

【主治】 細銼,拌麵煮熟,可去腎風,益精氣。去骨熱消渴。解骨蒸肌熱消渴,風濕痹,堅筋骨,涼血。治在表無定之風邪,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可止齒血,治骨槽風。治金瘡神驗。

枸杞子 【氣味】 苦,寒。

【主治】 有壯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的作用。治心病嗌幹心痛,渴而引飲,腎病消中。又能滋腎潤肺。其子榨油點燈,可明目。

【發明】 [弘景說]俗語說,離家千裏,勿食枸杞。這說的是枸杞子補益精氣,強盛陰道的道理。[頌說]莖葉及子,服了後可輕身益氣。淮南《枕中記》載有西河女子服用枸杞的方法是: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服用;三月上辰采莖,四月上巳服用;五月上午采葉,六月上未服用;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服用;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服用;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醜服用。還有用花、實、根、莖、葉同煎,或者單獨榨汁煎成膏服用的,其功效都相同。[時珍說]劉禹錫《枸杞井》詩說:“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清泉藥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枸杞的滋益作用,不單是子,根也不僅僅隻有退熱的功用。由於根、苗、子的氣味稍有差別,它們主治的病也有所區別。其苗是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的病症適宜用它;根是地骨,甘淡而性寒,下焦肝腎虛熱的病症適用它。這都是治三焦病症的藥,所謂熱淫於體內,可用甘寒的藥瀉它。至於子則甘平而且潤,性滋且補,不能退熱,隻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屬於一種平補的藥物,所謂精不足,用味來補。分開使用,就各有所用,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世人隻知用黃芩、黃連,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黃檗、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陰火。稱為補陰降火,久服則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補,有使精氣充沛而邪火自退的妙用,可惜啊!

枸杞(地骨皮)

枸杞子〔主治〕壯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治心病嗌幹心痛,渴而引飲,腎病消中,又能滋腎潤肺。

地骨皮〔主治〕細銼,拌麵煮熟,可去腎風,益精氣。去骨熱消渴。解骨蒸肌熱消渴,風濕痹,堅筋骨,涼血。

【附方】 1.腎經虛損,眼目昏花或雲翳遮睛。將枸杞子一斤,好酒潤透。分四份:一份用蜀椒一兩炒,一份用小茴香一兩炒,一份用芝麻一兩炒,一份用川楝肉一兩炒。炒後揀出枸杞,加熟地黃、白術、白茯苓各一兩,共研末,加煉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此方叫作“四神丸”。2.壯筋骨,補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黃、甘菊花各一斤,搗碎,加水一石,煮汁五鬥,以汁炊糯米五鬥,加入細曲,照常法釀酒,待熟澄清,每日飲三碗。此方叫作“地骨酒”。3.骨蒸煩熱(包括一切虛勞煩熱及大病後煩熱)。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炙過的甘草半兩,和勻。每取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此方叫作“地仙散”。4.腎虛腰痛。將枸杞根、杜仲、萆薢各一斤,好酒三鬥浸泡,密封土罐中然後放鍋內煮一天,常取飲服。5.赤眼腫痛。地骨皮三斤,加水三鬥,煮成三升,去渣,加鹽一兩,再煮成二升,頻用洗眼和點眼。6.小便出血。新地骨皮洗淨,搗取自然汁。無汁則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點酒,飯前溫服。7.風蟲牙痛。枸杞根白皮,醋煎含漱。8.口舌糜爛(膀胱移熱於小腸,口舌生瘡,心胃熱,水穀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此方叫作“地骨皮湯”。9.男子下疳。先以漿水洗過,再擦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10.婦女陰腫或生瘡。用枸杞根煎水頻洗。11.癰疽惡瘡,膿血不止。地骨皮不拘多少,洗淨,刮粗皮,取出細穰。以地骨皮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穰敷貼患處,即見效。12.足趾雞眼,作痛作瘡。地骨皮和紅花研細敷塗。13.目澀有翳。用枸杞葉二兩,車前葉一兩,搗汁,以桑葉裹,懸陰地一夜。取汁點眼,不過三五次,即見效。14.五勞七傷,房事衰弱。枸杞葉半斤,切細,加粳米二合,豉汁適量,一起煮粥。每日食用,有效。

楊櫨

【集解】[恭說]楊櫨又名空疏,處處有,生於籬垣間。子為莢。

葉【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 疽瘺惡瘡,水煮汁洗,立瘥。

石南

【釋名】亦稱風藥。

【集解】[頌說]南北皆有生長。長在石上,樹很高。江湖地方出產的葉如枇杷葉,上有小刺,淩冬不落,春天開白色的花,呈簇狀,秋天結細紅的果實。關隴間出產的,葉似莽草,呈青黃色,背麵有紫色斑點,雨水多時就合並生長,可長到二三寸。根橫細,呈紫色,無花及果實,葉很密。南北的人多移植到亭院間,蔭翳可愛,不透日氣。《魏王花木誌》裏說:南方有一種石南樹是野生的。二月開花,連著果實,果實如燕覆子,八月熟。人們采其核,和魚一起做羹味道特別鮮美。

葉 【氣味】 辛、苦,平,有毒。

【主治】 主養腎氣,內傷陰衰,利筋骨和皮膚毛發。療腳弱五髒邪氣,除熱。女子不可經常服,令其思念男子。還能添腎氣,治四肢無力及心煩悶疼,殺蟲並驅逐各種風邪。泡酒飲可治頭風。

【發明】 [時珍說]毛文錫《茶譜》說:湘人四月采楊桐草,搗汁泡米,做飯吃,必定采石南芽當茶飲,能去風,暑天特別適宜;楊桐即南燭。

【附方】 1.鼠瘺不合。用石南、生地黃、茯苓、黃連、雌黃等分研末,每天敷患處兩次。2.小兒通睛(小兒誤跌或頭腦受傷,致使瞳仁不正,觀東則見西,觀西則見東)。用石南一兩、藜蘆三分、瓜丁五至七個,共研末。每次吹少許入鼻,一天三次。內服牛黃平肝的藥物,此方叫作“石南散”。

