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八章(1 / 3)

第八章

每個身體異動都可能

是疾病的警鈴

我們的身體有其特定的語言。它經常會在我們某個部位發生問題時,向我們發出一些信號,以示警醒。不過,由於認識不足,我們往往對這些\"提醒\"無動於衷。本章將與您一起揭秘這些身體警示的信號,讓您有病盡早知道,無病盡早預防。

腳麻了?後麵可能是一串病

肢腳麻木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遇到的症狀,如懷孕、不正確睡姿、如廁久了等均可引發。一般情況會在短時間內消除,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是,一旦手腳麻木後長時間(超過一天)無法緩解,就可能是身體出現了疾病的信號。

肢體麻木是指肢體對外界的刺激感覺失靈,不知痛癢,搔之不覺得一種皮膚感覺障礙的症狀。

雖然肢體麻木可能隻是神經被壓迫所造成,但因任何壓迫皆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害,況且肢體發麻的背後,亦可能潛藏某些嚴重疾病的警訊。

肢體麻木的疾病有多種,以神經方麵的疾病占大多數,各種疾病所表現的\"麻感\"也不同,所以若能了解發麻與疾病的相關性,將可作為讀者自我診斷的依據。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一\"--糖尿病

糖尿病所引發的慢性合並症包括神經病變,尤其是末梢神經的損害,其症狀表現較多樣化,有可能是雙肢,亦可是單肢,病人會感覺下肢酸麻燒痛和刺痛,嚴重者就連日常生活皆受影響。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二\"--腦血管疾病

老人手腳發麻多與腦血管硬化密切相關,其中以小中風及高血壓引起發麻現象最多。

所謂\"小中風\",又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由於大腦組織特別是大腦皮質缺血,大腦的感覺和運動中樞發生了功能性障礙,從而導致相應部位的肢體麻木。腦缺血可引起一側上肢或下肢麻木,或者半身麻木,一般持續幾小時至數天,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成半身不遂症,甚至危及生命。

\"小中風\"除有手腳麻木或軟弱無力外,還伴有頭暈、頭痛、視力障礙(視物模糊或複視等)、記憶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下降),以及血壓增高或偏低等現象;手腳麻木多為半側,以大拇指或連同食指麻木者為常見。

高血壓者當血壓波動或升高時,全身小動脈痙攣,動脈管腔變窄,可使膠體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引起的手足局部供血不足而出現發麻。除手腳麻木外,患者肢體可有僵硬、蟻行感,以及常伴有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失眠等症狀。此外,血壓突然降低,有時也可出現手指發麻感覺。

在春季,高血壓患者更易出現手腳發麻,這多與初春時氣候幹燥、寒冷,易致交感神經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從而引起血壓升高有關。高血壓除可有手腳發麻外,有時還可能導致短暫腦缺血至腦出血,引起口眼歪斜、癱瘓、失語及昏迷等,甚至會導致死亡。

60歲以上老人中容易發生腦血管硬化。所以,當老年人近期如反複有手腳發麻現象,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血壓、血脂、血糖、眼底及血液流變學方麵檢查。一旦確診原發病,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三\"--腕隧道症候群

摩托車手、孕婦、靠腕部工作的人,因腕部過於頻繁使用,常犯腕隧道症候群,在手食、中指一帶會麻,有時夜晚睡醒會很麻,隻要甩一甩便較舒服。而有些人僅小指、無名指一帶發麻,則是肘部神經受到壓迫所引發。至於左臂內側及小指發麻,則是冠狀動脈心髒病的指標。若是手指麻木現象,如持續過久或症狀加重,則不可大意,因為老年人出現一個大拇指麻木感覺,往往是腦中風的預兆。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四\"--末梢神經病變

