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中國曆史之文化篇(2)(1 / 3)

《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2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元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0365889599]}],"34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2,"start_container_index":3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8},"quote_content":"《語書》reference_book_ids":[7243750408382843908]}],"17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17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三國誌》reference_book_ids":[6883409163003628557,7267090248675363851]}],"2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6,"start_container_index":2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中國哲學史》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801814292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6,"start_container_index":2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9},"quote_content":"《中國哲學史》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801814292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6,"start_container_index":2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中國哲學史》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801814292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6,"start_container_index":2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9},"quote_content":"《中國哲學史》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801814292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8,"start_container_index":2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中國哲學史大綱》reference_book_ids":[6874391068050197518,7236635792729181245]}],"2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2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中國哲學簡史》reference_book_ids":[6935663904794135583,7143535909093248008,6926351754959260685,690647276995372955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30.誅齊黃,清君側

——靖難之役

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一個重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首先削除勢力最大的燕王。燕王朱棣得知消息後於公元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占領了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靖難之役曆時四年,以朱棣勝利而告終。朱棣革除建文年號,繼續使用“洪武”紀年,次年改元“永樂”。永樂元年,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後,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建立廠衛,繼又遷都北京,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131.海上史詩

——鄭和下西洋

鄭和(公元1371年~1433年),原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明代初期,由於朱元璋31年的勵精圖治,農業、手工業各方麵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造船業的發達、航海技術的進步(包括羅盤針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航海知識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出師),都為鄭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礎。明初這種強盛的國勢、發達的貿易使得擴大海外貿易往來成為迫切的需求。於是,明成祖朱棣決定組織一支強大的船隊前往“西洋”諸國。自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鄭和受朝廷派遣,率領規模巨大的船隊七次出海遠航,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友好和平的交流,傳播了華夏文明。

132.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戚繼光抗倭

明初,倭寇開始對中國沿海進行侵擾,沿海居民深受其害。在倭寇長期為患之時,明朝軍隊中湧現了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人。他治軍有方,嚴格軍事訓練,將士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為“戚家軍”。“戚家軍”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曆十餘年,大小80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嘉靖末年,比較有遠見的官僚紛紛建議政府解除海禁,發展海上貿易。到明穆宗隆慶時,明政府開始取消“海禁”,準許對外通商。這無疑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正常的海上貿易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的發展。

133.一身傲骨,不吐剛茹柔

——海瑞罷官

海瑞,明代著名政治家,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後人稱其為“海青天”。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海瑞任諸暨知縣,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曾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戶部主事海瑞買棺材、別妻子、散童仆,以死上書,勸說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這幫方士的騙術,應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詔命下獄處死。直至同年12月世宗駕崩,穆宗即位,才奏請釋放海瑞出獄。他的傳說故事,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戲劇《海瑞罷官》,全劇主要頌揚了海瑞執法嚴明、為民申冤除害、不畏強暴的剛正不阿的精神。

134.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與後金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也是中國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為了實現向外擴張的野心,乘明王朝腐敗而又搖搖欲墜之機,開始攻打撫順城,書寫“七大恨”訴告天下,揭開了明朝與後金薩爾滸之戰的序幕。在這次戰爭中,努爾哈赤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正確作戰指導,六七萬後金軍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在五天之內,將分四路而來的近十萬明軍擊退。此戰之後,明由輕忽自大變為軟弱妥協,消極保守的戰略思想占了主導地位,直至最後清叩關而入,明朝滅亡。

135.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製國家

——清朝建立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

136.袁崇煥的守墓世家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明朝著名將領,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進士。努爾哈赤率軍南侵,明軍大敗,袁崇煥遂投筆從戎。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袁崇煥率軍一萬戰勝努爾哈赤13萬人馬,名震四海。但是崇禎即位後,皇太極運用反間計,使崇禎認為袁崇煥是內奸,將其淩遲處死,並將他的頭掛在旗杆上示眾。袁崇煥死後,跟隨他多年的佘義士冒死偷回人頭,埋在了自己家的院子裏,並從此辭官不做,隱姓埋名。臨死時,留下遺訓:後世子孫不許做官、不許讀書,也不許再回廣東老家,要世世代代為袁崇煥將軍守墓。從明末至今將近400年間,佘家共有17代人為袁崇煥守墓,袁崇煥崇高的民族氣節和佘家的忠義共同感動著後人。