牡荊

【釋名】也叫黃荊、小荊、楚。[弘景說]既是牡荊,不應有子。小荊應是牡荊。牡荊子大於蔓荊子,而反呼小荊,可能是樹形的緣故。

【集解】 [頌說]牡荊,今眉州、蜀州及附近州郡皆有,俗名黃荊。枝莖堅勁,作樹不作蔓。葉如蓖麻,更疏瘦。花紅作穗。實細而黃,似麻子大。有人說就是小荊。牡荊體蔓汁實,煙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風第一。[保升說]蔓荊蔓生,牡荊樹生。[時珍說]牡荊處處山野皆有,山人采它為薪。年久不砍,樹長大如碗。木心方,枝對生,一枝五葉或七葉。葉如榆葉,長而尖,有鋸齒。五月間開紅紫色花,成穗。子大如胡荽子,有白膜皮裹。

實【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得柏實、青葙、術,療風。炒焦研末,飲服,治心痛及婦人白帶。用半升炒熟,加酒一盞,煎一沸,熱服,治小腸疝氣效果甚佳。浸酒飲,治耳聾。

葉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主腳氣腫滿。

根 【氣味】 甘、苦,平,無毒。

【主治】 水煮服,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

【發明】 [時珍說]牡荊苦能降,辛溫能散;降則化痰,散則祛風,故宜風痰之病。

荊莖【主治】 灼爛。洗灼瘡及熱瘡,有特效。同荊芥、蓽撥煎水,漱風牙痛。

荊瀝【修治】[時珍說]取法:用新采荊莖,截尺五長,架於兩磚上,中間燒火炙,兩頭以器承取,熱服,或入藥中。又法:截三四寸長,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燒,其汁瀝入瓶中。

牡荊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飲,去心悶煩熱,頭暈目眩,心頭欲吐,卒失音,小兒心熱驚癇,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除風熱,通經絡,導痰涎,行血氣,解熱痢。

【附方】 〔實〕 1.痰濕白濁。將牡荊子炒焦研末,飲服。2.小腸疝氣。用牡荊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開,趁熱飲服。效果佳。3.濕痰白濁。用牡荊子炒研末,每次酒送服三錢。4.耳聾。用牡荊子泡酒常飲。

〔葉〕 1.九竅出血。荊葉搗汁,酒調服二合。2.小便尿血。治方同上。3.腰腳風濕。用荊葉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為度。

〔荊瀝〕 1.中風口噤。服荊瀝,每次一升。2.頭風頭痛。每日取荊瀝飲服。3.喉痹瘡腫。取荊瀝細細咽服。4.心虛驚悸,形容枯瘦。用荊瀝二升,火上煎至一升六合,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5.赤白下痢。久不愈。用荊瀝飲服,每日五合。

蔓荊

【釋名】 [恭說]蔓荊苗蔓生,因此得名。

【集解】 [恭說]蔓荊生於水濱。苗莖蔓延長丈餘。春因舊枝而生小葉,五月葉成,如杏葉。六月有紅白色花,黃蕊。九月有實,黑斑,大如梧桐子而虛輕。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利九竅,去白蟲。久服可輕身耐老。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治賊風,涼諸經血,止目睛內痛。

蔓荊〔主治〕利九竅,去白蟲。久服可輕身耐老。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治賊風,涼諸經血,止目睛內痛。

【發明】 [恭說]小荊即牡荊子,其功與蔓荊同。[時珍說]蔓荊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麵風虛之證。

【附方】 1.令發變黑。蔓荊子、熊脂等分,以醋調塗。2.頭風作痛。蔓荊子一升研末,絹袋盛,浸一鬥酒中七日。溫飲三合,每日三次。3.乳癰初起。蔓荊子炒,研末。酒服方寸匕,渣敷。

欒荊

【釋名】又稱頑荊。

【集解】 [恭說]欒荊莖、葉都似石南,幹亦反卷,經冬不死,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作欒荊,其實是不一樣的。民間的方中都有用到,而本草中不做記載,亦無別名。但有欒華,功用又別,非此物的花。[頌說]欒荊今生東海及淄州、汾州。所生者皆枝莖白,葉小圓而青色,頗似榆葉而長,冬夏不凋。六月開花,花有紫、白二種。子似大麻。四月采苗葉,八月采子。

子【氣味】 辛、苦,溫,有小毒。

【主治】 大風,頭麵手足諸風,濕痹寒冷疼痛。四肢不遂,通血脈,明目,益精光。

紫荊

【釋名】也稱紫珠。皮名肉紅、內消。[時珍說] 木似黃荊而色紫,因此得名。皮色紅而消腫,故稱肉紅。

【集解】 [頌說]紫荊處處都有。人多種於庭院間。木似黃荊,葉小無椏,花深紫可愛。[藏器說]即田氏之荊也。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名紫珠。江東林澤間甚多。

木、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 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汁服。可通小腸。解諸毒物,癰疽喉痹,飛屍蠱毒,腫下瘺,蛇、蟲、蠶、狂犬毒,並煮汁服。亦以汁洗瘡腫,除血長膚。活血行氣,消腫解毒,可治婦人血氣疼痛,經水凝澀。

【發明】 [時珍說]紫荊氣寒味苦,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陰血分。寒勝熱,苦走骨,紫入營。故能活血消腫,利小便而能解毒。楊清叟仙傳方有衝和膏,以紫荊為君,也因此意。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流注諸腫毒,冷熱不明。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生白術一兩,木蠟炒一兩,研末。用蔥湯調,熱敷。瘡不熱者,酒調。甚痛,加乳香。筋不伸者,亦加乳香。大抵癰疽流注,皆因氣血凝滯而成。遇溫則散,遇涼則凝。此方溫平。紫荊皮為木之精,可破血消腫。獨活為土之精,可止風動血,引拔骨中毒,去痹濕氣。

