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卷草部7(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釋名】也稱天胡荽、野園荽、鵝不食草、雞腸草。

【集解】[時珍說生於石縫及陰濕處。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氣中熏不堪食,鵝也不食。夏開細花,黃色,結細子。極易繁衍,僻地則鋪滿。孫思邈《千金方》載,一種小草,生於近水渠中濕處,狀類胡荽,名天胡荽,又名雞腸草。即此草。

【氣味】味辛,性寒,無毒。[時珍說味辛,性溫。汁製砒石、雄黃。

【主治】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去目翳。療痔病。解毒,明目,散目赤腫雲翳,耳聾頭痛腦酸,治痰瘧,鼻窒不通,塞在自落,又散瘡腫。

【發明】[時珍說鵝不食草,氣溫而升,味辛而散,為陽,能通於天。頭與肺為天,故能上達頭腦,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息肉;內過肺經,而治咳痰,散瘡腫。其除翳之功,尤顯神妙。

石胡荽

【附方】1.痰喘。用石胡荽研汁,和酒服。

2.目疾,翳障(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曬幹)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共研為末。先含水一口,取藥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內,以淚出為度。有的配方中減去青黛。此方名為“碧雲散”。3.塞鼻治翳。治法總結為詩歌一首: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於鼻內頻頻換,三日之間複舊明。4.牙痛。用棉裹鵝不食草,懷幹研末,嗅入與牙痛同側的鼻孔中。5.一切腫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燒存性)七分、當歸尾三錢,共搗爛,加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患處。6.濕毒脛瘡。夏季采石胡荽,曬收為末,每取五錢、汞粉五分,加桐油調成膏。先以茶洗淨患處,然後貼膏包好。將有黃水流出。五六日病愈。7.脾寒瘧疾。用石胡荽一把,搗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8.痔瘡腫痛。用石胡荽搗爛敷貼。

酢漿草酢漿草

【釋名】也稱酸漿、三葉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鳩酸、雀兒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孫施。

【集解】[恭說酢漿草生長在道旁陰濕處,成叢生。莖頭有三葉,葉如細萍。[時珍說此小草苗高一兩寸,叢生布地,極易繁衍。一枝有三葉,每葉分成兩片,晚上自動合貼在一起,如一整體。四月開小黃花,結小角,角長一二分,內有細子。冬季也不凋謝。

【氣味】味酸,性寒,無毒。

【主治】主各種小便淋漓,白帶濁黃,殺各種寄生蟲。搗爛後敷塗,治惡瘡痔瘺,治燒傷、燙傷及蛇蠍咬傷。食用,解熱渴。同地錢、地龍一起治尿路結石。煎湯洗痔、脫肛,很有效。洗後研末暖酒服。治婦人血結。

【附方】1.小便血淋。用酢漿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下。2.二便不通。用酢漿草一把、車前草一把,共搗取汁,加砂糖一錢調服,不通可再服。3.赤白帶下。用酢漿草陰幹,研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溫酒送下。4.痔瘡出血。用酢漿草一大把,加水二升,一天服三次,有效。5.癬瘡作癢。用酢漿草塗搽,數次即愈。

6.牙齒腫痛。用酢漿草一把,洗淨,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搗爛,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處,有效。

地錦

【釋名】也稱地朕、地噤、夜光、承認、草血竭、血見愁、血風草、螞蟻草、雀兒臥單、醬瓣草、猢猻頭草。[時珍說赤莖布地,故稱地錦。專治血病故稱血竭、血見愁。

【集解】[禹錫說地錦草生近道田野,出於滁州者尤良。莖葉細弱,蔓延於地。莖赤,葉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開紅花,結細實。取苗子用。

【氣味】味辛,性平,無毒。

【主治】主心氣,女子有陰疝血結。通流血脈,亦可治氣。主癰腫惡瘡,金刃撲損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附方】1.赤白痢。用地錦草洗淨、曬幹,研為末,米湯送服一錢。2.婦女血崩。用嫩地錦草蒸熟,加油、鹽、薑調食,並喝一二杯送。又方:地錦草陰幹,研為末,薑、酒調服一二錢,一服即可止崩。3.小便血淋。用地錦草加水搗服。4.刀傷出血不止。用地錦草搗爛塗上。5.風瘡癬疥。用血見愁草同滿江紅草一起搗成末,敷患處。6.趾間雞眼。先割破,令出血,用地錦草搗爛敷上,甚效。7.黃疸。用地錦草、羊膻草、桔梗、蒼術各一兩,甘草五錢,共研為末;另以陳醋二碗與皂礬四兩,同熬勻後,將藥末投入,再加白麵適量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醋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仙人草

