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鑿頭(1 / 2)

鑿頭

有漁民的地方,就一定有造船的匠人。

伏天休漁,漁民們停船曬網,外出打工去了。漁港忽然安靜下來。那些特定的馬達聲、摩托聲、裝卸聲、叫賣聲,好像從來沒有響起過。魚腥味也沉了下去。隻有船匠人忙碌在剛剛成形的船體骨架間,每天十幾個小時不停歇。

大塊的木料和整個作坊,裸露在7月沸騰的陽光下。船匠人的胸膛和脊背也裸露著。造船,須露天作業。三伏天三九天,船匠人從來躲不過毒日頭和西北風。越到了下刀子的天氣越忙活。漁民們都是趁不出海的當口來修船的。又或者,趕在開海之前,船匠人要把新船打好交出去。

船體沿海岸岬角擱置。至少有兩艘在同時開工。電鋸、電鑽、電刨取代了斧子和刮刀,造船的步驟卻從來沒改。備料、定盤、艌船、做櫓、做舵、做桅杆、做帆、做錨、刷桐油……每艘船,一百多道工序,每一道都被注入了精神,工序與工序之間的幫襯,就像一種縝密的生存儀式,嚴嚴實實,穩穩當當。

船作坊裏必有一個領頭師傅,俗稱“鑿頭”。一眼望過去,就是他。奇怪,他也穿著粗陋的工裝,臉上也有飛落的木屑,也不過精瘦黢黑的模樣——可偏偏就是他。原來,他還有說一不二的霸氣,俱往矣的英雄暮氣。這些撲麵而來的東西,擋也擋不住。

“鑿頭”祖上都是造船高手,一

輩傳一輩,一直傳到了他這裏。爺會,爹就會,爹會,似乎他也打娘胎裏就開始琢磨,技藝都是基因裏帶著的。不用圖紙,依賴於眼看、手拃,自是心中有數。船的形狀、功能,早就與他長到了一處。

做人要實在,做船也要實在,這是“鑿頭”最初領受的人生哲學。他比誰都清楚,出海就是賭博,不是站在生的一麵,就是站在死的一麵,船不好等於輸了命。

船,造得好。技藝不外傳,卻是行規。徒弟都屬同村,由“鑿頭”手把手地帶出來。時間加上天分,實踐配以悟性,最終成為多麵手,什麼都會,又什麼苦都能吃——沒有後者,是造不了船的。

算上“鑿頭”,船作坊裏的匠人總數要為奇數才好。尤其忌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固執地認為,八個人是不能同舟共濟的。

許多年過來了,匠人們拚出了上千艘好船,卻拚不過年紀帶來的衰老,拚不過時間的剝脫。他們真的越來越老了。最年輕的那一撥已經人過中年,更不消說已經六十多歲的“鑿頭”。

隻是,眼下,“鑿頭”還不服老,他在講祖宗的故事呢。清朝鹹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他的祖爺爺造出了第一艘簡易木船,耗時兩年整。後來,半島地區的船頭越做越高,昂然上翹,似挑戰,也似敬畏。

從“鑿頭”的祖爺爺到“鑿頭”,關於造船技藝如何完善

,都是在驚險中獲取的——甚至是那些葬身海底的漁民提供了最終的答案。選木是造船的第一步,要選樹齡幾十年以上的老樹。槐木、杉木都是上料。選好買回來,放在太陽下晾曬,把握住幹濕的分寸,開始“解木”。

解,是從木料中剖鋸出不同形狀的方料和木板。船骨架用方料,船邊、船底用木板。一艘船需要幾十種不同的方料和木板,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木料,很是考驗船匠人的才能。這是一個離不開預感和直覺的過程,絕不能有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