【附方】 1.癰疽發背,腫毒流注。用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生白術一兩、木蠟炒一兩,共研末,用蔥湯調後熱敷並塗患處,瘡不甚熱者,用酒調敷;痛得厲害或筋不能伸,藥中加乳香即可。2.鶴膝風攣。用紫荊皮三錢,老酒煎服,每日兩次。3.痔瘡腫痛。用紫荊皮五錢,水煎,飯前飲。4.產後諸淋。用紫荊皮五錢,半酒半水煎,溫服。

木槿

【釋名】也叫椴、櫬、日及、朝開暮落花、藩籬草、花奴、玉蒸。[時珍說]木槿朝開暮落,故名日及。

【集解】 [宗奭說]木槿花如小葵,淡紅色,五葉成一花,朝開暮收。湖南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花與枝兩用。[時珍說]槿,小木。可種可插,木似李。葉末尖而有椏齒。花小而豔。白色或粉紅色。有單葉、千葉之分。五月始開。結實輕虛,大如指頭,秋深自裂,子如榆莢、泡桐、馬兜鈴之仁。種之易生。嫩葉可食,可代茶飲。

皮、根 【氣味】 甘,平,滑,無毒。

【主治】 止腸風瀉血,痢後熱渴,作飲服,令人得睡,並炒用。治赤白帶下、腫痛疥癬,洗目令明,潤燥活血。

【發明】 [時珍說]木槿皮及花,滑如葵花,故能潤燥。色如紫荊,故能活血。

花 【氣味】 同皮。

【主治】 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焙入藥。做湯代茶飲,治風。消瘡腫,利小便,去濕熱。

子 【氣味】 同皮。

【主治】 偏正頭風,燒煙熏患處。又治黃水膿瘡,燒存性,豬骨髓調塗。

木槿

【附方】 1.赤白帶下。槿根皮二兩,切細,用白酒一碗半,煎至一碗,空心服。2.頭麵錢癬。用槿樹皮研末,醋調勻,隔水煮成膏敷塗患處。3.牛皮風癬。用川槿皮一兩、大風子仁十五個、半夏五錢(銼細),放在兩碗水中浸露七宿,取出加輕粉少許,共研末塗癬。4.痔瘡腫痛。用藩籬草根煎湯,先熏後洗。5.大腸脫肛。用木槿皮或葉煎湯,先熏洗,再以白礬、五倍子調敷。6.下痢噤口。用紅木槿花,去蒂,陰幹研末,煎麵餅兩個,蘸末吃下。7.風痰擁逆。木槿花曬幹,焙過,研末。每服一二匙,空心開水送服。白花最好。8.黃水膿瘡。將木槿子燒存性,調豬骨髓塗擦。

扶桑

【釋名】也叫佛桑、朱槿、赤槿、日及。[時珍說]東海日出處有扶桑樹。花光豔照日,其葉似桑,因此得名。

【集解】 [時珍說]扶桑產自南方,為木槿別種。枝柯柔弱,葉深綠,微澀如桑。花有紅、黃、白三種顏色,紅者尤貴,稱作朱槿。嵇含《草木狀》載,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出於高涼郡。花、莖、葉皆如桑。葉光而厚。木高四五尺,枝葉婆娑。花深紅色,五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澤。有一條蕊,長於花葉,上綴金屑,日光閃爍,疑若焰生。一叢之上,一日開花數百朵,朝開暮落。自二月始至中冬乃歇。插枝即可活。

扶桑

葉、花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癰疽腮腫,取葉或花同白芙蓉葉、牛蒡葉、白蜜研膏敷,即散。

木芙蓉

【釋名】亦稱地芙蓉、木蓮、華木、拒霜。[時珍說]花豔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蓮之名。八九月初開,故名拒霜。《相如賦》謂之華木。蘇東坡詩雲:喚作拒霜猶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

【集解】 [時珍說]木芙蓉處處皆有,插條即生,為小木。幹叢生如荊,高者丈餘。葉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之分,冬凋夏茂。仲秋始開花,花如牡丹、芍藥,有紅、白、黃、千葉多種,耐寒而不落。不結子實。山人取皮製索。川、廣有添色拒霜花,初開白色,次日稍紅,再過一日則深紅,先後變幻多種色。霜時采花,霜後采葉,陰幹可入藥。

葉、花 【氣味】 微辛,平,無毒。

【主治】 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可消腫排膿止痛。

【發明】 [時珍說]芙蓉花和葉,氣平而不寒不熱,味微辛而性滑涎黏,治癰腫,殊有神效。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幹研末,以蜜調塗於腫處四周,中間留頭,幹則頻換。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附方】 1.赤眼腫痛。木芙蓉葉研末,水調勻貼太陽穴。叫作“清涼膏”。2.月經不止。用木芙蓉花、蓮蓬殼,等分研末,每次米湯送服二錢。3.偏墜作痛。用木芙蓉葉、黃檗各三錢,共研末,以木鱉子仁—個,磨醋調塗陰囊,其痛自止。4.癰疽腫毒。木芙蓉葉研末、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勻塗患處四圍。5.頭上癩瘡。木芙蓉根皮研末,香油調塗。塗前以鬆毛、柳枝煎湯,洗淨患處。6.湯火灼瘡。木芙蓉花研末,調油敷塗。有奇效。7.一切瘡腫。用木芙蓉葉、菊花葉一起煎水,頻熏洗。