末梢神經病變的特點是四肢末端發麻,如同戴了手套或穿了襪子後的感覺(減退)一般。這種情況多由缺乏維生素B1或由藥物及重金屬,如農用殺蟲劑、接觸漂白粉、鉛、汞中毒及工業汙染有機物中毒所致。經過適當的治療,一般2~6個月即可痊愈。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五\"--坐骨神經痛

腰椎間盤發生破裂或滑動移位現象時,其主要特征是下半背部與腿部會發生麻木,且會變得極為敏感,即使是輕微碰觸也會疼痛,好像針刺一般,原因是盤狀軟骨壓迫到神經所致。而當經過腹股溝的韌帶(即股外側表皮神經)受壓迫,則會引起大腿外側發麻。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六\"--脊髓病

當脊椎有炎症、腫瘤等情況時,可呈現一側肢體麻木,另一側肢體無力;或者表現為身體下半截麻木無力等。此外,嚴重的跌跤、壓傷或是車禍受傷,都可能造成脊椎骨骨折,進而傷害到脊髓。除了嚴重背痛外,傷處以下會有麻木現象,這種麻木可能是癱瘓前兆,也可能隻是暫時的現象。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七\"--頸椎病

手腳發麻亦有可能是頸椎的毛病,如果經常伏案工作或者電腦工作者要考慮是否有頸椎疾病,頸椎病容易壓迫神經導致血液流通不暢而出現手腳麻木。如果是神經根型的頸椎病,可以出現拇指、食指、中指或無名指、小指的麻木。經過理療、牽引等治療,症狀即會減輕或消失。

中醫認為,肢體發麻亦可由氣血不足造成,既是血虛。因為陽氣虛弱,造成血虛,並且陽氣無力行血,血液就達不到血管末梢。手腳是人體的末梢,因此血虛會有發麻的感覺。平時注意保養,陽虛應該少吃寒涼食物。

【自助健康小貼士】辦公室一族預防手腳發麻的方法

1.十指交叉置於腦後,重量集中於手和手臂,伸直脖子,深呼吸,將頭向下壓。

2.雙手捂耳,指彈腦袋,多次重複,促進大腦血液循環。

3.扯耳朵方法:右手經後腦扯左耳垂;左手經後腦扯右耳垂,如此往複。

4.極目遠望,眼睛下眨,可緩解晶狀體的疲勞。

5.轉脖子可放鬆頸部緊張神經,即前進、後後、左左、右右,順時針轉動,再逆時針轉動。

6.可采用壓抓揉肩周的最疼點,以緩解痛楚。

7.搓手至發熱後搓臉,直至臉部發熱,促進血液循環。

8.反複數次\"伸懶腰\"也可有效預防麻木。

9.兩臂高舉過頭,扶牆下壓,可拉伸、牽引勞累的肌肉。

食欲突變不止關乎胃口好壞

控製食欲的是在大腦的下視丘,由中樞來支配調節。食欲良好往往是健康的象征,如果你常常感到食欲不振甚至厭食,或者出現食欲大增經常處於\"吃不飽\"的狀態,很可能即是疾病的一種征兆。

\"飲食極端之一\"--食欲不振

一個人如果過度疲勞就容易吃不下飯,在小孩發育生長速度減慢時,也可能沒有食欲;成人在焦慮、震驚或心情不安時,就經常會難以下咽。

另外,我們所稱的\"苦夏\"也有明顯的食欲不振。苦夏就是指在進入夏季後由於氣溫升高,出現胃口下降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明顯減少,身體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的現象。苦夏其實並不是病,引起\"苦夏\"的原因大約有兩種:一種是體質因素。平時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較虛弱,如果飲食失節,饑飽失宜,偏嗜生冷,損壞腸胃,以致抵抗力減弱,就很容易患\"苦夏\"。二是氣候因素。夏季天氣炎熱,空氣中濕度較高,暑濕邪氣乘虛而入,人們白天身處炎日之下,夜晚納涼露宿,或吹風扇,開空調過量,容易生病。

