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若有靈焉(1 / 2)

若有靈焉

從西海岸積米崖碼頭坐船去靈山島,若無風浪,要走五十分鍾。遇湧浪顛簸,七十多分鍾算是正常的。碼頭售票窗口旁,有一塊登船時間提示牌,去程最早一班船八點半出發,最晚一班九點半出發。回程最早一班船是下午兩點半的,最晚一班是三點半的。這是周一到周五的慣例,每天往返積米崖港和靈山島之間隻有兩班船。到了周末,則流水發船,客滿即走。

船走海上,不一會兒,就遠遠地望見了島。山體南高北低,層次的起伏與連綿好像章回小說。這座主峰海拔513.6米的北方第一高島,距離大陸的最近點5.7海裏。《山海經》載:“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間。”這座“山”即是靈山島。《膠澳誌》稱它為“水靈山島”。《名勝誌》讚其“未雨而雲,先日而曙,若有靈焉”。靈山島地處外海,山勢陡直高聳,日出前已經放亮,大雨將至的時候,山頂又早早地罩上雲霧,故而“嵌露刻秀,儼如畫屏,屹立於巨浸之上”。

按照當地人的說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島上已經有了人煙。1973年,李家村沙嘴子海灘出土的環紋銅鼎、銅锛、陶片等一批珍貴文物,足以拚湊出古時島上的經濟、文化圖景。元朝海上漕運發達,靈山島以西的靈山水道是南糧北運的主航道。自明代起,靈

山島即為海防要塞,據《膠州誌》載,島上居民是明永樂三年(1405)從雲南遷來的,屬於靈山衛下的軍屯。清代衛所裁撤,居民田莊並入州縣,靈山島遂屬膠州,居民也從世襲軍戶變為農漁業戶,陸上居民亦開始向島上遷居。清代,靈山島因其秀麗景色而被譽為“靈島浮翠”,列為“膠州八景”之一……

出碼頭,進島,第一個漁村叫城口子,是島的中心地帶,超市、飯店、小鋪、漁家樂比較集中。派出所、郵政、銀行也都在這裏,還駐紮著一個邊防部隊。島上的一千多戶人家分散於十二個自然村落,較大的是城口子、陳家村、沙嘴子。漁家開門納客,家庭旅館連帶著漁家宴,老板娘都是實在而爽直的,常常贈送些貼心小驚喜。島上慣於夜不閉戶,賊來了也跑不出去,怕什麼?

空氣濕潤,候鳥過境,銜來了種子,島上樹種繁雜,且都是自生自長的。沿環山公路步行,繞島一周需要七八個小時。穿過蔥鬱的小山,穿過叢生的萬木,在最高處,傾聽潮水的轟鳴,俯瞰浪湧的撞擊,完全將自己帶入了一幅山海畫圖,有那麼一瞬間,竟起了永絕紅塵紛擾的妄想——真不願回去了,甚至,最好回不去,消隱於此,消融於此,消散於此,都是好的。身家已經不顧,心已打開,以舞蹈的姿態,在海風的助力下,旋轉,搖擺,世界

隻剩下這一個小島了,這一個小島也隻剩下兩種顏色——藍和綠。藍是海,是天;綠是樹,是草。

也唯有在最高處,才見漁村鑲嵌在高山和大海之間,紅瓦鱗鱗,炊煙嫋嫋,梯田層層,人間的溫暖從海邊一直漫延到山上,又從山上流淌到海邊。梯田的石砌地堰順勢而蜿蜒有致,不拘格局又自成格局。我的目光無法離開那些紅瓦,它們有著大地的肉身和母性,是時間的劫數、痛苦的煆燒,是火焰和旗幟。它們堅硬,但接受斷裂和殘破。