137.衝冠一怒為紅顏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芬,明末清初蘇州名妓,母親早亡,從姨父姓陳。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稱“江南八豔”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後來田畹將陳圓圓獻給崇禎。當時戰亂頻發,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後被吳三桂納為妾。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攻破李自成,陳圓圓複歸吳三桂。詩人吳梅村為她作《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138.少年康熙人小鬼大

——智擒鼇拜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鼇拜是清朝的開國元勳,曾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順治去世,遺詔命鼇拜與內閣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鼇拜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到康熙14歲親政時,仍把持著權力不放。康熙自幼才華出眾,他挑選一批有勇力的少年侍衛在宮中練習布庫,即摔跤,鼇拜上朝也不回避。鼇拜以為那不過是小孩子的遊戲,不以為意。康熙八年五月,康熙與索額圖密謀,將鼇拜的親信派往各地,又使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在鼇拜單獨入朝時,由布庫少年突然將其擒拿下獄,宣布鼇拜30條罪狀。但念鼇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弑之跡,康熙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

139.雍正是篡改遺詔才繼位的嗎?

雍正是如何獲得皇位的是清初一大疑案,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雍正將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子”私改成“傳位於四子”。但有學者認為這種傳說完全是訛傳,因為按照清政權的規矩,重大的文書都必須“滿漢合璧”,就是既用漢文又用滿文。應該說,雍正無法同時篡改滿文與漢文。

第一曆史檔案館裏保存有當年的遺詔,從遺詔內容看,康熙指定的繼承人正是後來登基的雍正皇帝。另外,有學者認為,從康熙晚年的一些言論和舉動,比如連續兩年派雍正去祭天,可以推測出當時他對繼承人已經有所定奪。如果康熙真的要指定皇十四子為繼承人,就不會在自己晚年身體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的時候還派他到西北去做大將軍。

但有學者認為,康熙生前不會有指定太子的親筆遺詔,現存於第一曆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一定是雍正年間偽造的。

因此,雍正怎樣取得皇位的依舊是一大懸案。

140.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複先基

——鄭成功收複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明朝末年,荷蘭人趁明王朝腐敗無能,霸占了台灣,修建城堡,向台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台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鎮壓。

鄭成功(公元1624年~1662年),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福建南安人,明朝平國公鄭芝龍的長子。青年時代參加了反抗清朝統治的鬥爭,在福建、廣東沿海一帶,他組織民間武裝和清兵戰鬥,為了驅逐荷蘭殖民者,建立抗清根據地,鄭成功決心收複台灣。公元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複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複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公元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占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141.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文字獄

文字獄,是指舊時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故意從作者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迫害文人,以排除異見。文字獄曆朝皆有,但清朝最多,由望文生義、捕風捉影造出的文字獄,如脫韁野馬不可控製。甚至一些瘋子胡亂塗抹也被定為“逆案”,淩遲處死,荒唐到極點。著名學者全祖望著有《皇雅篇》,敘清世祖得天下之正,被控告說,全祖望文內有“為我討賊清乾坤”之句,居然冠“賊”字於“清”字之上,大逆不道!全祖望幾遭陷害。文字獄摧殘人才,造成社會恐慌。許多人不敢過問政治,思想禁錮,這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142.少數民族管理機構

