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8章 民間樂事寬(1 / 3)

酒的確是人可以傾心的摯友,甚至,是可以膜拜的神!或者說,有酒,就可以在自己的心靈大地和天空中創造出神靈!

捧讀樟樹,我忽然喜歡上了一位舉人的詩。這位乾隆年間的舉人,叫張誌泰。我無從探問他的故事和結局,品味他的詩作《端午書感》,忍不住妄加揣測,想來他雖取得赴會試資格並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恐怕還是未曾發達吧?不信,有詩為證——

近況閑愁逐序過,且當佳節一高歌。蒲樽有意延端午,角黍何情吊汨羅。終日對書凝拙慣,老年被鬼戲揄多。暢懷好飲開聾酒,醉看當窗翠髻螺。

好個“蒲樽有意延端午”!詩裏雖有幾分委屈幾分怨憤,然而,更多的卻是釋懷於心的灑脫,寄情於酒的快慰。酒可以讓閑愁的日子變成佳節,酒也可以讓佳節延宕為暢懷好飲的每一天。我樂見這首詩,並不在於詩人所表現的豁達心境、所傳達的樂觀態度,而在於,這位舉人老爺在傳統節日裏端起端午酒,不經意間道出了一種民俗心理,即因“被鬼戲揄多”而祈望“蒲樽有意延端午”的心態。是的,此言一定蘊含著屬於作者個人的具體人生內容,然而,酒的確是人在困厄、迷茫、煩愁、憤怒時可以傾心的摯友,甚至,是可以膜拜的神!或者說,有酒,就可以在自己的心靈大地和天空中創造出神靈!這是一位主宰歡樂、主宰平安吉祥的尊神。毋庸諱言,酒與節日,酒與信仰,酒與禮儀,的確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酒是迎神的微笑。酒是通神的語言。酒是酬神的心情。

不知道是否因為早在數千年前就受用了樟樹佳釀,就領略了在當時堪稱高貴典雅的酒具陶鬶和銅斝,諸神似乎格外青睞這祥雲捧月的風水寶地,這裏成了眾神狂歡的地方。真個如清人王愈擴登就亭麵向閣皂山、俯視袁河水所看到的情景:“官冷詩篇富,民間樂事寬。江雲無定影,醉裏幾回看。”

眾神歡聚在古人的詩詞裏。明嘉慶六年優貢黃觀海《舟中即事》雲:“籬邊祝祝雞欲棲,老牸呼兒渡碧溪。正是日斜春社散,鄰翁歸去醉如泥。”清邑廩生楊毓藻《社祠秋報》雲:“仁裏古道存,農解先疇服。百畝慶西成,社祠秋報肅。擊鼓賽神忙,頌聲雜絲竹。樽酒與豚蹄,童叟喁喁祝。仰謝雨流甘,豐稔年年卜。問俗到輶軒,豳風圖一幅。”清舉人黃雲《社祠秋報》雲:“朝聞社鼓集神祠,報賽逢時樂事滋。春雨稻苗資灌溉,秋風禾黍愜懷思。雞豚宴罷人方散,桑拓陰濃樹並垂。恰喜西成堪薦響,野花殘月護靈旗。”這些詩句裏,有春社、秋社,有社祠、社鼓,有報賽、賽神,字裏行間,更有“家家扶得醉人歸”的其樂融融。

“社”字的本意是“示土”,即祭祀土地,古人稱:“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穀。”又說:“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以句龍生時,為後土官,有功於土,死配社而食。” 淵源於史前時期的土地和土地神崇拜,反映了先民們對大自然的樸素認識和對生長萬物的土地的感恩和祈求,土地在感恩和祈求的心靈中獲得了靈魂,神靈由此而生。於是,人們把傳說中四五千年前的部落首領共工氏之子句龍當作社神供奉,享祀社神的社日成為古人相當重視的日子。社日,一般春秋各一,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別,即所謂春祈秋報。春社祈求土地神保佑農業豐收,秋社則以收獲報答感謝神明。

由原始社祭的形態發展至城隍神及土地神的信仰,是中國基層社會的基本信仰之一。從社祭到土地神崇拜的演變,在江西鄉村仍留有鮮明的痕跡,不少地方仍把土地神稱為社神。與樟樹相鄰的萬載縣鄉間在農曆歲首要潔身淨齋三天,擇吉日,請道士,齊聚於社令祠焚香點燭,列隊虔誠禱祝:“社公社母,保佑今年全村人清泰,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的地方則流行過“社火節”。

作為地方守護神,社神和土地神盡管地位不高,卻是民間供奉最普遍、知名度最高的神邸之一。在江西鄉間,社祠或土地廟幾乎遍布每個村莊。也許正是因為社公或土地神在諸神中級別最低,它們的廟宇一般都是小巧玲瓏的,高的一般也隻有幾尺,有的村莊幹脆將瓦缸處理後倒覆於地上,將社公或土地神牌位供奉於內,或用三片石頭作牆、一片作頂,我所見到的最甚者,是拿一棵古樟根蔸處聳起的幾個疙瘩,權充神明的祠宇。看來,社公和土地神也是最沒有架子、最親切隨和的一位神邸。