【集解】[藏器說生長在庭院間,高二三寸,葉細有齒,像離鬲草。北方不能生長。

【主治】主小兒酢瘡、瘡頭小而硬的,則煮湯洗浴,同時搗爛後敷搽。丹毒入腹的,可飲中藥,並用此藥洗浴。另外,搗取汁滴目,可明目去翳。

陟厘

【釋名】也稱側梨、水苔、石發、水衣、水綿。

【集解】[別錄說生長在江南池澤地方。[時珍說陟厘有生長在水中及石上的兩種,蒙茸如發。有種獨自長在沒有石頭的、停積不流的汙水中,纏牽如絲綿的形狀。現在人們將其晾幹,製成苔蒲,可以吃。青苔也可以製成脯來吃,都對人有利。

【氣味】味甘,性大溫,無毒。

【主治】主心腹大寒,溫中消穀。助消化不良,止腹瀉。搗成汁服,治天行病心悶。製成脯吃,止渴病,禁食鹽。搗爛後外敷治丹毒。

幹苔

【集解】[時珍說這是一種海苔。有人晾幹後製成脯。海水鹹,故與陟厘不同。張華的《博物誌》裏說,幹苔像頭發一樣生長在海水中有石頭的地方,長尺餘,大小如韭菜。用肉和它摻在一起蒸來吃,非常鮮美。

【氣味】味鹹,性寒,無毒。[詵說多吃苔腦會出瘡疥,使人萎黃,少血色。有咳嗽的人不可以吃。

【主治】主甲狀腺腫大,嘔吐、腹瀉和腸道寄生蟲,煮汁服。心腹煩悶者,用冷水研細如泥,喝下它立即就好。除一些金屬毒物和藥毒。放入木孔中,殺蠹蟲。消茶積。燒成粉末吹入鼻中可止衄血。搗爛浸泡後可敷手背消腫痛。

【發明】[時珍說《夷堅誌》裏說,河南有一寺廟裏的僧人全部患了甲狀腺腫大,有個洛陽的僧人同他們住在一起,每次吃晚飯時都取出苔脯來同吃。過了幾個月,僧人頸部腫大的甲狀腺恢複了正常,才知道海裏的東西都能治好這種疾病。

石蕊

【釋名】也稱石濡、石芥、雲茶、蒙頂茶。

【集解】[藏器說生長在太山石上,如花蕊。《晉書》裏說,庾褒走入林慮山,以石蕊和木果當飯吃,於是得到長壽。[時珍說蒙頂茶,生長在兗州蒙山石上。因煙霧熏染,日久結成,屬苔衣類。那裏的人在初春刮取來曝曬幹後饋贈人,稱它為雲茶。其狀呈白色,輕薄如花蕊。其香氣美如蕈,其味甘澀如茗。不可以煎來喝,隻適宜咀嚼以及浸成水喝,清涼有味。庾進入山把它當糕點吃,隻是用以代替茶喝而已。當然長壽的原因,不一定全是因為這種藥物。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主明目,益精氣,使人不饑渴,輕身延年。生津潤喉,解熱化痰。

地衣草

【釋名】也稱仰天皮、掬天皮。

【集解】[大明說即陰濕地被日曬起的苔蘚。[藏器說濕地上苔衣中狀如草者。

【氣味】味苦,性冷,微毒。

【主治】主心痛中惡。主馬反花瘡,生油調敷。明目。研末,新汲水服,治中暑。

昨葉何草

【釋名】也稱瓦鬆、瓦花、向天草。赤者名鐵腳婆羅門草、天王鐵塔草。[頌說瓦鬆如鬆子作層。故名。

【集解】[恭說昨葉何草生於上黨屋上,如蓬。初生高尺餘,遠望如鬆栽。[誌說處處都有。生於年久瓦屋上。六七月采昨葉何草苗,曬幹。

【氣味】味酸,性平,無毒。[時珍說《庚辛玉冊》說,向天草即瓦鬆,陰草。生屋瓦上及深山石縫中。莖如漆圓銳,葉背有白毛。有大毒。燒灰淋汁沐發,發即落。

誤入目,令人瞽。

【主治】主口中幹痛,水穀血痢,止血。生眉發膏為要藥。行女子經絡。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塗諸瘡不斂。

