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7.膏藥(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1)膏藥的起源和發展

膏藥是中國醫藥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五大藥物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外貼膏藥不僅能治療某些外科疾患,對於某些內科的疾患也有一定的療效。同時,它具有便於使用和攜帶方便的優點。所以,從來就受到勞動人民的重視和普遍應用,對保障人民健康起著較好的作用。

我國最早的醫學文獻,戰國秦漢時期先後出現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古典醫學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藥的製備和治療應用方麵的記載。如《黃帝內經》靈樞篇中,對癰瘡有這樣的描寫:“發於腋下,赤堅者日米疽”、“……蹤砭之,塗以豕膏”。所謂豕膏便是豬脂。在經筋篇裏還寫有:“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可見在遠古時代,人民已經采用油脂及白酒和桂塗於皮膚來治療疾病。

1972年11月在甘肅武威旱灘坡發掘的漢墓中,出土了我國東漢初期記載醫學方麵的簡牘。這批醫簡的出現是我國迄今最早的一批醫學著作的原始文物,其中57~59、87甲、87乙、88甲、88乙、89甲、89乙等簡方都有用膏藥治療疾病的重要記載。如88甲簡記載著:“治郊女膏藥方,樓三升、當歸十分、白苣四分、付子卅枚、甘草七分、弓大隻十分、果草二束,凡七物以盼膊之舍之”。89甲簡中記載百病膏藥方:“蜀椒四升、白苣一升、弓窮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文且漬以淳酼三升漬口口口、三斤先口口口”。簡中不僅記載了用膏藥治療何種疾病,而且還記載了膏藥的製法:。這批醫簡的出土,為我國膏藥起源的考證,提供了確切有力的證據。

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呐針炙,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可知在漢代,膏藥已經進一步的使用了。

漢代外科聖手華佗曾做過腹部手術,《後漢書方術傳》這樣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乃命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複”。可以認為,“神膏”絕不是單純的脂,而且這種膏的形式不僅用於外科。華佗曾說:“夫傷寒,始得一日、破、曾當膏摩火灸之,即愈。”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膏藥得到廣泛的使用,專門外科醫書《劉涓子鬼遺方》中大量的記載了膏藥的處方:,並詳細的記載了製法:及用法:。如羊髓膏方載“羊髓二兩、大黃二兩、甘草一兩、胡粉二分”,上四味?咀,以豬脂二升半,並胡粉微火煎三上下,絞去渣,候冷,敷瘡上。日上四、五次。這種用豬脂煎製的膏劑,占絕大多數。也有用蛋清調製的,如白蘞薄方:“白蘞、大黃、黃芩各等分,右三味搗篩和雞子白塗布上,薄癰上……”。用以治療癰瘡。

葛洪所著的《肘後方》中,記有大量的豬脂膏;西晉的《崔化方》中有烏膏的記載,其製法:為:“先空煎油三分減一,停待冷,次內黃丹,更上火緩煎,又三分減一,又停待冷,次下薰陸香一錢,不冷即恐溢沸出,煎候香消盡,次下鬆脂及蠟,看膏稍稠,即以點鐵物上試之,斟酌硬軟適中,乃罷”。按它的製法:看來,這是黑膏藥無疑。

由此看來,豬脂膏這一類軟膏,在南北朝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在豬脂膏廣泛應用中,製作技術較複雜的黑膏藥也出現了。黑膏藥的出現與黃丹有著密切的關係,遠在《神農本草經》上已有黃丹的記載,稱之為鉛丹。黃丹製膏早已應用。魏晉時代煉丹之術非常盛行,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裏記載了不少有關鉛丹製劑及油膏劑的方法。我們知道,熬製黑膏藥時,下黃丹的時間、快慢都不好掌握;黃丹的應用雖然很久,但是製成黑膏藥就從這個時期開始了。

在唐代,我國醫學曾出現了新的局麵。唐初孫思邈著的《千金翼方》和王燾著的《外台秘要》是兩部巨大的醫學著作,彙集了當時和隋唐以前的醫療經驗和方劑。這兩部書裏,收集了許多豬脂膏方和其他軟膏方。由此可見,軟膏在治療癰瘡、疔瘡蜂窩毒、金創、燙傷等方麵已被采用,在外治膏方中占著主要地位,但關於黑膏藥的記載還是較少的。《外台秘要》上記有烏膏方,《千金翼方》上記載著烏麻膏方,內有生烏麻油、黃丹、醋,其製法:為“內油銅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減一分,下黃丹,消盡,下蠟令沫消,膏成”。

