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7章(1 / 2)

之七 關於當公務員

在唐代,最有出息的職業,男人,是做國家公務員,女人,是嫁給國家公務員——唐代當然也有女官,不過都是在宮裏呆著的。

至於做生意啥的,士農工商,商在最後,那是賤業。有錢沒地位,出門不能穿好衣服,不能騎馬,見了當官的就要當龜孫子,爽麼?

好了,怎麼當公務員捏?第一步,混上出身——

條件一:會投胎。此所謂門蔭出身也。比如你老爹是皇親國戚公爵王爺啦,是五品以上高級幹部啦(唐代的正式職官,最高也就是三品,所以,五品不低啦),這樣呢,你就能到皇帝身邊的三衛裏當個衛官,幹滿年頭,考試合適了,你就算有了「門蔭出身」。

條件二,會投胎。能夠被選上齋郎或者挽郎。齋郎者,就是在太廟這些地方處理祭祀事務的,條件是五品以上官員的兒孫,或者六品以上官員的兒子,要容貌端正,識文斷字,根據唐律,「太廟齋郎經六考,郊社齋郎經八考」,通過了就能到吏部候補,有了出身。考不過腫麼辦?接著考!考了六次都考不過,好吧,你也能去吏部候補個散官(啥叫散官?就是有級別沒職位的官員)。

挽郎呢,就是給皇帝嬪妃拉靈柩唱輓歌的少年,和齋郎一樣,要長得好,出身好,然後通過考試(要把名字糊起來的喔,親),成績好了,也能獲得一個出身。

條件三,比較會投胎。老爹是六品以下的實職官員,或者是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榮譽官員,你就是個「品子」,年滿十八之後可以去兵部「納課」,納課十三年後,參加考試,考試成績最好,可以去吏部候選了,成績第二等的,留在兵部,成績三等和四等的,交幾年錢,也能參加複試,得到選撥為文武散官的資格。

條件四,會考試。當然是科舉,唐代科舉製度前後變化比較大,相比而言,前期規模比較小,不大受重視,後來越來越重要。被視為當官的正途,有誌氣的高幹子弟有的也會選這條路,比如裴行儉、裴炎都是明經科出身。

唐代科舉分為常規賽和臨時賽,所謂常科、製科。常規賽有若幹項目,主要有四個熱門項目: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此外還有偏門項目如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啥的。其中真正的兩大項目,是明經與進士,兩科都要考些策論啊帖經啊,但最主要區別就是,進士考詩賦,明經考經義。

進士每年取幾個人到二十多個人,明經多一些,不過所有的科目這些加起來,一般不會超過一百人。他們就算得到了科舉出身。

當然,科舉也不是誰都能參加的,有資格的是各州縣舉人和大唐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三大貴族學校的學生(後麵兩所是真「貴」啊,隻有三十個名額,全是高幹子弟,裴行儉和裴炎就都是混弘文館的,當然,裴行儉算是烈士遺孤)。

條件四,會幹活。也就是流外官出身。

在初唐時期,大唐的官員指標是很嚴格的,但是,指標內的人手不夠用啊,腫麼辦,計畫外擴招唄,就是選流外官。官員子弟也是可以被選為流外官的,但最重要的是,庶民也是可以的,條件三個,字寫得好,會算賬,會幹活,三條必須有一條特長,就算符合條件,這等於給庶民階層開放了一條通往官員階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