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2.糖尿病(1 / 3)

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本病發病率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胂瘤,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三大疾病。目前全世界約有糖尿病患者一億人,並有日漸增多的趨勢。我國衛生部己將本病列為重點疾病之一。本病以中年以上為多見,少數為青少年患者。由於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受到遺傳、體質、代謝、免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且患病個體的差異性很大。治療上,現代西醫學自1921年發現胰島素以來,對治療糖尿病是一大貢獻。但由於原發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無特效治療措施。

糖尿病屬中醫的“消渴”病範疇。本病在《黃帝內經》中稱為“消癉”。根據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的不同,曆代醫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稱。《內經》的消渴記載,散見於十四篇之中,對其病因病理、臨床表現、治則及預後等都分別作了論述。之後,辨證論治出自於《金匱要略》;證候分類始子《諸病源候論》;體係形成於唐末,為後世醫家研充消渴病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現代運用中醫藥對糖尿病患音進行臨床治療,最早見於1954年。多病例(29例)觀察的首次報道在1977年。此後,本病的中醫治療開始引起中西醫界廣泛注意。特別是進入80年代後,大量的治療病例和臨床總結性資料不斷隔現。根據初步統計,累汁多樣本報道的病例己超過8000例。集40多年的臨床觀察和資料積累,中醫在探索和總結糖尿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遣方用藥、並發症的治療等方麵,均取得可喜的進展。不少研究者還對糖尿病人做了治療前後血糖、尿糖、糖耐量試驗等對照檢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不僅臨床療效滿意,而且頗有獨到之處。目前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結含論治,療效多在85%以上。

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進一步進行了實驗室研究,如糖尿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客觀指標聯係的研究;老年人及老年人前期糖尿病辨證分型與胰島素釋放曲線關係的探討;有關調整脂質代謝紊亂的研究;單方草藥的研究,以及尋找降糖、降脂的有效方藥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等等。從中探索臨床規律,為中醫更有效地治療本病提供了某些客觀依據。

本病是綜合性的致病因素,尤與嗜酒、喜食膏腴和過度精神緊張有關,三者綜合發病者較多。不論情誌、房勞、厚味、嗜酒等因素,其造成消渴病的主要病理機製為積熱傷陰,陰虛火旺,耗損肺、脾(胃)、腎諸髒,熱傷肺陰,肺液幹涸,敷布失職,多飲而煩渴不止;邪傷胃陰,胃火熾盛,消穀善飲,肌肉消瘦;熱邪傷腎,腎陰虧虛,精氣不足,固攝失權,精微不藏,多尿而頻,或有甜味,或如脂膏。此三者其始雖異,其終則同,最後損傷肺、胃、腎陰液,而致成本病。現分述如下:

燥熱內生長期過食甘肥,醇酒厚味,以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易致消渴。亦有意欲長壽,或快情縱欲,長時服用溫燥壯陽之劑,或久病誤服溫燥之品致使燥熱內生,陰津虧損,發為消渴。

五誌化火長期過度精神刺激,情緒緊張,五誌過極,火熱內生,灼陰傷肺而失治節;亦有憂愁思慮,情懷不暢,心氣鬱結,鬱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腎陰虧損,水火不濟,發為本病。

腎陰虧虛先天稟賦不足,腎髒素虛;或病後陰血虧衰,火旺陽亢,消灼陰津;或因房室不節,勞傷過度,傷耗陰津,腎陰虧損。陰虛火旺,上蒸肺胃,遂致腎虛、肺燥、胃熱發為消渴。

(1)分型治療

① 燥熱熾盛

治法: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處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黨參15克,甘草6克,粳米30克,黃芩10克,地骨皮15克,天冬15克,麥冬15克,天花粉15克,玄參10克,梔子10克。

加減:煩渴頻飲者,倍生石膏、天花粉、天菱冬用量;胸悶曖氣,脘腹作脹,加玫瑰花、佛手花、川楝子;腸腑熱結,大便秘結選用鬱李仁、瓜蔞仁、火麻仨、大黃;氣短懶言,自汗神疲,脈細弱,合生脈散;肌膚並發癰、瘡瘍者,酌加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鴨蹠草、敗醬草等。

用法:每日1劑,生石膏打碎先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白虎加人參湯、玉女煎、麥門冬湯、消渴湯、玉泉丸、玉液湯、千金黃連丸、增液承氣湯、竹葉黃芪湯、五味消毒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