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467章準備開打(1 / 2)

二十八蒙古大軍將白城重重圍困,密不透風,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盡是蒙古包,光是這氣勢,就可以嚇死許多人。

這也是達延汗一統草原之後,少有的大場麵,四大部落貌合神離,但這確是聚在一起了,這是百年以來,少有的大場麵了。

相信這一戰之後,將會改變草原的格局。

這幾十年來,天氣不好,糧食一直在減產,糧食的緊張又加大了地區的衝突。

唐帝國滅亡之後,天下角逐的中心轉至東北亞地區,誰控製了這片區域,誰人就可以號令天下,幾百年來,中原、草原和東北亞山林間的衝突就時斷時續。到了現在己是十七世紀,三方文明的政權也依然沒有擺脫中世紀束縛,並在相殺相愛中又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長期對抗。

無論朱家天子的京畿核心,還是滿蒙貴族的直屬領地,都位於大陸的東北方區域,這種同一片天空下的廝殺,也足以說明各方的嚴重對立情緒和相互影響。

現在的大明、蒙古、建奴三方實際都建立在蒙古帝國的廢墟之上。

大明盡管國力持續衰退,但大明朝在此時卻絲毫沒有顯出任何疲態,許多人還認為大明帝國其實還沐浴在中興氣象當中,自從隆慶開海後,澳門留居地的建立與月港-廈門的主動開放,都將海量白銀輸入內地,從未有過如此巨款的明朝,也得以繼續依靠募兵製強化軍力,並在萬曆時代熬過著名的三大征戰事。

對比更早之前的百年萎靡,這些軍事行動大都有大明主動出擊的意味,顯然可以歸結於大航海時代與近代全球化進程創造的時代紅利,一直對外保持過分警惕的中原帝國,在白花花的銀子其實是沒有多少抵抗力。

對外極度抗拒的明朝最終還是要靠貿易獲得財富。

然而,進入新世代的明朝在結構上卻是嚴重滯後的,拋開重農抑商與獨尊儒術不談,隻從帝國的整體戰略布局來看,就能發現其與時代風貌的嚴重脫節。由朱棣欽定的都城北京,實際上是源自傳統農牧產業帶間的要塞城市,帝國的核心居於此地,就勢必遠離南方的經濟中心和海洋貿易。

同時,還需要為日益沉重的邊境負擔花錢。漫長的補給距離,也讓大運河之類的動脈顯得功率不足。皇帝除了需要緊盯南方的漕運時刻表,還必定時刻謹防北麵的蒙古勢力。

不產糧的京師本身非常依賴南方的田賦供給。

作為漠南蒙古的最後強權,本部居於察哈爾的林丹汗是一直身處多方重圍,由於曆史原因,他必須以共主頭銜去嚐試重新整合草原地區。但長期和中亞關係密切的漠西蒙古人,並不順從這位需要向明朝祈求貿易的所謂大汗。受此影響,漠北與河套附近的其他小型部族,也會是在名義上對其進行尊奉。讓心比天高的他也隻能依靠察哈爾一隅做新的文章。

從隆慶開關起,明蒙關係有了很大緩和,中斷多年的正常貿易也同步恢複。但僅僅依靠板升城一地的有限關係,無法支持蒙古人的複興帝國夢。白銀和其硬通貨的物流,首先起始於南部海岸,然後才由大運河緩緩北上。等最後送抵草原商隊手上,早已耗費大半而價格高昂。這種看似有利於明朝的上下遊差異,卻是在繼續供養林丹汗勢力的同時,讓其繼續被定格在原先位置。

也就是說,即便沒有朱棣的祖訓影響,明朝也不敢輕易調整戰略體位。否則就可能放任蒙古騎兵再次南下,或是讓幽雲地區的非中央係軍隊做大。

明蒙古間的衝突因其核心都處於資源匱乏狀態之中。

此外,東北亞的滿洲勢力也完成了漫長複興,同時壓迫著明朝和蒙古雙方。在昔日的蒙古大擴張時期,滿洲遭到近乎底朝天的嚴重破壞。但隨著大部分蒙古邊緣勢力的崩潰,本地人口的重新發展也在必然填補掉權力真空。明朝的士大夫不會忘記鮮卑和遼金帶來的恐怖回憶,蒙古貴族也不可能對自己的東北亞起源是茫然無知。這就讓他們幾乎同時對新興的第三方保持警覺,並一度被迫聯手進行針對。

但是現在滿州的建奴被收拾得聽話了,大明帝國的鐵錘,馬上打到了蒙古身上。

察罕浩特的失陷,林丹汗的被擒,對於全蒙古人來說都是恥辱,所以西蒙古的大軍馬上來了,北喀爾喀的兵現在沒有來,但他們遲早會來的。

馬裏卓圖雖然做了名義上的大濟農,但是他能直接指揮的軍隊,隻有察哈爾七部的軍隊,即使是察哈爾七部的軍隊,也要與七大首領商量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