山茶

【釋名】[時珍說]其葉似茗,亦可飲用,故得茶名。

【集解】 [時珍說]產自南方,樹生,高者丈許,枝幹交加,葉似茶葉而厚硬有棱,中間寬而闊,兩頭尖,正麵呈綠色而背麵呈淡綠色,深冬時開紅瓣黃蕊的花。周定王《救荒本草》說,山茶嫩葉炸熟,水淘洗後可吃,也可以蒸熟後曬幹作為飲料。

花 【主治】 治吐血、腹瀉、鼻血、便血。湯火傷瘡,研末,麻油調塗。

蠟梅

【釋名】亦稱黃梅花。[時珍說]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接近,色似蜜蠟,因此得名。

【集解】 [時珍說]蠟梅小樹,叢枝尖葉。凡三種:以子種出不經嫁接者,臘月開香淡小花,名狗蠅梅;經嫁接而花疏,開葉含口者,名磬口梅;花香濃而密,色深黃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結實如垂鈴,尖長寸餘,子在其中。樹皮浸水磨墨,有光彩。

梅花〔主治〕解暑生津。

花【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解暑生津。

黃楊木

【集解】[時珍說]黃楊生於諸多山野中,人家多有栽種。枝葉攢簇上聳,葉似初生槐芽而青厚,不花不實,四時不凋。性難長,俗說歲長一寸,遇閏則退。木堅硬滑膩,製作梳子、刻印章最好。段成式《酉陽雜俎》說,世重黃楊,因其無火。

葉【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婦人難產,入達生散中用。主暑月生癤,搗爛塗即可。

黃楊木

伏牛花

【釋名】亦稱隔虎刺花。

【集解】 [頌說]伏牛花出於蜀地,所在皆有,多生於川澤之中。葉青細,似黃檗葉但不光滑。莖赤有刺。開淡黃色花,做穗,似杏花略小。三月采,陰幹。又睦州所生虎刺,雲淩冬不凋,彼人無時采根、葉,可治風腫疾。

花【氣味】 苦、甘,平,無毒。

【主治】 久風濕痹,四肢拘攣,骨肉疼痛。做湯,治風眩頭痛,五痔下血。

【發明】 [時珍說]伏牛花治風濕最有名,而用者頗少。楊子建《護命方》,有“伏牛花散”,治男女一切頭風,發作有時,甚則大腑熱秘。用伏牛花、川芎?、山茵陳、桑寄生、白牽牛、白僵蠶、蠍梢各二錢,荊芥穗四錢,研末。每服二錢,水煎一沸,連渣服。

密蒙花

【釋名】亦稱水錦花。[時珍說]花繁密蒙茸如簇錦,故名。

【集解】 [頌說]密蒙花,蜀中州郡皆有。樹高丈餘。葉似冬青葉而厚,背白有細毛,又似橘葉。花微紫色。二三月采花,曝幹用。[宗奭說]葉經冬不凋,也不似冬青,柔而不光潔,不深綠。花細碎,數十房成一朵,冬生春開。

【氣味】 甘,平、微寒,無毒。

【主治】 青盲膚翳,赤澀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麩豆及疳氣攻眼。羞明怕日。入肝經氣、血分,潤肝燥。

密蒙花〔主治〕青盲膚翳,赤澀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麩豆及疳氣攻眼。羞明怕日。入肝經氣、血分,潤肝燥。

木綿

【釋名】亦稱古貝、古終。[時珍說]木綿有兩種:似木者名古貝,似草者名古終。梵書謂之睒婆,亦稱迦羅婆劫。

【集解】 [時珍說]木棉有草、木兩種。交廣木棉,樹大如抱。枝似桐。葉大如胡桃葉。入秋開紅花,如山茶花,黃蕊,花片極厚,為房甚繁。結實大如拳,實中有白棉,棉中有子。今人謂之斑枝花,誤為攀枝花。江南、淮北所種木棉,四月下種,莖弱如蔓,高者四五尺,葉有三尖如楓葉,入秋開黃色花,如葵花而小,也有紅紫者,結實大如桃,中有白棉,棉中有子,大如梧桐子,也有紫綿者,謂之棉花。

白綿及布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血崩金瘡,燒灰用。

子油 【修治】 用兩瓶合燒取瀝。

【氣味】 辛,熱,微毒。

【主治】 主惡瘡疥癬。燃燈,損目。

柞(zuò)木

【釋名】又稱鑿子木。[時珍說] 此木堅韌,可為鑿柄,故名鑿子木。

【集解】 [藏器說]柞木生南方,細葉,今之做梳者是也。[時珍說]此木處處山中皆有,高者丈餘。葉小而有細齒,光滑而韌。其木及葉丫皆有針刺,經冬不凋。五月開碎白花,不結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木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黃疸病,燒末,水服方寸匕,每日三服。治鼠瘺難產,催生利竅。

葉【主治】 腫毒癰疽。

【附方】 〔木皮〕 1.鼠瘺。柞木皮五升,水一鬥,煮汁二升服,當有宿肉出而愈。2.婦人難產。催生柞木飲:不拘橫生倒產,胎死腹中,用此皆有效。用大柞木枝一尺,洗淨,大甘草五寸,並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沙瓶內,以紙三重緊封,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欲坐草時,溫飲一小盞,便可下。如渴,又飲一盞,至三四盞,下重便生,更無諸苦。

〔葉〕 諸般癰腫發背。用幹柞木葉,幹荷葉中心蒂、幹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四兩,細銼。每用半兩,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膿血自漸幹涸,未成者其毒自消。

賣子木

【釋名】又稱買子木。

【集解】 [恭說]賣子木出自嶺南、邛州山穀中。其葉似柿。[頌說]木高五七尺,徑寸許。春生嫩枝條,葉尖,長一二寸,俱青綠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開碎花,百十枝圍攢作大朵,焦紅色。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潔。五月采其枝葉用。

