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二章 三個夢想——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劉繼南(2 / 3)

幾乎是在“211工程”建設勝利告捷的同時,與北廣僅有一路之隔的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也整體並入北京廣播學院。劉繼南夢寐以求的擴展校園辦學空間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並校後,北京廣播學院全日製在校生達到了一萬人,教職工總數達到1400多人,校園麵積達到600多畝,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辦學實力。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是劉繼南愛引用的一句話,它體現著一位大學校長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正是憑借著這種赤誠之心,她秉承知行合一、親力親為的原則,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熔鑄到北廣改革和奮進的事業中。劉繼南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辦公室和休息室一體的習慣,忙碌到午夜休息,早晨五點多就起床工作,隻有周末才會回家。過人的工作能力和幹事魄力,再加上“早起點,晚睡點,比別人跑得快一點”的敬業精神,幫助她不斷將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

在工作報告中,劉繼南提出“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選擇地追求卓越”,“我們也要奔向一流,這個一流不是像清華、北大的一流,而是信息傳媒領域的一流”的構想。作為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教育家,在帶領北京廣播學院走向一流大學的征途上,劉繼南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傳媒高等教育發展之路。根據北京廣播學院在廣播電視領域的特色和優勢,劉繼南提出了“植根廣播電視,依托傳媒界,麵向社會,開放辦學”的辦學思路;提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以特色帶綜合,以綜合強特色”,“大傳播、全媒體”等學科建設思想。這裏的綜合不是北大、清華那樣的綜合,而是按照“相關、相融、互補”原則,實現領域內的綜合。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北京廣播學院逐步形成了文、工、藝、管、理、經、法、教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整體格局。

作為大學校長,劉繼南對現實的深刻感悟與把握,使她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穿透力;作為學者,不懈的學術研究與理論探索使她的教育思想具有理論的高度。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的專業熏陶,給予她強烈的國際意識和開放的研究視角。劉繼南充分利用北廣在新聞傳播和國際關係兩個學科領域的優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國內較早地進行了這個新領域的探索性研究,做了許多創新性的工作,成為我國“大眾傳播與國際關係”學科方向的創建者和奠基人之一。與此同時,她培養鍛煉了一支由中青年教師和博士生、碩士生組成的學術團隊。她帶領學術團隊在國內最早對大眾傳播與國際關係在內容和功能上的相互作用與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國際形象與國際傳播研究”等省部級課題,出版了《國際傳播—現代傳播論叢》《大眾傳播與國際關係》《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國際關係的新視角》等十多部相關著作,其科研成果和著作多次獲得省部級一等獎。時任中宣部部長曾要秘書打電話給北廣,希望能送閱劉繼南有關國家形象建構的著作。這些研究對大眾傳播與國際關係之間的聯係進行了係統的整理,初步建構了“大眾傳播與國際關係”學科方向的理論體係,大大擴展了國際關係學的研究領域和範圍。

“全球意識、國際水準、世界眼光”是劉繼南所追求的學術目標,也是她所追求的教育目標。她非常注重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自擔任院長以後,經常率團出國考察,出席國際會議,促使北京廣播學院先後與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所高校、研究機構及廣播影視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包括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卡迪夫大學、日本大學、西蒙佛雷澤大學、莫斯科大學等著名大學,以及日本NHK、朝日電視、英國BBC、美國CNN、世界新聞集團等國際著名的傳媒機構,學校的國際知名度與日俱增。

1990-2004年,曆經十五年風雨,劉繼南與北廣領導班子共同奮鬥,創造了北京廣播學院的黃金時代: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創建了有中國特色的廣播電視學科體係;涵養和而不同、廣納百川的氣度,民主寬容,兼收並蓄,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人才成長環境;鑄就胸懷遠大、堅忍不拔的品格,直麵困難,敢為人先,抓住了一個又一個重大機遇,實現了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崇尚一心向學、團結立校的風範,以學為本,精誠協作,造就了“家和萬事興”的繁榮景象;堅持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誌向,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形成了理論與實踐互動、學術與應用並重的治學傳統。

經過十幾年艱苦卓絕的奮鬥,2004年9月7日,北京廣播學院在50年華誕之際,正式升格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從北京廣播學院到中國傳媒大學,這一更名意味著學校經曆了一次質的飛躍,標誌著學校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的迅速提升:由小型的專業性院校,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傳媒大學;由一般行業性院校,發展成為教育部直屬的國家重點建設大學;由隻為廣播電視行業培養人才,到致力於為廣播、電視、電影、報刊、出版、互聯網及新媒體等提供全方位人才培養服務。

現今,中國傳媒大學充分發揮傳媒領域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形成了以新聞傳播學、藝術學、信息與通信工程三大優勢學科為龍頭,文學、工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體係,進入“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序列,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及傳媒人才的搖籃”、“中國信息傳播教育的最高學府”。在教育部2012年進行的第三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排名全國第一。

2006年5月19日,當劉繼南卸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一職時,她為之耕耘、為之奮鬥41年的大學,已經成為中國信息傳播教育領域裏學術水平一流、學科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知名學府。劉繼南的第一個夢想順利實現。

