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6章 拓展人際旺人氣——老實人要掌握交際技巧(2 / 3)

與他人保持距離,才能相處融洽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與某人的關係越親密,越容易經常與其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與初次見麵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員、情侶之間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相互之間的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

這其實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刺蝟法則(也叫心理距離效應)來解釋。那麼,什麼是刺蝟法則呢?

刺蝟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寒冷的冬季,兩隻困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起就會刺痛對方,所以無論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兩隻刺蝟就分開了一段距離,可是這樣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它們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紮。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一個你原來非常敬佩或喜歡的人,與其親密接觸一段時間後,對方的缺點就日益顯露出來,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對其原有的感情,甚至變得非常失望與討厭他。夫妻、戀人、朋友以及師生之間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大閱覽室中,當裏麵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他(她)身旁,來測試他(她)的反應。結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心理學家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幹脆明確地說:“你想幹什麼?”這個實驗一共測試了整整80個人,結果都相同: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由此可見,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經說過:“仆人眼裏無英雄。”這也說明了人在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應該留有一定的餘地——相應的心理距離,否則偉大也會變得平凡。戴高樂是一個非常會運用心理距離效應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句話深刻地影響了他與自己的顧問、智囊以及參謀們的關係。在戴高樂擔任總統的十多年歲月中,他的秘書處、辦公廳與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及智囊機構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過兩年。他總是這樣對剛上任的辦公廳主任說:“我隻能用你兩年。就像人們無法把參謀部的工作當做自己的職業一樣,你也不能把辦公廳主任當做自己的職業。”這就是他的規定。

後來,戴高樂解釋說,這樣規定有兩個原因。第一,他覺得調動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這可能是受到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第二,他不想讓這些人成為自己“離不開的人”。唯有調動,相互之間才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夠確保顧問與參謀的思維、決斷具有新鮮感及充滿朝氣,並能杜絕顧問與參謀們利用總統與政府的名義來徇私舞弊。

戴高樂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沒有距離,領導決策就會過分依賴於秘書或者某幾個人,易於讓智囊人員幹政,進而使他們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後果將會非常嚴重。兩者相比,還是保持一定距離為好。

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看來,通常而言,彼此間的自我空間範圍是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與他們所處的情境來決定的。據此,他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者距離,每種距離分別對應不同的雙方關係。

在交往時,社會地位不同,自我空間範圍也會有所不同。通常而言,有權力和地位的人對個人空間的需求就會大一些。在我國古代,皇帝坐在高高在上的龍椅上,和大臣們保持著相當大的距離,獨占比較大的空間。在皇帝麵前,大臣們都要彎腰低頭,雙眼不能直視皇上,退朝的時候還要背朝外出。這一切都體現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當人們與有權力和地位的人接觸時,不敢貿然挨著他坐,而是盡可能坐到距離遠些的地方,這些都是為了避免因為侵犯了他的自我空間而惹他不高興。

除此以外,人們確定彼此之間空間距離的因素還有性格與具體情境等。比如,性格開朗和喜歡交往的人更樂於接近他人,也較易容忍他人的接近,他們的自我空間比較小;而性格內向和孤僻自守的人就不願意主動接近他人,寧可將自己孤立地封閉起來,對接近自己的人非常敏感,當自我空間受到侵占時,他們很容易產生不舒服感與焦慮感。

我們在了解了交往過程中人們需要的自我空間和交往距離後,就應當有意識地選擇和他人交往時的最佳距離,以便能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盡管我們有著良好的願望,希望自己所擁有的人際關係親密度越高越好,但還必須記住“親密並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

在日常人際交往中,以下幾點也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首先,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論多麼親密的人際關係,也應彼此保留一處個人心理空間。人們總以為親密的人比如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似乎不應當有什麼隱私可言。其實,越是親密的人,越要尊重對方的隱私。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追問他人的內心秘密,也不隨便向別人吐露自己的隱私。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別人隱私的問題,卻存在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

其次,要有容納意識。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個性差異,容納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澈見底的水裏麵不會有魚,過分挑剔的人也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遲早會將人際關係推向崩潰的邊緣。

最後,要懂得運用和操縱距離效應。距離效應是指由於時間的阻隔,彼此間有了距離,一旦把距離縮短,重新相聚,雙方的感情便能得到最充分的宣泄。在這裏,距離成了情感的添加劑。可見,有時距離的存在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應當培養自己保持一定距離看他人的習慣,同時,也不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設置為百分之百。內心沒有隱秘雖然能夠顯示自己的坦蕩,但也會因此失去了應有的人際距離,無形中為以後的人際矛盾埋下禍根,從而導致人際關係方麵出現壓力,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明智。

積極主動地適應對方

羅斯福總統對於他的反對者,往往會和顏悅色地說:“親愛的朋友,妙哉妙哉,你到這裏來和我爭執這個問題,真是一個妙人!但在這一點上,我們兩個的見解自然不同。讓我們來講些別的話題吧!”於是他會施出一種誘惑的手段來,使對方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去接受他的觀點。

這是一個好方法,無論那些成功人士采用什麼方式去駕馭別人,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第一步是積極主動適應對方,是迎合他人。

當你碰到了任何一種反對意見,你就應當先自己想到:“關於這一點,我能不能在不涉及原則和底線的情況下做出某些讓步呢?”為了使人家順從你,你就應當積極主動適應對方,做出某些積極性的讓步。

如果你碰到了對於你的意見和做法十分反對的人,那麼最聰明的方法還是把這個問題延緩下去,不求立馬解決,這樣既可以使對方得到重新思考的機會,又使自己有重新決策的時間。

聰明人不求改變他人,而是同意對方的主張,不管他的意見是如何可笑,如何愚笨,如何淺薄,都會禮貌地回答他,無條件地讚成他的意見,佩服他的見識和聰明。你要獲得勝利,唯一的方法就是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對方。

往往自己目前隻要作出一點點讓步就可解決的矛盾,卻要在將來付出巨大的犧牲乃至生命是非常不值得的。在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是你去適應別人還是別人適應你,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個人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環境也會時常發生變化,如果不會適應變化的環境,隻能歸於失敗。

舉個淺顯的例子。假如你想去東北開個菜館,你可以不全賣東北菜,但最起碼的東北四大燉菜你要保留,並且一定要請當地人做菜,假如你想靠什麼徽菜或粵菜以及川菜在東北站穩腳跟,那你就此打住吧。因為東北人最愛吃的就是燉菜,哪怕是東北亂燉也比你那精工細作更符合當地人的口味。另外,再加上東北人燉菜實惠,而南方菜係講究味道,分量較少,自然難以被東北人接受。再比如,因為東北人豪爽、講義氣,所以你隻要服務態度好,他下次肯定還會光顧你的菜館;而假若你態度太差,即使給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再來,因為他會認為你不夠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