同時,食欲缺乏亦是糙皮病、腳氣病(缺維生素B1)和壞血病(缺維生素C)等維生素缺乏病的副作用之一,但攝取過多維生素A和D同樣也會引起食欲不振。

除了上述原因,很多疾病都會導致食欲降低,如:

(1)經常性食欲不佳,大便稀薄,次數增加,聞到食物氣味就感不快,吃些油膩食物就會腹瀉,這是由於腸胃消化機能減退,提示腸胃有病。

(2)食欲減退,在心窩處有悶痛,或好像受壓迫的不快感,如有惡心症狀,多見於急性胃炎;若有食欲不振和胃沉重感,則以慢性胃炎居多。

(3)突然不思飲食、鼻塞流涕、口淡無味、舌苔白膩,多為傷風感冒引起。

(4)口臭有味,食欲低下,提示可能為習慣性便秘。這是因為便秘時腸道細菌腐敗,產生有害物質,吸收後影響肝功能和食物中樞引起。

(5)突然食欲減退,見食生厭,見到油膩就惡心,身體倦怠,眼白發黃,尿色如濃茶,表示可能患有黃疸性肝炎。

引起黃疸的急性肝炎,在黃疸未出現之前,先有食欲不振的症狀發生。所以,在未出現黃疸之前,往往會被誤認為是感冒,或是胃部疾病。

在慢性的肝病中,很少出現有食欲不振的情形,如果忽然有這種現象,即表示病情已經惡化了。

(6)膽囊發生病變,因膽汁分泌情形不好,所以食欲會減退,尤其是膽結石或急性胰髒炎時,由於疼痛劇烈,也會影響食欲。

此外,食欲不振還可因各種急性傳染病、腎髒病,以及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引起。如慢性腎炎出現惡心厭食,即可能是尿毒的重要警訊;又如40歲以上,出現不明原因的頑固性厭食,很可能即是胃癌的早期信號,或是其他消化係統的惡性腫瘤,如腸癌、胰髒癌等。

在一般情況,兒童或老人,食欲不振往往是大病初起的前兆。很多女性為了減肥,節食過度容易引起厭食及食欲不振,這時需要提高警覺,密切觀察。

【自助健康小貼士】預防食欲不振的小方法

1.在飲食上要不偏不倚,忌食難消化的油膩食物,多吃粗糧好處多。

2.多食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特別是可改善味覺增加食欲的食品,如:全麥麵包、酸奶、香蕉、鱷梨等。

3.增加含維生素B豐富的食物,有利於增強食欲。

4.堅持少食多餐、輔以零食,也可以增強食欲。

5.吸煙往往會使食欲下降,因此要積極戒煙。

飲食極端之二--食欲亢進

由於生活過於忙碌,體力透支,很多人都有食量超常現象,通常我們都認為那是消化良好。但是,如果出現明顯的食欲亢進,則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食欲亢進是指容易饑餓、想進食物及進食量明顯增加,由機體熱能消耗過多、代謝過分旺盛或胰島素分泌亢進等原因引起。

如果在進食後有胃痛,或飯後不久又有饑餓感,就應注意是否有消化道潰瘍。

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的明顯特征為三多,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如果你喝得比平常多,食欲增加、容易饑餓、口渴且頻尿,但身體反而消瘦,很可能即是患了糖尿病。

如果你是食欲亢進,體重卻明顯地減輕,同時覺得倦怠、乏力、易出汗、神經質且怕熱,麵部常潮紅,照鏡子時發現眼球突出,應考慮患了甲狀腺機能亢進。

此外,如果曾經有頭痛、目眩、意識不清等,腦血管發生嚴重動脈硬化時,也可使控製食物攝取的下視丘腦中樞缺氧、缺血,進而造成食欲亢進。

當然,食欲大增並不全然意味著你得了某種病,有的人從小胃口就好,例如電視上經常出現的\"大胃王\",日常飯量就很大。另外,有些人由於代謝旺盛,如從事重體力勞動或特殊職業,或懷孕、分娩,體力消耗大,故必須靠多吃來補充所需能量。

