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五輯沒有不能結束的生命,(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五輯沒有不能結束的生命,

卻有永不停息的學習

每一次傷痛都是人生前進的代價

在德川家康的一生當中,最悲慘的一刻莫過於自己心愛的嫡長子信康切腹自殺。信康是德川家康在今川義元家做人質時與瀨名姬所生,他風華正茂,也很有武士的膽識,是德川家康非常疼愛的一個孩子。

當負責捎信的家臣回到家康的身邊,他抑製住內心的悲哀淡淡地問:“信康切腹一切都順利嗎?”但是他並不想知道回答,喪子之痛填滿了他的內心。

信康死了,築山殿也死了。從8歲到19歲的今川府上的人質生活,也像泡沫那樣消失了。今川義元戰死沙場,築山殿的父親被義元的兒子今川氏真逼迫著切腹自殺,而當年威武的今川少主氏真,據說在跟自己的殺父仇人信長踢蹴鞠。想到發生的這一切,德川家康禁不住問自己:這樣做可以嗎?妻子和兒子都被殺死了,難道就這樣屈服於信長?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現在自己被信長這堵懸崖所擋,如果不努力爬過去,就一定會摔個粉身碎骨。一定要爬過懸崖,告慰信康的在天之靈。

至親相繼離世,讓家康下定決心一定要翻過織田信長這座“懸崖”。這個決定對德川家康的一生影響重大,他原本是一個厭惡戰爭的人,他為死在自己刀下的無數人痛心,但是現在,他決定繼續走這條路,哪怕還要殺人,但是會換來更多人的性命。這樣的決心對家康來說,代價太大。

我們人生中經曆的每一次傷痛,同樣也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懸崖,爬過去,才會看到更美好的未來。幾乎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從一個個傷痛當中站起來的。

1928年在中國曆史上是不安的一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結束了,兩黨從戰友變成了敵人,各地有勢力的軍閥各自為政,全國沒有統一的政府組織;在這一年,武漢大學成立,清華大學正名;起義和工人運動此起彼伏……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嘉誠出生了。

李家可以說是書香世家,家族的治學風氣甚濃,父親是一位小學老師,平時培養兒子讀書習字。雖然世事動蕩,李嘉誠在家人的照顧下還是很快樂。

然而安寧祥和很快被摧毀了。1939年日本開始襲擊我國。日本的飛機整日整夜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潮州城一片廢墟。李氏一家在流彈硝煙中,步行十幾天輾轉到香港避難。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家裏。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據了,兩年以後,作為全家支柱的父親還是撒手歸西了。14歲的李嘉誠從此結束他的學業出來謀生,他感到自己是母親和弟妹們的希望。

他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本來漂泊異鄉、寄人籬下的打工糊口生活已經非常辛苦,但他依然堅持不懈地學習。他除了《三國誌》與《水滸傳》,不看小說,不看休閑讀物。晚上收工了,他在昏黃的燈光下看著一本舊《辭海》,一本老版的教科書,自己摸索教學,有模有樣地給自己上課。

很快過去了三年,他“跳槽”到一家五金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雜役。有一天,老板需要人幫他寫信,剛好工廠文書請病假,老板就問:“哪個人比較會寫信、字寫得好一點?”四五個職員都指向李嘉誠:“叫他寫,他每天都念書寫字。”李嘉誠立即動手寫了好幾封信。信寄出去之後,老板的朋友非常欣賞,問他:“你這位先生是什麼時候請的?比原來的要好。”這讓老板對李嘉誠刮目相看,很快就把他從做雜役的小工,提升為貨倉管理員。

李嘉誠在貨倉管理員的位置上並沒有待多長時間,便轉為走街串巷的推銷員。為了省錢,出門推銷時他很少坐車,“我17歲就開始做批發的推銷員,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了。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公司內的推銷員一共有7個,都是年齡大過我而且經驗豐富的推銷員。但由於我勤奮,結果我推銷的成績,是除我之外的第一名的7倍。這樣,18歲我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又被提升當總經理。”回憶起年少時的經曆,李嘉誠感謝自己遇到的一切苦難。

德川家康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立下了一統天下的決心,李嘉誠在窘迫的環境中學會了靠自己的腦袋和雙腳賺錢,苦難給他們的,遠不止是痛苦的回憶,更是前進的決心和意誌。

從苦難中學會認識自己的人更是智者。當痛苦的經曆告訴我們存在的危機和發展的方向之後,這種代價就變得富有深意,成為命運中的轉折點。誰不曾在失敗和痛苦中流淚?唯有真正勇敢的人擦幹了淚水,謹慎地繼續前進。

將學習作為一種生活習慣

德川家康聽說一個名叫林道春的學者頗有才學,為了考驗他,家康在一次有林道春在內的聚會中向大家發問:“光武帝是漢高祖的第幾代後人?”沒一個人能回答,家康便直接問道春:“你知道嗎?”道春立刻回答道:“光武帝是漢高祖第九代孫子,在《後漢書》本紀上有記載。”

隨後,家康又提了一個問題:“反魂香的典故出自何處?”依舊無人能答,道春又說道:“在漢史的正傳中無從考證,但在白氏文集李夫人的樂府中,和東坡詩注中記載,孝武帝曾焚香召喚夫人的魂魄,應該說的就是這個。”

德川家康又問:屈原在《離騷》中提到的“蘭”是什麼種類?道春毫不猶豫地答道:根據朱文公的注解,應該是澤蘭。

三次問話都答得準確無誤,德川家康對道春的才學非常欣賞,對他委以重用。林道春的博學固然讓人欣賞,但是德川家康信手拈來的幾個問題,也說明他同樣是一位飽學之士。他不喜歡貴族遊樂、奢侈的生活,對於史書卻非常感興趣,學曆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認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了。針對這樣的觀點,劍橋大學的一位專家指出:“這種看法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其實,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所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摸索邊學習。

近十年來,人類的知識大約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識總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劇增長,知識就像產品一樣頻繁更新換代,使企業持續運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嚴峻的挑戰。據初步統計,世界上IT企業的平均壽命大約為5年,尤其是那些業務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業,如果隻顧及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員工的培訓學習和知識更新,就會導致整個企業機製和功能老化,成立兩三年就“關門大吉”。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選擇。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古語也可以用在人的智力增長上。你隻有不斷學習新東西,才能保持思維的靈動,也隻有這樣,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