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一卷木部2(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5.裏急後重。用無蛀的皂角子(米糠炒過),加枳殼(炒過),等分為末,以飯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湯送下。6.小兒流涎(脾熱有痰)。用皂角子仁半兩、半夏(薑湯泡七次)一錢二分,共研為末,加薑汁調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7.婦女難產。吞皂角子二枚。8.風蟲牙痛。用皂角子研為末,棉裹彈子大兩顆,醋煮熱,交替熨患處。每日可熨三五次。9.一切疔腫。用皂角子仁研末敷塗,五日可愈。10.年久瘰鬁。用無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硇砂二錢,同煮幹,炒令酥。依鬁子多少,每一鬁子服一粒,細嚼後米湯送下。酒浸煮服亦可。體虛的病人不用硇砂。〔皂角刺〕1.小便淋閉。用皂角刺(燒存性)、補骨脂,等分為末,酒送服適量。2.腸風下血。用皂角刺灰二兩,胡桃仁、破故紙(炒)、槐花(炒)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3.傷風下痢(傷風久不愈,下痢膿血一天數十次)。用皂角刺、枳實(麩炒)、槐花(生用)各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每天服二次。4.胎衣不下。用皂角刺燒成灰,研為末,酒送服三錢。5.乳癰。用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6.瘡腫無頭。用皂角刺燒成灰,研為末,酒送服三錢,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處如針刺為見效。7.大風鬁瘡。用黃檗末、皂角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服,酒送下。服藥後,吃粥兩三天及補氣藥數劑。如四肢浮腫,用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和引風之物。8.背瘡不潰。用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芪(焙)一兩、甘草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以酒一碗,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渣乘熱下。

無患子

【釋名】又名木患、肥豬子、油珠子、菩提子、鬼見愁。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深山中。樹很高大,枝和葉都像椿,但其葉對生。五六月開白花,結大如彈丸的果實,形狀似銀杏及苦楝子,生青熟黃,老時有皺紋,黃時肥如油炸的形狀,味辛且硬。它的蒂下有兩個小籽,相互連接托著果實。果實中有一顆核,非常堅硬,呈黑色,似肥皂莢的核,而且正圓如珠。殼中有仁似榛子仁,可以炒來吃。崔豹《古今注》載,世人相傳用此木製成的器具,可以驅鬼神,道家的禳解方中也用到它。又可取出子來做念珠,故有無患、鬼愁、菩提等名稱。現在的人多在十月采摘果實,煮熟後去核,搗和麥麵或豆麵,作為洗澡去汙垢的藥物,與肥皂相同,用來洗珍珠則更好。

武當山所出產的一種果子,也叫鬼見愁,實際上是樹莢的子,其形正如刀豆子而呈褐色,但不是無患子。

子中仁〔氣味〕味辛,性平,無毒。〔主治〕煨來吃,辟惡氣,去口臭。

子皮〔氣味〕味微苦,性平,有小毒。〔主治〕咽喉腫痹,研後納入喉中,立開,又主滌垢,去麵瘛、飛行。

無食子

【釋名】又名沒石子、麻荼澤。

【集解】[恭說生長在西域的沙磧之地,樹似檉,波斯人把它當果子吃。[禹錫說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無食子產自波斯國,稱為摩澤樹,高六七丈,樹圍八九尺,葉似桃樹葉但稍長。三月開白色花,花的中心微紅。子呈圓形如彈丸,生青熟黃。其樹一年長無食子,一年長拔屋子,果的大小如手指,長三寸,子仁如栗黃可以吃。[時珍說《一統誌》載,無食子,出產於大食國各地。樹像樟,果實如中國茅栗。

【氣味】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能益血生精,和氣安神,烏須發治腸虛冷引起的腹瀉,赤白

【釋名】也稱訶子。

【集解】[頌說生長在嶺南一帶,廣州最盛產。花呈白色。果子的形狀似橄欖,呈青黃色,果皮與肉連著,七八月成熟,以六棱的為好。《嶺南異物誌》載,廣州法性寺有四五十株。子很小而味不澀的訶黎勒,都有六個棱。每年州裏的貢品,隻用這個寺廟裏的訶黎勒。寺裏有古井,樹根蘸水,水味不鹹。每當果子成熟時,若有貴客來到,院僧就用它煎湯來筵請客人。其方法:用新摘的訶黎勒五枚,甘草一寸,切破,汲訶黎勒井水同煎,顏色像新茶。現在這個寺被稱為乾明古寺,尚在,還存有六七株舊樹。南海一帶仍有用此湯招待貴客的習俗,然而煎的方法不必完全照搬。訶黎勒未成熟時隨風飄落在地上的,稱為隨風子,曬幹後收起來,以小的為好,當地人認為它特別珍貴。