身體水腫,大有問題

水腫又稱\"水氣\",是指血管外的組織間隙中有過多的體液積聚,屬於臨床常見症狀之一。水腫與肥胖不同,由於水分保留太多,會表現為手指按壓皮下組織少的部位(如小腿前側)時,有明顯的凹陷。

水腫的發生與滲透壓有關。正常情況下,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毛細血管壓會高於血漿膠體滲透壓,液體從血管中滲出,形成組織液。而毛細血管靜脈壓低於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又回流到血管中。如果這種平衡一旦失調,則水分將過多滯留在組織間隙而形成\"水腫\"。

絕大多數水腫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在浮腫處用力一按,凹下之處要很久才能恢複原狀,也就是醫學上所稱的凹陷性水腫。這是因為一個人細胞與細胞間的中間液體增加,細胞與細胞間的距離就較遠,所以按下去凹痕自然恢複得較慢,用這種方式,即可略知自己是否有水腫。

通常水腫在腳或腿上最明顯,因為重力會使液體往下堆積。依照統計來說,一半以上的腎髒病人會有水腫現象,有些人因水腫不是突然發生的所以並不在意,反而以為自己發胖了。

喬先生的體重原來隻有60千克,但是短短幾個月內他的體重居然增加到了75千克,不光原來的褲子、衣服都穿不下了,就連眼鏡也小了,眼鏡腳把臉頰夾出很深的印子。原本喬先生以為是發福,還打算減肥,直到醫院查出他是得了一種複雜的腎髒病,經過\"利尿\"之後,才知道自己原來是水腫了。

當然,並非所有的水腫都是腎髒病造成,據目前所知,能夠引起水腫的病變多達三十餘種,其中最常見的還包括心髒病、肝髒病、甲狀腺疾病伴發的水腫。

剛剛五十出頭的劉太太,臉部和腿部水腫一兩年了,錢沒少花、藥沒少吃,卻未見改善。她一直很焦慮覺得自己得了很嚴重的腎病。後來,經過檢查,劉太太血壓正常,脈搏每分鍾還不到60跳,也沒有發現血尿或蛋白尿,而當用手按壓浮腫處,發現不會凹陷,於是醫生推斷很可能是甲狀腺功能過低引起的\"黏液性\"水腫。果然,劉太太五年前曾因甲狀腺機能亢進,而服用過放射性碘。在隨後的血液檢查中,果然證實她的水腫是因甲狀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

此外,還有一類水腫\"病人\",盡管醫生為其做了各種詳細檢查和化驗,結果均在正常值,醫院的診斷書上寫的是\"原因不明性水腫\"。而且經過長期觀察,這些人並無器質性病變,健康亦不受到影響,在此統稱其為功能性水腫,又稱良性水腫。

\"水腫之一\"--功能性水腫

1.月經前水腫

在女性月經前的一周或10天內約有l\/4可出現水腫(少數病人可在經期或月經來潮後發生),且多為下肢輕度浮腫,嚴重者可達顏麵及手部浮腫,並常伴有乳房脹痛、煩躁不安、易怒、失眠、頭痛等症狀。隨著月經來潮,排尿增多,症狀即逐漸消失。

2.妊娠水腫

孕婦正常妊娠後期,由於膨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常有輕度下肢浮腫。與妊娠中毒(毒血症)症狀不同的是,其血壓正常,無蛋白尿,且在休息後即可消退。

3.高溫性水腫

炎熱的季節或高溫下作業,由於熱的刺激,引起體表血管擴張、動脈血流增加或淺靜脈的擴張、淤積滯留,致使毛細血管濾過壓增高,體液在皮下疏鬆結締組織間隙滲聚而形成輕度水腫,尤其是手部和足部最常見。

