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卷草部6(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旋花

【釋名】又叫旋葍、筋根、續筋根、鼓子花、豚腸草、美草、天劍草、纏枝牡丹。

【集解】[保升說所在川澤都有。蔓生,葉子像薯蕷但狹長些。花為紅色,根無毛節,蒸煮都可以吃,味甘美。[時珍說旋花,田埂和塹壕都有生長。逐節蔓延,葉子像菠菜葉但小些。到秋天開花像白牽牛花,粉紅色,也有很多葉子。其根白色,大如筷。不結子。

【氣味】味甘、辛,性溫,無毒。

【主治】治麵部黑色,益氣。根: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長期服用使人不感饑餓,身體輕靈,續筋骨,合金瘡。強壯體魄。搗成汁服,主治丹毒熱,小兒毒熱。補勞損,益精氣。

紫葳

【釋名】也稱淩霄、陵苕、陵時、女葳、茇華、武威、瞿陵、鬼目。[時珍說俗謂赤豔曰紫葳葳,此花赤豔,故名。

【集解】[頌說今處處皆有,多生在山中,農家園圃也偶有栽種。初為蔓生,依大木,久延至巔。花黃赤,夏天始盛。今醫家多采花,入女科藥用。[時珍說淩霄野生,蔓才數尺,遇木則攀緣而上,高數丈,年久者藤大如杯。春初生枝,一枝數葉,尖長有齒,深青色。自夏至秋開花,一枝十餘朵,大如牽牛花,頭開五瓣,赭黃色,有細點,秋深更赤。八月結莢如豆莢,長三寸許,子輕薄如榆仁、馬兜鈴仁。根長也似兜鈴根,秋後采,陰幹。

花〔氣味〕味酸,性微寒,無毒。[時珍說花不可近鼻聞。傷腦。花上露入目,令人昏蒙。〔主治〕婦人產乳餘疾,崩中,腫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產後奔血不定,淋漓,主熱風風癇,大小便不利,腸中結實。酒鼻熱毒諷刺風,婦人血膈遊風,崩中帶下。

莖、葉〔氣味〕味苦,性平,無毒。〔主治〕痿跛,益氣。熱風身癢,遊風風疹,淤血帶下,花及根功同。治喉痹熱痛,涼血生肌。〔發明〕[時珍說淩霄花及根,甘酸而寒,莖葉帶苦,手足厥陰經藥也。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主產乳崩漏諸疾,及血熱生風之症。

【附方】1.婦女血崩。用淩霄花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後服四物湯。2.糞後下血。用淩霄花浸酒,隨時飲服。3.消渴。用淩霄花一兩,搗碎,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分二次服下。4.通身風癢。用淩霄花為末,服一錢,酒送下。5.大風癘疾。用淩霄花五錢,地龍(焙)、僵蠶(炒)、全蠍(炒)各七個,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溫酒送下。以出臭汗為效。6.走皮趨瘡(滿臉滿頭,濕爛成瘡,延及兩耳,癢而出水)。用淩霄花及葉煎湯,每日搽洗。7.月經不行。用淩霄花為末,每服二錢,飯前服,溫酒送下。

薔薇

【釋名】也稱營實、牆蘼、山棘、牛棘、牛勒、刺花。[時珍說此草蔓柔靡,依牆援而生,故名牆蘼。莖多棘敕勒人,牛喜食,故有山棘、牛勒諸名。其子成簇而生,如營星,故稱營實。

【集解】[保升說所在都有。蔓生,莖間多刺。花有百葉,八出六出,或赤或白。子似杜棠子。[時珍說薔薇野生林塹間。春抽嫩芽,小兒掐去皮刺食之。稍長,則成叢似蔓,莖硬多刺。小葉尖薄有細齒。四五月開花,四出,黃心,有白色、粉紅二者。結子成簇,生時青,熟則紅。核有白毛,如金櫻子核,八月采。

營實〔氣味〕味酸,性溫,

無毒。〔主治〕癰疽惡瘡,結的

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久服輕身益氣。治上焦有熱。

根〔氣味〕味苦、澀,性冷,無薔薇毒。〔主治〕止泄痢腹痛,五髒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複肌。治熱毒風,除邪氣,止赤白痢,腸風瀉血,通結血,治牙齒痛,小兒疳蟲肚痛,癰疽疥癬,頭瘡白禿。除風熱濕熱,縮小便,止消渴。

