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章(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氣血津補如用兵,亂了章法會傷身

\"進補如用兵,亂補會傷身\"這句諺語告誡人們,服用補藥也必須對症,遵循\"一藥一性,百病百方\"的原則。據《本草綱目》記載,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山藥、蓮肉、扁豆、甘草等適宜益氣進補;當歸、熟地、何首烏、龍眼肉、紅棗、胎胞、阿膠等適宜養血進補。

按照中醫辨證論治原則,進補也要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弄清髒腑陰陽,寒熱虛實,哪些人可以不必進補,哪些人可以進補。對於那些該進補的人來說,補什麼,怎樣補,也應有所不同,有所區別對待。

眾所周知,中藥有酸、甘、苦、辛、寒五味之分,每一種中藥都有各自的特殊功效,各屬其經,各行其髒。各種進補的藥品隻能適合於一定的體質,治療一定的病症。每一個人身體狀況不同,病症有別,體質有異,通補、通治百病的藥品是不存在的。比如中醫所說的虛症有氣、血、陰、陽虛證四類,就應當根據不同的虛症用藥進補。對於陰陽俱虛、氣血雙虧、數病同發、病情錯綜複雜者,如代謝紊亂綜合出現\"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又當按照辨證論治精神,仔細觀察,全麵分析,謹慎配伍,合理用藥,進補\"對路\",補瀉得當,方能奏效。

1.益氣進補

主要是脾肺氣虛的老年人或一般體虛患者。脾肺氣虛的特點為神疲困倦,納少運化無力,短氣懶言,動輒自汗,舌淡胖,邊有齒痕等等。益氣進補,可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山藥、蓮肉、扁豆、甘草等一類藥中進行選擇。常用的中成藥有四君子丸,補中益氣丸,參芪膏等。如山藥熬粥,不僅適宜冬天,並且一年四季,也都相宜。

2.養血進補

主要是肝脾腎不足的患者或老年人。血虛的主要症狀為麵色萎黃或淡白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腳容易發麻,口唇、舌質、眼結膜淡白;指甲不榮等。這時進補,可以選用當歸、熟地、何首烏、龍眼肉、紅棗、胎胞、阿膠等藥。常用中成藥有\"八珍膏\"、\"當歸補血膏\"等。

3.滋陰進補

主要是肝腎不足,津液匱乏的中老年陰虛患者。肝腎不足,陰虛液虧的跡象為口燥咽幹,內熱心煩,遺精盜汗,腰疼疲乏,頭目眩暈,舌紅少苔等等。滋陰類進補藥物,主要可從生地、沙參、天冬、麥冬、黃精、玉竹、石斛、枸杞、桑椹、女貞子、龜版、鱉甲等藥中選取。常用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河車大造丸等。

4.助陽進補

主要施用於精神萎靡,肢冷畏寒,陽痿早泄,大便溏稀,小便清長或餘瀝不盡等脾腎陽虛不足的對象。助陽進補,可從附片、肉桂、肉蓯蓉、菟絲子、巴輯天、杜仲、鹿茸等藥中去選用。常用的中成藥有右歸丸、全鹿丸、參鹿補膏等。

上述種種,是其主要分類,臨床如遇氣血兩虧,陰陽並虛者,其施補之要,則又\"存乎心\"了。值得提醒的是,進補雖是好事,然而用得不得法的話,反會弄巧成拙。如沒有必要,大可不必趨趕時髦,競相進補,而對於那些有必要進補的對象來說,也最好適可而止,不偏不濫,否則便就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了。

體虛一般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不同類型有不同的調理方法:

氣虛--表現為身體乏力、大便溏瀉、氣短懶言、麵色蒼白、食欲不振。氣虛的人應以補氣為主。

推薦膳食:山藥粳米粥。將熟地、黨參、黃芪、白術、山藥等一起煎藥取汁後,跟粳米一起熬成粥。粳米性平,能補中益氣;山藥能補肺、脾、腎之氣。

血虛--常見於女性,如經期女性經量過多,易頭暈乏力、麵色不華;絕經期女性雌激素分泌減少,易造成鈣質大量丟失。進補應注重補血、養血、生血。當歸、阿膠、熟地、大棗、鹿角膠可補血養血,可分別與各種湯汁燉服。