4.老年性浮腫

老年人,由於心、肝、腎功能減退,血管壁滲透性增高,所以常可出現浮腫。這種浮腫,經各種檢查,多半無異常發現。

5.體位性水腫

久走或久立後,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毛細血管滲出增加,就會出現下肢浮腫,所以又稱旅行者水腫。

6.藥源性水腫

有不少藥物的副作用,能影響體內的水鈉代謝,引起浮腫,如經常服用類固醇、口服避孕藥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可導致水腫,但停藥後即可逐漸消失。

7.肥胖性水腫

肥胖者皮下脂肪增多,血管易於擴張,使血液淤積,加上下肢靜脈壓升高,就會發生水腫。本症多見於身體肥胖的女性,尤以下肢最為明顯,隻要定期運動以幫助減肥,即能改善。

8.眼瞼水腫

許多人早晨起床時,眼皮常會有些浮腫,這是因為睡眠中,眼瞼活動減少,血液流動緩慢,使得局部毛細血管壓力增加,液體流出血管進入疏鬆的眼瞼組織,因而引起水腫。這是一般人每天起床都有的現象,並非疾病所致,然而若到了上班、上課後,仍是眼皮腫脹、睡眼惺忪,可能即是疾病的征兆。

\"水腫之二\"--病理性水腫

1.腎源性水腫

急、慢性腎炎與腎病變症候群,是發生水腫最常見的疾病。因毛細血管與血漿膠體滲透壓平衡失調,導致水分過分滯留於組織間隙。其特點是,疾病早期隻在早晨發現眼瞼或顏麵水腫,以後向下發展為全身性水腫,按之呈凹陷狀,病人麵色蒼白,並伴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2.心源性水腫

心髒功能異常引起心力衰竭。其特點是,水腫順序是先從下肢踝部開始,之後再逐漸向上延至全身,按之呈凹陷狀。嚴重者可出現全身水腫,病人常不能平臥,並伴有心悸、呼吸急促、肝脾腫大及胸腔積水等症狀。

3.肝源性水腫.

多見於肝硬化疾病。其特點是,常先有腹水,水腫多發生於下肢,按之呈凹陷狀,但全身性水腫較少見,並可伴有肝功能異常,以及肝脾腫大等症狀。

4.黏液性水腫

多因甲狀腺機能低下所致。其特點是,按壓水腫處不會出現凹陷,多見於顏麵及下肢,嚴重時亦可累及全身。同時伴有貧血、怕冷、便秘、無力、毛發脫落、月經紊亂及反應遲鈍等症狀。

5.營養性水腫

這類水腫主要由於血漿蛋白或維生素減少所致,常見於營養缺乏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嚴重貧血、結核、惡性腫瘤。其特點是,水腫多為全身性,發展較慢,以下肢最明顯,按之呈凹陷狀,同時伴有營養不良的相關症狀。此外,有些女性有偏食、挑食習慣,或出於減肥目的而控製飲食,日積月累導致血漿中蛋白質缺乏,就會造成營養不良性水腫。

