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25章 曆史需要細看 (7)(1 / 3)

第五章 曆史需要細看 (7)

一切奏章、政事,看詳批答,都要經大學士之手。原本唐宋時,政府的詔令都還由宰相來參與或者草擬,皇帝同意,但是在明代,一切詔令皆出皇帝親旨,全部責任都在皇帝。所以明代製度,可以說是皇帝獨裁。

明代的兩位開山皇帝還親自在內閣,後來的皇帝就不常到內閣,甚至有幾個皇帝長久不管事,經年累月,不再到內閣,一切公事都要送進宮裏去。

皇帝和內閣日常不見麵,他們之間需要溝通的橋梁,這是就出現了太監涉政。皇帝有事交給太監,再由太監交給內閣。內閣有事,也同樣經過太監上呈皇帝。這樣,太監就慢慢地掌權。有時候甚至會出現皇帝嫌麻煩,叫太監批公事的情況。批紅的實權,落到太監手裏,太監就成了真皇帝。遇到太監懶批的,便拿著公文包魚包肉,明代政治由此進入最黑暗的時期。

在洪武十七年,太祖曾鑄了一塊“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的鐵牌,掛在宮門裏。他料想到皇帝獨裁,太監接近皇帝,易於弄權。但是明太祖規定不準立宰相,他後人遵守了,至於不準太監幹預政事,後人卻沒有遵守。

曆史注腳:

神秘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明神宗,從十歲即位以來,在位四十八年,其中有二十幾年沒有上過朝,政府裏有的大臣都沒見過他一麵。自憲宗成化以後,到熹宗天啟前後一百六十七年,皇帝也都沒有召見過大臣,這樣的情況在明代的後期非常嚴重。

魏忠賢亂政

近人嶽鴻舉寫的一首詩雲:“幹兒義子拜盈門,妙語流傳最斷魂。強欲為兒無那老,捋須自歎不如孫。”明末天啟年間臭名昭著的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百官中的一些宵小,拜倒在其名下,充當幹兒,時已老態龍鍾的禮部尚書顧秉謙,捋著長須對魏忠賢說:“本欲為兒,惜須已白。”所以就命他的兒子拜魏忠賢為爺爺,魏忠賢心花怒放,賞紋銀二百兩。透過明晚期這幕醜劇,不難看出魏忠賢之流的宦官掌權,政治何等的烏煙瘴氣。

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

中國國家大,地方行政的好壞,關係到國體的穩固與否。明代亡國以後,以明朝遺老自居的顧炎武著有《日知錄》一書,他曾說:“天下太平,則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亂,則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這也是在說地方政治幹得好,天下就太平,反之天下就大亂。而錢穆也把明代的衰落歸結到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上麵。

明代地方行政,首先就要說現在的省區製度。行省製度,始於元代。在金元兩代,開始有行中書省。忽必烈征服中國後,完全把權力集中在中央,對地方缺乏信任。某地方出了事,中央宰相府就派一兩個人去處理,“行省”是一個行動的中書省。

英國曾在香港、印度設有總督,殖民地總督是直屬皇帝的。在名義上,殖民地總督,由英國皇帝派,不由代表民意的內閣派。因為殖民地不許有民意。英國本土可以有民主、自治,像香港、印度殖民地便不能有民主與自治,所以也不該有地方官,直由皇帝派一總督來管理。元代的行中書省,等於就是英國的香港總督一類。

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但是又分派行省到地方上監督,意在控製好各地的局勢,不讓百姓有造反的機會。到了明代,廢去了中書省,就把行省長官改成“承宣布政使”。全國劃分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到清代,在承宣布政使之上,又常設有巡撫和總督。

明代地方長官與承宣布政使並列,還有一個“提刑按察使”。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又有一個“都指揮使”,管軍事,這三個合稱為三司。這樣一來,地方政府的事情就更不好辦了。

明代地方行政最低一級是縣,縣上麵是府和州,再上麵才是省,就是承宣布政使司。三級之外再加上分司,就變成了四級。行中書省是把中央分置在地方,明、清兩代是把地方高級政府再派到低級去,就是監司官。

明末大儒王船山,在其所著《黃書》裏,曾有統計說:山東省有六個府,但有十六個分司;山西省有五個府,有十三個分司;陝西省八府,有二十四個分司;四川省九府,有十七個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