賣子木

【氣味】 甘、微鹹,平,無毒。

【主治】 折傷血內滯,續絕補骨髓,止痛安胎。

木天蓼(liǎo)

【釋名】 [時珍說]其樹高而味辛如蓼,故名。

【集解】 [恭說]木天蓼所在皆有,生山穀中。今安州、申州用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藏器說]木蓼,樹高如冬青,不凋。又有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樹如梔子,冬月不凋,野獸食之。是有三天蓼,俱能逐風,而小者為勝。[頌說]木天蓼今出信陽。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花似柘花。五月采子,子做球形似茼麻,子可藏作果食。[時珍說] 其子可為燭,其芽可食。因此陸璣說:木蓼為燭,明如胡麻。薛田詠蜀詩有“地丁葉嫩和嵐采,天蓼芽新人粉煎”之句。

枝葉【氣味】 辛,溫,有小毒。

【主治】 癥結積聚,風勞虛冷,細切釀酒飲。

小天蓼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一切風虛羸冷,手足疼痹,無論老幼輕重,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許日,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

子 【氣味】 苦、辛,微熱,無毒。

【主治】 賊風口麵?斜,冷痃癖氣塊,女子虛勞。

根 【主治】 風蟲牙痛,搗丸塞之,連易四五次,除根。勿咽汁。

【附方】 1.天蓼酒治風。木天蓼一斤,去皮細銼,以生絹盛,入好酒三鬥浸之,春夏七日,秋冬十四日。空心服,午後、晚上各溫一盞飲。若常服,隻飲一次。老幼臨時加減。2.氣痢不止。寒食一百五日,采木蓼曝幹。用時為末,粥飲服一錢。3.大風白癩。天蓼刮去粗皮銼四兩,水一鬥,煎汁一升,煮糯米做粥,空心食。病在上吐出,在中汗出,在下泄出。避風。又方:天蓼三斤,天麻一斤半,生銼,以水三鬥五升,煎一鬥,去渣,石器慢煎如餳。每服半匙,荊芥、薄荷酒下,白天二次,夜一次,一月見效。

接骨木

【釋名】又名續骨木、木蒴藋。[頌說]接骨以功而名。花、葉都類蒴藋、陸英、水芹輩,故又名木蒴藋。

【集解】 [恭說]所在皆有之。葉如陸英,花亦相似。樹高一二丈許,木體輕虛無心。斫枝扡之便生,人家亦種之。

【氣味】 甘、苦,平,無毒。

【主治】 折傷,續筋骨,除風痹齲齒,可作浴湯。根皮:主痰飲,下水腫及痰瘧,煮汁服。當利下及吐出。不可多服。打傷瘀血及產婦惡血,一切血不行或不止,並煮汁服。

【附方】 1.折傷筋骨。接骨木半兩,乳香半錢,芍藥、當歸、芎?、自然銅各一兩,為末。化黃蠟四兩,投藥攪勻,做如芡子大的丸子。若止傷損,酒化一丸。若碎折筋骨,先用此貼,乃服。2.產後血運,五心煩熱,氣力欲絕及寒熱不禁。以接骨木破如笄子一握,用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服。或小便頻數,惡血不止,服之即愈。

接骨木

檧(sōng)木

【集解】 [藏器說]生江南山穀。高丈餘,直上無枝,莖上有刺。山人折取頭茹食,謂之吻頭。[時珍說]今山中亦有之。樹頂叢生葉,山人采食。謂之鵲不踏,以其多刺而無枝故也。

白皮【氣味】 辛,平,有小毒。

木麻

【集解】 [藏器說]生於江南山穀林澤之中。葉似胡麻相對,山人取來釀酒飲。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老血,婦人月閉,風氣羸瘦癥瘕。久服,令人有子。

大空

【集解】 [恭說] 大空生襄州,所在山穀中亦有之。抽條高六七尺。葉似楮,小圓厚。根皮赤色。[時珍說] 小樹大葉,似桐葉而不尖,深綠而皺。根皮虛軟,山人采,殺虱極妙。搗葉篩蔬圃中,殺蟲。

根皮 【氣味】 苦,平,有小毒。

【主治】 殺三蟲。研末和油塗發,蟣虱皆死。

木之四 寓木類

茯苓、琥珀、豬苓、雷丸、桑上寄生、鬆蘿、楓柳、桃寄生、柳寄生、占斯

茯苓

【釋名】亦稱伏靈、伏菟、鬆腴、不死麵。抱根者名伏神。

【集解】 [別錄說]生長在泰山山穀中及鬆樹下。二月、八月采摘,陰幹備用。[弘景說]現出產於鬱州。大的如三四升的器具,皮黑且有細皺紋,肉堅而白,形似鳥獸龜鱉的為好。內虛泛紅色的不好。茯苓能防腐及蟲蛀,埋地下三十年,顏色及紋理不變。[禹錫說]《淮南子》裏說,千年的鬆樹,下麵有茯苓,上麵有菟絲。《典術》裏說,鬆脂埋入地下千年變為茯苓,見鬆樹呈紅色的就有。《廣誌》中說,茯神是鬆汁形成的,好於茯苓。有的說茯苓貫穿著鬆樹根。[時珍說]下有茯苓,則上有靈氣如絲的東西,山裏人常見到它,現在有的人認為是菟絲,其實不是。茯苓有大如鬥的,有堅如石的,絕好,輕虛的不好,大概是年限短不堅硬的原因。《茯苓讚》說:“皓苓下居,彤絲上薈。中狀雞鳧,其容龜蔡。神侔少司,保延幼艾。終誌不移,柔紅可佩。”觀此彤絲,即是菟絲。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經常服用可安魂養神,使人不饑延年,止消渴嗜睡,治腹水、胸水及水腫病症,還有開胸腑,調髒氣,去腎邪,長陰益氣,保神氣的功能。可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治慢性肺部疾病及痰多不易咳出,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補五勞七傷,開心益誌,治健忘,暖腰膝並安胎。止煩渴,通利小便,除濕益燥,有和中益氣的功能,可利腰臍間血,逐水緩脾,生津導氣,平火止泄,去虛熱,開腠理,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水。