推薦膳食:當歸生薑羊肉湯。溫中補血、調經散寒、止痛。

陰虛--又稱陰虛火旺,俗稱虛火。主要表現為潮熱、盜汗、五心(雙手心、雙腳心與頭頂心)燥熱、口幹舌燥、有時會出現大便幹燥。可選中藥:沙參、麥冬、太子參、桑葚等。

推薦膳食:梨糖膏。將梨熬成汁,再用熬稀的冰糖去收成膏狀。由於高溫會破壞蜂蜜的營養成分,所以等梨糖膏稍微溫熱時再加入適量蜂蜜,每天服用30毫升,對於補陰、滋陰、養陰有良好功效。

陽虛--主要表現為平時怕冷、四肢不溫、胃中寒冷、\"得溫則舒\"、形體肥胖。陽虛應采用溫陽補虛的藥:如淫羊霍、幹薑、鹿茸、肉桂。由於溫陽的藥偏燥,單純補陽容易使人體燥熱,可加入適量補益肝腎、平補陰陽的山茱萸;出現口幹舌燥的情況要減少藥量。

推薦膳食:核桃仁粥。核桃仁性溫、味甘,用於腎虛腰痛、腳軟、虛寒喘咳、大便燥結,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特別注意:

1.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2.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3.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個髒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麵地係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把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古人說:\"用藥如用兵,任醫如任將\",進補必須有針對性才能達到調理的目的。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判斷自己究竟屬於哪種體虛,經常有人覺得哪個症狀都有點像,但又不完全是。中醫的優勢就在於個體化治療,中藥進補同樣應該一人一方。建議不清楚自身體質的人,可到醫院請專業醫生開\"進補處方\"。

內求自愈力,遠離疾病,身體健康

自愈力,包含著免疫力、排毅力、修複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內分泌調節力、應激力、協同力等等,影響自愈力的主要是組織細胞,據《本草綱目》所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水是百藥之王。\"組織細胞的一切新陳代謝都離不開水,組織細胞經常缺水,就會使組織細胞不能獲得充分的營養和及時排出細胞代謝廢物和毒素,從而導致組織細胞病因引起的各種疾病。進而增強自愈力。

說起自愈力,人們其實並不陌生,感冒了,腿腳磕破了皮,不用管它,過幾天傷病自己好了,也就是說自愈了;如果你注意一下,還會發現自愈力的十分神奇的作用。

陳毅元帥在紅軍時期,曾在胯骨粉碎性骨折,無醫無藥,傷口化膿長蛆,但最後還是痊愈了;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廖榮標長征時,頭部因傷腫得臉盆樣大,手在傷口處一抓,能抓出一把蛆,發著高燒,長征途中,無法治療,最終仍燒退傷愈。

自愈力,包含著免疫力、排毅力、修複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內分泌調節力、應激力、協同力等等,出自於人體的自愈係統,這個係統是我們的上祖經過自然界億萬年的洗禮,不斷地曆練而形成,一代代地傳給我們的。

我們現在提自愈力,不是要大家回到遠古時代去,也不是說要有病硬扛著,而是要科學地認識自愈力。首先,有病時,不要越過自愈係統,隨意地介入、幹擾人體的自愈係統。

人生病後往往食欲不振,就是\"調度\"的一種表現,是消化係統獲得的養分供給少了。這時人應該吃些容易消化的高營養食物,不要加重消化係統的負擔。

所以對待疾病,不能光依賴藥物,而要想辦法給自愈力以及時的支持,讓自愈力逐漸複蘇,讓機體的生命係統慢慢地恢複正常,尋回您渴盼的健康。

自愈係統是生物儲存、補充和調動自愈力以維持機體健康的協同性動態係統。動態這個詞非常重要,那代表了一切疾病的發生以及身體對抗一切疾病的反應,即症狀。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級生物,自愈係統包含免疫係統、應激係統、修複係統(愈合和再生係統)、內分泌係統等若幹個子係統,當其中任何一個子係統產生功能性、協調性障礙或者遭遇外來因素破壞,其他子係統的代償能力都不足以完全彌補,自愈係統所產生的自愈能力必然降低,從而在生物體征上顯現為病態或者亞健康狀態。整個整體自然療法的任務,就是修正和維護人體的自愈係統,並以這個係統為核心,來設計包括各種技術在內的健康管理計劃,以人體的自愈係統為基礎和根本,以各種技術為輔助,而不是越過自愈係統,隨意介入幹擾人體的係統。