關於社日、社祠的那些詩作,分明就是一幅幅神人同宴樂的風俗畫。春社日照例要置鼓以聚眾,要備酒,祭畢飲中和酒、宜春酒,自古相傳,社祭飲酒治聾。故而又稱之為“治聾酒”。難怪張舉人把端午酒也當作了“開聾酒”。所謂“報賽”,指古時農事完畢後舉行謝神的祭祀。魯迅有文章如是說:“農人耕稼,歲幾無休時,遞得餘閑,則有報賽,舉酒自勞,潔牲酬神,精神體質,兩愉悅也。”

在端午節的樟樹,牛也要開聾。節日早上,人們吃過粽子、包子和蛋,要拿一些粽子、米糕或糠拌飯喂牛,謂之給牛開聾。接著,將事先準備好的兩條活黃鱔,從牛的左右鼻孔灌入胃中。據說,如此這般,可使牛在投入夏收夏種緊張繁重的勞役時,不怕熱,不怕累。隨後,再給牛背脊和額頭塗抹雄黃酒,使之在天熱的晚上不怕蚊子叮咬。春插時節,有的地方作興送開秧門飯。下田拔秧叫開秧門。這天早上,要備好幹魚、臘肉、鹽水蛋和封缸酒。拔秧前,主人要在秧田上方燒紙錢,放爆竹,燃香,然後,朝南作揖。女主人提來一小碗飯,上麵放著臘肉、幹魚、鹽水蛋各一片,另倒一杯封缸酒。丈夫接過飯和酒高舉過頭,口中念道:“秧秧禾禾快快長,秧秧蟲蟲快快走。”念完倒入田角空處。這時,丈夫下田拔四把秧上岸,就算開了秧門,可以回家吃開秧門飯了。這天的飯是用飯甑蒸的,既多又香。丈夫請村裏的好友來吃酒,女主人則用小碗盛上飯菜,叫子女送給左鄰右舍,這叫送開秧門飯。

在樟樹留下大量題詠的清代詩人、江西布政使參議施閏章在《臨江雜詠》中,寫道:“更無羅綺豔江邊,高種茶園低種田。一歲繁華燈下盡,滿城歌管送神船。”關於“送神船”,他更有《神船詞》一詩對這一民俗事相作了細膩描寫,難能可貴地為後人留下了古時地方風俗的記憶。他在題記裏寫道:“清江縣舊俗,上元舁彩舟行地上,羅載百神,服飾甚盛,鼓吹三日夜,乃送而焚之江滸。”我想把他的詩作抄錄於下是有必要的,因為,由此我們可窺見昔時“送神船”的原本全貌,而如今,這一民俗事相雖有遺存散落鄉間,卻是在衍變發展中變得麵目全非或支離破碎。其詩雲——

清江江水春未生,江城滿耳棹歌聲。驚雷馳電紛縱橫,桂楫蘭舟平地行。駕赤螭兮吹玉笛,驅風伯兮抗霓旌。船中恍惚天帝居,乃是上帝百神之所都。羽衛陰森彩仗集,帆檣蜿蜒蛟龍趨。別有天妃曳長珮,篙工柁師皆好姝。靈旗風起時晦冥,仙樂要眇還有無。疏星曆曆月皎皎,夜祀明燈接清曉。臇鳧胹鱉陳酒漿, 瓦卜雞占前致禱。黃冠陪坐恣盤饗,父老爭言神醉飽。願驅厲鬼屢豐年,使我百穀皆堅好。喧闐花月可憐春,送神還向清江濱。縱火燒船付江水,錦袍絳節成飛塵。塵飛處,水東去,梅花已落江皋路。年年賽社不愁貧,典衣又辦蕪田賦。

這首詩讓我聯想到江西鄉間名為“喊船”的迎神、送神活動,其意在驅邪保平安。據說,凡是張天師足跡所到之處都有喊船,尤以贛江中遊的吉安一帶為盛,而樟樹與之緊鄰。各地一般都是正月初一接神,正月十六或二月初二送神。

關於它的來曆,傳說漢朝時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在廣信府享有特殊權力,令朝中大臣十分妒忌,他們經常在皇上麵前搬弄是非。有一年春節,漢武帝故意安排大臣們藏在地下室裏裝神弄鬼,而把張天師召去,要當麵考察他降妖的法術究竟如何。張天師無奈於皇上的威逼和嘲諷,隻好將碗中水潑到地上,頃刻間,地下室裏灌滿了水,眾大臣盡皆斃命。事後,張天師好不愧疚,便急匆匆駕起雲頭回到江西,遍訪風水勝地,勸人建廟以安頓那些大臣的靈魂,讓它們享受江西人的香火。張天師勘查完畢,默運神功,派了一些大神用船將那些冤死的鬼魂送往各地。各地百姓知道是朝廷官員的鬼魂到本地為神,紛紛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來迎接。敬奉之後,再把它們送回鬼都洛陽。