茯苓〔主治〕胸脅逆氣,憂恐驚邪,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治腹水、胸水及水腫病症。主治慢性肺部疾病及痰多不易咳出,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腎積水。

茯神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主風邪造成的眩暈及虛證。有開心益智,補勞乏,安魂魄,養精神,止驚悸健忘的功能。治心下急痛脹滿,體虛小腸不利的患者。

【附方】 1.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用茯神二兩去皮、沉香半兩,共研末,加煉蜜做成如小豆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飯後人參湯送服。2.虛滑遺精。用白茯苓二兩、縮砂仁一兩,共研末,加鹽二錢,將瘦羊肉切薄片蘸藥炙熟吃,酒送服。3.濁遺帶下(男子元陽虛損,精氣不固,小便下濁,餘瀝常流,夢寐多驚,頻頻遺泄。婦人白帶)。用白茯苓去皮四兩,挖空一處,填入豬苓四錢半,煮開多次,取出曬幹,去掉豬苓,研末,化黃蠟調成如彈子大的丸子。每嚼服一丸,空心唾液送服。以尿清為度,忌米醋。此方叫作“威喜丸”。4.小便頻多。用白茯苓去皮、幹山藥去皮,在白礬水中漬過,焙幹,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服。5.小便淋瀝不禁。用白茯苓、赤茯苓,等分研末,不揉洗去筋,控幹,以酒煮地黃汁搗成膏調成如彈子大的丸子。每嚼一丸,空心鹽酒送服。6.滑痢不止。用白茯苓一兩、木香煨半兩,共研末,每服二錢,紫蘇木瓜湯送服。7.妊娠水腫,小便不利,惡寒。用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兩,共研末。每服二錢,水送服。8.突然耳聾。用黃蠟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細嚼。茶湯送服。9.痔漏。用赤、白茯苓去皮、沒藥各二兩,破故紙四兩,在石臼中搗成—塊,酒浸數日後取出,放入木籠蒸熟,曬幹研末,加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酒送服。10.水腫尿澀。用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湯,每日飲服。見效為止。

琥珀

【釋名】亦稱江珠。[時珍說]虎死後精魄埋入地下化為石頭,此物狀似虎,故稱虎珀。因其像玉,故從“玉”。梵書中稱為阿濕摩揭婆。

【集解】 [珣說]琥珀是海鬆木中的津液,初若桃膠,後方凝結。[保升說]楓脂埋入地裏,千年後變成琥珀,不隻是鬆脂變的,大概木脂埋入地下千年都會變化,但不及楓、鬆脂能夠經年累月。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安五髒,定魂魄。散瘀血,治泌尿結石及小便不利。安心神,明目除內障,止心痛癲邪,療體內毒物,破結瘕。治產後血枕痛。有止血生肌,促進外傷金瘡愈合,清肺通利小腸的作用。

【發明】 [藏器說]和大黃、鱉甲做成散,用酒服下一方寸匕,下惡血,治婦人腹內血,盡即止。宋高祖時,寧州貢上琥珀枕,搗碎後賜予軍士,塗金瘡。

【附方】 1.鎮心明目,止血生肌。用琥珀一兩、鱉甲一兩、京三棱一兩、延胡索半兩、沒藥半兩、大黃五分,一起熬搗為散。每服二匙,空心酒送服。一天服兩次。此方叫作“琥珀散”。2.癥瘕氣塊,產後血暈。治方同上。3.初生嬰兒驚癇。用琥珀、防風各一錢,朱砂半錢,共研末,以豬乳調二三分滴入口中。又方:用琥珀、朱砂各少許,全蠍一枚,共研末,以麥門冬湯調二三分送服。4.小便淋瀝。用琥珀末二錢、麝香少許,開水或萱草煎湯送服。年老和體虛的人可用人參湯送服。亦可加蜜調末做成丸子,用赤茯苓湯送服。5.小便尿血。用琥珀為末,燈心湯每送服二錢。6.墜跌瘀血。刮取琥珀屑,用酒送服一匙,或加蒲黃亦可。一天服四五次。

豬苓

【釋名】亦稱豕橐、地烏桃。

【集解】 [別錄說]豬苓生於衡山山穀,以及濟陰、冤句等地。二月、八月采,陰幹。[弘景說]是楓樹苓,皮黑色,肉白,如鬆之餘氣結出茯苓之義。他木亦有,楓木為多。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解傷寒瘟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治渴除濕,除心中懊喪。瀉膀胱,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不利。

【附方】 1.傷寒口渴。茯苓、豬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以水四升,煮至二升。每服七合,一日三服。2.通身水腫。豬苓五兩,研末。開水服方寸匕,一日三服。

〔主治〕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解傷寒瘟疫大熱,主腫脹滿腹急痛。治渴除濕,除心中懊喪。瀉膀胱。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不利。

雷丸

【釋名】又名雷實、雷矢、竹苓。[時珍說]此物生土中,無苗葉而殺蟲逐邪,猶雷之丸也。竹之餘氣所結,故說竹苓。

【集解】[別錄說]雷丸生石城山穀及漢中土中。八月采根,曝幹。[弘景說]今出建平、宜都間。累累相連如丸。[恭說]雷丸,竹之苓也。無有苗蔓,皆零,無相連者。今出房州、金州。[時珍說]雷丸大小如栗,狀如豬苓而圓,皮黑肉白,甚堅實。

雷丸〔主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做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久服會令人陰痿。逐風,主癲癇狂走。

