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四輯困境中的崛起之道(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宋君派人去鄭國,告訴各位大臣宋國將派兵送回公子突,那時宋國正強盛,鄭國哪裏是它的對手,所以大臣們紛紛倒戈擁護公子突。太子忽見大勢已去,便跑到衛國避難去了。這年秋天,公子突回國即君位,是為厲公。

宋國一麵派人來稱賀,一麵索要厲公應諾的城邑和糧食。厲公當時許諾城邑時,並未打算真給宋國,如今他剛即位為君,就拱手送出六座城邑,怎麼向群臣交代,他自己又如何立得住腳呢?所以他假意說要與卿大夫們商量,城邑的事情暫緩,先送點糧食。

宋君一看厲公反悔抵賴,十分生氣,聯合齊國準備攻打鄭國。鄭國與魯國聯合起來抵抗,打敗宋齊聯軍,城邑的事也就沒人再提了。

宋國乘人之危,製造事端威脅利誘,妄圖坐收漁人之利,白得好處。鄭厲公在緊迫形勢下,假意承諾,取得宋國支持,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後過河拆橋,一反前諾,既保全了國土,又奪得了君位。

對付乘人之危之人,就該走諾而不行的“流氓路線”,反正自身已處安全地帶。中國曆史上另一人物劉邦,可謂把“流氓路線”走得爐火純青,最終身為“偉丈夫”的項羽被他打敗,雖是情理之外,卻也在意料之中。

《史記》載:項羽問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其賴躍然紙上。後來雙方盟約鴻溝為界楚漢講和,項羽把劉邦的父親、妻子放了,引兵東歸,劉邦突然毀約,以大兵隨後攻之,把項羽逼死烏江。劉邦之無賴可見一斑。

楚、漢兩軍對峙的時候,項羽曾把劉邦的父親捉到軍中,想以此要挾劉邦。一次,兩軍對陣,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推到陣前說:“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父親烹煮了。”劉邦竟然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們倆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就是我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來吃,請把肉湯分一杯給我喝。”

君子一般不是“流氓”的對手,前者拘泥刻板,後者靈活現實。前者被道義束縛,後者可以在不觸犯道德底線的情況下為所欲為,這樣,君子總是按常規出牌,而“流氓”總是神出鬼沒,出人意料。所謂“流氓路線”,即不循章法,拋開顧慮,百無禁忌。如此行事,守,對手不知從何下手;攻,對手自然不堪一擊。

放“小”才能抓“大”

德川家康是豐臣秀吉所信任的五大老之一,豐臣秀吉臨終托孤,希望家康能好好輔佐他的兒子豐臣秀賴,並且讓家康和另外一些人,寫下了宣誓向秀賴效忠的文書。然而豐臣秀吉死後不久,德川家康就舉兵向闕,逼得秀賴母子自殺。這似乎是背信棄義,有虧名節,然而,家康對秀吉晚年的托付有另外的想法。豐臣秀吉當年是心中有天下的大智者,隻是到了晚年,意誌變得薄弱起來,將天下變成了自己的感情寄托,傳給兒子。如果是在秀吉中年,他絕不會為一己之私傳將軍之位。於是,討伐家康就成了有違常理的事情。

有一句名言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意即成大事者必須抓住主要矛盾,認準大方向,著力於解決主要問題,而對於與大局無關的細枝末節問題可以忽略。在生活中,許多人足夠心細和成熟,對任何事都深思熟慮,卻事業無成。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往往隻關注自己事業領域內的事情,摸透做精,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而馬虎。

梁國有一位君王,很想把國家治理好,做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於是他每日勤於政事,事無巨細,事必躬親,比如他製定了嚴格的法律,規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甚至連人們在大路上走路的姿勢都有嚴格規定。

雖然他非常認真負責地管理國家,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老百姓怨聲載道,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梁王非常苦惱,卻又無計可施。他聽說楊朱滿腹經綸,就向楊朱請教。

楊朱對梁王說:“你看見過放羊的情景嗎?有一堆羊群,如果讓一個小孩拿著鞭子守護著,要羊向東,羊群就向東,要羊向西,羊群就向西。可是,假如讓堯帝來把每隻羊都牽上,還讓舜帝拿著長長的鞭子跟在後麵,羊反而就不好放了。而且我還聽說過這麼一句話:能吞下大船的魚不在支流中浮遊,鴻鵠隻在高天上飛,不會落在低矮的屋簷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它們誌向高遠。黃鍾大呂這樣的樂器不和繁雜的樂音合奏,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是高亢的樂律。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今天君王你身居高位,想成就大業,可是事無巨細,什麼小事都管,結果適得其反,做出越俎代庖的事來,使本來應該管的事反而沒有管。你說這樣怎麼能把國家治理好呢?”梁王聽了翻然醒悟。

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在其職謀其政。作為君王,治理國家應該從大處著手,如果不論事情大小都事必躬親的話,往往不會取得好的效果;隻要把自己應做的做好,就非常不容易了。所以,一個擁有大局意識的人做任何事都要從大處著眼。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管他多麼努力、多麼勤奮,都不可能把一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事事都想做好,反而事事都做不好。一生中隻要做好幾件重要的事,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者,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