【發明】[時珍說營實、薔薇根,能入陽明經,除風熱濕熱,生肌殺蟲,故癰疽瘡癬古方常用。

【附方】1.消渴尿多。用薔薇根一把,水煎,每日服用。2.小兒尿床。用薔薇根五錢,煎酒夜飲。3.口咽痛癢(發聲不出)。用薔薇根皮、射幹各一兩,甘草(炙)半兩,每取二錢,水煎服。4.口舌糜爛。用薔薇根,打去土,煮成濃汁,溫含口中,冷即吐去。5.癰腫癤毒。用薔薇皮交替炙熱熨患處。6.刀傷腫痛。用薔薇根燒灰,每服一匙,開水送下。一天服三次。7.眼熱昏暗。用營實、枸杞子、地膚子各二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月季花

【釋名】也稱月月紅、勝春、瘦客、鬥雪紅。

【集解】[時珍說處處人家多有栽插,屬薔薇類。青莖長蔓硬刺,葉小於薔薇,花深紅,千葉厚瓣,逐月開放,不結子。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活血,消腫,敷毒。

【附方】瘰鬁未破。月季花頭二錢,沉香五錢,芫花炒三錢,碎銼,入大鯽魚腹中,就以魚腸封固,酒、水各一盞,煮熟食,即愈。

栝蔞

【釋名】也稱臝果、瓜蔞、天瓜、黃瓜、地樓、澤姑。根名白藥、天花粉、瑞雪。[時珍說臝與蓏同。許慎雲: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

【集解】[頌說所在皆有。三四月生苗,引藤蔓。葉如甜瓜葉而窄,作風,有細毛。七月開花,似壺盧花,淺黃色。結實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黃色。其形有的正圓,有的銳而長,功用相同。根名白藥,皮黃肉白。[時珍說根直下生,年久者長數尺。秋後掘者結實有粉。實圓長,青時如瓜,黃時如熟柿,山上人家小兒常食。內有扁子,大如絲瓜子,殼色褐,仁色綠,多脂,作青氣。炒幹搗爛,水熬取油,可點燈。

皮、子、莖、根

【修治】[敩說功效各別。栝者,圓、黃,皮厚栝蔞蒂小;蔞者,形長,赤皮蒂粗。陰人服樓,陽人服栝,去殼皮革膜及油。用根亦取大二三圍者,去皮搗爛,以水澄粉用。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時珍說味甘,不苦。

【主治】胸痹,悅澤人麵。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腸,消癰腫瘡毒。

子炒用,補虛勞口幹,潤心肺,治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手麵皺。

【發明】[震亨說栝樓實治胸痹,因為它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痰不能降。甘緩潤下,則痰自降,所以它是治嗽要藥。且又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為治消渴之神藥。

【附方】1.痰咳不止。用仁一兩、文蛤七分,共研為末,以濃薑汁調成丸子,如彈子大,噙口中咽汁。又方:熟栝樓十個、明礬二兩,共搗成餅,陰幹,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薑湯送下。2.幹咳。用熟栝樓搗爛,加蜜等分,再加白礬一錢,共熬成膏,隨時口含咽汁。3.痰喘氣急。用栝樓二個、明礬如棗大一塊,同燒存性,研細,以熟蘿卜蘸食。藥盡病除。4.肺痿咳血。用栝樓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過)、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共研為末;另將豬肺一片切薄,摻末一小撮入內,炙熟,冷嚼咽下。一天二次。5.婦女夜熱(咳嗽,月經不調,形瘦)。用栝樓仁一兩,青黛、香附各一兩五錢,共研為末,加蜜調勻,口中噙化。6.黃疸。用青栝樓焙過,研為末。每取一錢,加水半碗,煎至七成,臨睡時服,五更有黃物瀉下,即為見效。此方名為“逐黃散”。7.小便不通,腹脹。用栝樓焙過,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送下。服至病愈為止。8.吐血。泥封栝樓,煆存性,研為末。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9.屙血。用栝樓一個,燒灰,加赤小豆半兩,共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服,酒送下。10.咽喉腫痛,不能發聲。用栝樓皮、白僵蠶(炒)、甘草(炒)各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三錢半,薑湯送下。一天服二次。或以棉裹半錢含咽亦可。此方名“發聲散”。11.諸癰發背。用栝樓搗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12.風瘡疥癬。用生栝樓一兩個,打碎、酒泡一夜,取酒熱飲。13.消渴。取大栝樓根(天花粉),去皮,切細,水泡五天,每天換水。五天後取出搗碎,過濾,澄粉,曬幹。每服一匙,水化下。一天服三次。亦可將藥加入粥中及乳酪中吃下。又方:用栝樓根切薄,炙過,取五兩加水五升煮至四升,隨意飲服。14.小兒熱病。用栝樓根末半錢,乳汁調服半錢。15.天泡濕瘡。用天花粉、滑石,等分為末,水調搽塗。16.折傷腫痛。用栝樓根搗爛塗患處,厚布包住,熱除,痛即止。