夢想之二:南廣學院

如果說從北京廣播學院到中國傳媒大學的快速跨越發展,是立足於前人基礎上的“二次創業”,那麼劉繼南帶領北廣一班人創建南廣學院的奮鬥曆程,則是“白手起家”在荒地上建大學。

隨著中國傳媒事業的發展,傳媒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帶來了專業人才的緊缺,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國家四級辦廣播電視政策的出台,社會上對廣播電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北廣的畢業生連續數年供不應求。劉繼南每次到外地走訪,當地媒體對北廣畢業生“求賢若渴”的願望常常使得她無言應答。然而,受辦學空間的限製,北廣的辦學規模難以擴大。

麵對這種情況,結合自己出訪國外大學時的觀察和調研,劉繼南發現幾乎所有的名校都有較大的校區,且有異地乃至異國分校。1993年1月,劉繼南由黨委書記兼任院長後,便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意識:北廣不到南方去插一隻腳,是會後悔的;不在北京圈一塊地,也是會後悔的。於是,創建新校區,滿足業界人才需求和有誌青年求學需求,就被提上學校領導班子的議事日程。恰逢21世紀初教育部提倡“名校辦民校”,內部發展的需要和外在的契機,共同催生了劉繼南的第二個夢想—讓北京廣播學院走出北京,到經濟發達的南方建一個新校區。

十年前的念想,變成了十年後的夢想。在將北京廣播學院帶入中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後,劉繼南就開啟了南下創業的征程。2002年12月31日,她帶領北廣一班人乘坐列車趕赴南京考察辦學,經仔細論證,最終選定南京江寧方山腳下的1660畝土地,在這裏紮根辦學。

此時的劉繼南已經是65歲的老人,在北廣的領導崗位上已經服務了30多年。是什麼力量支撐她還要從首善之地北京到六朝古都南京,白手起家嚐試獨立學院這一新興的辦學模式?她奔波千裏、百折不撓、矢誌不渝的辦學動力在哪裏?除了以上提及的諸多外在因素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家族情結在驅動著她。

劉繼南出身於湖北孝感的一個教育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私塾先生,姊妹三人都是教師,妹妹是小學校長,姐姐是中學校長,自己則擔任大學校長。家族的傳承使得劉繼南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時時提醒著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她,竭盡所能承擔社會責任與曆史使命。這一份對傳媒教育事業的執著情懷,激勵著劉繼南永遠追逐著與教育有關的夢想。

南廣學院異地辦學,其建設速度可謂“風雨兼程”。這絕不是一個形容詞,事實確實如此。為確保如期迎接首批新生,南廣在暫時沒有自己校舍的情況下,租借江寧高級中學新竣工的九層大樓作為校舍,租借附近小區的一個單元作為教師宿舍。2004年9月16日,南廣學院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迎來了她的第一批20多個專業的800名學生。與此同時,南廣在江寧方山腳下的校區建設,在2004年底破土動工,一片繁忙。從夢想到現實,僅僅跨越了兩年時間,這就是劉繼南式的辦事效率和工作魄力。

創辦南廣後,劉繼南更忙了。邊辦學、邊建設,是南廣創辦初期的一個重要特點。劉繼南租校辦學的決定,為南廣贏得了發展最佳契機。當時劉繼南身兼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和南廣學院院長,她奔忙於南京與北京兩地,隻要有空,她就到南廣了解學生生活情況、教師上課情況、校園建設進度,並且經常坐在學生中間聽課做筆記。南廣不少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會發現劉繼南校長坐在後排聽課。劉繼南北廣南廣一肩挑,當時不少人私下裏笑稱她是“兩廣總督”。而南廣的學生則在校園裏親切地直呼劉繼南為“劉奶奶”或“劉姥姥”。

2005年10月,南廣一期校舍終於落成。為了趕在新生入學之前清理好道路和建築垃圾,施工單位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冒著大雨連夜施工,泥濘的道路、布滿建築垃圾的宿舍,幾乎在一夜之間換了新顏。最終2005級新生在10月如期開學,而2004級學生也搬進了南廣的校舍。南廣紅樓綠地全新的校園,成為方山腳下美麗的風景。

2006年5月,劉繼南卸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之後就紮根南廣,和青年教師們一起,住進南廣教師公寓。公寓對麵就是學生們的宿舍樓,每天晚上11點多,她都要看看窗外的宿舍樓,直到所有的燈熄滅了,她才放心去睡覺。日複一日,如此準點的例行檢查對於劉繼南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她難以入眠。每天早晨五點多,劉繼南就自然醒了,一個人去校園裏轉悠幾圈,回來吃點早餐就去辦公室處理公務。新的一天通常是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她要麼組織開會,要麼去教室聽課,要麼上圖書館巡視。在北廣,劉繼南沒有休息的概念,在南廣,她依然如此。在她的時間表上,從來隻有幾號,沒有星期幾。

