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四輯困境中的崛起之道(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韓信不拘於胯下之辱,最終成了西漢的開國功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整日蓬頭垢麵,提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相對論;曾國藩以方圓謀人生,堅持著這樣的信條:定準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主要矛盾,從大局去考慮問題。……像這樣不拘小節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目光高遠,從大處著眼,不拘小節,最終開創人生的大格局。

我們欲成大事,必須洞察方向、把握大局、心懷宏圖大略。正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隻有心無旁騖,才能專心致誌。若拘泥於小節,沉迷於雕蟲小技,將精力和時間過度投放在非原則的瑣事之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會顧此失彼,對成大事產生阻礙作用。

學會原諒自己的過失

豐臣秀賴派遣浪人進入京都,準備在德川家康進駐二條城的時候縱火,趁亂狙擊德川家康。這些浪人在京都附近被捉拿歸案,德川家秀忠前往京都欲討說法,家康卻說他不可著急進兵,因為兵法有雲:千裏而趨利,必蹶上將軍。意思是必須體恤士卒的疾苦,威風凜凜地進兵。其實,家康是想通過兵威,促使秀賴反省,看清楚天下大勢,不要再自討苦吃了。

以實力對比而言,德川家康在天下已無對手,如果是往日,武田信玄、豐臣秀吉等人,一旦看清楚這實力懸殊的情況,無論內心感覺如何,都會很識時務地放棄戰爭。可是豐臣秀賴並不了解德川家康的苦心,天下大名也不了解。他們以為德川家康很是憤怒,於是都來逢迎巴結,助兵討伐豐臣秀賴,至此,戰爭已無法避免。

此時,德川家康的內心十分哀傷,他本不願意打仗,如今自己已經七十有三,還要與黃口小兒刀兵相見,後世之人將如何評價?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為了權力的統一,為了國家的和平,隻能拖著一把老骨頭跨上戰馬,奔赴戰場。

很少有人能在眾人眼中成為完人,要成就自己的天下大業,家康就必須承擔起有些人口中的“不忠”之名。在兩者之間,隻能盡量去調解緩解,但是不可能兩全其美。兩害相較,自然是要權其輕。家康最終一戰,開創了百年的江戶幕府。如果不敢擔當罵名,戰國之亂還要延續。

春秋時,齊桓公死後,宋襄公不自量力,想接替齊桓公當霸主,但是遭到其他各國的反對。宋襄公發現鄭國最積極支持楚國做盟主,便想找機會征伐鄭國出口氣。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親自帶兵征伐鄭國。

楚成王發兵去救鄭國,但他不直接去救鄭國,而是率領大隊人馬直奔宋國。宋襄公慌了手腳,隻得帶領宋軍連夜往回趕。等宋軍在漲水紮好了營盤,楚國兵馬也開到了對岸。公孫固勸宋襄公說:“楚兵到這裏來,不過是為了援救鄭國。咱們從鄭國撤回了軍隊,楚國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咱們力量小,不如和楚國講和算了。”

宋襄公說:“楚國雖說兵強馬壯,可是他們缺乏仁義;咱們雖說兵力不足,可是舉的是仁義大旗。他們的不義之兵,怎麼打得過咱們這仁義之師呢?”宋襄公還下令做了一麵大旗,繡上“仁義”二字。天亮以後,楚國開始過河了。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國人白天渡河,這明明是瞧不起咱們。咱們趁他們渡到一半,迎頭打過去,一定會勝利。”宋襄公還沒等公孫固說完,便指著頭上飄揚的大旗說:“人家過河還沒過完,咱們就打人家,這還算什麼‘仁義’之師呢?”

楚兵全部渡了河,在岸上布起陣來。公孫固見楚兵亂哄哄地還沒整好隊伍,趕忙又對宋襄公說:“楚軍還沒布好陣勢,咱們抓住這個機會,趕快發起衝鋒,還可以取勝。”宋襄公瞪著眼睛大罵道:“人家還沒布好陣就去攻打,這算仁義嗎?”

正說著,楚軍已經排好隊伍,洪水般地衝了過來。宋國的士兵嚇破了膽,一個個扭頭就跑。宋襄公手提長矛,催著戰車,想要攻打過去。可還沒來得及往前衝,就被楚兵團團圍住,大腿上早中了一箭,身上還受了好幾處傷。多虧了宋國的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把他救出來。等他逃出戰場,兵車已經損失了十之八九,再看那麵“仁義”大旗,早已無影無蹤。老百姓見此慘狀,對著宋襄公罵不停口。

可宋襄公還覺得他的“仁義”取勝了。公孫固攙扶著他,他一瘸一拐地邊走邊說:“講仁義的軍隊就得以德服人。人家受傷了,就不能再去傷害他;頭發花白的老兵,就不能去抓他。我以仁義打仗,怎麼能乘人危難的時候去攻打人家呢?”那些跟著逃跑的將士,聽了宋襄公的話,隻能歎氣。

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沒有決絕之心,不能接受一點點的瑕疵,最終會錯失良機。成大事者,無不深諳鐵腕之道。家康的鐵腕讓他承擔了一時的壓力,卻受到了後人的諒解;而宋襄公不明白打仗就意味著你死我活,大講仁義道德,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大行不拘小節,大禮不辭小讓。太陽的表麵也有黑子,但並不影響它的光芒,我們身上有一兩處缺憾,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