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7章 曆史需要細看 (9)(1 / 3)

第五章 曆史需要細看 (9)

如打滿洲,依照製度要全國平均調兵。但是對一個大國來說,從全國各地調幾十萬人集中到中央,早已是全國騷動。再實際一點來說,天南海北的人風俗習慣、語言麵貌都是陌生的。國家的武庫裏麵所藏的兵器衣裝,也不知是那一年存貯的。鐵也鏽了,線也爛了。這也不能怪政府,哪有政府能經常隔三年兩年要做幾十萬軍裝擺在庫裏讓它黴爛呢。就算是今天的美國,也是到不得已才努力製造軍用飛機的。如果沒有蘇聯大敵在前,也不會大力發展軍工業。黴爛的軍裝分發兵眾,胖子穿著緊,瘦子穿著肥,大家想調換一套稱身的,也不容易,大多數是勉強馬虎穿上身。

臨出發,軍隊照例要先祭旗,祭旗的典禮,要殺一條牛,據說明代那時,連條牛都殺不死。因武庫的刀太久了,又鏽又鈍。祭旗殺牛用的刀都是如此,幾十萬士兵手裏拿得就可想而知了。

再看對手滿洲人,他們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北方,身上的穿戴都格外不同。戴的帽子兩邊可以到頜下,隻露兩隻眼一張嘴。民國時候的馬褂與長袍,也是當時滿洲的軍裝。為了騎馬方便,長袍兩麵開袴,騎上馬,還可把裏襟搭過來蓋著兩條腿。他們的馬蹄袖,正好保護伸出的手指。而中國內地的服裝,騎上馬,膝蓋手都露出來了,凍得沒辦法。而且有些是雲南人,有些是廣東人,有生以來也沒見過冰和雪。驟然調到北京,穿上那些不稱身的舊軍裝,再調到關外,大風一刮,精神慘沮,還說什麼打仗?當時一個叫杜鬆的軍官,就是因為帽子鏽了,被滿洲兵一箭射死的,總兵官尚且如此,士兵更不用說。

當時徐光啟在南方,專門為此事上奏,表示要從頭練新兵,每個兵都該量著尺寸作軍衣,又要適合著東北關外的氣候。刀槍武器也該配合各人的氣力做新的。他的計劃政府也讚成,但戶部拿不出錢,就沒能照辦。

軍裝武器在武庫裏安詳地度過了三百年,全國農民也都習慣了安靜和平地過活,生平沒有見兵革。一旦邊境出了禍事,這些百姓便要千裏迢迢跑到關外去打仗,而軍裝武器就是軍隊的生命,物質條件配不上,單靠精神,很難持久。幾百年的太平消耗了明國的武力,突然出來一個滿清,抵不住也不足為怪。這種情況,不能歸罪到我們的傳統文化頭上。

曆史注腳:

徐光啟

徐光啟最大的貢獻主要是在天文學上,他主持曆法的修訂和《崇禎曆書》的編譯。在中國古代,農曆是關係到國家生產的大事,曆代王朝都很重視。中國古代的曆法準確的程度是比較高的,但到了明末,卻不如西方了。明王朝長期執行不準私下學習天文,嚴禁民間研製曆法的政策,導致了我國曆法進步的緩慢。成化年間開始,陸續有人建議修改曆法。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監再次預報錯誤,政府才開始修訂曆法。

戚繼光抗倭

十四世紀初葉,一些日本南朝的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稱之為“倭寇”,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初築海上16 城,籍民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嘉靖時倭寇又猖獗起來,抗倭名將戚繼光成為改變這種情況的關鍵人物。戚繼光是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負責山東禦倭兵事。他親赴“俗稱慓悍”的義烏招摹農民和礦工,組織訓練一支 3000 多人的新軍。治軍有方,教育將士要殺賊保民,排演自己創製的鴛鴦陣,被譽為“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他率軍在龍山大敗倭寇。繼之在台州地區 9 戰皆捷,掃平浙東。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總兵官,與劉顯、俞大猷分三路進攻平海衛,“斬級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繼敗倭於仙遊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與俞大猷會師,殲滅廣東的倭寇,東南沿海倭患才完全解除。

五 真正的獨裁的滿清時代

私心的部族政權

錢穆在評價曆代政治得失時,對漢、唐、宋、明都抱有他所說的“溫情”,也對前賢往聖心懷敬意。但是提到清朝,突然變得“橫眉冷對”,將最重的批評都用在了清一朝上。這樣的角度在今天看來,不符合我們現在提倡的多民族國家大團結的宗旨,但是他身在戰亂年代,有這樣的看法並自圓其說,我們也當同樣用心理解他那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