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卷草部7(1 / 3)

第七卷草部7

菖蒲

【釋名】也稱昌陽、堯韭、水劍草。

【集解】[頌說到處都有生長,春天長青葉,長一二尺左右,其葉心有脊,形狀像劍。一根旁邊引出三四根,旁根的節更密,一寸長就不少於九節,也有十二個節的。剛采摘時虛軟,曬幹後才變堅實。折斷月移栽更容易成活,這叫石菖蒲,可以治各種心痛病。

根〔氣味〕味辛,性溫,無毒。

〔主治〕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治耳聾。長吃使人年輕,不健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誌不老。主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做浴湯。治耳鳴頭昏淚下,鬼氣,殺諸蟲,惡瘡疥瘙。除風下氣,丈夫水髒,女人血冷。又治中風癲癇。搗成汁能解巴豆、大戟毒。〔發明〕開國之初,周顛仙看見太高祖皇帝經常喝菖蒲泡的水。問其中的原因,他說吃了它不會得有腹痛的病。太高祖皇帝在禦製碑中曾記載了這事。菖蒲氣溫,味辛,是手少陰(心)、足厥陰(肝)的藥。心氣不足的人用它,虛則補其根本。肝苦急用辛來補治它就是了。《道藏經》中有《菖蒲傳》一卷,上說,菖蒲,水草中的精英,神仙般的靈丹妙藥。方法是:采摘緊小似魚鱗的那種一斤,用清水和淘米水各泡一夜,刮去皮後切開,曬幹後搗碎篩選,用糯米粥和勻,再放入蜜糖攪攔,製成如梧子大的藥丸,用稀葛袋裝,置風口處風幹。每日服三十丸,睡前再服三十丸。其藥以五德配五行,葉青、花赤、節白、心黃、根黑。能治一切風症、手足頑固性麻痹,癱瘓手足不遂,肝、脾、腎、心、肺勞傷,補血補腦,堅骨髓,長精神,潤五髒六腑,開胃口,和血脈,益口齒,明耳目,除腸蟲。婦人帶下,產後血暈,並且要用酒服。如果能夠長期服用,能使白發變黑,牙齒落了再生。河內葉敬的母親中風,服菖蒲一年病就好了。寇天師求道,服用幾年後成仙,其廟前長的菖蒲,至今仍然茂盛。鄭魚、曾原等人,都是服用了菖蒲而得道。據葛洪《抱樸子》中說,韓眾服菖蒲十三年,身上長毛,冬天袒胸露臂而不寒冷,日記萬言。商丘子不娶,隻食菖蒲根,不餓不老,不知所終歲月。《神仙傳》說,鹹陽王典吃菖蒲得到長生。安期生采一寸九節菖蒲服後,成仙而去。傳說,石菖蒲放置一盆於茶幾上,夜晚看書則收油燈煙,以免傷害眼睛,取其葉尖露水洗眼,能增強視力,久了能在白天看見星星。或放置於屋外,次日早晨用酒服尤妙。蘇東坡說,凡草生石上,必須用少量的土覆蓋其根,隻有石菖蒲洗去泥土,漬以清水,放置於盆中,可數十年不枯。節葉堅決,根須聯絡,蒼然於幾案間,久更可喜。其延年治病的功效,非昌陽可比擬。

葉〔主治〕洗疥瘡、大風疥。

【附方】1.癲癇風疾。用菖蒲搗成末,以豬心一個剖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2.喉痹腫痛。用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服。3.鼓脹(食積、氣積、血積)。用石菖蒲八兩,銼細,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後,去掉斑蝥,研為細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溫水送下。4.肺損吐血。用九節菖蒲末、白麵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送下。一天服一次。5.赤白帶下。用石菖蒲、破故紙等分、共炒為末。每服二錢,以菖蒲泡酒調服。一天服一次。6.產後流血不止。用菖蒲一兩半,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去渣,分三次服。飯前溫服。7.病後耳聾。用菖蒲汁滴耳中。8.眼長挑針。用菖蒲根同鹽一起,研為末,敷患處。9.癰疽。用生菖蒲搗爛貼瘡上。如瘡幹燥,則以菖蒲研末,加水調勻塗搽。10.熱毒濕瘡(遍身生瘡,痛而不癢,粘著衣被,不能安睡)。用菖蒲三鬥,曬幹,研為末,撒床上,令病人裸臥,遍體著藥,再蓋衣被,既不粘衣,又可得睡,其瘡如失。