6.妊娠中毒症水腫

多發於妊娠6個月以後,以第一胎居多,更多見於雙胞胎,羊水過多或有高血壓疾病的孕婦。其特點是,水腫較嚴重,且呈全身性,水腫、蛋白尿及血壓高是本病的主要表現。

當發現全身或局部水腫,首先要到醫院做詳盡的檢查,隻有在排除各種疾病引起的可能,且又不伴有其他症狀,才能判斷其為功能性水腫。

一般來說,水腫從頭麵部腫起,可考慮為腎髒病;而從腳先腫起,則以心髒病居多。再者,無論是臉部或腳部過度的水腫,都要提高警覺,不容忽視。

目前最佳的處理水腫的方法是以利尿劑為主,它可促進腎髒排泄過多水分,算是對水分滯留的標準治療法,但因其副作用頗大,包括電解質不平衡和礦物質流失。

【自助健康小貼士】水腫患者飲食注意事項

1.注意飲食清淡,不宜攝入鹹菜等過鹹的食物,以減少體內水分積聚。

2.控製水分的攝入,特別是水腫較嚴重的孕婦。

3.吃易消化食物,不吃易脹氣食物。如油炸的糯米糕、白薯、洋蔥、土豆等,這些食物可引起腹脹,使血液回流不暢,加重水腫。

乳房腫痛原因多多

乳房腫痛是女性患者中經常遇到的情形,大多的乳房病變是屬於良性的,但是,近年來乳腺癌患者日益增多。所以,如果一旦發現乳房痛,都要認真對待,不要大意。

通常婦女到一般外科門診要求檢查乳房,其主要症狀是乳房疼痛或腫塊,那麼究竟是什麼病症引起的上述症狀呢?

\"乳房腫痛之一\"--乳腺纖維瘤

年輕女性的乳房硬塊,常是\"纖維腺瘤\",這種腫瘤通常是單個出現在一側乳房內,偶有多個瘤體出現在雙側乳房。瘤體形狀呈卵圓形,大如桂圓,小如櫻桃。觸摸時相當平滑,質地硬實,邊界清楚。其最大特征是可移動,而且不痛或隻是稍微壓痛。這種瘤絕大多數是良性的,極少數會發生惡變,所以任何婦女隻要發現有乳房硬塊,一定要找醫生檢查,按照醫生的指示做必要的檢查項目,如超聲波、乳房攝影、細胞診斷或切片手術等。

\"乳房腫痛之二\"--乳腺纖維囊腫

年紀稍大的女性,其乳房硬塊則以乳腺纖維囊腫為主,其界限常是模糊不清,硬塊若有似無、時大時小,而且通常或多或少會有疼痛感覺。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病前,可能有過乳房碰撞或外傷等情形。通常隻要定期追蹤即可;如果疼痛較明顯,也可考慮藥物治療,若是硬塊較明顯,則可做越聲波檢查;較大的囊腫,則用細針抽取囊液檢查,以確定是否為良性;假如超聲波下有任何疑問,且細針抽取無法確立診斷,則須考慮切片手術。

\"乳房腫痛之三\"--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婦女常見疾病,多發於30~50歲婦女,患者一側或雙側乳房內能觸及多個大小不一的腫塊(結節),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狀。觸摸時質地硬韌,如同摸橡皮塊一般。常分散在整個乳房內,也可能局限在乳房的一部,腫物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與皮膚不粘連,推擠時可移動,但常與乳腺組織一起移動。病人常感到乳房脹痛,在月經來潮前3~4日更甚,月經一來,疼痛即可減輕,但常不消失,摸到的腫物一般不易消退。

乳腺增生一般為良性,少數可惡變為癌。其發病原因可能與卵巢功能失調有關。經過醫生檢查,如果為良性,隻要常吃海帶(中藥昆布),即有軟堅散結,縮小腫塊、消除疼痛的功效,同時密切觀察其變化。

\"乳房腫痛之四\"--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由於細菌侵入乳腺組織,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這種病常發生於產後3~4周的哺乳產婦,初產婦女尤為多見。

開始時,乳房局部發生腫塊、疼痛,繼而皮膚發紅發熱。膿腫形成則觸之有波動感;膿腫深的,皮膚發紅及波動感均不明顯。同時有頭痛、發燒、寒戰,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疼痛等症狀。

其發病原因為乳汁阻滯不得外流,使得局部乳房組織活力降低,造成細菌繁殖所致。

急性乳腺炎及時做熱敷,能促進康複。方法是:產婦端坐,露出患側乳房,以45℃左右熱毛巾擰幹後,敷於乳房上。數分鍾後,用手按住乳房,一捏一鬆,反複捏數十下,以達到剝離胸大肌筋膜和乳房基底部的黏著狀態,使乳房皮膚下深筋膜和胸大肌筋膜放鬆。最後再拉、拔乳頭,使乳頭與乳頸部、乳暈放鬆即可。

