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6.刮痧(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1)刮痧療法的曆史

刮痧療法,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確切的發明年代及發明人,難以考證。較早記載這一療法的,是元代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醫得效方》。“痧”字從“沙”衍變而來。最早“沙”是指一種病證。刮痧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愈痧證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過的皮膚表麵會出現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類似“沙”樣的斑點,人們逐漸將這種療法稱為“刮痧療法”。

《痧脹玉衡》記載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症,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之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之痧,用食鹽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頭額和胸脅出現小出血點或小充血點,用紙撚或大個的燈草蘸上少量香油點燃,然後用火頭直接粹到痧點上,火頭爆出一聲響即熄滅,再點燃去粹燒其他痧點。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擰、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現出血點,此法若用於治療痧症,則叫撮痧法。

民間刮痧法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選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中暑、急性胃腸炎、其它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類症證。刮痧法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見影的療效,既在民間流傳不衰,也被醫家廣泛重視。

(2)刮痧的手法

刮痧手法:古錢幣是刮痧療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目前已經發展到專業工具:刮痧板。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麵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麵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鍾,最長不超20分鍾。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隻要皮膚沒有什麼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應用於疏通經絡方麵。常見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療法療效比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後要等過一段時間,一般為五至七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刮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舒筋通絡,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刮痧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處理:刮痧療法和針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對人體的穴位進行刺激,隻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針灸一樣,有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暈刮。

①暈刮出現的症狀為頭暈,麵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惡心欲吐或神昏撲倒等。

②預防措施:空腹、過度疲勞患者忌刮;低血壓、低血糖、過度虛弱和神經緊張特別怕痛的患者輕刮。

③急救措施:迅速讓患者平臥;讓患者飲用1杯溫糖開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輕刮)、內關穴(重刮)、足三裏穴(重刮)、湧泉穴(重刮)。

(3)刮痧操作方法

刮痧的工具有很多,如同刮痧法一樣,用具也十分簡單、方便,刮痧常見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兩大類:

①刮痧板:

隻要是邊緣比較圓滑的東西,如梳子、搪瓷杯蓋等,都可以用來刮痧當然,如果長期使用或作為治療,應使用專為刮痧製作的正規刮痧板。如選用天然水牛角為材料製成的刮痧板,水牛角刮痧板有以下特點:純天然、無副作用,光滑、美觀、不易損壞等優點,更加體現了自然刮痧之法的特點,避免了其他類別器械所造成的疼痛、皮膚傷害、靜電等不良反應。根據人體表麵生理結構特點設計,既可盡最大可能滿足人體各個部位刮痧,可做為點穴、手指關節部位點按、足底穴位按摩、全身按摩等的理想保健治療工具。對人體肌表無毒性刺激和化學不良反應水牛角本身也是一種中藥,具有發散行氣,活血和潤養作用。

②刮痧潤滑劑:

在開展刮痧之前,為了有效防止劃破刮拭部位的皮膚,需要在皮膚表麵塗一層潤滑劑,如麻油、色拉油都可以作為潤滑劑使用。同樣也最好使用專為刮痧目的而生產的專用刮痧潤滑劑。如我公司生產的刮痧油是傳統刮痧油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配方,濃縮而成的一種刮痧專用潤膚製品,除包含普通刮痧油的特性與功能外,還具有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潤滑人體皮膚、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及增強療效等作用,具有功效強、用量省等特點。它經過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法與工藝,將數種天然植物合理的加工而成,充分考慮植物藥之間君臣佐使的要求,使配方最大限度發揮潤膚與增效作用,除刮痧外,還可用作按摩、拔罐、足療、美容、護膚之佳品。可配合刮痧、拔罐、按摩、足療時使用,亦可單獨使用。

刮痧方法的分類:

刮痧刮拭方法主要可分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刮痧法:

為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刮痧部位通常多在病人背部或頸部兩側,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可在頸前喉頭兩側,胸部、脊柱兩側,臂彎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選擇適合的部位。病人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並用溫水洗淨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幣、銅勺柄、瓷碗、藥匙、有機玻璃紐扣或特製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質(如刮痧油、冷開水、香油或中藥提取濃縮液等,既可減少刮痧時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膚擦傷並增強療效),在體表特定部位反複刮動、磨擦。按手法又分為直接刮法和間接刮法。

(1)直按刮法:

指用熱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膚,然後均勻塗上刮痧介質,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觸患者皮膚,在體表的特定部位反複進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現痧痕為止。

(2)間接刮法:

指在病人要刮拭的部位上放一層薄布類物品,然後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間接刮拭,此法有保護皮膚的作用;主要用於兒童、高熱或中樞神經係統感染開始出現抽搐者、年老體弱和某些皮膚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據手法又可分為挾痧法、扯痧法、擠痧法、拍痧法及點揉法;

(1)挾痧法:

又稱揪痧法,在民間稱之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塗上刮痧介質,然後施術者五指屈曲,將中指和食指等彎曲如鉤狀,蘸刮痧介質後夾揪皮膚,把皮膚和肌肉挾起然後用力向外滑動再鬆開,一挾一放,反複進行,並連續發出“巴巴”的聲響,在同一部位可連續操作6~7遍,被挾起的部位就會出現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膚出現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時不需要任何器具,隻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療法靈活,可根據病情選擇施治部位,頭痛、發熱、身體乏力,自己可以給自己揪,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自我療法。

具體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臥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膚,揪痧者將中指和食指彎曲成鉤狀,蘸冷水後,用食、中兩指的第二指節側麵相鉗去夾揪皮膚,常發出響聲,“揪疙瘩”之名即由此而來。夾揪時要隨夾隨壓隨擰,然後急速鬆手。由於外力的夾、壓、擠,可將皮下毛細血管夾破,使血液滲出組織間,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夾揪6~7次左右,以皮膚出現血痕為度。如果病情較重者,夾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膚形成紅斑。揪痧時,由於夾痧的作用,對皮膚有較強的牽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應,使施治處皮膚潮紅,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現瘀血後,則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適用於皮膚張力不大的頭麵部及腹、頸、肩、背部等處。

(2)扯痧法: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大拇指與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膚,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現紫紅色或暗紅色的痧點,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稱之為扯痧療法。扯痧療法在我國民間流傳久遠,每當感受暑濕引起痧症或不適,常用手指將患者的皮膚反複捏扯,直至局部出現瘀血為止。

扯痧時患者坐位或臥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膚。施術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節蘸冷水後,扯起一部分皮膚及皮下組織,並向一側牽拉擰扯,然後急速放開還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夾扯皮膚,依上述手法連續地向一定的方向擰扯,重複往返數次,以所扯皮膚處發為止,如病症較重時,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膚出現紅斑。扯痧對皮膚有較強的牽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機體反應,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後周身有鬆快舒適感。

此法主要應用於頭部、頸項、背部及麵額的太陽穴和印堂穴。本方法簡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較好。

(3)擠痧法:

對因痧引起疾患,用兩手或單手大拇指與食指互相擠壓皮膚,連續擠出一塊塊或一小排紫紅痧斑為止的治療方法,叫做擠痧療法。

操作方法為:患者坐位或臥位,施術者用兩手或單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處做有規律、有秩序的互相擠壓,直至局部皮膚出現“紅點”為止。依病施治,“紅點”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黃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

指用虛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體的刮拭部位,一般為痛癢、脹麻的部位。

(5)點揉法:

指用手指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點壓,同時做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是點壓與指揉的複合手法。該法不屬於刮痧手法而屬於按摩手法,在治療和保健中常與刮痧法配合應用,可起到增強療效和彌補刮痧療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療中主要用於頭麵部、腹部、肢體關節及手足部。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針刺挑病人體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於治療暗痧、宿痧、鬱痧、悶痧等病症。

挑痧前須準備75%酒精、消毒棉簽和經過消毒處理的三棱針、中縫衣針1枚,或916號注射針頭1個。刮拭者先用棉簽消毒局部皮膚,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針,輕快地刺入並向外挑,每個部位挑3下,同時用雙手擠出紫暗色的瘀血,反複56次,最後用消毒棉球擦淨。

4.放痧法:

又稱刺絡療法,以針刺靜脈或點利穴位出血,用於因痧而達到治病的施治方法,叫做放痧療法。

治療時病人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如在靜脈放痧時,應先將患者左臂近心處用布帶或止血帶捆緊,要求患者握掌,然後,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膚,再用75%酒精脫碘。然後針刺放血。在穴位放血時,可根據病情需要,經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或縫衣針直接點刺。

放痧可分為瀉血法和點刺法。與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刺激性更強烈,多用於重症急救。(1)瀉血法:

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壓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紮緊,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針、縫衣針或注射針頭對準被刺部位靜脈,迅速刺入脈中0.51mm深後出針,使其流出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適用於肘窩、膕窩及太陽穴等處的淺表靜脈(該法有難度,應由專業人員進行)。

(2)點刺法:

針刺前擠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右手持持消毒的三棱針、縫衣針或注射針頭對準被刺位迅速刺入皮膚1~2mm深出針,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其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於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

刮痧操作方法:

操作時手持刮痧板,蘸上潤滑劑,在患者體表的被刮部位按一定方向用力均勻地進行刮拭,一般使用腕力,同時根據病人的病情及反應調整刮拭的力量,直至皮下呈現痧痕為止。操作手法有平刮、豎刮、斜刮及角刮。

1.平刮:用刮板的平邊,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進行大麵積的平行刮拭。

2.豎刮:用刮板的平邊,在刮拭部位上按豎直上下進行大麵積的平行刮拭。

3.斜刮:用刮板的平邊,在刮拭部位上進行斜向刮拭。本法主要適用某些不能進行平、斜刮的部位而采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