喊船,有水船與旱船之別。坐落在富水河邊的青原區陂下村,喊的是旱船,特別講究儀仗。喊船這天,周邊村莊的百姓也趕來看熱鬧了,本來就有二千人口的陂下村熙熙攘攘。送神隊伍浩浩蕩蕩,前麵是神銃、彩旗、燈籠、香頭、紅燈籠、開江引水旗、清道旗、斧頭牌,牌上書“得勝龍舟”四字;中間是龍頭、龍尾、兒郎菩薩、大神畫、彩繪紙船、相公菩薩歐陽修;接著,是全副鑾駕、大鑼大鼓、喊船隊伍及樂隊。喊船,名為喊,實則唱。有領喊者一人,和喊者四五人或更多。其唱腔抑揚頓挫,韻腳悠長。在喊船聲中,送神的隊伍穿行在村巷之間,一路上鞭炮不斷,嗩呐聲聲,銃響連連,其間穿插表演打拳、神舞,還要放河燈,待到人們在富水河邊燒完祭品,就算把神送走了。鄰近一些村莊也喊船,並有在河邊燒掉紙船的,與樟樹送神船時“縱火燒船付江水,錦袍絳節成飛塵”場景極其相似。從各村大同小異的儀式看,唱喊船詞是整個活動的靈魂所在。

喊船,讓我聯想到江西其他地方的喊船、類似喊船的請神、送神儀式,以及冠以別的名稱、卻不無喊船內容的其他民俗事相。比如,贛南於都縣村民表演的“甑笊舞”,十七名男子手持甑笊環繞成圈,圈外有兩人高舉旗幡,圈中央一人持旱煙筒,一人艄公模樣,眾人以劃船動作舞之蹈之,隊列逐漸向圈中兩人收攏,擁作一團,隨著一陣吆喝,舉過頭頂的甑笊一起發出嘩嘩的響聲。所謂甑笊,就是用竹筒剖成的刷把,在這時則是可以驅除邪祟的響器。伴隨著舞蹈,人們有唱有和。殊不知,唱和的正是喊船詞。內容和青原區的喊船詞極其相似。關於喊船的緣起、動機,它這樣唱道,“請動大神無別事,保佑坊村眾信人……”,“且問黃龍歸何處,直到洛陽大江頭。船頭點燈船尾光,照見船上康大王。村中但有邪妖魔,一齊拿他上船裝……”

我之所以對這些歌詞興致勃勃,是因為其中既透露了一些可以呼應古時樟樹送神船的信息,又反映出特定的民俗事相在曆史演變過程中對各地種種民俗活動的深刻影響。憑著遺存在各地的線索,我們不難描摹出送神船曾經遍及江西鄉間的景象。顯然,在迎來新年的時刻,在土地蘇醒前夕,人們是以本坊福主的名義,鄭重地請來各路大神,為的是“村中但有邪妖魔,一齊拿他上船裝”,然後,在“龍抬頭”之際,再送走各方神聖。同樣的民俗形式,被各個村莊打上了各自的印記,或者是在傳承的過程中變異了,或者是在傳布的過程中被改造了。不管怎樣,它們傳承和傳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條地緣的紐帶,把一個地域眾多的信仰著的心靈串聯起來了,也把人們對世界、對自然的認識串聯起來了。

樟樹鄉間顯然也有送神船的遺存。聽說,早些年,洲山村有周三廟,正殿坐著主神周三將軍,還配祀不少菩薩。相傳,周三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周泰。每逢新年,村民要請菩薩出廟坐船巡遊,坐在船上的菩薩叫作“船老爺”,故此活動稱“船老爺出行”。

除夕前,由周三廟的值年首事派人去買菩薩頭像。神的頭像用粘土模壓成,再施彩繪,有耳、目、口、鼻。小者如指頭,大者如拳,共二十多個。每年買四個大神頭像,兩個白臉,紅臉和黑臉各一個。其他為小神。年三十夜晚,值年首事召集村民二三十人,到廟裏趕紮船老爺。用薄杉木板釘成木船,長約二丈一尺。船頭尖而翹起,約二尺一寸。船梢亦尖而翹起,約六尺。船底尖如雞腹,船艙寬約四尺五寸。木雕彩漆龍頭龍尾,分裝船頭船尾。船體塗成紅色,用白粉畫滿龍麟。中間船艙,擱上紅木精雕花紋、彩漆貼金的方形船樓,高約三尺,底寬約四尺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