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25章 曆史需要細看 (7)(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明代冗官,武職特別嚴重。有史書記載:“曆代官數,漢七千八百員,唐一萬八千員,宋極冗,到三萬四千員。本朝(明)自成化五年,武職已八萬,合文職蓋十萬。至正德世,文官兩萬零四百,武官十萬……吏五十五萬。”宋朝的三冗是出了名的,但從上麵的史料看,明朝的“冗”更可怕,官職數目是宋的近三倍。而很多學者認為,明代實際人口,大約在一億到兩億。也就是說,宋代與明代,人口數應該相差不大。這樣,宋明的官民比例也就更大了。

縣上有府,府上有司(分司),司上才是省(司),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也就不足為怪了。真正親民的縣官,頭上有一排上司要伺候,官階又小,所以錢穆說:“中國地方政治,宋代已經不理想,明代更不行。縣官壓得太低太可憐,他服侍奉承在他上麵的長官還來不及,哪有功夫去親民。”這是實話。

明代的布政使、按察使與都指揮使,並不是最大的,這幾個長官上麵還有官,那就是總督與巡撫。總督巡撫在明代製度下,有事才出差,並且帶一個都禦史的銜,表示隻是臨時的辦事。譬如倭寇來了,派一個總督或巡撫去,組織抗倭。過幾年事情平定了,這官就回中央,機關也撤銷。但一到清代,總督巡撫又變成為永久的,地方行政就愈來愈壞了。明清兩代總督巡撫,意在對內防亂,不在對外開邊,中央對地方的戒心太重,在錢穆看來,這樣的政治體係實在太不好了。

曆史注腳:

行政區劃

漢代縣上麵是郡,郡上麵沒有了。漢代的郡太守,是二千石官,階位俸祿和九卿相似。一個縣政府,往往也有屬吏幾百人。但漢郡多至一百以上。美國劃為州和特區,州以下設縣、市。法國分為大區,下設省、區、鄉、市鎮。日本是都、道、府、縣為一級行政區劃,下設市、町(相當於鎮)、村。基本上現行的行政區劃都是保持在兩級或者三級,我國現在的行政區劃也是按照省、市、縣鄉而來的。

明代貪官

明代權貴們貪汙聚斂金銀的規模達到了天文數字,光說黃金不算其他珍玩,太監王振家有金銀六十餘庫,劉瑾家有金銀數百萬兩,權臣嚴嵩家藏黃金1萬3千多兩,張居正家藏黃金1萬多兩、白銀10餘萬兩。由於專製權力的腐敗已經充分製度化,所以權貴公開標價售官以聚斂金銀,嚴嵩當權時,某舉人以2200兩銀子購得知州一職;某刑部主事行賄1萬3千兩銀子轉為吏部主事;各地屬官賄賂嚴嵩的金額在上千萬兩白銀以上,朝中大臣的賄賂數額則多至無法統計。

不講階級,但看流品

地方政府的層層疊加,又有了新的弊端——吏胥之製。

官與吏之分古已有之。“吏”最先是指的管理一般業務的,相當於後來稱的事務官。兩漢時,每一機關的總管理者獨稱“官”,下屬副手都是稱“吏”。這兩者的出身並無大區別。宰相出身於吏,也是尋常事。唐代的吏和官,就漸漸分得遠了,但兩者間還沒有判若鴻溝。但是到了明代,官與吏的區別就太大了。

明代有很多製度沿襲元代。元代政府長官,大都用蒙古人。蒙古人不懂政事,不識漢字,便需要書記、文案來輔政。那時讀書人沒有出路,混進各衙門當書記和文案,謀得一口飯吃。這就是官與吏流品涇渭的開端。

明太祖時,人才不夠用,就推行薦舉,任何長官都可薦舉人才。不分進士、監生、吏員,朝廷一律任用。進士等於通過高等文官考試的人,監生等於是大學生,吏員則等於是公務員。但到明成祖時,便規定吏胥不能當禦史,也就是說有公務員身份的不能做監察官;又規定吏胥不準考進士,也就是說公務員不能考大學。這樣一來,吏胥的出身就被限製在一條路上。官和吏也就分成兩途了。

因為沒有文化也沒有提拔的可能,吏胥在中國政治上的流品觀念裏,就被人看不起。這種觀念到明成祖時成了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