香蒲、蒲黃

【釋名】也稱甘蒲、醮石。花上黃粉名蒲黃。

【集解】[頌說處處都有生長。春初生嫩葉,出水時呈紅白色,毛茸茸的樣子。取它的中心種入地長成白蒻,大如匕柄的用來生吃,甜脆。又可醋浸,就像吃筍那樣,很美。《周禮》裏稱為蒲菹。現在也有人吃香蒲。至夏天從叢葉中抽出花梗,花梗在頂端,像武士的棒杵,故民間稱它為蒲槌。花中蕊屑細如金粉的,稱為蒲黃。當欲開時,便采取它。市民用蜜理後當作果品來賣。[時珍說蒲叢生在水邊,似莞但狹小,有脊但柔軟,二三月生苗,采其嫩根,煮後再醃製,過一夜可吃。也可以炊吃、蒸吃及曬幹磨粉做成餅吃。《詩》裏說:“其蔌伊何?惟筍及蒲”。八九月收葉作為席,也香蒲、蒲黃可以當作扇子,軟滑而且溫暖。江南還有一種青茅,又名三脊茅,其形狀像香蒲,以前的人進獻給宗廟用來過濾酒。

一名蒲筍〔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五髒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固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生吃,止消渴,去熱燥,利小便,補中益氣,和血脈。搗成汁服,治孕婦勞熱煩躁,胎動下血。

蒲黃〔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淤血。長期服用能輕身強壯體魄,延年益壽。治便血、鼻血、吐血、尿血等各種血症。又可止女子月經過多、月經不調、血氣心腹痛、孕婦流血或流產。排膿,消瘡痔遊風腫毒,下乳汁,止泄精,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發明〕[宗奭說蒲黃,汴人初得到,除去滓,用水調和成膏,劈成塊,吃了它能解心髒虛熱,小兒特別喜歡吃它。過一個月後藥就幹枯了,色味都變淡,必須用糖水調和,不可以多吃,讓人泄痢。

【附方】1.妒乳乳癰。蒲黃草根搗糊敷,並煎汁服。2.熱毒下痢。蒲根二兩,粟米二合,水煎服,一日二次。3.舌脹滿口。用手蘸蒲黃的粉末捏它,或者加點幹薑粉末更好。也治重舌,語言不清。4.肺熱鼻血。蒲黃、青黛各一錢,新汲水服。5.吐血唾血。蒲黃末二兩,每日溫酒或冷水服三錢。6.腸痔出血。蒲黃末方寸匕,水服,每日三次。7.胎動欲產(日月未足者)。蒲黃二錢,井華水服。8.產婦催生。蒲黃、地龍洗焙,陳橘皮等分,研末。以新汲水煎服。9.關節疼痛。取蒲黃八兩,熟附子一兩,搗為末,每次服一錢,涼水服下。

苦草

【集解】[時珍說生湖澤中,長二三尺,狀如茅、蒲。

【主治】婦人白帶,煎湯服。主嗜幹茶,麵黃無力。研末,和炒芝麻不時幹嚼。

【釋名】也稱水花、水

【集解】[弘景說此是水中的大萍,不是現今的浮萍。五月開花,白色。楚王渡江所得到的,就[藏器說水萍有三種。大的叫,葉子圓形,葉寬一寸左右。小萍是溝渠裏長的那[時珍說浮萍在池澤有水的地方生長很多,到春天開始生長。有的說是楊花變化而來。一葉經一夜就能生長出好幾葉。葉子下麵有微須,是其根。一種兩麵都是綠色。一種正麵是青色而背麵是紫色、赤如血,稱為紫萍。

【氣味】味辛,性寒,無毒。

【主治】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常服使身體輕靈。用來沐浴,可生毛發。另主下氣可治熱毒、風熱症、疔瘡腫毒、湯火傷、風疹。搗成汁服,主治水腫,利小便。研成末,酒服二錢,治人中毒。主風濕麻痹、腳氣、跌打損傷、眼紅視物不清、口舌生瘡、吐血鼻血、癜風丹毒。

【發明】[時珍說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邪汗。民間流傳宋朝東京開河,掘出一石碑,碑上有用梵書大篆體刻的詩一首,沒有人能知曉。真人林靈素逐字辨別翻譯,原來是一治療中風的藥方,名為去風丹。詩裏寫道:“天生靈草無根幹,不在山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飄水麵。神仙一味去沉屙,采時須在七月半。選甚癱風與大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鐵鏷頭上也出汗。”其方法是:把紫色浮萍曬幹,搗成細粉末,和蜜糖一起煉成彈子大小的丹丸。每次服一粒,用豆淋酒化下,治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偏正頭風、口眼歪斜、一切無名風及腳氣、跌打折傷,及胎孕有傷。服用百粒以上,可完全康複。此藥方後人改名為紫萍一粒丹。

