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六十六章 自娛自樂的張士誠(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關於這個張士誠,我們前麵聊到過此人,他本是一個私鹽販子,後來經過“十八條扁擔起義”,用欺騙的手段誘殺了李齊後,襲占了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

雖然張士誠和朱元璋、陳友諒等人皆是元末的義軍頭領,但張士誠跟朱元璋和陳友諒還是有些區別的。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紅巾軍係統的,都信奉明王轉世的說法,都以推翻暴元統治、建立新秩序為最終目標,張士誠這人並非紅巾軍係統的,也不信奉明王轉世,打心底裏沒有想過要推翻暴元統治,一統天下。相反,在他的心中,一直認為元朝政府才是正統,朱元璋和陳友諒二人才是賊寇,一直隻想當個雄霸一方的割據勢力罷了。

張士誠起兵之後,一會兒自己稱王,一會兒又投降元朝,總是反複無常,毫無信義可言。當時群雄紛紛起義,元朝廷焦頭爛額,根本顧不過來,因此張士誠雖然反複無常,卻也混得風生水起,勢力越來越大。

張士誠這人雖然鼠目寸光,胸無大誌,實力也不如朱元璋和陳友諒,但是此人卻有兩個很大的優勢。

第一,張士誠最為富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朱元璋和陳友諒正在鄱陽湖大戰,張士誠自立為吳王,當時他的屬地南到紹興,北超徐州,西至汝寧府(今河南省汝南縣)、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等地,東至大海,縱橫兩千餘裏。

張士誠占據的地方不小,而且這些地方富得流油,張士誠不僅吃喝不愁,而且日子過得甚是瀟灑。

第二,張士誠特別會禮賢下士。陳友諒狂妄自大,剛愎自用,在禮賢下士方麵相去甚遠,不值得一提。

前麵我們說過朱元璋十分重視人才,也能禮賢下士,為了招攬人才,在南京曾建立過人才公寓,叫作“禮賢館”。

別看張士誠是個大老粗,他也十分重視人才,特地建立了“景賢樓”。當時蘇州等地最為富有,人傑地靈,文化人特別多。這些文化人一聽張士誠禮賢下士,又在大力招攬人才,於是紛紛投到他的帳下。因此當時張士誠確實招攬到了很多有名望的文化人,也包括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

然而張士誠雖然禮賢下士,但是並不懂得如何甄選和分辨真正的賢士,基本上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隻要是個讀書人前來投靠,張士誠便把他留了下來。因此張士誠身邊聚集的人才大多是附庸風雅、沽名釣譽之輩,對於張士誠爭霸天下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朱元璋不僅會辨別人才,而且也懂得用人。當時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四人一起去南京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仔細查看了這四人的履曆之後,對四人分別委以重任。讓文學泰鬥的宋濂當了教育方麵的高官,讓剛正不阿的章溢掌管財稅,讓善於維穩治亂的葉琛當了地方知府,最後將足智多謀的劉伯溫留在了自己的身邊。

而從辨別人才和任用賢能兩方麵來講,我覺得張士誠跟朱元璋比,相去甚遠,這裏舉三個相關的故事吧。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羅貫中。

曆史上的許多文學家像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真正隱士並不多,許多人之所以遠離官場,潛心文學創作,其實並非不想當官,相反這些人年輕時一心當官,但是在官場卻不得誌,最後看透了,這才遠離官場,潛心創作;羅貫中也是如此。

元末,暴元腐朽不堪,群雄紛紛揭竿而起,羅貫中也想有一番作為,聽說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禮賢下士,於是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投靠了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帳下。

羅貫中在張士誠帳下可謂殫精竭慮,積極地出謀劃策,張士誠也曾十分信任他,還采納了他的意見而打敗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進攻。

不過,張士誠這人鼠目寸光,胸無大誌,並不想爭霸天下,而是向元朝稱臣,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想要再次稱王。

羅貫中和許多幕僚一起建議他暫緩稱王,韜光養晦,從而爭霸天下,但是卻不被采納。

羅貫中看出張士誠成不了氣候,對他失去了信心,於是寫了封辭職信,離開了張士誠。

從此以後,羅貫中開始北上,遊曆四方,直到三年後,這才回到了杭州。

當時,羅貫中已經年過半百,對曆史、對人生都有了較為成熟的看法,於是開始潛心文學創作,這才有了《三國演義》。

張士誠的胸無大誌和庸碌無為造成了羅貫中對官場的失意,這才有了後來的四大古典小說之一的《三國演義》。倘若一開始羅貫中投靠了朱元璋,並得到了重用,在官場上如魚得水的話,恐怕《三國演義》也不會問世了。因此,從這一點上來講,後人還是要感謝張士誠對古典文學所做出的貢獻的。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叫作郭翼,估計很多朋友並不熟悉。

當時朱元璋和陳友諒一直打得不可開交,陳友諒寫信給張士誠,讓他趁機起兵攻打朱元璋,但是張士誠卻不為所動,一直坐山觀虎鬥,他就想做個雄霸一方的割據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