【釋名】又叫雞齊、鹿藿、黃斤。

【集解】[頌說到處都有生長,江浙一帶尤其多。春天生苗,引藤蔓生,長一二丈,紫色。七月份開花,粉紫葛色,像豌豆花,不結果實。根的形狀大小像手臂,紫黑色。在五月五日午時采根曝曬幹,以入土深的那種為最好。現在的人多作成粉來吃。鹿吃九種草,這是其中的一種。[宗說澧、鼎之間,冬月收取生葛搗爛,放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放入沸湯中,許久以後顏色如膠,質地很柔韌。用蜜糖拌食,加一點生薑更妙。也可以放入茶裏來招待客人,味甜而且有益身體。或者把生葛根煮熟當作果實來賣。[時珍說葛有野生、家種兩類。其根外呈紫色而裏呈白色,長約七八尺。其葉子有三尖,像楓葉而略長一點,正麵青色背麵淡青色。其花成穗,累累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也有毛。其子綠色,扁扁的如鹽梅子核,生嚼有腥氣,八九月份采集它,稱為葛穀。花曬幹後,也可以炸來吃。

根〔氣味〕味甘、辛,性平,無毒。〔主治〕主消渴,大熱,嘔吐,諸痹,起陰風,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脅風痛。止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排除淤血,通小腸,散鬱火。治糖尿病、呃逆上氣、傷風感冒頭痛、各種痹症、皮膚瘡毒,以及腹瀉便血等病症。另可助消化,解酒醉,利大小便,去煩熱。外敷可治小兒熱瘡,蛇蟲咬傷。搗成汁喝,可治小兒熱病、關節紅腫、瘋狗咬傷等。解野葛、巴豆的藥毒。生的可以墮胎。蒸食,解酒毒。去煩熱,壓丹石,敷小兒熱瘡。

穀〔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主小兒腹瀉及下痢十年以上。解酒毒。

花[主治主消酒,治腸風下血。

葉[主治主金瘡止血,可敷。

蔓[主治主咽喉腫痛,燒研,水服方寸匕,消癰腫。

【附方】1.傷寒(初覺頭痛,內熱脈洪)。用葛根四兩,加水兩升、豉一升,同煮成半升服。加生薑汁更好。2.煩躁熱渴。用葛粉四兩,拌入泡過粟米一夜的水中,煮熟,加米湯同服。3.心熱吐血。用生葛根搗汁半升,一次服完。4.熱毒下血。用生葛根二斤,搗汁一升,加藕一升服下。5.酒醉不醒。飲生葛根汁二升便愈。6.癤子初起。用葛蔓燒灰,水調敷塗。7.鼻中出血不止。生葛搗汁,每次服一小盅,一日服三次。8.破傷風,痙強欲死。生葛根四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牙關緊閉者灌服。9.金瘡。五月五日午時,取葛根曬幹為末,遇有刀斧傷,敷患處有大效。10.各種毒藥中毒、上吐下瀉。葛根煮成汁,時常服用。

天門冬

【釋名】也稱顛勒、顛棘、天棘、萬歲藤。

【集解】[別錄說天門

冬產於奉高山穀。[頌說

今處處都有。春天生藤蔓,大

如釵,高達一丈多。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稀疏光滑,有逆刺;也有不光滑而無刺的,葉子如絲杉而細散,都叫天門冬。夏季開細白花,也有黃色及紫色的。秋天結黑色的果子,在根枝旁。夏季入伏後花便凋謝了,藏有漿果。天門冬的根呈白色,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可用來救荒充饑。可將天門冬蒸煮吃。[弘景說采得天門冬後,蒸曬去皮,食用很甘美,止饑,非常滋補人。

【氣味】味苦,性平,無毒。

【主治】主各種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強骨髓,驅蟲,去伏屍。長期服用輕身益氣,延年不饑。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利小便,冷而能補。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肺痿生癰吐膿。清熱,通腎氣。止消渴,去熱中風,治濕疥。鎮心,潤五髒,補五勞七傷。治吐血咳嗽,化痰潤燥,滋陰,清熱降火。陽事不起者,宜經常服用。