\"乳房腫痛之五\"--乳腺癌

乳腺癌多發生於中年以上婦女。它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常發生在乳房外側上方,即接近腋窩的部位,用手觸摸,感覺堅硬,但不光滑,開始很小,慢慢長大,待與乳房皮膚發生粘連後,將可出現皮膚表麵凹陷(酒窩狀),或\"橘皮樣改變\",這是比較晚期的顯著外觀改變,自己可以看見。若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質硬、有粘連,表示癌已轉移。

乳腺癌患者l\/3有疼痛感覺,因此有無疼痛不是診斷的依據,以醫生的立場來看,隻有疼痛沒有硬塊或其他症狀,通常不必擔心。

當然,也有些女性在月經前一周開始感到乳房不適。表現為乳房脹疼,不敢觸碰乳頭,而月經來潮後則逐漸消失,下一月經周期重新出現,乳房檢查無明顯腫塊。這是由於經前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間組織水腫引起的,月經來潮後,症狀即可消失。

\"痘痘\"也是健康狀態的觀察站

很多女孩子在為臉上的痘痘煩惱,在清晨洗臉時候,一旦發現有痘痘,就如同遭到致命的打擊一樣,使勁往臉上塗脂抹粉,予以掩飾。事實上,麵部長痘,是身體有疾病的表現。並且,不同位置的痘,代表的病症也不一樣。

\"戰痘之一\"--知己知彼

青春痘又叫痤瘡、粉刺,是由於毛囊及皮脂腺阻塞、發炎所引發的一種皮膚病。青春期時,體內的荷爾蒙會刺激毛發生長,促進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發和皮脂腺因此堆積許多物質,使油脂和細菌附著,引發皮膚紅腫的反應。其實,青少年不一定都會長青春痘;而青春痘也不一定隻長在青少年的身上。

引起青春痘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麵鼻及胸背部屬肺,本病常由肺經風熱阻於肌膚所致;

2.食肥甘、油膩、辛辣食物,脾胃蘊熱,濕熱內生,熏蒸於麵而成;

3.血氣方剛,陽熱上升,與風寒相搏,鬱阻肌膚所致。

4.睡眠不足引起,皮膚的修複一般在夜間,整宿玩電腦,熬夜容易引發。

5.外塗化妝品刺激引起毛囊口堵塞是本病的重要誘因。

6.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促使皮脂分泌活躍、增多。毛囊皮脂腺開口被阻塞。

7.遺傳方麵的因素,若雙親有這類煩惱,兒女也可會繼承這種體質。

【自助健康小貼士】教你如何\"戰痘\"

1.保持愉悅的心情和樂觀的心態,並保證足夠的睡眠;

2.飲食注意,少食花生米、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誘發痤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消化功能正常,防止便秘;

3.保護好麵部,特別是三角區,防止麵部機械性的刺激和擠壓;

4.選擇適合自己的化妝品,忌用含油脂過多的化妝品和粉底霜;

5.保持麵部清潔,慎用堿性洗麵奶;

6.每日飲用1~2杯蔬菜汁為宜,比如鮮蘿卜汁、黃瓜汁、萵苣汁、菠菜汁等。

\"戰痘之二\"--觀痘位置測疾病

1.位於發髻的痘痘

因為卸妝沒有卸幹淨,造成毛孔堵塞和汙染,容易在較悶的發髻或眉間形成細小痘痘。加強卸妝和清潔的工作,一定要徹底搓揉幹淨,每星期做一次去角質工作,保證皮脂腺順暢。

2.位於額頭的痘痘

額頭上出現痘痘,有可能是壓力太大,容易脾氣不好,造成心火和血液循環有問題。應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讓睡眠充足,並多喝水。