【附方】1.傷寒。用紫背浮萍一錢、犀角屑半錢、釣藤鉤幾個,共研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以出汗為度。2.消渴。喝水甚多。用浮萍搗汁服。又方:用幹浮萍、栝樓根,等分為末,加入乳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空心服二十丸。痛三年者,服藥數日可愈。3.水腫,小便不利。用浮萍曬幹,研為末。每服一匙,開水送下。一天服二次。4.吐血。用紫背浮萍(焙)半兩、黃芪(炙)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薑蜜水調下。5.中水毒病(手足指冷至膝肘)。用浮萍曬幹,研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6.脫肛。用紫背浮萍為末,幹敷患處。此方名

“水聖散”。7.風熱隱疹。用浮萍(蒸過,焙幹)、牛蒡子(酒煮,曬幹,炒)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至二錢,薄荷送下。一天服二次。8.風熱丹毒。用浮萍搗汁塗搽。9.汗斑癜風。夏季收紫背浮萍曬幹,每以四兩煎水洗浴,並以萍直接搽抹。水中加漢防己二錢亦可。10.大風癘疾。春末采浮萍草,淘三五次,窨三五日,焙為末。避日光收存。每服三錢,飯前服,溫酒送下。忌食豬肉。又方:用浮萍日幹為末,入消風散五兩。每服五錢,水煎,頻飲。同時以浮萍煎湯洗浴。11.毒腫初起。用浮萍搗爛敷患處。12.燒煙去蚊。夏季取浮萍陰幹燒成灰,可將蚊蟲熏去。

【釋名】也田字草稱菜、四葉菜、田字草。

【集解】[弘景說五月開花,白色,不是溝渠中所生長的萍。[恭說萍有三種,大的叫,其次的叫荇,葉子都相似為圓形。小的就是水上的浮萍。[藏器說葉圓形,寬一寸左右,葉下有一點如水沫。《爾雅》裏道,大的叫蘋。陸璣注釋說,又粗又大的稱為可以糝蒸來吃,還可用苦酒淹它按酒。李時珍說:是四葉菜。葉浮水麵,根連水底。其莖細,其葉大,正麵呈青色而背麵呈紫色,有細紋,很像馬蹄決明的葉子。四葉合成,中折十字。夏秋天開小白花,故稱為白。

其葉攢簇如萍,故《爾雅》裏稱大的為。《呂氏春秋》裏說,美妙菜肴中,有昆侖的,指的就是這種。[時珍說葉徑一兩寸,有一缺口而且形圓如馬蹄的,是蓴。像蓴但稍長的,是。其花黃白二色都有。葉徑四五寸,如小荷葉而且開黃花,結的果實像小角黍的,是萍蓬草。楚王所得的萍實,是這種萍的果實。四葉合成一葉,像田字形狀的,是。如此分別,非常明了。還有,項氏說白生長在水中,青

生長在陸地。按現今的田字草看,有水、陸二種。陸地上的多生長在稻田沮沼的地方,其葉四片合一,與白一樣,但莖生長在地麵上,高三四寸,不可以吃。

有人取以煆硫結砂煮汞,稱為水田翁。項氏所說的青,大概就是指這

種。

【氣味】味甘,性寒、滑,無毒。

【主治】主暴熱,下水氣,利小便。搗爛塗熱瘡有效。搗成汁喝,治蛇傷毒入體內。曝曬幹,與栝樓等分製成粉末,人乳和勻製成丹丸服,止消渴。

萍蓬草

【釋名】也稱水粟、水栗子。

【集解】[藏器說生長在南方池澤中。葉大似荇。花也呈黃色,未開時形狀像袋。其根像藕,饑年可以充當糧食。[時珍說萍蓬草,三月出水,莖大如指。葉子像荇葉但大些,徑四五寸,開初時像荷葉,六七月開黃花。結的果實像角黍,長二寸左右,內有細子一包,如罌粟。農夫采摘,洗擦後去皮曝蒸,搗碎取米可以做成粥飯吃。其根大如栗,似雞頭塊根,有藕香栗子味。

子〔氣味〕味甘、澀,性平,無毒。〔主治〕主助脾厚腸,令人不饑。

根〔氣味〕味甘,性寒,無毒。〔主治〕煮食補虛勞、增強體萍蓬草力,厚腸胃,久食不饑。

莕菜

【釋名】也稱鳧葵、水葵、水鏡草、靨子菜、金蓮子、接餘。

【集解】[頌說湖池水澤之處都有生長。葉子像蓴但莖澀,根很長,花呈黃色。郭璞注《爾雅》道:叢生在水中。圓形葉長在莖端,長短隨水的深淺而變。陸璣在《詩疏》裏道:荇,莖白色而且葉子呈紫赤色,正圓,徑寸餘長,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上青下白,可以按酒。用苦酒浸其白色的莖,肥美。[時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