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後,在2007年的一次校董事會上,劉繼南在南廣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四大”辦學理念:“大樓、大師、大樹、大器”。南廣校舍建設自2004年底才破土動工,之前是租借校舍。基於此,劉繼南認為,南廣的第一要務就是建設新校舍。沒有梧桐樹,如何引來金鳳凰?在南廣建設的第一階段,20萬平方米的教學大樓、食堂、師生公寓很快建成。之後,圖書館、行政樓、學生活動中心及實驗樓共1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也相繼完工,總建築麵積約33萬平方米,已能滿足一萬多學生、教職工的教學、生活需要。一應俱全的教學和生活設施構建起了南廣的硬件基礎。

大師,是大學的靈魂,也是辦學的關鍵。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劉繼南先是將中國傳媒大學各專業的優秀師資選派到南廣兼職任教,他們往往奔波於北京南京兩地。與此同時,她還千方百計聘請一些知名主持人、傳媒專家為南廣的師生開講座,上培訓課。作為一所新興的學院,針對大師少、年輕教師多的情況,在劉繼南的建議下,南廣一方麵積極提供造就大師的條件,立足在校教師培訓、進修和在職攻讀學位,不斷改善他們的教學和科研條件,使之迅速、健康地成長;另一方麵,利用南京高校雲集、傳媒發達的區域優勢,不斷從學界、業界引進名師、名家,使南廣成為海納百川、名師薈萃、學術繁榮、成果豐碩的大學堂。

所謂大樹,可能與劉繼南校長的女性身份有關,喜歡種花植樹的她將其定位為環境育人。她對花草的熱愛既源自女性自身對美的崇尚,也蘊含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對大學文化的解讀。在劉繼南看來,花草樹木既能美化校園,又能陶冶情操,也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大樹是曆史文化的象征,一進校門,綠樹成蔭,大樹參天,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如同北廣的白楊樹,隨同校歌《年輕的白楊》名聲遠揚,屆屆學生傳唱,唱成了傳統,唱正了校風,唱美了心靈,唱響了人生。為此,劉繼南也在南廣校園裏種植了白楊樹和核桃林,還建設了15個主題園林。為了打造美麗南廣,劉繼南親自去多個城市挑選花草樹木,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都有過她的足跡。有了大樹與花朵的裝點,春夏之季的南廣樹影婆娑,花香四溢,方山腳下一片生機勃勃。如今,校園裏的花草樹木已經有200多種,大小樹木數萬株。一個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文明和諧的生態型校園已然形成。

北廣和南廣兩所學校的校園文化有著一脈相承的相似點,但也有著不同的特質。從北廣的校長到南廣的院長,劉繼南的教育理念伴隨著辦學區域的擴展,不斷生出創新點。南廣學院並非中國傳媒大學的簡單“克隆”,而是“層次互補”、“南北呼應”。中國傳媒大學是國家重點大學,主要為中央傳媒機構和各省市媒體培養引領傳媒發展的研究型人才;而南廣學院是民辦大學,紮根經濟繁榮的“長三角”,輻射全中國,培養占領傳媒市場的應用型本科傳媒人才。南廣明確“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競爭”辦學思路,重視創新教育教學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致力於為信息傳播領域培養急需的具備國際化視野、社會責任感,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傳媒與藝術人才。

有了大樓、大師、大樹這樣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置身其中的學子們如沐春風,既有大師的諄諄教導、傳道授業,又有優美環境的耳濡目染、陶冶鍛造,一批批善於“妙手著文章”和敢於“鐵肩擔道義”的大器之才呼之欲出。學院鼓勵倡導師生實踐,創新創意氣氛活躍,成果豐碩。截至2009年底,南廣師生在國內外各類專業賽事上屢創佳績,摘獲各類獎項達600多項,其中獲國際獎80多項、國家級獎200多項、省市級獎300多項,包括在Telly國際廣告節、法國飛帕電視節、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中國國際動漫節、世界小姐選美大賽等重要國內外專業賽事獲獎。

時至今日,南廣學子已開始活躍在文化傳播領域,有的成為名演員,有的成為省級電視台的當家主持,有的活躍在海外。劉繼南2012年8月出訪南非時,一位在南非經商的南廣畢業生,全程陪同她參訪,讓劉繼南分外驚喜。

2009年,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輝煌60年·中國廣播電視傳媒論壇”在南京舉行。當晚,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在主題活動“時代的回響—新中國60年的廣播電視巡禮”晚會上,公布了“新中國廣播電視60年60件大事、60個節目、60個人物、60個欄目”的評選結果。劉繼南作為中國廣電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和領路人入選了“新中國廣播電視60年60人”。評委會給予劉繼南高度的評價:作為新中國傳媒教育領域的開拓者,她的獲獎實至名歸。劉繼南把自己個人有限的精力融進到無限的廣電事業中來,她像一個火種,燃燒自己的同時,照亮了全體廣電人!北廣40年,南廣五年,劉繼南全心全意致力於傳媒教育事業的探索,在高校教育中創造出了前無古人的“傳媒一流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