【附方】1.服食法。孫真人《枕中記》載,八九月采天門冬根曬幹為末。每日服一方寸匕,一日三次。無論神仙還是凡人,長期服用補中益氣。治虛勞絕傷,年老體衰,半身不遂,風濕疼痛,冷痹,惡瘡,癰疽癩疾,鼻腔潰爛,服用後脫皮而病蟲出。釀酒服,除腹部積塊,風痰癲癇,脾胃生蟲。去濕痹,輕身益氣,令人不饑。服用百日後延年耐老。用天門冬釀酒初熟時微帶酸味,久貯後則香美,各種酒都不及它。但忌食鯉魚。又:用幹天門冬十斤,杏仁一斤,搗末蜜漬,每次服一方寸匕,名仙人糧。2.辟穀不饑。天門冬二斤,熟地黃一斤,煉蜜丸如彈子大小,每次溫酒送化三丸,一日服三次。居住在山中及遠行的人可用來作為糧食。服用十天,能輕身明目;服用二十天,則百病痊愈,麵色紅潤;服用三十天,白發變黑,齒落重生;服用五十天,行如奔馬;服用百日延年不老。3.天門冬膏。潤肺,治咳嗽失血,化痰。潤五髒,殺腹蟲,除瘟疫。輕身益氣,令人不饑。把天門冬用流水泡過,去皮和心,搗爛取汁,倒在砂鍋裏用文火煮,不能大沸。以十斤為準,熬至三斤,加入蜜四兩,熬至膏糊狀,放入瓶裏,埋入土中一匕左右,去火毒。每日早晚用白開水調服一匙。如引起大便不適,可用酒送服。4.肺痿咳嗽,吐涎,咽燥而不渴。用生天門冬搗汁一鬥、酒一鬥、飴一升、紫苑四合,濃煎成丸子。每服一丸,如杏仁大。一天服三次。5.肺勞風熱。用天門冬(去皮、心)煮食,或曝幹為末,加蜜做成丸子服下。6.風癲發作(耳如蟬鳴,兩脅牽痛)。用天門冬(去心、皮),曬幹,搗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宜久服。7.小腸偏墜。用天門冬三錢、烏藥五錢,水煎服。8.癰疽。用天門冬三五兩,洗淨,搗細,以好酒濾取汁,一次服下。未效,可再次服藥,必愈。

百部

【釋名】也稱婆婦草、野天門冬。

【集解】[弘景說山野間處處都有。春天生苗作藤蔓,葉大而尖長,頗似竹葉,葉麵青色而有光澤。莖呈青色,肥嫩的時候可煮來食用。

【氣味】味甘,性微溫,無毒。

【主治】主咳嗽喘氣,肺熱,潤肺,散身體內熱。治麵黃肌瘦、腹部膨大,對蛔蟲、寸白蟲,以及一切樹木蛀蟲,一殺即死。殺虱子及蒼蠅蠓蟲。作湯洗牛身,可除虱子且很有效。將百部百部烤後泡入酒中,空腹飲,可治疥、癬,除去蟲蠶咬毒。

【附方】1.咳嗽。用百部根泡酒,每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又方:用百部、生薑,各搗汁,等分,取二合煎服。又方:用百部藤根搗自然汁,加蜜等分,以沸湯煎成膏,噙咽。2.遍身黃腫。用新鮮百部根,洗淨,搗爛,敷臍上,以糯米飯半升,拌水酒半合,揉軟,蓋在藥上,外用布包好。一兩天之後,口內有酒氣,水從小便出,腫亦漸消。3.熏衣虱。和百部、秦艽,共研為末,燒煙熏衣,虱自落。用上兩藥煮湯洗亦可。

