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3章 曆史需要細看 (5)(1 / 3)

第五章 曆史需要細看 (5)

曆史注腳:

府兵府兵之“府”,是軍隊的屯紮地,獨立於州、縣之外,全稱“折衝府”。折衝府共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當時各家經濟情況不同,可分成九個等第,下三等的民戶,不能當兵,隻在上等中等中,自己願意當兵的,由政府挑選出來,給他正式當兵,這就是府兵的來源。

杜甫與安史之亂

杜甫在《新婚別》中描寫的是一個征人的妻子的痛苦,卻集中了安史之亂中無數青年夫妻生離死別的遭遇。杜甫本人經曆了安史之亂。公元755至759年,安史亂起,杜甫被安火亂軍所俘,被困在長安近一年,後越過戰爭最前線,冒死逃脫,達於行在,肅宗任為左拾遺,旋因諫房館事激怒肅宗,遭疏遠,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到秦州到同穀、到成都。在此期間,杜甫曾有過一段優裕從容的為官生活,有過一些吟詠宮廷生活的詩歌,如“三吏三別”。

三 榆楊難擋遼人蹄

極頂可憐的宋朝

錢穆在講宋朝時,多次用到了一個形容詞:極頂可憐。這個既口語化又富有深厚情感的形容詞裏麵,包含著錢穆對宋朝的同情和理解。而這一“極頂可憐”的最大表現,就是宋朝極頂可憐的國防。

“宋代兵製算是中國曆史上最壞的兵製了”,追根溯源,這最壞的兵製也有因緣來曆。唐末五代時,兵亂頻仍,藩鎮驕橫,當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讀書人了,人人當兵自保。後來軍隊中都是老弱殘兵,不能上陣打仗,便像罪犯一般被當作勞役使喚。為了防止逃兵,朝廷規定在當兵的臉上刺花字,稱為配軍,《水滸傳》裏的宋江、武鬆一類人,臉上都有刺字,送到某地方軍營中當兵做苦工,被人家罵做賊配軍。

其實這些軍隊,在漢是更役,在唐則是庸。宋代的役,在漢代是地方自治的力量。這種不合理的轉變,積重難返,宋太祖也隻能在這種軍隊中挑選一批精壯的,另外成為禁軍。禁軍的挑選,身長體重都有規定,各地方合這標準的,就送中央當禁軍。不合這標準的,留在地方作廂軍。這些兵並不上陣打仗,隻在地方當雜差。

宋代得天下時,並未能真正統一全國,大敵遼國先宋五十多年的曆史,燕雲十六州,早被石敬瑭割贈遼人。當時察哈爾、熱河、遼寧乃及山西、河北的一部分疆土,都在遼人手裏。北方已經沒有了什麼屏障,宋代建都一馬平川的開封,豁露在黃河邊上。太行山以東又是個大平原,騎兵從南下隻要三幾天就可到黃河邊。一渡黃河,開封便難保。“所以宋代立國時沒有國防的。”

錢穆假設宋朝若建都洛陽,還勉強有險可守,若向西建都西安,那當然更好。但宋太祖偏要建都開封,這其中也有他的苦衷。因為當時國防線殘破,燕雲失地未複,他不得不養兵。養兵要的軍糧,要全靠長江流域給養。古代所謂中原地帶,在唐末五代殘破不堪,經濟全賴南方支持。從隋煬帝以來的通濟渠運糧到了開封,再往洛陽運,水路不通,陸路更艱難。因為沒有力量把軍糧再運洛陽去,要節省一點糧運費用,所以遷就建都在開封。宋太祖也曾說將來國都是要西遷的。

如果宋初先打黃河北岸,把北漢及遼拿下,長江流域就可不打自下。不過這個政策很危險,一旦打了敗仗,連退路都沒有。於是宋太祖先平了南方,卻把最艱難的事情留給後人做。宋太祖將皇位傳給他的弟弟趙匡義,為宋太宗。太宗繼位,曾兩次征遼,但都打了敗仗。宋代開國形勢如此,以後不能裁兵,不能複員,為保國本,也不敢和遼國再戰。在這種情形下,宋代就變成養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兵的國情。

另一方麵,陳橋兵變之後的宋朝,也使太祖竭力提倡文治,不重視用兵。宋人隻想把軍隊用來抵禦外患,不想再蹈唐末五代覆轍。因此養兵而不得兵之用,愈養愈多。《水滸傳》說林衝是八十三萬禁軍教頭,實際上太祖開國時隻有二十萬軍隊,太宗時有六十六萬,到仁宗時已經有了一百二十五萬。所以王荊公變法,便要著手裁兵。但民兵製度,還沒有推行到全國,又有了保甲製。保甲就是把農民就地訓練,希望臨時需要,可以編成軍隊,又可免除養兵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