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節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1 / 2)

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廣為發揚,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顯著增強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又形成了勇於改革、敢於創新的時代精神。這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包括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民族優良傳統;包括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井因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64字”創業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等。這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裏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於中華民族的凝聚、激勵和導向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高度重視。十六大報告專門指出,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其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發展。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的核心內容就是中華民族社會的時代價值觀。發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諧、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麵發展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基本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係列新的價值觀念,例如自立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科學意識、生態意識、公平正義意識以及改革意識、開放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等。這些新的具有鮮明時代特性的價值觀念是促進中華民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偉大複興的精神動力。

因此,我們黨緊緊抓住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日,重大活動等契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動。圍繞隆重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40周年、50周年,建黨60周年、70周年、80周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60周年,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等重大紀念日和北京申奧成功,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等重大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設立了全國“公民道德宣傳日”和全國“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等,開展大規模的集中教育活動;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工程,積極發展紅色旅遊,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強。無論是在98抗洪、抗擊“非典”鬥爭中,還是在平時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都充分展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的2006年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狀況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對於我國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是有信心的,態度是樂觀的。對“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出現的一些問題是暫時的”這一判斷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83.4%;對“黨和政府是有辦法管理好我們國家的”這一判斷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91.6%;對“中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地位值得驕傲”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88.9%。2007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95.2%的學生對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一步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表示樂觀。

閱讀材料:

1.中國革命傳統的15種精神

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後來以其形成的地點、事件、人物命名。從紅軍時期到現在,主要可以概括為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64字創業精神、98抗洪精神、唐山抗震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和鄧小平提倡的五種革命精神等15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