何首烏

【釋名】也稱交藤、夜合、地精、陳知白、馬肝石、桃柳藤、九真藤、赤葛、瘡帚、紅內消。

【集解】[頌說最早生長在順州南河縣,現在到處都有。嶺外江南各州都有,其中以西洛嵩山和河南柏城縣出產的最好。春天生苗,然後蔓延在竹木牆壁間。莖為紫色,葉葉相對,像薯蕷但無光澤。夏秋開黃白花,如葛勒花。結的子有棱角,似蕎麥但要細小些,和粟米差不多大。秋冬采根,大的有拳頭般大,各有五個棱,瓣似小甜瓜,有赤色和白色兩種,赤色的是雄的,白色的為雌的。春天采根,秋天采花,九蒸九曬,可以當糧食。此草本名叫交藤,因何首烏服用這種草有效才得此名。唐元和七年,僧人文象遇茅山老人,才傳此事。李翱才著《何首烏傳》說,何首烏,是順州南河縣人,祖父名叫能嗣,父親名叫延秀。能嗣本名田兒,五十八歲還沒有妻子兒女,喜歡道術,跟隨師傅在山中居住。一日醉臥山野,忽見有藤二株,相距三尺遠,苗蔓相交纏,很久才解開,解了又交纏在一起。田兒覺得很奇異,次日清晨便挖出它的根,回去問所何首烏有的人,都不知是何物。後來來了位山中很有經驗的人,田兒把根給他辨認,他說,你既然無子女,而它的藤又很怪異,恐怕是神仙之藥,何不服用它呢。於是田兒就把根杵成末,空腹用酒送服一錢,七天後便有了人本能的欲望,幾月後似乎已很強健,因此常服。又加量每次服二錢,一年後舊病痊愈,頭發烏黑容顏年輕。十年之內,就生了幾十個兒子,才改名叫能嗣。又給他的兒子延秀服用,都活了一百六十歲。延秀又生了首烏。首烏服藥後,也生了幾十個孩子,活了一百三十歲,到死時頭發仍黑。有一個叫李安期的人,與首烏是同鄉的好朋友,偷來服用了,壽命也很長,於是這件事就傳開了。何首烏,味甘,性溫,無毒。茯苓作輔藥。治各種內外痔、腰膝之病,寒氣胸痛,積年勞瘦,脅痛。長筋力,益精髓,壯氣,駐顏,黑發延年。婦人惡血萎黃,產後各種疾病,白帶帶血,毒氣入腹,久痢不止,其功效之多不能一一陳述。又名野苗、交藤、夜合、地精,本來生長在處州,現在江南各處都有,苗像木槁,葉有光澤,形如桃柳。葉背偏,都單獨生長不相對應。有雌雄之分,雄的苗色黃白,雌的苗色黃赤,根相距不過三尺,夜晚則苗蔓相交,或者隱化不見。在春末、夏中、秋初時候,一等到天晴,將雌雄一同采來,趁其鮮潤時用布帛拭去泥土,不要損傷皮,烈日下曬幹,用密封的容器貯存,每月再曬一次。用時去皮研成末,用酒送服最好。遇到發病,立即用茯苓湯送下。凡是服用,都選擇雙日子,二、四、六、八、十日,服後,穿厚衣服發汗,出汗後療效尤其好。忌食豬肉、豬血、羊血、無鱗魚,吃了則會藥效全無。如果首烏的根形象鳥獸山嶽,則是最珍貴的,極罕見之物。挖掘起來去皮生吃,味道甘甜,可以代替糧食。有詩讚曰:神效勝道,著在仙書,雌雄相交,夜合晝疏。服之去穀,日居月諸。返老還少,變安病軀。有緣者遇,最爾自如。明朝州刺史李遠說,何首烏以出產在南河縣及嶺南恩州、韶州、潮州、賀州、廣州、潘州的為上品;邕州、桂州、康州、春州、高州、勒州,循州出產的稍次,真是仙草。生長了五十年的,如拳大,號稱山奴,服用一年,頭發胡須都變得青黑;生長了一百年的,如碗大,號稱山哥,服用一年,麵色紅潤悅澤;生長了一百五十年的,如盆大,號稱山伯,服用一年,齒落更生;生長了二百年的,如鬥大,號稱山翁,服用一年,麵如童子,走如奔馬;生長了三百年的,如栲栳大,號稱山精,純陽之體,久服成地仙。[時珍說凡是各名山深山出產的,都又大又好。

【修治】[時珍說製作之法是,用何首烏赤、白各一斤,竹刀刮去粗皮,用淘米水浸一夜,切片,用黑豆三鬥,每次用三升三合三勺,以水泡過,在砂鍋內鋪一層豆,一層首烏,層層鋪盡,然後蒸。豆子熟後將它取出來,將何首烏曬幹,再用豆如前麵的方法蒸,九蒸九曬,使用才佳。

【氣味】味苦、澀,性微溫,無毒。

【主治】主頸部淋巴結結核,消腫塊,療頭麵風瘡,治各種內外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令人有子。也治婦人產後及帶下各種疾病,治腹髒一切頑疾寒氣,便血,消肝火。