總之,從現在所有的資料來看,唐初時黑膏藥就已經應用了。宋代醫學大為興盛,其醫學著作之多也超過前代,並設立了熟藥署專掌藥物的製作。在李迅的《集驗背疽方》中,就有關於膏藥的記載。特別是宋太平興國三年到淳化三年(公元973—992年)編成由國家出版的《太平聖惠方》具有重大意義。此書是由醫官王懷隱等就當時太醫局蔸羅各家驗方彙編而成的,其理論出於隋代巢元方著的《諸病源候論》,可以說是唐宋之間勞動人民醫治疾病的經驗總結。該書對癰瘡、蜂窩毒、癤瘡、損折、金創等外科疾患都有專門的篇章,詳細地談到病因、症狀、病機、診斷方法、治療方劑及其製作方法等。關於膏藥方劑的記載也很多,軟膏和硬膏的方劑都有。其中黑膏藥的記載是很多的,如“雄黃膏”、“通神膏”、“抵聖膏”、“大垂雲膏”、“麝香膏”等,並記載有詳細的製作方法。如“通神膏”用雄黃、黃丹、蠟、膩粉、沒藥末……桂心、白芷、麻油等,將藥細判,先取油傾於鍋中,以微火煎熟,下判藥煎,候白芷黃黑色,以綿濾過,拭鍋令淨,下蠟於鍋內,煎熔,都入藥汁於鍋中,次下黃丹,再下諸藥末,不住手攪,稀稠得當,滴在水中,藥不散即膏成。以瓷盒盛,密封閉,懸於井底一宿,拔出火毒,用時攤在故帛上貼,日二換之,以痊為度。其餘許多黑膏藥的製法:,與此大同小異。這些膏藥每種方內,藥味少則七八味,多則二三十味,要比隋唐時代的硬膏藥味多得多,製法:也比那時完善得多。從“滴在水中藥不散”、“滴於水中如珠”,以判斷膏是否製成,以及“懸於井底一宿出火毒”等操作來看,技術已日趨完善。由此看來,黑膏藥已由不完全發展到比較完全,由使用少發展到大量使用。與此同時,軟膏還是廣泛的使用著,不過已從主導地位降到和黑膏藥同等地位。在《太平聖惠方》中也有許多記載,如治療癰瘡、乳癰、穿瘺及結腫疼痛的“紫金膏”、排膿攻毒止痛的“連翹膏”等許多製劑,也是藥味比較多的,這比過去藥味少的是個進步。宋代的《和劑局方》、《外科經驗全書》等書中也記載有膏藥處方:,如“雲母膏”、“萬金膏”、“神仙太乙膏”、“唆頭膏”、“太乙膏”等。

明朝對膏藥的應用更為普遍。陳實功的《外科正宗》載有“加味太乙膏”、“乾坤一氣膏”、“琥珀膏”、“阿魏化痞膏”等多種膏藥的製法:和用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有膏藥的方劑和製法:,如卷12下草部丹參一藥中治婦人乳痛:丹參、白芷、芍藥各二兩?咀。以醋淹一夜,豬脂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滓敷之;卷13草部細辛一藥中治頭白禿方:獐耳、細辛為末,槿木煎油調搽。汪機的《外科理例》瘰鬁篇中記有:“……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肺痛肺痿篇中有:“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可見當時已能用大膏藥,治療由肺膿瘍造成的膿氣胸症。

到了清朝,隨著醫藥學的發展,膏藥已經成為普遍的民間用藥之一。在《醫宗金鑒》中記載了許多的膏藥方劑,有一部分目前還在流傳著。如《外科全生集》記有:“陽和解凝膏”、“洞天鮮草膏”等。特別是出現了膏藥的專門書籍,如吳尚先所著的《理瀹駢文》,是一部較完善的膏藥專書。作者經過幾十年的臨床經驗和博采前人有關膏藥的精華部分,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專門膏藥書籍,幾乎把一切見聞的病都用膏藥治療;而且在原著中詳細的論述了膏藥治病機理,指出了膏藥的配製方法和應用方法。他在20年間,“月閱症四、五千人,歲約五、六萬人,出膏大小約十萬餘張”。總之,他把膏藥係統化起來,對膏藥的發展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該書在《黃帝內經》、《難經》、《金匱》、《傷寒》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應用陰陽五行、四診八綱,精、氣、血、津、液,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等,作為局部與整體統一觀念的主要論點,創立了外治的獨特療法。該書內容非常豐富,治療方法也多樣化,收集了500餘種單方和疑難雜病的治療方法,包括皮膚科、骨科、婦科、產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在疾病種類上對瘡瘍、腸癰(闌尾炎)、嘔吐、黃疸、水腫、消渴(糖尿病)、肺痿肺癆(肺結核)、風濕、食積、泄瀉、腸結症、寒痹、頭痛、心悸、久咳病等都有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