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3章 曆史需要細看 (5)(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宋政府加意褒獎文人,但是又不敢怠慢了武官。文武都要國家養,導致一方麵是冗兵,一方麵是冗吏,國家負擔一年重過一年,弱了轉貧,貧了更轉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轉這形勢來。這是內憂。

宋代最大的缺憾,就是沒有國防資源。按照我國的地形,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對付北方塞外敵人,更非騎兵不可。而騎兵所需的馬匹,一定要產自高寒之地。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穀,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在中國隻有兩個地方出產這樣的戰馬,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而這兩個出好馬的地方,在宋初開國時,正好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都不在宋人手裏。另外精良的鐵礦,也都在東北塞外。

王荊公行新法,一麵想訓練保甲,一麵又注意到養馬。但是馬在溫濕地帶飼養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馬死了要賠錢,於是農民把養馬看作苦事。錢穆歎息說,其實這一方法,縱使推行有效,遇到戰事,也隻是一群羸弱之馬,未必有用。

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一帶,都在遼人手裏,一旦遼人向南衝進來,宋哪裏有還手之力?真宗時的澶淵之盟,就是這種形勢下的無奈之舉。宋遼兩國講和,宋這邊不好正式布置邊防。於是獎勵民間種水田,多開渠道,鼓勵在渠旁多植榆楊。這樣的用意,是想到萬一打仗,可以做障礙,稍稍抵禦遼人的大隊騎兵。“這真是極頂可憐的辦法”,可惜遼人也懂得,還是時時不許宋國開溝渠、種水田。冬令時又放隊四處掠奪,邊境農村成了一片廢墟,宋永久不能有沿邊的防禦線,隻好保持和議。

宋朝有名的楊家將楊老令公、楊六郎等守禦的一條線,算是宋朝唯一的一條邊防了。不過主要的範圍還是在河北。連涿州附近的拒馬河,都成了一條可憐的國防線。進不可攻,退不可守,兵無用而不能不要兵,宋代的國防如此,“尚何言哉?”。幸而宋代人還是比較重視讀書人,文治方麵複興,內部沒有出什麼大毛病。

曆史注腳:

宋代養兵

在宋太祖時,地方兵廂軍是擺著無用的,各邊防守派中央禁軍去。但也不讓其久戍,譬如今年戍河北的,隔一年調中央,又隔些時再調到山西。這樣一番調防,雖連年不打仗,而經費上則等於年年動員,年年打仗。另外,則兵不習將,將不習兵,關鍵時刻也難運用。所以整個宋代,既需要武將立功,都擔心武將立功黃袍加身,就這樣,在矛盾中養了一個巨大的膿包。

宋代文人

宋太祖臨死有遺囑:子孫相傳,絕對不能殺一個讀書人。他們牢守此家訓,直到南宋。豈止不殺,宋王室可以說是最懂得優獎文人的。因此過了百十年,能從唐末五代如此混亂黑暗的局麵下,文化又慢慢地複興。後代所謂宋學——又稱理學,就是在宋興後百年內奠定基礎的。這一輩文人,都提倡尊王攘夷,明夷夏之分,又提倡曆史傳統,所以中國還能維持,開辟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國史,一直到現在。“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就是從宋代尚文輕武而來的。

宋臣:過分謙卑反不自重

宋代也有三省,但隻有中書省在皇宮裏,稱政事堂,門下尚書都移在皇宮外了。中書省又和晚唐五代傳下的管軍事的機構樞密院同稱兩府。中書則為丞相,地位獨重,但是管不著軍事。

宋朝的用人,不是通過宰相下麵的吏部,而是另設一個考課院。考課後來改名審官院,後來分東、西兩院,東院主文選,西院主武選。又別置三班院,來銓衡內廷供奉和殿直官。這樣宰相便沒有一點用人的權力。這是宋初皇室蓄意要減奪中書宰相職權而添設的。

宋代相權低落,必然也就有君權的提升。

君權的提升,本來是當時的大臣不得以而為。雖然情有可原,但是錢穆說,這是當時大臣不知大體,又兼之一種心理上的自卑感,才至於如此。假設是在唐代,出自門第傳統的人決不會如此。或者是西漢初年那些從山裏來的“泥腿子”,也不會如此。“那是晚唐五代,進士輕薄傳下的一輩小家樣的讀書人,才如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