【附方】1.小便沙淋。用瓦罐煎濃湯,趁熱熏洗小腹,約兩時後可以下沙通便。2.通經破血。用鮮瓦花五兩熬膏,當歸須、幹漆各一兩,燒煙盡,當門子二錢,共研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紅花湯送下。3.頭風白屑。用瓦鬆曬幹,澆灰淋汁熱洗。六七次後即見效。4.湯火傷。用瓦鬆、柏葉同搗爛,敷塗。5.惡瘡。用瓦鬆陰幹,研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淨患處,然後以藥末塗搽。

卷柏

【釋名】也稱萬歲、長生不死草、豹足、求股、交時。[時珍說卷柏、豹足,像其形。萬歲、長生,言其耐久。

【集解】[別錄說卷柏生於常山山穀石間。五月、七月采,陰幹。[弘景說今出近道。叢生於石上,細葉似柏,屈藏如雞足,青黃色。[頌說春生苗,似伯葉而細,拳攣如雞足,高三五寸。無花、子,多生於石上。

【氣味】味辛,性溫,無毒。

【主治】主五髒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腫瘕血閉絕子。久服輕身和顏色。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痿蹶,強陰益精,令人好容顏。通月經,治屍疰鬼疰腹痛,百邪鬼魅啼泣。鎮心,除麵頭風,暖水髒。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附方】1.大腸下血。卷柏、側柏、棕櫚等分,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酒下。亦可飯丸服。2.遠年下血。卷柏、地榆焙等分。每用一兩,水一碗,煎數十沸,通口服。

玉柏

【釋名】也稱玉遂。

【集解】[別錄說生於石上,如鬆,高五六寸,紫花。用莖葉。[時珍說此即石鬆之小者。人皆采置盆中養,數年不死,呼為千年柏、萬年鬆。

【氣味】味酸,性溫,無毒。

【主治】輕身,益氣,止渴。

石鬆

【集解】[藏器說生於天台山石上,似鬆,高一二尺。山人取根莖用。[時珍說此即玉柏之長者。名山皆有。

【氣味】味苦、辛,性溫,無毒。

【主治】久患風痹,腳膝疼冷,皮膚不仁,氣力衰弱。久服去風雪風瘙,好顏色,變白不老。浸酒飲,良。

桑花

【釋名】也稱桑蘚、桑錢。

【集解】[大明說生於桑樹上的白蘚,如地錢花。刀刮取炒用。不是桑椹花。

【氣味】味苦,性暖,無毒。

【主治】健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治熱咳。

【附方】大便後血。桑樹上白蘚花,水煎服,或末服。亦止吐血。

馬勃

【釋名】也稱灰菰、牛屎菰。

【集解】[別錄說馬勃生於園中久腐處。[弘景說紫色虛軟,狀如狗肺。說生於濕地及腐木上,夏秋采。大[時珍說以生布張開,將馬勃於上摩擦,下以盤承,取末用。

【氣味】味辛,性平,無毒。

【主治】惡瘡馬疥。敷諸瘡甚良。去膜,以蜜拌揉,以水調呷,治喉痹咽疼。消肺散血,解熱毒。

【發明】[時珍說馬勃輕虛,是上焦肺經藥。故能清肺熱、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諸病。

【附方】1.咽喉腫痛,不能咽物。用馬勃一分、蛇蛻一條,燒為末,棉裹一錢,含咽。2.失音。用馬勃、馬牙消,等分為末,加砂糖和成丸子,如芡子大。噙口內。3.久咳。用馬勃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送下。4.積熱吐血。用馬勃研為末,加砂糖做成丸大,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5.妊娠吐血及鼻血。用馬勃研為末,濃米湯送服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