這需要動態地理解人體為自愈所做的一切調度,而不是去阻止、幹擾和破壞,因為,許多疾病的症狀,都是人體自愈係統的調度所引起的,這種調度,是一種折中技術,需要從身體的資源裏,進行重新分配,待病消除後,在恢複正常。

自愈力的作用是相對的。得了病光靠自愈力硬抗是不可取的,自愈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借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依然是食物為主,一般情況下,通過營養素的補充,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

影響自愈力自然發揮作用的五個要素:

1.組織細胞中毒

人體許多傳染性疾病不單是細菌和病毒入侵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由於人體內的毒素破壞了人的免疫係統,使得人體免疫力下降而導致人體感染生病,所以健康第一要務就是及時排出人體腸道、血液、淋巴、皮膚等係統中的毒素,這樣才能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和各係統髒器的功能,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2.組織細胞缺氧

由於空氣汙染,特別是室內空氣汙染和不暢通,諸如居室、辦公室、商場、地鐵等環境,空氣中的氧含量低於正常21%,而多數人一天有9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加之現代人的心肺功能都較弱,使人體的組織細胞經常缺氧。當人體組織細胞中的氧含量低於正常值的65%時,缺氧的組織細胞就容易癌變。

3.細胞營養不均

當正常細胞經常缺乏一定的營養素時,就容易患上各種疾病。現代營養學的原理說明,組織細胞的正常新陳代謝除了需要充分的氧氣以外,還需要均衡的人體七大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水。

現實情況是很多人不懂得科學飲食和合理營養補充。許多慢性病的發生發展與飲食結構和飲食方式的不合理有關。

4.組織細胞缺水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中國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理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水是百藥之王。\"組織細胞的一切新陳代謝都離不開水,組織細胞經常缺水,就會使組織細胞不能獲得充分的營養和及時排出細胞代謝廢物和毒素,從而導致組織細胞病因引起的各種疾病。

5.微循環不暢通

中醫所謂\"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微循環不暢通導致局部組織細胞缺氧、缺水、缺營養,代謝產物和毒素不能及時排除,使組織細胞病變而產生各種慢性病。

自愈係統,在運轉的時候,是身體從常態進入病態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有可能以減低身體某些機能為代價,甚至暫時關閉某些機能,以減少養分的消耗,而將養分分配給身體急需的部位。

這些調度極其複雜和精密,許多還不為人認識。可能會涉及整個人體。如果你還沒有完全理解身體的語言,你就不要輕易幹涉身體的策略。

強身健體,調攝胃氣先行

《本草綱目》中記載:\"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以賴之。\"正如\"人以食為天\"更是說明飲食對維持人體健康的關係重大。未患病的人,要注意保養脾胃,以免得病;患脾胃病的人,應時常注意調攝以防止病情加重或引起其他病變;病愈的人,要注意防止疾病的複發。

脾胃病的發生主要是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寒積於中,使脾胃之陽不振;其次是鬱怒憂思,肝氣不調,橫逆犯胃乘脾,要預防好脾胃疾病,關鍵是如何保護脾胃功能正常的運轉,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

《黃帝內經》中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也就是說,胃氣決定人的生死。

\"胃氣\"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意。狹義的\"胃氣\"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廣義的\"胃氣\"則是指熱之正氣。就人體的生理功能而言,人體的髒腑之間是密切聯係、息息相通的,正氣的維持健旺有賴各髒腑共同作用來完成,其中人身之精、神、氣、血、榮、衛,都是在\"胃氣\"的基礎上與它髒化生而出,從而形成不同的生理功能。胃土居中,以灌四旁,五髒皆稟胃氣以行生化之機。心無胃養,無以變神明;腎無胃滋,無以藏精髓;脾氣胃養,無以行運化;肺得胃滋,主氣而行製節;木得土培,始可生發以行春令。榮者水穀之精氣,衛者水穀之悍氣。胃為津液、宗氣所出之處,氣血之大源。人身之重要物質,無一不是在\"胃氣\"的基礎上產生的。

所以\"胃氣\"強壯,精神氣血就會旺盛;反之,\"胃氣\"一衰,這些物質生源受礙,正氣必虛,疾病亦隨之而來。\"胃氣\"於人身實為至關重要。\"胃氣\"的正常生化,則又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之所以能夠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後天生化之源,生生不息,以滋養於身。