【氣味】 苦,寒,有小毒。

【主治】 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做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久服會令人陰痿。逐風,主癲癇狂走。

【附方】 1.小兒出汗有熱。雷丸四兩,粉半斤,為末撲之。2.下寸自蟲。雷丸,水浸去皮,切焙研末。五更初,食炙肉少許,以稀粥飲服一錢匕。需上半月服,蟲乃下。

桑上寄生

【釋名】 亦稱寄屑、寓木、宛童、蔦。[時珍說]此物寄他木而生,如鳥立於上,故名寄生、寓木、蔦木。俗稱寄生草。

【集解】 [別錄說]桑上寄生生於弘農河穀桑樹上。三月三日采莖葉,陰幹。[弘景說]寄生於鬆上、楊上、楓上皆有,形狀差不多,但根津所因處不同,則各隨樹名。葉圓青赤,厚澤易折。旁自生枝節。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實赤,大如小豆。處處都有,以出於彭城者為佳。[恭說]多生於楓、槲、櫸柳、水楊等樹上。葉無陰陽,如細柳葉而厚脆。莖粗短。子黃色,大如小棗。惟虢州桑上者,子汁甚黏,核大如小豆,九月始熟,黃色。[時珍說]寄生高者二三尺。葉圓而微尖,厚而柔,麵青而有光澤,背淡紫,有茸毛。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安胎。去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後餘疾,下乳汁,主金瘡,去痹。助筋骨,益血脈。主懷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

【附方】 1.膈氣。用生桑寄生搗汁一碗飲服。2.胎動腹痛。用桑寄生一兩半、阿膠炒半兩、艾葉半兩,加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溫服。去艾葉亦可。3.毒痢膿血。脈搏弱。用桑寄生二兩,防風、川芎各二錢半、炙甘草三銖,共研末。加水一碗,煎至八成。連渣服下。4.下血後虛、腰膝無力。桑寄生為末。每服一錢,開水衝下。

鬆蘿

【釋名】 亦稱女蘿、鬆上寄生。

【集解】 [別錄說]鬆蘿生於熊耳山穀的鬆樹上。五月采,陰幹。[時珍說]女蘿,即菟絲。陶弘景認為,蔦是桑上寄生,鬆蘿則是鬆上寄生。陸佃《埤雅》說,蔦是鬆、柏上寄生,女蘿則是鬆上浮蔓。又說,在木為女蘿,在草為菟絲。鄭樵《通誌》說,寄生有兩種:大說蔦,小說女蘿。故《古樂府》說:“南山冪冪菟絲花,北陵青青女蘿樹。由來花葉同一根,今日枝條分兩處。”《唐樂府》說:“兔絲故無情,隨風任顛倒。誰使女蘿枝,而來強縈抱。兩草猶一心,人心不如草。”據此諸說,女蘿為鬆上蔓。

【氣味】 苦、甘,平,無毒。

【主治】 嗔怒邪氣,止虛汗頭風,女子陰寒腫痛。療痰熱溫瘧,可為吐湯,利水道。治寒熱,吐胸中客痰涎,除頭瘡、項上瘤癭,令人得眠。

【發明】 [時珍說]鬆蘿能平肝邪,去寒熱。同瓜蒂諸藥則能吐痰。葛洪《肘後方》載,治胸中有痰,頭痛不欲食,氣壯者,鬆蘿、杜蘅各三兩,瓜蒂三十枚,酒一升二合漬再宿。晨飲一合,取吐。不吐,晚再服一合。

楓柳

【集解】 [恭說]楓柳出原州。葉似槐,莖赤根黃。子六月熟,綠色而細。剝取莖皮用。[時珍說]蘇恭言楓柳有毒,出原州。陳藏器駁之,以為楓柳皮即今楓樹皮,性澀能止水痢。

皮 【氣味】 辛,大熱,有毒。

【主治】 風,齲齒痛。積年痛風不可忍,久治無效者。細銼焙,不限多少,入腦、麝浸酒常服,以醉為度。

桃寄生

【氣味】 苦,辛,無毒。

【主治】 小兒中蠱毒,腹內堅痛,麵目青黃,淋露骨立。取二兩為末,如茶點服,每天四五服。

柳寄生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膈氣刺痛,搗汁服一杯。

占斯

【釋名】 又名炭皮、良無極。

【集解】[別錄說]占斯生太山山穀。采無時。[弘景說]李當之說:是樟樹上寄生,樹大銜枝在肌肉。今人皆以胡桃皮為之,非是真也。按桐君采藥錄載:生上洛。是木皮,狀如厚樸,色似桂白,其理一縱一橫。今市人皆削,乃似厚樸,而無正縱橫理。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邪氣濕痹,寒熱疽瘡,除水堅積血症,月閉無子。小兒躄不能行,諸惡瘡癰腫,止腹痛,令女人有子。主脾熱,洗手足水爛傷。解狼毒。

【附方】 發背腸癰疽痔,婦人乳癰,諸產癥瘕。木占斯、甘草炙、厚樸炙、細辛、栝樓、防風、幹薑、人參、桔梗、敗醬各一兩,為散。酒服方寸匕,晝七夜四,以多為善。內癰在上者,當吐膿血;在下者,當下膿血。其瘡未壞及長服者,去敗醬。一方加桂心。