【發明】[時珍說宋懷州知州李治,與一武臣同官,奇怪他已七十有餘還很輕健,麵如渥丹,食欲旺盛,詢問緣由,則是因為服用了何首烏丸,這才傳下此方。後來李治得病,在盛夏時半身無汗已二年,暗自憂慮。於是造丸服用一年多,身體便開始流汗,此丸活血治風的功效,對人體大有補益。其方用赤、白何首烏各半斤,淘米水浸三夜,竹刀刮去皮,切片焙幹,石臼杵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日空腹酒下五十丸。服末也可以。

【附方】1.七寶美髯丹。這是嘉靖初年,邵應節真人上進世宗肅皇帝,皇帝服用後,連生皇太子的藥。此方是用何首烏赤、白各一斤,同前麵的製作方法一樣九蒸九曬後研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懸浮物,取沉澱的撚成塊,以人乳十碗,浸勻曬幹研末;牛膝八兩,酒浸一日,同蒸了七次的何首烏蒸到第九次時止,然後曬幹;當歸八兩,酒浸一日後曬幹。枸杞子八兩,酒浸後曬幹;菟絲子八兩,酒浸生芽,研爛曬幹;補骨脂四兩,同黑芝麻一起炒香。忌用鐵器,用石臼杵成末,煉蜜和成彈子大的丸,共一百五十九。每日服三丸,清晨溫酒送下,午時薑湯送下,臥時鹽水送下。其餘的和成梧子大的丸,每日空腹用酒送服一百丸。服一劑後,烏須發,壯筋骨,固精氣,續嗣延年,妙處難以盡述。2.骨軟風疾(腰膝疼痛,遍身瘙癢,行步困難)。用何首烏(以有花紋者為最好)、牛膝各一斤,同在好酒中泡七夜,取出曬幹,搗爛,加棗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酒送下。3.皮裏作痛(不知痛在何處)。用何首烏末,薑汁調成膏塗搽,搽後用布包住,以火烘鞋底熨按。4.自汗不止。用何首烏末,調唾液,封臍上。5.腸風下血。用何首烏二兩,研為末。每服二錢,飯前服,米湯送下。6.破傷血出。用何首烏末敷上即止。有特效。7.瘰鬁結核(或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可治),用何首烏根洗淨,每日生嚼,並取葉搗爛塗患處。8.癰疽毒瘡。用何首烏不限量,在文火上熬煎,加酒等量,再煎開幾次後,存酒,隨時飲用;取藥渣焙幹,研為末,以酒煮麵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病愈後,藥可常服。9.大風癘疾。用何首烏(以大而有花紋者為好)一斤,泡淘米水中七天,反複蒸、曬數次,加胡麻四兩,再蒸再曬,研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一天服二次。10.疥癬。用何首烏、艾葉等分,水煎濃湯洗浴,可以解痛、生肌肉。用何首烏莖、葉煎湯洗浴,也有效。

土茯苓土茯苓

【釋名】也稱刺豬苓、山豬糞、草禹餘糧、仙遺糧、冷飯團、硬飯。[時珍說昔日禹王在山中穿行缺糧時,便采它充當糧食,而不采別的,所以有這麼多名字。

【集解】[藏器說草禹餘糧,生長在海畔山穀,根像杯盞連綴生長,一半生長在地麵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們采來當糧食充饑。[時珍說土茯苓,楚蜀山樹木叢生的山穀很多。像蓴一樣蔓生,莖上有細小的斑點。它的葉不對生,形狀頗似大竹葉但厚滑些,如瑞香葉但要長五六寸。它的根圓大像雞鴨蛋,連綴而生。相距遠的有一尺左右,相距近的隻有幾寸,它的肉柔軟,可以生吃。有赤、白二種,以白的為佳。

《中山經》說,鼓鐙山有一種草,名叫榮草。其葉如柳,其根如雞蛋,食用止風病,指的就是這種東西。以前的不知道使用它,弘治、正德年間,因流行楊梅瘡,人們便草率地使用輕粉藥來治療,結果瘡毒留在了筋骨間,致使全身潰爛。因此人們把土茯苓當作治梅瘡的要藥,因它的味甘淡平和,所以能解浸淫之毒,而無後患,其良效沒有能與之相比的。

【氣味】味甘、淡,性平,無毒。

【主治】把它當糧食吃不會感到饑餓,調中止泄,健行不睡。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治拘攣骨痛,惡瘡腫塊。解汞粉、銀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