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32章 老故事,新想法 (4)(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曆史注腳:

周公講政治

周公隻講文王不講武王,武王用兵得了天下,而周公反而不講他,這裏便體現了周公在政治上看重“文治”,不看重“武功”,重“德”更重過“事”。周公製禮,主要在祭文王。因文王有功德,在《詩經·大雅》中,文王的功德就被反複讚頌。周公講了文王,還講後稷、公劉。在《論語》中,也是稱文王比武王偉大,孔子是理解周公的用意的,也抱有同樣的政治主張。

《尚書》

曆史的疑問,需要有曆史資料才能回答。《尚書》是一部將上古曆史文件和古代事跡彙編在一起的書,其中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也被文學史家稱為我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和《詩經》的文體並列。但在它的散文中,絕大部分是當時官府處理國家大事的公務文書,也有對美德的褒揚稱頌等。《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

恰是一個太講法的社會

我們曆來倡導的是“以德治國”,直到近代,西學東漸,我們開始講究以法治國。作為一個人情大國,似乎我們很少講法,也不太看重法律。但是錢穆認為,我們並不是一個不講法的國家,恰恰是一個有著古老的講法曆史的國家。

例如,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之初,恰逢三個宰相相繼去職,太祖欲派趙普為宰相,但正常的程序,皇帝詔敕一定要經宰相副署,而此刻舊宰相既已全體去職,一時找不到副署人。宋太祖召集群臣會商辦法,當時有人獻議說:“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經宰相副署,是在甘露事變時,當時前宰相已死,皇帝臨時封派宰相,就由尚書仆射參知政事來蓋印。現在我們可以仿唐代的方式來辦理”。但同時就有人反對,說“唐代甘露事變用這種方式,是因為亂時,隻好變通權宜出這樣的辦法。如今大宋升平,不能相唐代亂世那樣。”就這樣,再三商討,還是決定由當時開封府尹副署蓋印。

當時宋都設在開封,開封府尹等於國民政府建都南京時的南京市長。當時的開封府尹是趙匡義,是宋太祖的嫡親胞弟,也是後來的宋太宗;他蓋了印,才算完備了這一詔敕的法定手續。根據這一點看,中國過去的政治,不能一切全由皇帝專製,全無半點法律的精神。它也自有製度,自有法律,並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誌來決定一切。類似於這樣的事情,曆史上並不少見。

又比如,在明代,皇帝有內閣做參謀,但是內閣並不是真正的宰相,隻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明代有名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曾是神宗萬曆皇帝的老師,等神宗登基之後,張居正是當朝皇帝老師,又是內閣大學士,所以權傾朝野。當時皇帝隻有十來歲,少不經事,所以國家上下的很多事情,都由張居正來打理。

然而張居正也見不到他的學生神宗的麵,大學士照政製論,無法主持政令。於是張居正隻有同司禮監的太監往來,才能施展抱負,策動當時的政事。當時朝臣都反對張居正,說他既然不是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長,就不該弄權專政。

這些人對他的批評可謂說到了要害。當時,尚書六部才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長官,他們隻須聽命於皇帝,並不用聽命於內閣。假如內閣和六部發生了意見,六部完全可以說:你不是宰相,不是大臣,不該管我們的事。從正統的觀念來說,不該管的事而管,不該攬的權而攬,這就是權臣,而非大臣。

而明代的製度,根本沒有一個正式的宰相。明太祖在洪武年間就把宰相胡惟庸殺了,也不許後人立宰相。當時的六部尚書和七卿九卿,才是名正言順的大臣。反對張居正的人,他們認為部院分理國事,理當受皇帝節製,張居正做內閣大學士,隻是皇帝私人顧問,不該借著這一點關係正式出麵來幹涉部院,那是越權。

張居正要各衙門奏章公事每樣備兩份,一份送內閣,一份送六科給事中。但是內閣不像六部的給事中,是無權過問奏章的,張居正的做法動機雖好,還是犯了當時的法,所以很多人不服他。當時有人反對張居正,張居正隻有向皇帝去辭職,他說他“所處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這幾句話,正說明了他自己也覺得自己的身份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