木之五 苞木類

竹、仙人杖

【釋名】 [時珍說]竹字象形。

【集解】 [弘景說]竹類很多,入藥用淡、苦竹等。一種薄殼者名甘竹,葉最勝。又有實中竹、篁竹者,則以筍為佳,於藥無用。[時珍說]竹在江河之南很多,故說,九河鮮有,五嶺實繁。大抵都是土中苞筍,各以時而出,旬日落籜而成竹。莖有節,節有枝;枝有節,節有葉。一簇必三葉,一節必兩枝。根下之枝,一為雄,二為雌,雌者可生筍。鞭喜行東南,六十年開一次花,花結實,其竹則枯。肉薄,可做屋柱。嚴州越王竹高止尺餘。辰州龍孫竹則細如針,高不盈尺。其葉或細或大。鳳尾竹葉細三分,龍公竹葉似芭蕉,百葉竹一枝百葉。其性或柔或勁,或滑或澀。勁者可以為戈刀箭矢,謂之矛竹、箭竹、筋竹、石麻。柔者可為繩索,謂之弓竹、苦竹、把發。其色有青有黃,有烏有紫,有赤有白。有斑者駁紋點染,紫者黯色黝然,烏者黑而害母,赤者厚且直,白者薄且曲,黃者如金,青者似玉。別種有棘竹,芒棘森然,大者圍二尺,可禦盜賊。棕竹一名實竹,其葉似棕,可為柱杖。慈竹一名義竹,叢生不散,人栽來玩。

淡竹葉〔主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吐血,熱毒風。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語,壯熱頭痛頭風,止驚悸,瘟疫迷悶,孕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

淡竹葉 【氣味】 辛,平、大寒,無毒。

【主治】 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吐血,熱毒風。止消渴,壓丹石毒。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語,壯熱頭痛頭風,止驚悸,瘟疫迷悶,孕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喉痹,鬼疰惡氣,煩熱,殺小蟲。涼心經,益元氣,除熱緩脾。煎濃汁,漱齒中出血,洗可治脫肛不收。

苦竹葉 【氣味】 苦,冷,無毒。

【主治】 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治不眠,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療中風喑啞。殺蟲。燒末,和豬膽,塗小兒頭瘡疥癬。

淡竹根 【主治】 除煩熱,解丹石發熱渴,煮汁服。消痰去風熱,驚悸,小兒驚癇。同葉煎湯,治婦人子宮下脫。

苦竹根【主治】 下心肺五髒熱毒氣。銼一斤,水五升,煮汁至一升,分三次服。

甘竹根 【主治】 煮汁服可安胎,止產後煩熱。

淡竹茹【氣味】 甘,微寒,無毒。

【主治】 嘔逆,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傷寒勞複,小兒熱癇,婦人胎動。

苦竹茹 【主治】 下熱壅。水煎竹服,可止尿血。

竹茹〔主治〕嘔逆,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傷寒勞複,小兒熱癇,婦人胎動。

淡竹瀝 【修治】 [時珍說]生截長五六寸,以瓶盛,倒懸,下用器具承接,周圍以炭火烘烤,其油瀝於器中。

【氣味】 甘,大寒,無毒。

【主治】 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複。中風失語,養血清痰,風痰虛痰在胸膈,使人癲狂,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裏膜外,非此不達不行。

苦竹瀝【主治】 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亦可治牙疼。

【附方】 〔竹葉〕 1.上氣發熱(急熱之後飲冷水所引起)。用竹葉三斤、橘皮三兩,加水一鬥,煮至五升,細細飲服。三天服一劑。2.時行發黃。用竹葉五升(切細)、小麥七升、石膏三兩,加水一鬥半,煮至七升,細細飲服。服盡一劑即可愈。3.牙齒出血。用淡竹葉煎濃汁含漱。4.脫肛不收。用淡竹葉煎濃汁熱洗即可。5.小兒頭瘡、耳瘡、疥癬。將苦竹葉燒末,調豬膽塗擦。

〔竹茹〕 1.傷寒勞複,卵腫股痛。用竹茹一升,加水三升,煮沸幾次後服汁即可。2.婦女勞複(病初愈因過勞複發,熱氣衝胸,手足抽搐,狀如中風)。用淡竹茹半斤、栝樓二兩,加水二升,煎至一升,分兩次服下。3.婦女損胎(孕八九月時,或跌傷,或驚傷,心痛)。用竹茹五兩,加酒一升,煎至五合服下。4.月經不盡。用竹茹微炙,研末。每服三錢,加水一碗煎服。5.小兒熱痛,口噤體熱。用竹茹三兩、加醋三升,煎至一升。每服一合。6.跌打內傷(血在胸背,脅中刺痛)。用竹茹、亂發各一團,炭火炙煎研末,加酒一升,煮開三次服下。三服即可愈。

〔竹瀝〕 1.中風口噤。用竹瀝、薑汁等分,每日飲服。2.產後中風、口噤、身直、麵青,手足反張。以竹瀝飲一二升,即愈。3.小兒傷寒。用淡竹瀝、葛根汁各六合,慢慢飲服。4.婦女胎動(妊娠為房事所動,困絕)。竹瀝一升,飲服立愈。5.消渴尿多。頻飲竹瀝,數日即可愈。6.咳嗽肺瘺(咳逆短氣、胸中有聲、吐膿痰,有臭味)。取淡竹瀝一合服下。一天服三五次,以愈為度。7.產後虛汗。取淡竹瀝三合,溫服。過一會兒再服一次。8.目眥痛,眼不得開。用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棉裹浸一宿,頻點眼,令熱淚出。9.突然牙痛。用苦竹燒一頭,另一頭出汁,取汁塗痛處即止。

竹黃 【釋名】 又稱竹膏。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小兒驚風,去諸風熱,鎮心明目,療金瘡,滋養五髒。治中風痰壅卒失音不語及藥毒發熱。

【附方】 小兒驚熱。天竹黃二錢,雄黃、牽牛末各一錢,研勻,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

仙人杖

【集解】 [藏器說]此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竹、桂竹多生此。

【氣味】 鹹,平,無毒。

【主治】 噦氣嘔逆,小兒吐乳,大人吐食反胃,辟痁,井水煮服之。小兒驚癇及夜啼,置身伴睡良。又燒為末,水服方寸匕,主痔病。煮汁服,下魚骨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