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91章 大城市交通擁擠、住房緊缺,而人口向大城市流動的趨勢難以抑製(1 / 1)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據統計,1991年我國有城市479個,其中,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有20個,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有2個。專家認為,人口達200萬的大城市,交通和住房問題就顯著突出。

我國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交通十分擁擠,事故頻頻發生。北京市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裏數萬人,遠遠高出國外一些大城市,如倫敦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0.9萬,巴黎0.8萬,莫斯科0.95萬。據一項統計表明,我國20個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僅有公用汽車及電車22031輛,平均每萬人僅5.12輛,即每輛車擔負1953人的運輸任務,乘車高峰期間,每平方米站立人數達10人。交通擁擠不僅表現在人多車少上,也表現在車多路少上。城市道路的發展低於機動車輛的發展,現在許多大城市是路網稀,道路麵積小,道路布局雜亂,線路彎曲,路麵狹窄,機動車和行人、自行車混行,路口經常堵塞,交通事故越來越多。據1987年度統計表明,北京交通事故8135起,死亡人數達601人,傷殘4579人,損失11.55萬元;上海交通事故10078起,死亡人數達811人,傷殘6739人,損失959萬元;廣州交通事故6741起,死亡人數達575人,傷殘3030人,損失973萬元。1995年,僅1至6月份,北京市就發生交通事故5360起,傷1880人,死亡201人。據報道,1986年中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與美國相等,而中國的汽車數量隻及美國的1\/12.專家估計,我國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由於交通原因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在5億元左右。

城市交通問題引起的不良後果還不僅僅是經濟損失,還使得社會成員耗費大量時間,長時間的路途奔波,極大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也影響人們對閑暇時間的支配。擁擠還使得乘客之間正常的人際關係受影響,人們常因擁擠踩腳、擠撞而爭吵,使稱心如意的生活範圍變小。

大城市不僅交通擁擠,住房也緊缺。據國家統計局1987年公布的首次全國城鎮房屋普查結果表明,在普查範圍內9777萬戶城市居民中,平均居住麵積每戶24.04平方米,人均6.36平方米,但其中人均住房麵積不足4平方米的仍占25.7%,人均居住麵積8平方米以上的有21%,許多大齡青年仍無房結婚,一些家庭還是幾代人同居一室。據統計,1993年城市人均居住麵積已提高到7.3平方米,但預測表明,要實現“八五”規劃中到1995年末城鎮人均居住麵積達到7.5平方米的目標還有一定難度。

盡管大城市交通擁擠,住房緊缺,但人口向大城市流動的趨勢未減。形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大城市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條件一般來說優於鄉鎮和農村,“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規律仍起作用,因而,大城市對非大城市人口有天然的吸引力。二是大城市是經濟、科技、文化的中心,各項事業發展較快,需要引進大批各類人才,因此,各種人才魚貫而入。三是大城市也是重要的黨政機關所在地,有一個新老幹部交替的問題,由此也需不斷進人以替補幹部隊伍。

大城市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率也快,再加上上述原因,城市人口增加較快,而市政建設又跟不上,給大城市在食、住、行及教育等方麵帶來沉重負擔,造成了大城市病。針對這一現狀,大城市應當繼續貫徹控製人口的政策,繼續做好計劃生育工作,控製人口自然增長率。同時對非大城市人口的遷入,要以質限量,還要利用經濟杠杆調節,收取城市建設增容費。對流入大城市的打工族,發放打工證,加強管理,控製盲流人員。在市政建設方麵,要保持一定的投資比例,做好城市規劃,保證大城市人均道路麵積不低於10平方米(一般認為城市人均道路麵積在10平方米以上較合理,1991年我國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麵積為5.7平方米)。要充分利用空間與地下,大力發展立體式多種交通,尤其是盡可能的多發展地鐵。住房方麵,國家在提高住宅建設投資的同時,鼓勵企業、單位和個人集資興建住宅。要加快安居工程步伐,建立麵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經濟適用住房供應體製,完成住房商品機製的轉換,實現住房商品化,社會化。此外,還可建設衛星城,擴散大城市人口,使大城市建設布局合理。

(樊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