〔氣味〕味苦,性溫,無毒。〔主治〕治冷氣,下食。破胸膈氣滯,通利津液,化痰下氣,消食開胃,調中,除煩治水。治心腹脹滿,霍亂,嘔吐,五膈氣等病症。療肺氣不足所致的氣喘,以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婦女非經期陰道流血,流產。長期服用,可使頭發由白變黑。對長久腹瀉引起的肛門疼痛和產婦陰部疼痛,可同蠟燒煙熏,或煎湯熏洗。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二三枚特別好。[時珍說嵇含《草木狀》載,用此果製成飲料經常服用,可使髭發白的變黑。[慎微說《廣異記》裏說,高仙芝在大食國得到訶黎勒,長三寸,將其擦抹肚下,便覺腹中疼痛,隨後腹瀉十幾次,懷疑是訶黎勒在作怪。後來大食國長老告訴他,人帶上此物,一切病都可消除,腹瀉排出的是體內惡物。仙芝於是把它看作珍寶,後來被誅殺,訶黎勒就遺失了。

葉〔主治〕治氣,消食化痰,止渴及瀉痢,煎來飲服,功用與訶黎勒相同。[時珍說唐包佶寫有詩歌《病中謝李吏部惠訶黎勒葉》。

核〔主治〕磨白蜜注入目中,去風赤澀痛。

【附方】1.下氣消食。用訶子一枚,研為末,另以水一升,在瓦器中煎開幾次後下藥,再煎開幾次,加鹽少許飲服。又方:夜含訶子一個,天明時嚼咽。又方:用訶子三枚,包濕紙中煨熟。去核細嚼,牛乳送下。2.久咳。用生訶子一枚,含口內咽汁。咳止後,口味很差,不想吃東西,可煎檳榔湯一碗服下,立即開胃。

3.嘔逆不食。用訶子皮二兩,炒過,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開水送下。4.小兒風疾閉,語音不暢,氣促喘悶足動搖。用訶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此方名“二聖散”。5.氣痢水瀉。用訶子十枚,麵裹煨熟,去核,研為末,一次服完,稀飯送下。加飯調藥末和成丸子服亦可。方中也有加入木香的。又方:用訶子、陳橘皮、厚樸各三兩,搗碎,篩過,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開水送下。6.赤白痢。用訶子十二個,六個生用,六個煨熟,去核焙幹,研為末。赤痢用生甘草湯下,白痢用炙甘草湯下。不止,再服藥。7.男子下疳。用大訶子燒灰,加入麝香少許,先以淘米水洗患處再搽藥,或以荊芥、黃檗、甘草、馬鞭草、蔥白煎湯洗亦可。

【釋名】也稱櫸柳、鬼柳。

【集解】[恭說山中到處有,多長在溪水旁邊。葉似樗而狹長,大的高五六丈,有二三人合抱那麼粗,果實如榆錢的形狀。鄉下人采其葉作為甜茶。

葉〔氣味〕味苦,性冷,無毒。〔主治〕作為飲料能涼心肺。用鹽搗爛後的火丹及腫爛惡瘡。

木皮〔氣味〕味苦,性大寒,無毒。〔主治〕夏天煎飲可去燥熱。可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有安胎、止妊婦腹痛的作用。另有療水氣和斷痢的功能。

【附方】1.通身水腫。用櫸樹皮煮汁每日飲服。2.毒氣攻腹,手足腫痛。用櫸樹皮和槲樹皮煮汁。煎如飴糖狀,另以樺皮煮濃汁調勻飲服。3.雙目發紅。用櫸皮(去粗皮,切)二兩,古錢七個,同放水一升半中,煎取七合,去渣,乘熱洗眼。

【釋名】也稱小楊、楊柳。

【集解】[頌說現在到處都有,俗稱楊柳,其種類不止一種。蒲柳就是水楊,樹枝剛勁有韌性,可以做箭杆,多長在河北。杞柳生長在水邊,葉粗而白,木質紋理微赤,可以做車軲轆。現在的人取其細小枝條,用火烤[時珍說將楊柳縱橫倒順而插都能生長。春初生柔荑,隨後開黃蕊花,到春末葉長成後,花中便結細小的黑子。花蕊落下時產生的絮如白絨,隨風而飛,沾到衣物上能生蟲,飛入池沼中就化為浮萍。古代的人在春天常取榆木和柳枝。陶朱公說,種千株柳樹,可供給足夠的柴炭,柳華