——理藩院

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清以前曆代封建王朝對於少數民族事務的管理,隻設官員兼管,不設專署。清於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設蒙古衙門,由承政、參政主管,後改稱“理藩院”,屬禮部。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置尚書、侍郎;十八年,定官製同六部,理藩院尚書亦入議政之列,設錄勳、賓客、柔遠、理刑四司。雍正時定以王、公、大學士兼理院事。乾隆改設旗籍、王會、典屬、柔遠、徠遠、理刑六司。鹹豐十年12月(公元1861年1月)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前,兼辦對俄外交事務。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9月,改為理藩部,清亡遂廢。

143.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是清康熙年間平西、靖南、平南三藩王,借口清政府的“削藩”之議而發動的反清戰爭。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形成了三藩。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撤除。三藩遂起兵反清,三藩之亂爆發時,康熙帝僅20歲,他雖年輕,但機智過人。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膽略,出色地指揮了這場大規模的平叛鬥爭。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內外交困中死去,一場席卷十省、長達八年的三藩叛亂終於被平息。

144.平服回疆

在公元17世紀初,中國天山南麓、新疆塔裏木盆地形成了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的部落,稱為“回部”,人民大多信仰回教。回部有大、小兩個和卓,一個叫“布拉尼敦”,一個叫“霍集占”,二人是兄弟倆。明朝末年,和卓掌握了政治和宗教的權力。清高宗平定厄魯特的時候,大小和卓兩兄弟帶領軍隊抗拒。在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征服回疆後,此二人就成為了人質。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擊敗噶爾丹的達瓦齊後,二人被釋放,乾隆讓他們二人負責管理伊犁、葉爾羌地區。為加強在回疆地區的控製,清朝在喀什噶爾設參讚大臣,同時還嚴禁宗教幹涉地方政務。另外,乾隆還減輕當地賦役,開展軍屯,當地經濟很快得到了恢複。

145.清代總理回疆事務:參讚大臣

參讚大臣是清代職官名。因地理及民族特點,置於外蒙古烏裏雅蘇台、外蒙古科布多、新疆伊犁、新疆塔爾巴哈台、新疆烏什等地,輔佐將軍辦理軍務。清代新疆伊犁將軍下設參讚,又在塔爾巴哈台、烏什等處各設參讚大臣,等級略次於將軍,皆由皇帝特旨指派。掌參讚軍務,綜理政事;另外,戰時往往臨時置參讚大臣,輔佐統帥,助理軍務,分統軍隊。清末於東三省總督、西藏辦事大臣及駐外使節下也置參讚大臣。專用滿族官吏,為滿官缺,不許漢人補任。乾隆末年,地方事務的管理主要由參讚大臣負責,尤其是晚清時,參讚大臣的重要性已經高於伊犁將軍。

146.清朝對西藏的管轄

清朝對西藏管轄的三大有力舉措是冊封製度、駐藏大臣和金瓶掣簽製度。

冊封製度:清朝初年,五世達賴來京朝賀,順治帝隆重接待並正式賜予他“達賴喇嘛”的封號;後來,康熙帝又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並賜以冊印;從此,“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稱號正式固定下來,以後曆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成為定製。

駐藏大臣:公元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設駐藏大臣,辦理西藏事務;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駐藏大臣的設置,標誌著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的加強。

金瓶掣簽製度:加強了清朝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轉世的監督和任授權力。

147.土司製度

土司製度亦稱“土官製度”,是利用原部落的統治基礎,任命其頭領為朝廷官員,並可世代承襲、世守土地、人戶,即所謂“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統治方式。統治者推行土司製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土司製度相傳始於元,明代為土司全盛時期,明末清初土司製度走向衰落,清王朝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使土司製度走向終結。清代土司的職銜分文、武兩種,文職隸於吏部,武職隸於兵部。土司的承襲方法是按照嫡庶近親的順序嚴格排列,不得任意逾越,並需上報有關部院稽核批準。土司按規定必須繳納貢賦,遇到戰時亦有征發,但數額和範圍比起明代來大大地縮小了。

