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9章 老故事,新想法 (1)(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而這裏所謂的“平民學者”,也就是諸子百家了。諸子百家常常在各國間周遊活動,當時稱為“遊士”,也就是說他們是流動的知識分子。他們無不抱有天下一家的大同觀念。那些對地域家族有限度的忠忱,並不是他們看重的,因此而造成秦漢以下中國的大一統。

孔子的祖先商朝之後宋國的貴族,後來逃往到了魯國。但孔子一生,並不抱有狹義的民族觀念,從沒有想過滅周複商的念頭;也不抱狹義的國家觀,並不曾對宋國或魯國特別地忠心;更沒有狹義的社會階級觀念。他隻想行道於天下,得道於全人類。孔子就是一個人類主義者,世界主義者。又比如墨子,他的國籍和出身至今不明,後人隻知道他一樣是一個沒有狹義的國家觀和階級觀的人。莊子、老子,就更沒有所謂的國家觀、階級觀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中的這一套修齊治平,形成封建倫理政治哲學的整個體係。而平天下,就是當時的人所抱有的天下觀。到秦始皇時代,真成天下一家了。中國文化,一開始就在一個大的地麵上,希望隻要交通所達,彼此都相親相愛,結合在一起。他們的最高理想,就是奠定一個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和平幸福的社會。

和西方基督教隻講未來天國,而不注重現實世界不同,孔孟諸子所信仰的,是現實人生,而不在求未來和出世。對於當時的四夷外族,中國的文化也是敞開的,隻要能交流,就歡迎他們進到我們疆界裏麵來。中國那時的農業文化,還沒有辦法推進到沙膜、草原、高山地帶去,因於生活的方式不同,而文化是不能勉強相同的,沒有方法來讓外族也接受中國人理想的生活和文化,暫且求得和平相處就行。

未來人類世界的前途,是該永遠分裂還是該融和相通?我們都認為,世界是應該和諧相處的。因為錢穆說,未來的大同世界,非采用中國理想、走上中國人的曆史道路不可。因為世界上惟有中國人無地域偏見、民族偏見,能在一個文化大理想下,融通各地域,調和人群。所謂超前的“地球村”,在我們先秦時代,便已經存在了。

曆史注腳:

一個半民族主義者

錢穆說,在戰國時總共隻有“一個半”學者,抱有狹義的國家觀念。一個是楚國的貴族屈原。但屈原是一個情感豐富的文學家,他想盡忠楚王,沒想到卻是“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因此他憤懣自殺了。從文學家的性格情感上來看,屈原也未必是一位狹義的國家主義者。另外半個是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先也有強烈的國家觀念,但他到秦國以後,意誌就不堅定了,所以隻能說他是半個。

孔子出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孔子晚年感覺到,文化衰頹的振興以及社會風氣的挽回,還是出國吧!這個出國,不比現在是好事,那時出國是很痛苦的,他當時還不是坐船出國,而是乘桴。古代交通不發達,把一根大木頭中間挖空,就成為“桴”了。當時江南一帶是用木筏、竹筏;在北方多半用桴。他感歎地說,萬一自己在中國無法傳道,無所作為,那隻好做個獨木舟,到海外野蠻的地方歸隱,默默無聞以終此生。到那時候,大概子路還會跟我一塊兒走吧?

《史記 孔子世家》中還記載了一個故事,說齊國送給魯國歌妓舞女,“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對這種事情的態度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於是,孔子便一氣離開魯國而進行世界大串連去了。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苦苦守著一棵大樹(自己的家鄉)那樣的情結是沒有的,整個天下一家,四海也可為家。

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