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7章 正是花村釀熟時(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至於老人百年之後的白事,有的鄉村有“吃百歲飯”習俗。老人死後下葬那天,全村人都去吃送葬飯。去吃送葬飯的婦女,還會從主家盛一碗米飯,用竹筷串上兩塊或四塊肥肉,端回家給孩子吃,是謂“吃百歲飯”。說是為孩子討個長命百歲的吉利。當然,死者須是有福有德之人,即:是村上德高望重而且多子的老太婆;是壽終正寢,而不是非正常死亡。想討吉利的人每人隻能端走一碗飯,不管其有幾個子女。主家樂見被人端走碗、盛去飯,因為這說明死者有福氣,並證明主家受到村人尊敬。

樟樹有個黃姓村莊叫黃家堖,該村開基於北宋年間,現有六十多戶,近三百人口。村裏每家至少有一把篾刀,每個成年男女都有一枚叫補針的篾匠工具。一進冬閑時節,家家戶戶破篾編簍。他們編的篾器,除了藥材行裝藥的簍,還有囤穀的囤皮。這些東西比較粗糙,竹篾也是起掉了青皮的黃篾,但銷售量很大,銷售範圍上到贛州,下至九江。因此,人們又把黃家堖村叫做“黃篾簍子”。黃篾簍子村有個甚為獨特的風俗,若有後生到外地去成親落戶,在村中不會受到歧視,反而美其名曰“開村”,而給予鼓勵和支持。後生一旦在外地選中了稱心女子,訂下了開村的婚約,一個月內就不用下田做事了,各家都用好酒好菜輪流款待他。開村一般選在正月十五日前,因為人們期望後生婚後能抱上個“花燈崽”。開村要舉行送嫁儀式,儀式由尊長主持在祠堂裏舉行。這天清早,開村的後生先由本房兄弟陪在家裏。人們在祠堂裏擺好香案,香煙繚繞,三牲祭品排列在祖宗牌前,鑼鼓響個不停,爆竹放個不停,氣氛十分熱鬧。大廳中央設一桌酒席。早飯過後,由尊長帶隊,各房長者接開村的後生來到祠堂,後生的雙親也隨同到達。首先陪酒是同年男子,然後各家送上禮物,最後,尊長雙手捧著茶盤,將裏麵用紅緞包著的一把新篾刀和一枚新補針,送與開村的後生。後生受過禮物,跪下,依次拜過祖宗、父母及村中長輩,便由尊長請來的當地教書先生,代讀黃氏祖訓:“打馬奔馳去他鄉,男兒隨處可開疆;遠遊外地非無情,久在他鄉即故鄉。得誌莫忘雙親苦,傳家篾刀總飄香;祖宗保佑生貴子,黃家祖上又添莊。”上麵這則祖訓,據說是民國十一年所編。黃篾簍子後生開村於外地生下的男孩要姓黃,學篾工,上黃氏正譜;女孩也要姓黃,並可以破女子不上正譜的慣例。此俗從前曾為鄰村人所鄙視。

黃篾簍子鼓勵後生去開村的風俗甚是有趣。我想,這支黃姓應是遣子拓南疆的黃峭山的裔孫。相傳峭山公有二十一個兒子,年長分居時,他曾贈詩八句,囑咐兒子們永不忘記。並且,還用心良苦地交待:隨著年長日久,散居各地的後代若有對麵相識的機會,必須吟詩以辨真偽,證明身份,才能共敘親情。因此,黃氏子孫在每天早晚和規定日子祭拜祖先時,均須默誦或朗誦峭山公所贈詩句,以便永遠流傳紀念。各戶廳堂上方祖先牌位兩側的對聯都是:“早晚不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修水的《黃氏新譜》收錄了峭山公的遺詞——

且承蒼天之庇蔭,蒙春申之渥澤,以優遊晚景,而為子孫謀久遠之計者,吾之奢願久蘊未發也。於是迎親友,設幾筵,諸召子訓曰:吾今日月逾邁,風燭堪虞,雖家資頗稱豐饒,而供給幾經浩大,若不預圖良策,第恐後悔難追。吾曾經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處,山川毓秀,風俗清醇,真可為萬世鴻圖也。吾將錢八千萬貫、金銀八百稱,各份均分。三妻所生二十一子,各留長男侍奉,餘汝兄弟,當深懷遠慮,適彼樂郊。爰作詩一律,囑於諸兒,則後之散居各省郡邑者,欲辨宗親,須吟詩句,不特可知代遠之本原,而亦可征後世之符合。垂老之言,汝其敬聽勿違。宋元豐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命下。