148.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就是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製度,由中央王朝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這種政策事實上前代已有實行,明代把它定名為“改土歸流”。清雍正、乾隆時期開始在西南地區大規模地推行。公元1726年,雍正帝采納了大臣鄂爾泰的建議,“取消土司世襲製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對自動交印的土司,政府加以賞賜,或給予官職。對抗拒者加以懲處,沒收財產,或將其遷徙到內地省份安置。清政府在改土歸流地區,清查戶口,設立保甲、屯兵,推行統一稅製,建立學校、興科舉、修道路,使清朝統治深入到邊遠偏僻地區。盡管少數地區還殘存著土司製度,但影響大大削弱,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製度徹底廢除。

149.挽大廈之將傾,救民眾於水火

——林則徐虎門銷煙

公元19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在與外國的貿易中始終處於出超地位。為了扭轉這種局麵,英國遂用鴉片來衝擊中國的貿易市場,由於鴉片輸入的急劇增加,使中英兩國的貿易地位完全改變,造成國內白銀大量外流,道光帝於公元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關防,全國禁煙。林則徐於公元1839年3月到達廣州。林則徐與鄧廷楨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幫助下,整頓海防,嚴拿煙販,懲處受賄賣放的水師官弁。公元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曆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曆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國際禁毒日。

150.當天朝遭遇帝國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夕,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已腐朽不堪,皇帝專橫獨斷,驕妄自大,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閉塞,官場貪汙成風,吏治敗壞,對外“閉關鎖國”,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英國當時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繼公元17世紀40年代最早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公元18世紀英殖民主義者又率先實現“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國。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並於公元1840年~1860年,先後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51.一場腐敗的“烏托邦試驗”

——太平天國運動

鴉片戰爭以後,戰時軍費和對外賠款全部都加到了百姓身上。中國社會矛盾空前激化,農民的反抗風起雲湧,尤以兩廣和湖南鬥爭最為激烈。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領兩萬多名群眾在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軍隊稱作“太平軍”,洪秀全被擁立為“天王”,初步建立了革命政府。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於公元1853年1月克武昌,3月占領南京,把南京改為“天京”並作為都城。太平軍建都後,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製,實行了男女平等的政策,禁止買賣婦女和女婢。對外則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否認不平等條約,禁止販賣鴉片,反對外來侵略。就在太平天國全盛時期,統治階級內部卻發生了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導致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最終在清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

152.師夷長技以製夷

——洋務運動

隨著太平天國和兩次鴉片戰爭的打擊,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機。麵對這種局麵,以總理衙門大臣奕欣、兩江總督曾國藩、閩浙總督左宗棠、直隸總督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新洋務派提出為抵禦外侮、維護清廷的統治地位,引進西洋先進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內容很龐雜,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以“自強”為名,興辦軍事工業並圍繞軍事工業開辦其他企業,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

洋務運動曆時三十餘年。公元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苦心經營十餘載的新式陸軍和北洋艦隊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於次年4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至此宣告破產。

153.國殤

——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在公元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公元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由於公元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幹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曆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公元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戰後雙方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背負沉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而日本因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盛,並逐漸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之路。

154.103天的政治改革運動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清光緒年間(公元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有: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采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和管理,發展資本主義。但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同年9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六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新政從開始之日到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為止,曆時103天,又稱“百日維新”。

155.扶清滅洋

——義和團運動

公元1898年,義和團在山東興起。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本來是山東一帶的民間習武組織。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不斷加深,義和拳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發展成了反教會、反侵略的愛國組織。公元1899年,義和團首先在山東省平原縣發動起義。他們在朱紅燈的率領下,四處打教會、燒教堂,與同教士狼狽為奸的地方官作對。義和團的勢力不斷壯大,震動了清廷和列強。公元1900年6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組成聯合軍隊向北京進攻。清政府被迫向八國聯軍宣戰,但清政府抗敵決心並不堅定,而且義和團組織鬆散,武器都比較落後,抗擊戰爭失敗,北京陷落。為了向列強求和,清政府出賣了義和團。他們宣布義和團是“拳匪”,並任袁世凱為山東巡撫,與外國軍隊聯合絞殺了義和團。