3.印堂痘

如果有出現在兩眉正中間的痘痘,通常有胸悶、心律不整、心悸等毛病。這時,不要嚐試太過激烈的運動,應避免煙、酒等刺激性的食品。

4.眼頭痘

靠近鼻子和眼頭區域的痘痘,通常是肝機能不好所引起,需要注意調整作息時間,避免熬夜,盡量在11點前上床睡覺。

5.鼻頭痘

鼻頭出現痘痘可能是胃火過大,消化係統異常的表現。患者要少吃冰冷食物,寒性食品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造成胃火過大。

6.鼻翼痘

鼻翼突然冒出的腫大的痘痘,可能與卵巢機能或者生殖係統有關。患者不要過度縱欲或禁欲,盡量走出戶外,享受健康的自然環境。

7.右邊臉頰痘

右邊臉頰出現痘痘,說明近段時間可能消化係統有問題,飲食不健康,暴飲暴食,或者是肺部功能失常,手腳冰冷,也有可能是感冒前兆。患者在飲食上尤其要注意以清淡為主,不要吃得過於油膩,少吃油炸食物,多吃一點蔬菜和水果,盡量避免芒果、芋頭、海鮮甲殼類易過敏的食物。

8.左邊臉頰痘

肝功能不順暢,如肝髒的分泌、解毒或造血等功能出了狀況容易在左邊臉頰出現痘痘,患者需保證作息正常,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讓身體處在過度悶熱的狀態。

9.唇周痘

便秘導致體內毒素累積,或者是使用含氟過量的牙膏,都是造成唇周痘痘的主因。患者應多吃高纖維的蔬菜水果,調整飲食習慣,刷牙漱口要徹底。

10.下巴痘

內分泌失調,月經不調,導致雌性激素過盛,或者吃了太多的保健品,尤其是過多補充維生素,也有可能會導致下巴長出痘痘。患者要治療好自己的內分泌失調,不要過於勞累,也不要吃太多的保健品。

11.太陽穴痘

太陽穴周圍長痘,說明膽汁分泌不足,因為吃了過量的油脂而讓膽囊負擔加重。要給膽囊減負,每天一杯苦瓜汁是最快捷的方法,或者食用其他瓜類,比如黃瓜、冬瓜,這些都能很好地吸收油脂。

【自助健康小貼士】對於治療痘痘有輔助功效的食物

1.多吃蜂蜜、麥芽、山楂、黑木耳等食物,可以改善微循環;

2.多吃動物肝髒、花生、百合、玉米仁等食品,可以注意增強皮膚抵抗力;

3.多食新鮮果汁、各種水果、蔬菜等高維生素食品,可以抑製皮膚油脂分泌過多;

4.多食冬瓜、絲瓜、綠豆、葡萄等食品,有助抗感染。

眩暈不是小事情

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人如果出現眩暈症狀,則會表現為:眼花、視物不清、視物旋轉或昏暗發黑為眩,站立不穩。眩暈不是小事情,一旦發生眩暈,要找出原因,切不可忽視。

人體平衡係統包括內耳半規管、小腦、腦幹、脊髓、中耳、大腦皮質等部位,不論哪一部位發生故障,都可能導致眩暈。眩暈可以分為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

真性眩暈是指由於眼、本體感覺或前庭係統疾病引起的,有明顯的外物或自身旋轉感。根據受損部位不同,可以分為眼性、本體感覺障礙性和前庭性眩暈。

前庭係統疾病引起的眩暈多數症狀較重,如美尼爾綜合征、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幹梗塞等,常反複發作。眼性眩暈可以是生理現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車上長時間盯住窗外的景色,可以出現眩暈及鐵路性眼震;在高橋上俯視腳下急逝的流水,會感到自身反向移動和眩暈。這些都是視覺和視動刺激誘發的生理性眩暈,脫離環境症狀就會消失。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現複視和眩暈。本體感覺障礙引起的眩暈稱為姿勢感覺性眩暈,見於脊髓空洞症、梅毒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