詩曰: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願祝蒼天常庇佑,三七兒孫永熾昌。

又曰:思我先君一脈奇,二十一子並三妻。傳流天下皆英俊,曆代兒孫忙帝基。

這兩首詩成了宗親接頭的暗號。不妨想象一下峭山公後人吟詩相會的場景,唱和之間,是心與心的碰撞,血與血的交融。江西多處黃姓村莊都流傳著“黃峭山遣子拓南疆”的故事,其內容大同小異。認祖詩就是辨識天下兄弟的試金石吧?或者,是宗族的血液檢驗單,也是性格說明書,甚至可以說,那是祖先的畫像,祖先的音容笑貌就在字裏行間,不僅能喚起人們的崇祖意識,讓那些離開祖居地漂泊四方的心靈有了歸屬感,而且,有其為媒介,即使分支別居的人們也能呼吸相通、心心相印,哪怕天各一方、山高水長。

不妨再來回味一下那位峭山公令二十一子分家的理由:“當深懷遠慮,適彼樂郊。”他的遠慮是什麼?是擔心生存條件不堪承受人丁興旺的重負嗎?或是唯恐他留下的萬貫家財可能貽害子孫,致使其不思進取,坐吃山空,甚而兄弟鬩於牆?

如此想來,宗族的繁衍就像水稻分蘖一樣,蓬蓬勃勃的,也是團團簇簇的;而宗族的析居卻不是水稻可以比擬的,它更像遍布山岡的馬尾鬆,聽任風把鬆樹的飛子送向四麵八方,風的方向就是飛子的前程,風的力量就是飛子的距離。難能可貴的,黃篾簍子不僅刻骨銘心地記住了認祖詩,而且還把先祖的開拓精神融彙在血脈裏,憑著傳家篾刀去為“黃家祖上又添莊”。落地生根的飛子,最終會成為一片又一片樹林的開基祖。

酒與人生相伴。所以,樟樹有如下關於酒的民間禁忌:喜他人做酒時不慎潑酒在自家門口,認為會帶來福氣;把席間潑酒看作是好兆頭;忌父母在世飯後飲酒,認為是犯上,於父母不利;忌婦女看釀酒做豆腐。如此等等。

酒是人生摯友。所以,詩人們紛紛與酒把盞,與酒唱和,《玉樓春》歎“從今對酒與當歌,空惹離情千萬緒”,《次韻劉朗溪讀書秋樹根圖》稱“得意候惟須美酒,賞心事隻有新詩”,《宿聽秋草堂》道“粲花妙論翻難盡,醇酒交情醉已深”,《感春》曰“潦倒一尊應自遣,白頭還擬泛槎遊”,《雨中對酒》雲“羔兒酒趁生前醉,烈士心應死後閑”,《村居雜興》讚“一曲高歌一杯酒,放開蝴蝶捉莊周”,《柑林行同諸公作》說“酒罷煙寒香在衣,村醪重酌莫相違”,《贈廷振楊處士還清江》賦雲“遙想到家秋未晚,比鄰酌酒話京畿”,《對酒》吟道“對酒依然雜笑呼,狂奴故態未全除”,《歲暮遣懷》抒懷“醉中狂語天應笑,身後虛名鬼亦爭”。百杯美酒,千種理由,萬般醉容。

