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313章 步步驚心(1 / 2)

貞觀初鬥米二三錢,這種事情其實不是說明朝廷多了不得,恰說明朝廷統治管理層出了問題。百姓辛苦種地,一鬥糧才二三錢,一畝地糧食才能賣幾十錢,但其它手工商品等的價格,卻並不會等比的低廉,所以就導致農民被手工業割韭菜。

辛苦種一年地,幾十畝田收入才幾貫錢,可買鋤頭買鍋碗買針線等的花費卻不菲。

所以有識之士也向沾沾自喜的李世民發出過穀賤傷農這樣的勸諫。

朝廷要整頓金融市場,規範票據,這是好事,但朝廷從管理者,還要兼做經營者,這其實就非常不好了。

如今朝廷每年鑄幣超五百萬貫,但貨幣流通量依然跟不上朝廷經濟發展,對經濟確實有很大的限製,可如果直接印鈔,絕不是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憑空出現上千萬貫鈔票,若再加上對各大民營的發鈔許可,這實際上的放水可能還得翻上幾倍甚至更多。

這麼多無本的錢,危害太大。

張超那邊也接著說了不少朝廷轉運司的新政策,比如新規出台,以後商民納稅,統一折銀上繳,不征實物稅了。

秦琅當初主持推行兩稅法改革的時候,當時也有人提出直接征錢,不再征實物稅,這樣更便捷,但秦琅堅決反對,理由是如果朝廷隻征錢,一來大唐本就錢荒,所有的稅賦隻征錢,必然導致貨幣流通量更加不足,尤其是對普通的百姓們來說,每到要納稅的時候,肯定會被商人趁機痛宰。

曆史上各朝這樣搞,都不可避免的出現這種問題,比如農民到了納稅的時候,手頭一般都沒有多餘的現錢交稅,這時隻能把農產品先折現然後繳稅,這時商人們就會趁機打壓糧價等農產品價格。

農民要交稅錢,無奈隻能低價賤賣農產品,然後繳稅,商人們在稅收結束後,又會恢複價格,甚至提高價格,兩頭收割百姓。

甚至在征銀的明代,商人們還會一邊打壓農產品價格,一邊提高銀子的價格,使的百姓實際支出的稅務,要比原定的高的多。

所以秦琅當初就堅持咬定,應當允許百姓折錢納稅,並由朝廷規定一個合理的折錢比率,但同時必須允許百姓可以自由選擇是折錢上繳還是實物上繳。

甚至錢、絹、銀、金等都可以折抵。

可現在朝廷嫌麻煩,要搞統統折錢,甚至要折銀,因為銅錢太重,銀幣多方便啊,反正銀幣也有好幾種麵值的,輕便好收。

通過朝廷現任計相搞的這些財政新製度,秦琅知道連年的戰爭,肯定消耗了朝廷太多的收入,所以現在朝廷也開始到處搞錢。

進一步加強鹽鐵等礦冶的管理,收回鑄幣權,收回礦冶專賣權等,還對金融業也下刀了,還要發行鈔票,甚至是稅收折銀。

曾是錢幣廠第一任廠長的秦祿,如今是宣徽院西閣學士。

他對於朝廷的這些伸太長的手,立馬表示反對。

“大王,臣以為絕不能答應朝廷的這些新規,我們自己的錢莊銀行票號,自己經營,憑什麼要給戶部經營的開元錢莊上繳這個存款準備金和發鈔準備金?還上交三成,利息卻低的可憐,這明顯就是朝廷要搶劫,拿我們的這準備金來發行朝廷的鈔票,甚至拿去放貸。”

“這是空手套白狼啊,咱們真金白銀的把金銀交上去,啥也沒換到,憑啥?”

三成的存款準備金和發鈔準備金,對於如今擁有極強金融業務的秦家和呂宋來說,這錢一交,就等於秦家的這些金融業務的命根子就交到朝廷手裏攥著了。

以後朝廷要怎麼樣,秦家和呂宋就隻能怎麼樣,沒有絲毫反抗餘地。

畢竟真金白銀都在他們手裏攥著呢。

張超也是這個態度。

金融業是如今呂宋很賺錢的一項業務,呂宋這些年不間斷的對呂宋諸島用兵,甚至在通夷海道航線上,已經建立了大小十三塊殖民地港口,大的人口幾千,小的人口數百,這些可都是很花錢的。

雖說每個殖民據點,最花錢的是前期,穩定下來後,就能源源不斷的產生收益,還會越來越強,但前期的投入和維護可花費不少。

秦家這些年在外經營了倭國租界、林邑租界、真臘租界、盤國租界、幹佗利租界、山帝租界、獅子國租界一共七個租界自由港,另外還從南海到印度洋到波斯灣、地中海一路建立了十三個殖民據點。

常年有呂宋武裝商船航行海上,為了開拓和維持這些據點,可沒少跟土人交戰,前期那都是真金白銀海量揮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