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卷草部7(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與蓴,是一個種類兩個品種。根連在水底,葉浮於水上,其葉子像馬蹄且圓形的,是蓴;葉子如蓴但微尖長的,是

。夏月都開黃色花,也有開白花的。結的果實大如棠梨,內中有細子,江南人常吃它。

【氣味】味甘,性冷,無毒。

【主治】主消渴,去熱,利小便。搗成汁服,去寒熱。搗成粉敷各種腫毒和皮膚丹毒。

【附方】1.一切癰疽。用莕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各取半碗,同苧麻五寸去皮,以石器搗爛,敷患處。2.穀道生瘡。用莕葉搗爛,棉裹納入下部,每日三次。

【釋名】也稱茆、水葵、露葵、馬蹄草。

【集解】[保升說葉似鳧葵,浮在水上。莖采來可以吃。花呈黃白色,子呈紫色。三月至八月,莖細,黃赤色,長短隨水的深淺而變化,名為絲蓴,味甜體軟,九月至十月莖漸漸粗硬。十一月萌在泥中,粗短,名為瑰蓴,味苦體澀。人們隻有取汁作羹,尤勝於雜菜。[時珍說蓴生長在南方菏澤中,隻有江南人喜歡吃它。葉如荇菜但不太圓,形似馬蹄。其莖紫色,柔軟光滑可做羹。夏月開黃花,結果實呈青紫色,大小如棠梨,中有細子。春夏天嫩莖沒有長葉的名為稚蓴。葉稍有些舒展的名為絲蓴,其莖像絲一樣。到秋天老後就叫葵蓴,或者叫豬蓴,隻可以用來喂豬。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蓴

【主治】主消渴熱痹。和鯽魚做成湯吃,有下氣止嘔功能。補大小腸虛氣,但不宜過多。治熱症,滋補腸胃,安下焦,利尿去水腫,解百藥毒和毒物。

【發明】[弘景說蓴性冷而補,下氣。與鱧魚做成湯吃,有利尿消腫作用。然而性滑,美食家不可以多用。[恭說蓴,長期吃對人大有好處。和鮒魚做成湯吃,主治胃消化不良。並對老人有宜,應列為上品。[藏器說蓴體滑,經常吃會發氣,使關節活動不利,特別愛睡覺。《腳氣論》中叫人們吃它,這是很大的錯誤。溫病後,脾虛消化食物的功能差,吃了不利於身體。我是靠近湖邊久居的人,親見湖中有蓴、藕。流行疫病時,饑餓的人摘取蓴來吃,病雖然好了,但人也快死了。到秋天大旱時,易患血痢。

【附方】1.一切癰疽。春夏用蓴菜莖,冬月用子,搗爛敷患處。2.頭上惡瘡。以黃泥包豆豉煨熟,取出研末,以蓴菜汁調和敷患處。

水藻

【釋名】[時珍說藻為水草中有花紋者。

【集解】[頌說生長於水中,到處都有。陸璣注釋道:藻生於水底,有二種。一種葉子像雞蘇,莖如筷子,長四五尺;一種葉子像蓬蒿,而莖如釵股,稱為聚藻。二種藻都可以吃,熟時可去腥氣,與米糝蒸製

成食品,味道很滑美,饑荒時可用來充當糧食。[時珍說藻有二種,水中很多。水藻葉子二三寸長,兩兩對生,即是馬藻;聚藻,葉子細如魚鰓狀,節節連生,就是水蘊,俗名叫鰓草,又叫牛尾蘊。《爾雅》裏說,,是牛藻。郭璞注釋道,細葉蓬茸,如絲可愛。一節數寸長,長的有二三十節,就是蘊。二藻都可以吃。《左傳》裏記載,蘋和藻可作為蔬菜。

【氣味】味甘,性大寒、滑,無毒。

【主治】主去暴熱、熱痢,有止渴功能,方法是搗成汁服。小兒赤白風疹、火焱熱瘡,搗爛敷上就好。

【發明】[思邈說凡天下最冷的,沒有超過藻菜的。患有熱毒腫並有丹毒的人,取水中的藻菜搗爛後敷上,厚達三分,其效無比。

海藻

海藻

【釋名】也稱落首、海蘿。

【集解】[弘景說生長在海島上,黑色如亂發。有二種:馬尾藻,長在淺水中,如短馬尾;大葉藻,生長在深海中,葉如水藻而大,海邊的人用繩係住腰,潛入水中去摘取它。五月以後,有大魚出來傷人,就不能去摘取了,現在一些靠近海邊的地方采取的,又叫作海菜,這是立個名而已,將其賣往四方各地,或用薑,醋把它醃製成酸菜。