胃上承食道,下接十二指腸,是一個中空的由肌肉組成的容器。胃是人體的加油站,人體所需要的能量都來源於胃的攝取。金朝醫學家說:\"胃者,脾之腹也......人之根本。胃氣壯則五髒六腑皆壯也。\"胃為水穀之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腐熟水穀、主通降,以降為和。由於胃在飲食物消化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脾一起被稱為\"後天之本\",故有\"五髒六腑皆稟氣於胃\",胃氣強則五髒功能旺盛。因此,曆代醫家都把固護胃氣當做重要的養生和治療原則。

胃以降為順,就是胃在人體中具有肅降的功能。胃氣是應該往下行、往下降的,如果胃氣不往下降,就會影響睡眠,導致失眠,這就叫做\"胃不和則臥不安\"。

胃有一個重要的功能--生血。\"血變於胃\",胃將人體吸納的精華變成血,母親的乳汁其實就是血的變現,血是由食物的精華變成的,在撫養孩子的時候,母親的血又變成了乳汁。

胃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氣,隻可養,不可傷。因此在診斷上要審察胃氣,在治療上要顧盼胃氣,在養生上要調攝胃氣。胃氣強壯,則氣血衝旺,五髒和調,精力充沛,病邪難侵,可卻病延年。所以胃氣是診斷、治療和養生學中的關鍵問題,是解決某些疾病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中醫重視胃氣之思想,源自《內經》或者更早,其後張仲景、李杲、薛立齋、張景嶽、周慎齋以及張璐等人,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所偏,但重視胃氣則一。誠然,養胃氣,是產生\"補土派\"的思想基礎,但是重視胃氣,絕非僅此一派,而是各派、各家共同之所宗。試看朱丹溪為\"滋陰派\"之大旗,葉天士為溫病學之大家,他們對\"胃氣\"都極為重視。

\"存津液,保胃氣\"是各種流派統一認識的思想基礎和原則。重視胃氣,是祖國醫學理論上重要的一章,在臨床實踐中也一直起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飲食適度,是保胃氣的一個重要方麵。很多人片麵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認為什麼食物的營養價值高,就多吃一些,身體就會好,結果飲食無度反傷胃氣。在胃氣不強的情況下,損穀是保胃氣的最好方法,而節食則是損穀的最好辦法。適當減少食量,使胃氣運轉遊刃有餘,方能\"以通為用\"。

調攝胃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早餐應該吃\"熱食\"。一些人貪圖涼爽,尤其是夏天,早餐喝蔬果汁代替熱乎乎的豆漿、稀粥,這樣的做法短時間內也許不覺得對身體有什麼影響,但長此以往會傷害胃氣。

從中醫角度看,吃早餐時是不宜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紅茶、綠豆沙、冰牛奶的。早餐應該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因為早晨的時候,身體各個係統器官還未走出睡眠狀態,這時候你吃喝冰冷的食物,會使體內各個係統出現攣縮、血流不暢的現象。也許剛開始的時候不會覺得腸胃有什麼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齡漸長,你會發現皮膚越來越差,喉嚨老是隱隱有痰、不清爽,或是時常感冒,小毛病不斷。這就是因為早餐長期吃冷食傷了胃氣,降低了身體的抵抗力。

因此,早飯應該是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片、熱牛奶、熱豆漿、芝麻糊、山藥粥等,然後再配著吃蔬菜、麵包、三明治、水果、點心等。牛奶容易生痰,導致過敏,不適合氣管、腸胃、皮膚差的人及潮濕氣候地區的人飲用。

其次,午飯前先喝肉湯,可以很好地調攝胃氣。常言道\"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這是因為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猶如一條通道,是食物必經之路。吃飯前,先喝幾口湯,等於給這段消化道加點\"潤滑劑\",使食物能夠順利下咽,防止幹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若飯前不喝湯,則飯後會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感,這是喝水會衝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曾有人把胃氣比喻為國家之餉道,餉道一絕,則萬眾立散,而胃氣一敗,便百藥難施。證之臨床,此言不虛。中醫流派雖多,但治病置胃氣於不顧者沒有。

胃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氣,胃氣強壯,則氣血衝旺,五髒和調,精力充沛,病邪難侵,可祛病延年。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調養胃氣。

上火之因不單純,對症清火有門道

\"火\"是如何產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的侵襲而引起\"上火\"症狀;一是機體內存在的能推動生命機能而看不見的\"火\",由於陰陽失調,失去了正常潛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狀。據《本草綱目》記載,蒲公英可清熱毒、化食毒、消惡腫。經常上火的人不妨試試用蒲公英來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