156.亞洲的覺醒

——辛亥革命

孫中山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公元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公元1905年,又成立了全國性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公元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責任內閣,其中多數成員都是皇族。這個內閣一上台,就出賣鐵路修築權。這件事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很多省都發生了保路運動。當時,湖北一帶聚集著很多革命黨人,他們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革命團體。共進會和當地新軍文學社是其中主要的兩個。這兩個組織聯合起來,組成了領導機關,準備發動起義。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一夜之間,武昌城就被攻占。隨後,各地紛紛響應,全國掀起了革命的浪潮。到11月下旬,全國25個省區中,已有15個省宣布獨立。清王朝的統治迅速崩潰。由於這一年是中國舊曆辛亥年,曆史上把這次革命稱為“辛亥革命”。

157.袁世凱的“皇帝”夢

——複辟醜劇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凱。公元1912年2月,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竊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公元1913年3月,袁派人在上海暗殺宋教仁,又向帝國主義乞求借款,發動反革命內戰,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公元1915年5月9日接受了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經過長期準備,袁世凱認為條件已經成熟,遂即著手帝製複辟活動。於同年12月12日發表接受帝位申令,正式接受推戴。13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封黎元洪等128人爵位,成立“帝製大典籌備處”,下令改公元1916年為“洪憲”元年,並在元旦登基。袁世凱賣國稱帝的罪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公憤,各地掀起討袁戰爭。袁世凱不得不在公元1916年2月25日下令緩辦帝製,撤銷大典籌備處,3月22日又宣布取消帝製,廢除“洪憲”年號,仍以“大總統”的名義發布命令。袁世凱從稱帝到取消帝製,總共經曆了83天。

158.亡國“二十一條”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德宣戰,出兵占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公元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絕對保密。1月至4月,袁世凱一方麵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麵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要求中的部分內容,迫使日本作出讓步,中國國內亦出現反日情緒。日本則以武力威脅中國。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限令於9日前答複。5月9日,袁世凱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來5月9日被全國教育聯合會定為國恥日,稱“五九國恥”。

159.大清帝國土崩瓦解

——清帝退位

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的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清廷被迫起用閑置回家的袁世凱,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老奸巨猾的袁世凱一方麵利用清廷的武力要挾革命黨人議和妥協;另一方麵以革命勢力逼迫清帝退位,清帝退位詔書答應實行共和後由他任大總統。隆裕毫無主見,唯有抱著宣統帝痛哭流涕。袁世凱軟硬兼施,並以“優待條件”為誘餌,逼迫清帝退位。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連發三道懿旨,宣布大清皇帝辭位,實行立憲共和國體製。這三道懿旨的頒布,標誌著268年的大清王朝統治的覆滅,以及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結束。

160.辛亥革命第一槍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前夕,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隨後,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複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公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161.民族、民權、民生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構成。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反滿”,“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始終是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戰鬥口號;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指出封建的社會政治製度剝奪了人權,決非“平等的國民所堪受”,必須經由“國民革命”的途徑推翻封建帝製,代之以“民主立憲”的共和製度,結束“以千年專製之毒而不解”的嚴重狀態;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的“社會革命”綱領,主要包括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和節製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遺產。

162.鬧劇始末

——張勳複辟

張勳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統帥江防營駐紮南京。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軍進攻南京,張勳負隅頑抗,戰敗後率潰兵據守徐州、兗州一帶,繼續與革命為敵。民國成立後,他率領他的“辮子軍”仍然效忠於清廷。公元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三千辮子兵,借“調停”之名於6月14日進駐北京,解散國會,逼走黎元洪。7月1日,張勳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複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張勳把黎元洪趕下台後,段祺瑞便在天津發表討張的通電和檄文,組織起討逆軍,7月12日攻進北京城內,“辮子兵”一觸即潰,張勳逃入東交民巷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告退位,複辟醜劇僅12天便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