【氣味】味苦、鹹,性寒,無毒。

【主治】主甲狀腺腫大,頸部包塊癰腫,腹部包塊。安神,利小便。

海帶海帶

【集解】產於東海水中的石頭上。似海藻而且粗些,柔韌而且長,人們常吃它,醫家則用它下水。

【氣味】味鹹,性寒,無毒。

【主治】主催生,治婦人病及風下水。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功能與海藻相同。

昆布

【釋名】也稱綸布。

【集解】[藏器說生長在海中。葉子像手,大小像蒲葦,紫赤色,柔韌可以吃。[時珍說出產在登、萊兩州的,一般都搓成繩索;出產在閩、浙的,葉子大而像菜。

【氣味】味鹹,性寒、滑,無毒。

【主治】主各種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核潰爛。將其含在嘴裏吸其汁,治陰部疝腫。另外,還可去麵腫,消十二種水腫。

【發明】[詵說昆布下氣,長期服用使人變瘦。無甲狀腺炎病的人不要長吃。海島上的人愛吃它,因為沒有什麼好菜,隻有吃它。吃久了適應後,病也不生了,於是將它的功用傳給北方人。北方人吃了以後都生了病,是因為水土不適宜。故凡是海中菜,都對人有損害,不可多吃。

【附方】1.膀胱結氣,小便不通。用高麗昆布一斤,淘米水浸一夜,洗去鹹味,用一斛水煮熟,劈細,放入蔥白一把,切成一寸長的小節,再煮到很爛,放鹽醋,糝薑橘椒粉末,調和後吃。2.癭氣結核,瘰鬁腫硬。用昆布一兩,洗其鹹汁,曬幹為末。每取一錢,以棉裹好,放醋中浸過,口含咽汁味盡即換。3.項下漸腫成癭。用昆布、海藻,等分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杏核大。隨時含咽。

水鬆

【集解】[弘景說形狀如鬆。[頌說出產於南海及交趾,生長在海水中。

【氣味】味甘、鹹,性寒,無毒。

【主治】主溪毒和水腫,催生。

石斛

【釋名】也稱金釵、禁生、林蘭、杜蘭。

【集解】[別錄說石斛生於六安山穀水旁石上。七八月采莖,陰幹。[恭說今荊襄及漢中、江左又有二種:一種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性冷,名麥斛;一種莖大如雀髀,葉在莖頭,名雀髀斛。其他斛如竹,節間生葉。[時珍說石斛叢生石上。根糾結甚繁,幹則白軟。莖葉生皆青色,幹則黃色。開紅花。節上自生根須。人石斛折下,以砂石栽種,或以物盛裝掛在屋下,經年不死,俗稱千年潤。

【修治】[敩說去根頭,用酒浸一宿,暴幹,以酥拌蒸,從巳時至酉時,徐徐焙幹,用入補藥有效。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之才說與陸英相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蠶。

【主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定誌除驚。輕身延年。益氣除熱,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痹,骨中久冷,補腎益力。壯筋骨,暖水髒,益智清氣。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

【發明】[敩說石斛鎮涎,澀丈夫元氣。酒浸酥蒸,服滿一鎰,永不骨痛。[宗奭說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時珍說石斛氣平,味甘、淡、微鹹,陰中之陽,主降,是足太陰脾、足少陰右腎之藥。囊濕精少,小便餘瀝者,宜加。一法:每以二錢入生薑一片,水煎代茶飲,甚清肺補脾。

骨碎補

【釋名】也稱猴薑、胡孫薑、石毛薑。[藏器說骨碎補本名猴薑。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命此名。江西人稱為胡孫薑。以像其形。