有專家說:“古代初無尊卑,由種穀作酒之後,始以飲食之禮而分尊卑也。”中國為“禮義之邦”,在古代,禮滲透到政治製度、倫理道德、婚喪嫁娶、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麵,酒行為自然也納入了禮的軌道,因此產生了酒行為的禮節即酒禮,用以體現酒行為中的貴賤、尊卑、長幼乃至各種不同場合的禮儀規範。到了西周,酒禮成為最嚴格的禮節。周公頒布的《酒誥》,明確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並非供人享用,而是為了祭祀天地神靈和列祖列宗,嚴申禁止“群飲”、“崇飲”,違者處以死刑。秦漢以後,隨著禮樂文化的確立與鞏固,酒文化中禮的色彩也愈來愈濃,《酒戒》《酒警》《酒觴》《酒誥》《酒箴》《酒德》《酒政》之類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納入了秩序禮儀的範疇。為了保證酒禮的執行,曆代都設有酒官。周有酒正、漢有酒士、晉有酒丞、齊有酒吏、梁有酒庫丞、隋有良醞署,唐宋因之。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禮,集中代表了統治階級維護統治、保護特權的利益,文人雅士所言之禮則集中體現了士大夫階級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認為理想的飲酒對象應是高雅、豪俠、直率、知己、故交、玉人,理想的飲酒場所是花下、竹林、高閣、畫舫、幽館、曲澗、平疇、荷亭,理想的飲酒季節是春郊、花時、清秋、新綠、雨霽、積雪、新月、晚涼。由此可見,士大夫階層的酒禮體現出對超俗拔塵境界的推崇,對溫文爾雅風度的追求。而一般老百姓也有自己的酒禮,那就是他們對於年長者和領導者的尊從,對某種儀式的默契,對飲酒對象的選擇等等。與酒禮互為表裏的是酒德,即酒行為的道德。古人認為,酒德有凶和吉兩種。“以酒為凶謂之酗”,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所反對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的酒德。所謂“毋彝酒”,就是不要濫飲酒。怎樣才算不濫飲酒呢?《禮記》中作了具體的說明:“君子之飲酒也,一爵而色溫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衝然以退。”被孔子曾提出“唯酒無量,不及亂”,就是說各人飲酒的多少沒有什麼具體的數量限製,以飲酒之後神誌清晰、形體穩健、氣血安寧、皆如其常為限度。“不及亂”即為孔子鑒往古、察當時、戒來世提出的酒德標準。古代醫學從保健的角度也提倡酒德。名醫扁鵲說:“久飲酒者潰髓蒸筋,傷神損壽。”藥王孫思邈曰:“空腹飲酒多患嘔逆。”李時珍也說:“過飲不節,殺人頃刻。”有人說,中國酒史如此之長且尚酒之風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卻並不嚴重,原因之一是中國從周代就大力倡導“酒禮”與“酒德”,原因之二是中國曆代的禁酒主要是從節糧的角度提出來的。當年大禹之所以“疏儀狄,絕旨酒”,正是因為這種酒都是用糧食釀造的,如果都用糧食來造酒喝,勢必會使天下因為缺糧而禍亂叢生,危及社稷。此後曆史上多次大規模的真正禁酒,絕非僅僅因為酗酒造成社會問題,而主要是為了備戰積聚糧草,或因天災人禍,“年荒穀貴”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顯著。

即便在醉鄉,酒禮和酒德始終體現在人們的酒行為中,深刻地浸潤在民間的觀念意識中。樟樹的塔前彭家村被列入第二批全國傳統村落,我在它的宗祠裏讀到了彭氏宗譜,譜載:“傳至師範公由永豐沙溪遊學臨江,贅於城東雲村巷李氏遂家焉。師範公十四世孫雲端公因元季兵燹避隱於十四都之莊居,地名上下塘,未久,遷居塔前即為塔前之始祖。”宗譜中錄有王安石寫給彭氏一位祖先的詩,題《送知江寧府彭給事思永赴闕》詩雲:“西江望士眾長兼,卓犖傳家在一男。壯誌異時開史牒,妙齡終日對書龕。”於是乎,“大邑援琴聊試可,小州懷紱果才堪。”譜中有《家戒十則》,其中一則即是戒酗酒——

夫酒者,先王以為養老之資燕宴之用不可少者也,獨怪世人貪飲無節,終日在醉鄉,不懼廢時失事,長夜銜杯飲,每至伐德喪儀漏泄事機皆由醉後凶惡言語。為放酒狂,小則開罪親朋大則連累性命。大禹惡旨酒,周書作酒誥,正為飲也。禮曰一爵而色灑如二爵而言言三爵而油油以退,故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醉焉,得此先生之所以避酒禍也。蓋酒是人間祿以之合歡非以之生事,有十分量飲到七八分即止,而不飲何致有不臧屢舞之誚?我以此垂戒好飲者速宜猛省。

字裏行間,仿佛有祖靈的語重心長,目光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