【釋名】也稱柳絮。〔氣味〕味苦,性寒,無毒。〔主治〕止血,治風濕性關節炎及四肢攣急活動不利、膝關節疼痛、風水黃疸和金瘡惡瘡。

葉嫩芽〔氣味〕味苦,性寒,無毒。〔主治〕治天行熱病,陰虛發熱,下水氣,解丹毒,治腹內血,止痛。煎水洗可治漆瘡及惡疥瘡。煎膏可續接筋骨,長肉止痛。另外,服用它,能治金石發大熱毒,除湯火氣入腹及疔瘡。

枝、根白皮〔主治〕治痰熱淋疾,黃疸白濁。煮酒後用來漱口,可治牙齒痛,作浴湯可治風腫發癢。

【附方】〔柳華〕1.吐血咯血。用柳絮焙過,研為末,米湯送服一錢。2.刀傷血出。用柳絮包敷即可。3.臉上膿瘡。用柳絮、膩粉等分,調燈油塗搽。4.走馬牙疳。用柳花燒存性,加麝香少許塗搽。5.大風鬁。用楊花四兩,搗成餅,貼壁上,幹後取下,泡淘米水中一時,取出焙幹,研為末,取二兩,加白花蛇、烏蛇各一條(去頭尾,酒浸用肉),全蠍、蜈蚣、蟾蜍、雄黃各五錢,苦參、天麻各一兩,共研為末,水煎麻黃取汁,與各藥同熬,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一天服三次,以愈為度。〔柳葉〕1.小便白濁。用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2.小兒丹毒。用柳葉一斤,加水一鬥,煮取汁三升,洗患處。一天宜洗七八次。3.眉毛脫落。用垂柳陰幹,研為末,放在鐵器中加薑汁調勻,每夜塗抹眉部。4.無名惡瘡。用柳葉或皮,水煮汁。加鹽少許洗患處。5.漆瘡。用柳葉煎水洗。〔枝、根白皮〕1.黃疸初起。用柳枝煮濃汁半升,一次服下。2.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病似反胃噎膈。取新柳枝一大把,熬湯,煮小米做飯。加酒、麵做飯滾成珠子,曬幹,裝袋中懸掛通風處。用時,燒滾水隨意下米,待米浮起查看無硬心則為米熟。一次吃完。稍久,麵和米就會分散了,這樣製成的米,名“絡索米”。3.走注氣痛(身上忽有一處如被人打痛,痛處遊走不定,有時覺痛和極冷)。用白酒煮楊柳白皮趁熱熨痛處。4.風毒腫痛。治方同上。

5.項下癭氣。用柳根(水邊露出者)三十斤,加水一斛。煮取一升,泡糯米三鬥,如常法釀酒,每日飲服適量。6.齒齦腫痛。用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楊皮等分,煎水,熱含冷吐。又方:用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加薑汁、細辛、川芎末,調勻擦牙。7.風蟲牙痛。用楊柳白皮一小塊含嚼,取汁漬齒根,幾次即愈。又方:用柳枝一握,銼碎,加鹽少許,漿水煎含,甚效。又方:柳枝(銼細)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至豆熟,加清酒三升泡三天後,含漱吐涎。8.耳痛有膿。把柳根切細,搗至極爛,封貼痛處,藥幹即換。9.漏瘡腫痛。用柳根伸出的紅須每日煎水洗。又方:用柳條在罐內燒煙熏痛處。10.乳痛初起。用柳根皮搗至極爛,包布中,火上烤熱熨患處。布冷即換。11.反花惡瘡(肉翻出如飯粒,根深膿潰)。用柳枝葉三斤,加水五升煎汁二升,再熬成糖稀狀。每天塗搽三次。12.背起丹毒。用柳木灰加水調塗。13.湯火灼瘡。用柳皮燒灰塗搽。亦可用根白皮煎豬油塗搽。14.痔瘡如瓜,腫痛如火燎。用柳枝煎濃湯洗後,艾灸三五壯,大瀉膿血即愈。

白楊

【釋名】也稱獨搖。

【集解】[宗

說陝西很多地方有生長,某些地方居民修的房頂,多數是用的這種樹木。隻要土地適宜其根不論季節和零整,入土就能生根存活,所以容易種植。風剛吹到,葉的響聲便像大雨聲。但風微小時,其葉子稀少的地方,就往往會獨自搖動,因其蒂長而葉重寬大,顯得虛張聲勢。說白楊樹高大。葉圓像梨樹葉而肥大有尖,葉麵青色而有光澤,葉背白,有鋸齒。木質細白,性豎直,用來作梁拱,始終不會彎曲,與楊是一個種類的兩個品種,治病的功效,大致相仿。嫩葉也可以用來救饑荒,老葉可以作為製酒的曲料。