【集解】[誌說骨碎補生於江南。根寄樹石上,有毛。[頌說今淮、浙、陝西、夔路州郡皆有。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陰處,引根成條,上有黃赤毛及短葉附之。抽大葉成枝。葉麵青綠色,有青黃點;背青白色,骨碎補有赤紫點。春生葉。至冬幹黃。無花實。采根入藥。[時珍說根扁長,略似薑形。葉有椏缺,頗似貫眾葉。

【氣味】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破血止血,補傷折。主骨中毒氣,風雪疼痛,五勞六極,足手不收,上熱下冷。惡瘡,蝕爛肉,殺蟲。研末,豬腎夾煨,空心食,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疼。

【發明】[頌說骨碎補,入婦人血氣藥。蜀人治閃折筋骨傷損,取根搗篩,煮黃米粥,和裹傷處有效。[時珍說骨碎補,是足少陰藥,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

【附方】1.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用骨碎補二兩,銼細,慢火炒黑,研為末,常以擦齒,有口津,吐出或咽下均可。2.耳鳴耳閉。用骨碎補削作細條,炮過,乘熱塞耳中。3.屙血。用骨碎補(燒存性)五錢,酒或米湯送下。4.長久泄痢。用骨碎補研為末,放入豬腎中煨熟吃下,即止。

石韋

【釋名】也叫石皮、石蘭。[弘景說蔓延長於石上,葉子長得像皮,所以得名為石韋。

【集解】[弘景說到處都有。[恭說一般都叢生在石旁的陰處,也不牽藤。生在古瓦房上的叫瓦韋。石韋的葉子如柳葉,葉背有毛,卻長有斑點,就像樹皮,三月開花,二月采葉陰幹用。[時珍說多生在背陰的崖縫處,它的葉子大的長近尺,寬有寸餘,柔韌如同樹皮,背麵有黃毛。也有一種葉如杏葉的,生長在石上,其性與前者相同。其中葉背有金星的,叫金星草。

【氣味】味苦,性平,無毒。

【主治】主勞熱邪氣,利小便,可止煩下氣,通膀胱,補五勞,安五髒,去惡風,益精氣。治遺尿淋漓,炒後為末,用冷酒調服,治背部的癰疽。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附方】1.小便淋痛。用石韋、滑石,等分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2.便前有血。用石韋研為末,以茄子枝煎湯送服二錢。3.氣熱咳嗽。用石韋、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4.崩中漏下。用石韋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景天

【釋名】也稱慎火、戒火、救火、據火、護火、辟火、火母。[弘景說人皆盆盛,養於屋上,說以避火。故名。

【集解】[別錄說生長在太山川穀,現在南北都有。[頌說人們種植在院庭裏,或者栽在屋上。春天生出苗葉,像馬齒莧但要大些,作層而上。莖很脆弱。夏至開紅紫色碎花,秋天後枯死,也有留下老根的。苗、葉、花都可用。[宗說也很容易種植,把折斷的枝埋在土中,灌溉它十天便可成活。[時珍說人們常把景天栽在石山上。二月長苗,脆莖,微帶赤黃色。高一二尺,折斷它有汁流出。葉子呈淡綠色,光澤柔厚,形狀像長匙頭以及胡豆葉但沒那麼尖。夏天開小白花,結的果實如連翹但要小些,內中有像粟粒一樣的黑子。其葉子味微甘苦,炸熟水淘後可以吃。

【氣味】味苦,性平,無毒。

【主治】主大熱火瘡,去機體煩熱及邪惡氣。各種蠱毒,寒熱風痹,各種不足。療金屬外傷,止血。煎水給小兒景天洗澡,去煩熱驚氣。風疹惡癢,小兒丹毒及發熱狂熱,赤眼頭痛,寒熱遊風,女人帶下。

花治女人白帶不斷,赤白,輕身明目。

【附方】1.小兒驚風。用景天(幹)半兩,麻黃、丹參、白術各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半錢,漿水調服。三四歲的小兒可服一錢。2.嬰兒風疹及瘡毒。用景天苗葉五兩和鹽三兩,同研細,絞取汁,以熱手抹塗,一天兩次。3.熱毒丹瘡。用景天搗汁塗搽。一晝夜宜搽一二十次。4.漆瘡作癢。揉景天草塗搽。5.眼中生翳,澀痛難開。用景天搗汁,一天點三五次。

石胡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