木皮〔氣味〕味苦,性寒,無毒。〔主治〕用酒浸泡後服用,治毒風腳肢氣腫,四肢活動不便以及痰癖等症。摻雜五木製成湯水,浸泡被損傷的地方。和酒一起煎服,去風痹淤血、跌打損傷引起的血腫,痛不可忍,以及皮膚風癢腫。煎製成藥膏,可以接續折斷了的筋骨。煎湯每天喝,可止孕婦腹瀉。煎醋後含漱,可止牙痛。煎成漿水加鹽後含漱,可治口瘡。用煎的水釀成酒,消癭氣。

枝〔主治〕主消腹痛及嘴唇瘡。

葉〔主治〕治齲齒,煎水含漱。

【釋名】也稱零榆。

【集解】[頌說到處都有生長。三月生莢,古代的人常采集核仁做成細羹吃,如今已沒有這種吃法了,隻把老的果實作成醬來吃。《爾雅》搗汁,可敷癬瘡。滑胎,利五淋,治咳喘,療失眠。生皮搗爛,和三年醋渣,敷急性紅腫炎症或乳腫,每天換六七次,有效。磨細後篩麵,用水調和成香劑,黏性勝過膠漆。濕的搗爛成糊狀,用來粘接瓦石非常牢固。

葉〔主治〕嫩時作羹,或炸來吃均可。主消水腫,利小便,下石淋,壓丹石。煎汁,洗酒渣鼻。與酸棗仁等分混合後用蜜糖製成丸,每天服用,治膽熱虛勞失眠。

莢仁〔氣味〕味微辛,性平,無毒。〔主治〕做成細羹來吃,使人多睡,有催眠作用。和牛肉一起作成羹食,主治婦女白帶增多。

子醬〔主治〕似蕪荑,有助肺、下氣、助消化的功能。能增加食欲,主治食欲不振、胸痛、腹痛、腹脹,驅各種寄生蟲。

【附方】1.喘不止。用榆白皮陰幹,焙為末,每天清晨和晚上用末二錢、水五合,煎成膠狀服下。2.虛勞白濁。用榆白皮二升,加水二鬥,煮成五升,分五次服下。3.小便氣淋(指小便時覺氣脹而排尿困難)。用榆枝、石燕子煎水,每日飲服。4.五淋澀痛。用榆白皮陰幹、焙研,每取五錢,加水五合,煎如膠,一天服二次。5.口渴多尿。用榆皮二斤,去黑皮,加水一鬥,煮成二升。每服三盒,一天服三次。6.身體突然浮腫。用榆皮搗為末,同米煮粥吃,以小便能暢為效。7.早產後流血不止。用榆白皮、當歸(焙)各半兩,加生薑水煎服。8.胎死腹中或母因病欲墮胎。用榆白皮煮汁服二升。9.頭、身長瘡。用榆白皮研為末,調油塗搽。10.火傷成瘡。嚼榆白皮敷塗。11.五色丹毒(又名遊腫)。榆白皮研為末,調雞蛋白塗搽。12.背疽。用榆根白皮,切細,清水洗淨,搗至極爛,調香油敷搽,留出瘡頭透氣。藥幹則以苦茶潤濕,若藥已不粘,須另換新調的藥。13.小兒瘰鬁。用榆白皮生搗如泥,封塗患處。經常換藥。14.消水腫,利小便,下石淋。用榆樹嫩葉作湯或炒吃。15.膽熱虛勞不眠。用榆葉、酸棗仁等分,加蜜做成丸子,每日服適量。16.酒鼻。用榆葉煎汁常洗。

蕪荑

【釋名】也稱無姑。

【集解】[頌說生長在道路邊,以太原的為好。大致與榆類相同而且差別很小,其果實成熟得較早,略比榆錢大,有臭氣。郭璞《爾雅》注釋道,無姑,即是姑榆。長在山中,葉圓而厚,剝取皮合葉漬,味辛香,這就是所謂的蕪荑,可采摘果實陰幹後備用。現在的人又多取來製成粉末,作為一種調料,陳年的最好。人們收藏很多,用鹽漬後,最宜作為食品。[時珍說蕪荑有大小兩種:小的是榆莢,揉開取仁,醞釀成醬,味特別辛,但人們習慣將它同其他物質摻和,不可不擇去雜物。

【氣味】味辛,性平,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